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413805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20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化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石化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石化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石化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石化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化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ocx

《石化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化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化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ocx

石化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引言

我国入世以后,石化行业的竞争更趋激烈,石化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市场压力。

应对市场的挑战,增强产品的竞争力,需要我们在产、供、销各个环节上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服务。

作为贯穿企业活动一体化的物流系统,进行及时有效的整合发展,在企业内部快速形成现代物流经营理念,加快传统储运作业向现代物流转变,有效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既是石化企业在新形势下对其物流系统的要求,也是石化企业各物流作业单位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所以,石化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增强物流服务能力是当务之急。

石化企业要发展现代物流,必须对传统下的储运系统进行整合和改造,以提高物流的服务水平和资产的利用水平;加强现有仓储、运输工具等的组织与整合,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功能整合,用活用好现有物流设施;调动物流系统的积极性,多渠道适当筹措资金,对现有物流设施进行改造,提高现有物流设施的技术水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同时防止出现新的重复建设,造成资产闲置和浪费。

本文目的是要通过对影响制约上海石化储运系统发展的各种战略因素的分析,来指导上海石化储运系统确定其与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并以此为中心开展其他各项管理活动;通过实施整合发展战略管理,使上海石化储运系统能在激烈的整改和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最终向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

如果探讨的整合战略实施成功,不仅有利于上海石化股份公司的发展,同时也会对国内石化类企业,以及对国内各传统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物流系统改造提供案例经验,可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第一章上海石化储运系统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石化行业储运系统发展特点和现状

1.石化行业储运系统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企业物流管理运作大致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围绕顾客订货——配货——查验——运送——到达而进行的管理运作,另一方面是围绕企业各事业部——工厂——车间——仓库——分店的物流管理运作内容。

和其他行业一样,石化企业的物流活动是连接石化企业和顾客的中介,又是维系石化企业内部各生产部门运作的血管。

与其他行业的物流特征相比,石化物流活动既有一般物流活动的共性,又有其独特性,石化行业的物流活动总量大,活动更专业化,物流成本更高,资产专用性更强。

比如从原材料到产成品来看,储运品种繁多,既有液态的又有干货,其中液体货物的储运量比例大概占到总量的50%左右;其中危险品品种多且储运管理复杂,安全要求非常高;又如储运设备专用性比较强,有大量的储罐来储存液体物料,有的槽车和储罐只能用于某一种物品的储运:

如储运碱的储灌就不能再储运酸性物质,基本上每种液体物品都会有其专用的设备。

所以我国目前石化物流系统的管理很具有专业性。

因为石油化工产品的原料和产成品的独特性,石化储运系统进行物流管理的活动主要包括:

•供应和销售化工原料、产成品及其它物资集散过程(包括装、卸、储、运)的生产组织工作;

•化工原料、燃料、产成品的接运、发送和输送的平衡及日常调度工作;

•对内受理各业务部门的储运业务,对外承揽社会储运业务。

实际的物流运作的活动主要包括:

•原材料、燃料、产成品的内河运输及海运集装箱接运、发送;

•化工、化纤和塑料的仓储(客户分为本石化企业事业部和其他社会单位)、装卸;

•化工液体料的储存和铁路槽车输送;

•铁路槽车租赁;

•化工干货产品的运输(包括本化工企业内部的短驳运输和300公里以内门到门的长途运输);

•化工液体料的汽车槽车装卸、输送。

2.国内石化企业物流发展的状况

现代物流管理是多种运输方式的集成,把传统运输方式下相互独立的海、陆、空的各个运输手段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组织起来,从而使客户获得最佳的运输路线、最短的运输时间、最高的运输效率、最安全的运输保障和最低的运输成本,形成一种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服务体系。

石化企业目前销售总量大,客户分布广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物流流程更加复杂。

销售总量的增长,需要现代物流作后盾。

但和其他类型国有大型企业一样,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问题。

在目前我国大部分石化企业处于起步或转型阶段,这些问题造成国内企业运作管理低水平重复,缺乏真正实力超群、竞争力强的代表,难以形成国企石化物流服务特色,打出品牌。

通过现状分析,国内石化企业储运系统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综合化程度低

 从表面上看,国有石化企业储运系统大部分领域的运输能力、仓储能力都过剩,供大于求,但这种供给能力是相对过剩,真正能满足企业较高水平需求的供给还较少;货源地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

虽然这类企业大都占有土地、仓库、船只、车辆等物流资源,网点布局较广且基本合理,但这些资源实际上都处于分散的结点状态,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形不成网络,不能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采购、制造、运输、仓储、代理、配送、销售等环节彼此分割,造成一方面生产企业的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过大,占压资金过多,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另一方面运输、仓储等企业有效货源不足,现有设施能力未能充分利用,并且运输环节不衔接造成成本上升。

而且有些企业盲目扩张自有物流,设备及人员利用极不充分,造成巨大的资金闲置和浪费,致使管理混乱,也导致了我国诸多石化企业的储运系统难以大规模地快速发展。

(2)物流成本高

与发达国家物流业比较,中国国内企业的物流成本要高得多。

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物流业成本仅占整个运营成本的9%左右,而中国物流业成本则占20%。

从库存情况来看,中国企业产品的周转周期为35至45天,而国外一些企业的产品库存时间不超过10天。

同时,中国国内石化企业更愿用自己的车队,但货物空载率达37%以上。

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不合理的生产布局,以及我国物流理论和技术的落后,使中国存在着严重的低效率高成本现象。

国内石化企业物流成本相对过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石化企业竞争力的快速发展。

(3)服务能力弱

目前国有石化企业的物流活动还只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指令和要求,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和仓储,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增值性的物流服务很少;而且一些企业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大多数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更重要的是,企业缺乏通晓现代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员工素质不高,服务意识、经营意识与市场要求相距甚远,缺少市场开拓的主动性;传统储运是静态运作,不适应现代物流追求动态运作,快速响应的要求。

(4)现代化技术手段缺乏

企业发展过程中,对成本和服务越来越重视,随着跨国经营将增多,需要快速响应的物流系统和全球化的物流系统来支持。

此时在国内石化企业实现信息化运作非常关键。

许多石化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极低,仍然采用电话、传真等手工操作开展业务,反应迟缓、效率低下。

一些企业的储运系统虽然已经开始信息化建设,但相当一些国产物流管理软件仍停留在“电算化”的层次,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不能实现集成和实时控制,无法从根本上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效率。

第二节石化行业储运系统整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按照我国入世承诺的相关条款,3年内逐步取消大部分产品分销服务限制,如批发、运输、维修等限制最严的行业,在辅助分销服务方面也作出了类似的承诺,包括租赁、速递、仓储、货物储运等方面,比如允许外商成立独资的公路运输企业。

国内石化企业面临着如何尽快完成向现代企业转换,增强参与全球竞争力的紧迫问题,发展现代物流管理是实现转换增强能力的重要手段。

石化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储运设施、营销网络方面已具有相当的实力和规模,但是如果不能对竞争新格局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将难以在更大范围内的竞争中取胜。

因为顾客现在关注的已经不是能否买到产品,而是能否找到一个高诚信度的供应商,这就要求企业运作必须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充分借助和调整已有的储运设施和储运技术,进入用户的供应链、销售链,从提供单一的服务项目,成长为能够提供全程服务的专业化的物流企业。

石化企业有必要站在高起点上,将物流管理作为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战略任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优化销售物流为着眼点,构建一个优良健康的营销物流主体,通过仓储的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通过运输的现代化,提高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

如果不从现在开始实施现代物流管理,提高产品的营销能力和服务水平,石化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经营上的困境,要么借助第三方物流,让出一块利润;要么减少服务投入,让出一份市场。

根据美智管理顾问公司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目前与物流相关的年总支出有19000亿人民币,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目前我国各类物流企业有14万家左右。

虽然真正意义上的物流还处于发展初期,但中国物流总量将有超过10%的增长,我国现阶段物流业还将有很大的发展。

随着大量跨国公司的进入,新兴物流服务企业的异军突起,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的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为适应更趋复杂、多样化的物流需求,将更多地拓宽经营思路,调整企业物流战略,需要改善或重新打造自己的物流系统。

通过对国际物流公司进入国内市场、国内第三方物流行业的发展、国内传统企业的物流改造等三方面的探讨,可以了解石化储运系统所处的物流产业环境,为明确石化企业储运系统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物流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美WTO谈判最为"惊心动魄"之处是围绕分销及其相关活动——物流与配送进行的多轮谈判,这表明中美两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分销、物流与配送是企业市场活动的命脉,任何一方都不敢轻视。

我国入WTO后,物流领域与运输服务和分销领域一样,将进一步对外开放。

国外物流企业纷纷看好中国物流市场的发展空间,面对庞大的物流市场需求和弱小的供应能力国外物流企业早已跃跃欲试。

其中已有部分世界着名的物流企业先期进入了中国市场,参与国内物流市场的竞争,如快递业巨头UPS、FedEx、DHL和TNT,运输物流公司马士基、美国总统班轮等。

目前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着名物流企业也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即将进军中国物流市场。

一大批跨国生产、零售企业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或销售网点,会使国内物流需求量大幅增加。

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进一步增加,而跨国企业一般在规划建设之时就会考虑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生产能力,不会规划太多物流设施,而准备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这必然会带来更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

如果传统企业的物流系统能够成功地向外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就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时,我国将成为世界制造基地,原材料采购、成品销售会快速增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会有较大增长,从而使物流量大大增加,也会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方式,不少外资会投到制造领域,对准时化物流和精益物流的需求将增多,以支持配合企业先进的生产方式。

众多已经进入国内市场的国际物流企业或与国内物流企业结成联盟,或并购股权,组成专业化的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涉及全国配送、国际物流服务、多式联运和邮件快递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它们凭借雄厚的资金、丰富的经验、优质的服务、一流的管理和优秀的人才,占据了"三资"企业物流供给的大部分市场。

据一些专家介绍,在中国企业一些大型的物流中心建设项目中,往往有10多甚至20多家企业参与投标,其中大部分都是国际着名的物流企业,这些企业已经在国内开始了激烈的市场竞争。

而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物流企业,一般仅能承担某一物流功能,与国外物流企业的差距非常大。

入世后,对外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政策非常宽松。

物流业将基本没有入世宽限期的保护,因此,我国传统大中型企业的物流系统要想向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过渡,在日程上已经是刻不容缓,在未来的若干年内,也将面临着国外物流企业的巨大挑战。

一般而言,国外大型化工企业都会将其物流服务外包,以集中资源和精力,维持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以拜耳为例,在德国,HOYER为拜耳提供化工物流服务;在澳大利亚,为拜耳服务的是当地的CRT集团;在泰国,当地的BLUE&WHITE公司为拜耳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在西班牙,ABX集团为拜耳提供全程物流服务,包括收货、分发、存货控制和管理、订单管理及货物发运等。

只要符合要求,拜耳等国外大型化工企业一般会选择当地的专业物流服务公司为其提供服务,并会给予相应的支持。

象泰国的BLUE&WHITE公司,1989年成立之初就开始为拜耳服务,在拜耳的支持下,在1999年成为拜耳在泰国的主要物流供应商。

因此,尽管入世后随着跨国生产企业的进入,也会有一批国际物流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它们会分去部分物流服务需求量,但总的来看,跨国生产、零售企业带来的需求量的增加会大大多于国际物流公司在我国的服务供应量,而这部分需求空间便会由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满足,当然,前提必须是我们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有能力满足跨国公司的需求。

2.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状况

国内整个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几乎没有一家物流服务商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

实践证明,在中国一个纯粹的、尽量少拥有资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运营模式很难实行,物流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

目前中国企业,尤其是传统的中国国有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较小,与此相反,在中国的跨国企业在外包物流方面的脚步最快,是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重点。

但这些跨国公司在对国内物流服务商外包时也十分谨慎。

客户认同国际物流供应商在IT系统、行业以及专业方面的经验。

同时,他们认同中国物流供应商在成本,本地经验与国内网络方面的优势。

下面的图1-1根据美智管理顾问公司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合作的《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调查报告》数据制作得到。

图1-1中国物流提供商的优势调查图

资料来源:

美智管理顾问公司,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调查报告,2002.5

但是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迅速。

值得注意的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和亿阳集团合资组建的亿海物流有限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

作为国内首家立足石化及其相关领域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亿海物流公司加强结合现代物流理念,充分发挥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的资源、信息产品等优势,向石化行业提供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工程物流、设备物流、销售物流及回收物流的“门到门”物流服务和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

3.国内传统企业物流的发展

类似上海石化这类大型企业储运系统的整合发展过程,也有可能将面临着国内类似企业的竞争。

目前国内不少企业由于拥有物流设施,自营物流的比例很大,这些企业有主动开发,挖掘潜在客户的需求。

某些大型的生产制造企业原来都有自己的运输部门,承担自身产品的分拨与配送功能。

因为看好现代物流这一利好市场,一些制造企业的运输部门纷纷成立独立的实体,按现代物流的业务流程对内对外提供服务。

比如海尔、一汽、青啤等的物流部门也有向专业物流企业转型的趋势,进入物流市场,使国内物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传统企业的物流系统将要进行一轮“洗盘”,大量没有竞争力的部门将在竞争中被淘汰,或与别的外部力量合并、整合。

第三节国外企业的物流系统整合的演变和经验

以下虽然是西方国家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的组织形式演变历史,但其发展历程可以给我国企业一定启发,使我国企业的物流系统在考虑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构时,有一个比较和参考的对象。

1、日本企业物流的组织演变

日本的企业大约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引用物流的概念。

当时日本汽车工业的领头羊——丰田汽车制造公司,在日本全国的很多地方都有联合生产厂家。

每一个生产厂家是自行管理的一个企业,生产的零部件存放在各自管理的仓库中,在一定时间里运送到丰田汽车的总成安装车间所属的仓库。

在创业阶段,丰田公司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开始从仓库管理着手进行改革。

把仓库从各自所属的生产厂家中脱离出来,成立专门的仓储中心,集中存放并管理各生产厂家的零部件,直接供应总成安装车间。

这一管理方法,当时为丰田公司所专有。

不久后,这一管理模式迅速在日本全国得到推广。

仓库管理的变革,大大地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从而在日本就有了专门从事仓储管理和货物运输的物流企业。

  日本三菱、东芝都是这样,逐渐由专门的部门做自己公司的物流,发展壮大后成为独立的公司,后来发现有能力为别的公司服务。

这是一条可行之路,当然组建自己的运输网络需要很大投资,同时它们也可以外包,但仅仅是外包是不足够的,必须参与其中的设计和优化,也必须有对分包商的控制能力。

日本的企业在物流系统整合的过程中进行了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2、美国企业物流的组织演变

美国企业的物流管理组织结构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可将美国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的变化归结为几种典型模式。

(1)传统物流管理组织结构

按职能专业部门分工的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按专业分割。

虽然有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协调,但是由于各个部门总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从部门主管开始就很难达成一致,更不用说下面的工作人员。

这种现象意味着整个工作缺乏跨职能协调,从而导致重复和浪费,信息常被扭曲或延迟,权力界限和责任常常是模糊的。

这时候还没有出现独立的物流管理功能,也没有独立的职能部门。

(2)简单功能集合的物流组织形式

当人们初步认识到业务分割和分散化的组织使企业反应迟钝之后,即开始了对组织功能的合并和集合的尝试,这种变化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

但是这时的功能集合只集中在少数核心业务上。

例如,在市场营销领域,集中点通常围绕在客户服务周围。

在制造领域,集中通常发生在进入原材料或零部件采购阶段,大多数的部门并未改变,组织层次也未做大的改变,因此其功能整合的效果有限。

(3)物流功能独立的组织形式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受到了进一步重视,出现了物流管理功能独立的组织形式。

此时将物资配送和物料管理的功能独立出来,在企业中的地位也提高了。

尤其是随着市场需求量逐渐加大,企业为了更快地、成本更低地作出反应,纷纷建立面向零售业的物流配送中心,这也是造成物流管理部门相对独立和地位提升的原因之一。

(4)一体化物流组织形式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物流一体化组织的雏形出现了。

这种组织结构试图在一个高层经理的领导下,统一所有的物流功能和运作,目的是对所有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运输和存储进行战略管理,以使企业产生最大利益。

这一时期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促进了物流一体化组织的形成。

在这种组织结构中,负责总体的计划与控制处在组织的最高层次上,这种努力的结果促进了一体化的形成。

计划功能关注的是长期的战略定位,并对物流系统质量改进和重组负责。

物流控制的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和客户服务绩效的测量上,并为管理决策制定提供信息。

物流控制系统开发是综合物流管理的关键程序之一。

这时的物流组织将厂商定位在可以处理采购、制造支持和物资配送之间的利益协调方面,有利于从整体把握全局观念。

(5)从功能一体化向过程重构转移

自从BPR提出后,适应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结构变化逐渐从过去的注重功能集合转向注重过程(或称流程)的重构上来。

传统组织改变的只是集权和分权的权重或是顾客、地区或产品之间的合作,而未对基本工作流程进行任何重大的重新设计。

在新的环境下,功能一体化对企业获得优秀绩效的作用仍嫌不足,因为现在所处的经营环境和所依赖的信息技术都与几十年前大不一样,不彻底改变原有流程就不能实现新的目标。

所以,人们就提出了要将流程的整合作为新的工作中心。

这项工作目前在欧美国家的企业中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3.启示

我国企业物流的现状尚达不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支撑点——高度发达、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要求。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借鉴流程重组的思路,对企业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局部地、渐进地、合理地安排企业内部地业务流程,增进各工作之间的协调性,同样可以达到提高物流组织效率的目的。

第四节上海石化储运系统面临的外部环境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石化”),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集油、化、纤、塑四大类石化产品生产经营于一体、高度综合的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之一。

上海石化(SPC)现有炼油、化工、化纤、塑料等主要生产装置67套,以现代化、大型化、连续化为主要特征。

目前,公司拥有年原油综合加工880万吨,年产乙烯85万吨、成品油及化工品420万吨、合成树脂91万吨、合纤原料及合成纤维115万吨的生产能力;拥有独立的水、电、汽、气公用工程供应系统,独立的环保处理系统,以及海运、内河航运码头和铁路、公路运输等设施。

众所周知,石油石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

一个特大型的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石油化工深加工产业支撑。

据专家预测,中国同其他亚洲国家一样,目前正处于化工产品消费的快速增长时期,以乙烯产品为例,到2010年中国乙烯需求会达到10%-12%的增长速度。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下,这种强劲需求还会继续向好。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快,现代物流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

现代物流包括运输的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等方面,将采购、生产、销售等传统物流中各环节予以综合考虑,追求物的流转各环节的整体最佳状态。

石化行业规模大,高度集中,连续生产,从原料进厂至产品到用户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因而,石化行业发展物流业条件充足,优势明显,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1、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发展对上海石化储运系统的影响

上海市政府早在90年代初,为了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提高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便开始筹划建设一个世界级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并于1996年按照“持续、快速、安全、健康”的发展要求,以及“统一规划、分布实施、滚动开发”的方针,正式建立了上海化学工业区。

上海化学工业区位于杭州湾北岸距市区60公里的金山区漕泾镇至奉贤县柘林镇之间,东临星火开发区,西踞上海石化12公里。

目前规划面积为29.4平方公里(其中南面10平方公里已完成“七通一平”建设,另有6平方公里为规划围垦地)。

上海化学工业区周边还有12—15平方公里发展空间。

通过规划中的港区,上海化学工业区将与上海石化连成一片,汇聚了上海石化、高桥石化、华谊集团、天原集团、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等国内知名石化企业,形成一个近60平方公里的杭州湾北岸化工产业带。

2002年,世界化工领域的三巨头——英国石油(BP)、德国巴斯夫(BASF)和拜耳(BAYER)(简称3B)同时将其全球经营战略重点移师至杭州湾畔的这片热土。

3B项目的同时落户、同时启动、同时建设,标志着上海化工区在开发建设“世界一流,亚洲最大、最集中、水平最高的石化基地”的进程中已初战告捷。

英国BP、德国巴斯夫、拜耳都是世界500强企业中排位靠前的知名跨国公司,上海化学工业区建设后,将是最现代化的化工装备技术与能源、原料、产品系统的最大集成,将体现其先进性、连续性和功能性,可与美国休斯顿、比利时安特卫普、新加坡裕廊、韩国丽川等国际一流化工区相媲美。

目前,已有BP和中石化、上海石化投资27亿美元的90万吨乙烯项目、BASF投资12.5亿美元的项目以及BAYER集团31亿美元的一揽子投资项目将落户上海化学工业区。

表1-1各主要公司集团和跨国企业在上海化学工业区内的物流生成量预测

单位:

万吨/年

公司

进区数量

出区数量

合计

英国石油(BP)

340.00

418.00

758.00

巴斯夫(BASF)

5.00

10.00

15.00

拜耳(BAYER))

9.10

11.65

20.75

天原

1.10

37.00

38.10

高桥

30.00

30.00

合计

385.2

476.65

861.85

资料来源:

根据上海化学工业区物流有限公司提供的初步数据编制

备注:

上述数据中,拜耳公司的数据仅以首期BPS项目的物流量统计;高桥公司的物料因无法确定各分量,暂按进区计算。

近5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