《孤独之旅》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415604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docx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孤独之旅》教学设计.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docx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概括段落把握故事情节,通过描写把握人物形

  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树立奋进信念,增长战

  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

  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内容:

一、曹文轩:

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二、基础知识:

轩(xuān)嬉闹(xī)凹地(āo)雍(yōng)掺杂(chān)胆怯(qiè)撅(juē)给予(jǔyǔ)觅食(mì)撩逗(1ióo)

  三、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01----)故事开端,交代小说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放鸭。

  最:

程度副词,强调杜小康家富裕程度。

但:

转折连词,突出杜小康家因突遭变故,家底变薄。

  竟:

副词,表现了杜小康家突遭变故令人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忽然:

副词,表现杜小康家变故之快,时间之短。

  只好:

副词,表现杜小康在家遭变故之后的无助和无奈。

  第二部分(02-27)故事发展,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苇摊上安家,开始了放鸭生活。

  一层(02-19)写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前的所见、所闻、所感。

  2/3段:

杜小康初离家、想家、父不理。

  “朦朦胧胧的树烟”衬托了杜小康失落的心情。

  “沉着脸”

  “不停地撑”等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无可奈何的心理。

  4段:

描绘了一幅鸭群行进图。

  “织”把鸭群人格化了,生动形象。

  “均匀的、永恒的水声”以声写寂,衬托父子俩背井离乡中的孤独寂寞。

  5/6/7/8/9段:

父子俩初到陌生之地,即将开始新生活,表现父亲坚毅果敢性格。

  父亲只有不停地向前划船才能掩饰自己茫然而恐惧的心理。

  “纯粹”表明船前行速度之快,向前行船态度之坚决。

强调离开麻油地是不可改变的,也暗示即将赢来的前行的单调、孤寂。

  “后退”反衬船的前进。

  俩“陌生”点明父子俩已经远离了家乡和亲人,即将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10/11/12段:

写杜小康远离家乡,与世隔绝的孤独、寂寞和振

  奋、撩逗的心思。

  用鸭们的无忧无虑,兴致勃勃反衬杜小康父子俩的茫然孤寂。

  “前方”表明杜小康离家后,对异地的陌生与振奋,孤寂与好奇。

  13/14/15/16/17/18/19段:

去往目的地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

  “唯一”表现出芦苇丛中的孤寂,用环境的荒凉烘托杜

  小康凄苦、孤独的心情,同时交代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炊烟”

  “热气”这里的景物描写看似细致优美,却又飘渺虚

  无,勾画了与世隔绝的孤独境界,更凸显了孤寂、悲凉的氛围。

  “一幅不让主人操心样子”运用了拟人手法,既写出了鸭们的乖

  巧,又通过鸭们的心理和动作,反映出此时杜小康的心态。

  “想听到声音……”这是心理描写。

表现杜小康对故乡的思念,从侧面表现他内心的孤寂。

  “重复”写出了生活的单调,突出了孤寂的感受。

  二层(20-27)写杜小康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后,在芦苇摊上安了

  新家。

  20/21段:

通过对目的地这个新家周围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杜小

  康恐惧的心理。

  这里不仅写出了芦荡的广袤,而且“涌”字形象地写出了芦荡无边无际的动态之美。

  用“万重大山”形容“芦荡”,这种比喻的修辞生动表现了陌生

  环境带给杜小康的压抑、沉重、无处逃遁的感觉。

越写芦荡幽深繁茂,越衬托出小船的孤小和杜小康的害怕、胆怯。

  22段:

写慌张的父亲在儿子面前故作镇静地讲芦荡里乐趣。

父亲对儿子的安慰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呵护。

  23/24段:

从青森森的视觉和清香的嗅觉写出了芦荡的美好,烘托杜小康平静心情。

  25/26/27段:

写芦荡夜晚景色和恐慌中的难眠;写到达目的地后父子俩给鸭们扎窝棚。

  “紧紧”

  “迟迟”生动表现了杜小康的胆怯、恐慌。

  “割、扎、围、搭”贴切的写出了父子俩动作麻利,勤劳能干的品质。

  第三部分(28-49)故事高潮,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苇荡中放鸭、找鸭。

  28-31段:

写杜小康的孤独和想家28/29/30/31段:

写杜小康在艰辛、孤独的放鸭生活中第二次想家。

  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苦累,而是孤独,这里照应文题。

  用当前的孤独与退学后的孤独作对比,突出芦荡环境中孤独的可怕。

  32段:

写爸爸把儿子拉入计划后的无奈、愧疚、安抚。

33段:

写父子俩相同的心理感受,不回避孤独,不惊慌。

  (排比)34段:

用鸭的成长暗示杜小康的成长,告别幼稚、恐慌期。

  35段:

过渡段,引出下文更艰苦的磨砺,暗示杜小康将经受一场磨难。

  36段:

描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恶劣环境,极力渲染恐怖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按照“天阴—变黑—雷滚—雨下—苇断”的顺序进行环境描写。

  连续用四个“黑”字和“一片、风声、咔嚓声”渲染暴雨来临前和来临时的可怕威力,烘托杜小康意志的坚强、勇敢、镇定,以此来暗示杜小康的成长。

  37/38/39/40/41段:

写暴风雨吹坏鸭栏,吹散鸭群,父子俩开始分头寻找。

  “拨、追”突出了鸭群四散后杜小康不顾一切追赶鸭群的勇敢举动。

  用鸭的“温顺”与“疯了、乱窜”做对比,突出杜小康的成长。

  对杜小康的肖像描写说明了杜小康在追鸭过程中历尽重重困难。

  42段:

写父亲见不到儿子,找儿子,设下悬念。

  43/44/45/46段:

写杜小康找到鸭子,却迷路、累极、哭泣、感触。

  “累极了”而不是“怕极了”言杜小康的成长。

  “哭”有哪些含义呢?

为找到鸭群欣慰的哭;为自己坚强了成长了哭;为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承担这种生活的艰辛而委屈的哭……47段:

雨后愉悦心情。

  48段:

成长的杜小康自寻芦苇根充饥,想起母亲和家乡孩子及自我感受。

  49段:

父亲找到杜小康。

  第四部分(50-52)故事结局,写杜小康在芦苇荡中历经重重磨难战胜了孤独,终于长达了。

  50段:

写鸭们长大了;以鸭喻人,移情与物。

  51/52段:

写鸭下蛋了;以蛋喻果,父子惊喜。

  四、其他问题:

  1、明确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

  (主人公):

杜小康情节:

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

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环境:

无边无际地芦苇地、鸭群、风雨

  2、理清小说的故事结构。

  开端:

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

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

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尾:

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3、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

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

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

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

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

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

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4、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分析人物形象。

  出发时:

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

害怕,胆怯——安顿之后:

感到孤独——时间久了:

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

坚强。

  板书:

感到茫然//感到害怕//缓解恐慌//依然恐慌//孤独逼近//面对孤独,不再恐慌//长大坚强

  5、杜小康成长的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

家道由“家底厚实”而一落千丈,失学在家。

  第二个时期:

随父亲划着小船,赶着鸭子,过上漂泊的生活。

  第三个时期:

经历长期孤独生活,特别是经历那场暴风雨后,变得成熟坚强了。

  6、理解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1)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环境;

  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并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的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体验成长的感受。

  ⑵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难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粗字的音:

嬉闹(xī)觅食(mì)驱除(qū)雍(yōng)旧茬儿(chá)戳破(chuō)撩逗(liáo)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厚实:

富裕。

  嬉闹:

笑着闹着。

  觅食:

寻找食物。

  驱除:

赶走,除掉。

  回应:

回答。

  撩逗:

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

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阅读全文,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曹文轩。

  2、导语:

同学们到了初三,身体长高了,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你心理“长大”了吗?

这篇课文描述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去放鸭。

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

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

坚强了。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

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

  三、正课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

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

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

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

写鸭子们长大了。

杜小康也“长大”了。

  2、提问:

找出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

⑴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

恋家。

  ⑵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

还要走多远?

前方是什么样子?

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说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头,开始展望未来。

他对未来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⑶杜小康到达芦苇荡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荡给人压迫感。

  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软弱。

  ⑷在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感强烈地压迫着他。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这是小说第二次写到他的想家。

  跟第一次相比,显然有更深刻的内涵。

第一次是刚离开家,便产生的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而第二次则是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这才是刻骨铭心地想家,虽也表现他的幼稚、软弱,但他毕竟经过一段艰苦生活的磨炼,已成熟多了。

  ⑸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跟父亲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鸭栏。

当鸭子逃散时,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

不顾脸和脚受伤,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子没被找回来,他虽然“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但坚持去找鸭子。

这些描写都表明杜小康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在关键时候能表现出镇定、勇敢、坚强和负责精神,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⑹当杜小康找到鸭子时,他又迷路了。

他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躺在芦苇上。

  “他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他把头歪过去。

  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说-个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这里的哭,并不是悲哀,伤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情绪,因此,连他自己也讲不清。

⑺“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

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总之。

小说通过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3、提问:

你有过这种成长的经历吗?

请与同学交流。

  4、提问:

找出小说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⑴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

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

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⑵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⑶写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反衬出杜小康的胆怯、害怕和恐慌。

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

但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⑷写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

更是对

  杜小康性格的考验和锻炼。

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四、小结本文通过多处的细节描写表现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长过程。

写得具体、生动,真实可信。

文章还多次地进行环境描写,不仅衬托了人物的心情,创造了氛围,还通过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高潮,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3指导思想:

  1、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3、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

  第一课时:

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朗读品味精要文段,欣赏作品,质疑探究,合作释疑,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

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

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

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

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

  

(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教师小结:

  

(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

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

  

(1)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

  

(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3)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

  (4)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教师小结:

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

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

  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学生思考:

  

(1)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2)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①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

  ②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③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3)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教师小结:

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二、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活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

  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2)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3)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

  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4)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教师总结:

  

(1)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1.教师提示:

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2.要求学生: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2)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3.教师小结:

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四、归纳全文,质疑问难,切磋砥砺1.温故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切磋释疑。

  2.研讨课首提示和课后问题。

  3.教师概括总结。

  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

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

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

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二、细读赏析

  1、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有关鸭群的描写: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3)有关风雨的描写:

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

  “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

  “歇斯底里”

  “天昏地暗”

  “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

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人物形象分析:

  杜小康是一个______________人,根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体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

  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

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

  点拨与提示。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5

  【指导思想】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小说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广阔的自然风景和社会场景。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运用小说的人物、民用工业节和环境三要素梳理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

  一、导读──整体感知

  1、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

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

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

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

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2、阅读课文,感知内容、(小说的三要素)

  A、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

──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B、教师小结:

──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

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二、导思──理解探究

  3、分析故事情节:

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

A、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

  B、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C、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

  D、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明确:

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

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

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

  4、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思考:

──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