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docx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湖北红安一中陈和器(邮政编码438400)
一、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武侠小说与历史的有机结合,为武侠小说本身营构了一个更为广阔、深远的文学表现空间,同时也使武侠小说本身跳出了纯娱乐文学的范畴,有效地提升了这一小说品种在整个文学园地中的地位。
与其他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家相比,金庸有着更为清醒、自觉的历史创作意识。
他的十五部武侠小说,构筑了一个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巨大历史时空。
在这个巨大的历史时空中,侠客们的笑傲江湖、行侠仗义与历史人物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彼此纵横交错,虚实相生,共同演绎出一个迷人的艺术世界,历史文本与武侠小说得到有机统一。
金庸总是别出心裁的择取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之与武侠小说情节编码的传奇性原则保持高度一致,这样,历史与武侠之间不仅消解了“伟大的神话对立”,而且形成了一种相互转换、相互生成的良好循环关系。
综观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的历史题材,我们发现其来源渠道大约有以下三种形式:
某些尚有争议的正史;富有传奇色彩的野史;生动的民间历史传说。
上述三类历史题材本身富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却又并非空穴来风,自行其是,使得金庸在处理武侠与历史的关系时可进可退,可虚可实,为其艺术才情的纵横驰骋营构了一个游刃有余的表现空间。
这种处理历史题材的艺术手法符合金庸本人的历史审美观:
没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小说作者可选择其中一种说法来加以发挥。
通过历史文本传奇化的艺术手法,金庸成功地把历史纳入到武侠小说的传奇轨道中,使历史与武侠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大大提升了武侠小说的可读性。
文学文本的历史化是金庸在武侠小说中成功还原历史的主要手法。
所谓文学文本的历史化,就是凡在武侠小说文本中涉及到尚有争议的传奇性历史题材时,金庸均引经据典,采取学术论文中脚注、尾注或按语的形式,对争议之处一一详加说明,让历史走出文学语境,重新回到历史文本中。
历史文本对武侠文本的这种有意识嵌入,使历史文本与武侠文本构成了一种“互文性”,两者相互对照,相互说明,这种处理手法既使干瘪、抽象的历史题材在武侠文本中焕发出迷人的艺术光彩,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持、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反映了金庸本人高度的审美自觉与历史自觉。
(摘自《华文文学》2005年第一期)
1、金庸写武侠小说偏爱三类传奇性历史题材,选出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
A、这类题材能使武侠小说跳出纯娱乐文学的范畴,有效提升武侠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
B、在作者看来,没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武侠小说创作中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C、金庸喜爱的三类历史题材本身富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又有一定的历史事实根据。
D、这类题材使金庸在处理武侠与历史的关系时可进可退,可虚可实,便于发挥其艺术才情。
2、结合全文内容看,最准确理解末段中“互文性”的一项是:
A、武侠小说与历史的有机结合,为武侠小说本身营造了更为广阔深远的文学表现空间。
B、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与武侠小说情节编码的传奇性原则保持高度一致。
C、历史与武侠之间不仅消解了“伟大的神话对立”,也形成一种相互转换、相互生成的良好循环关系。
D、历史文本与武侠文本相互对照、相互说明,使历史题材焕发出迷人的艺术光彩,又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3、依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按照金庸的历史审美观,他在创作武侠小说时,一般无意采用已有定论的历史题材。
B、引经据典,采用学术论文中脚注、尾注或按语等形式是金庸武侠小说成功还原历史的唯一手法。
C、武侠小说如不能很好处理虚拟的江湖世界与真实的历史或现实世界的关系的话,就会缺乏可读性。
D、武侠小说编排故事情节时要符合传奇性原则,金庸喜好的三类历史题材正好符合这一原则。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周济,字大亨,洛阳人。
永乐中,以举人入太学,历事都察院。
都御史刘观荐为御使,固辞。
宣德时,授江西都司断事。
艰①归,补湖广。
正统初,擢御史。
大同镇守中官以骄横闻,敕济往廉②之。
济变服负薪入其宅,尽得不法状,还报,帝大嘉之。
已,巡按四川。
威州土官董敏、王允相仇杀,诏济督官兵进讨,济曰:
“朝廷绥安远人,宜先抚而后征。
”驰檄谕之,遂解。
十一年出为安庆知府。
岁比不登,民间鬻子女充衣食,方③舟而去者相接。
济借漕粮以赈,而禁鬻子女者。
且上疏请免租,诏许之,全活甚众。
又为定婚丧制,禁侈费,愆嫁葬期者有罚,风俗一变。
饥民聚掠富家粟,富家以盗劫告。
济下令曰:
“民饥故如此,然得谷当报太守数,太守当代尔偿。
”掠者遂解散。
济卒官,民皆罢市巷哭云。
(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注]①艰:
指父母之丧。
②廉:
考察;查访。
③方:
两船并行。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同镇守中官以骄横闻闻:
有名声
B、敕济往廉之敕:
朝庭下令
C、尽得不法状状:
情状
D、愆嫁葬期者有罪愆:
失掉、错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周济为政以德的一组是:
①都御史刘观荐为御使,固辞②济变服,负薪入其宅,尽得不法状,还报③驰檄谕之,遂解④借漕粮以赈,而禁鬻子女⑤上疏请免租⑥朝廷绥安远人,宜先抚而后征。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6、对原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永乐年间,周济凭借举人的身份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后又到都察院任职。
都御史刘观推荐他担任御使一职,他坚决地推辞掉。
B、镇守大同的太监十分骄横,周济假托皇帝的命令,装成普通人模样,背着柴,深入到这个太监的家中,终于弄清了他违法的情况。
C、威州土豪董敏、王允相互仇杀,朝庭命周济率兵征讨,周济恩威并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通过下达檄文劝说董王二人,终于解除了他们的武装。
D、周济任安庆知府时,民间出现饥荒,周济通过借粮放赈、上疏免租、禁奢侈浪费和鼓
励饥民劫富自救等措施,使许多老百姓活了下来。
7、把文言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艰归,补湖广
(2)朝廷绥安远人
(3)岁比不登
(4)全活甚众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8——11题
叶子时期的梅
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
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地。
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黄的花色啊,曾怎样地让一双冷寂的眼睛充满温情。
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
可是现在,绿叶掩盖了世界,我只能在回忆里呼吸它独有的芬芳。
我在枝枝叶叶间徘徊。
我后悔当初没有在梅的枝子上留下刻痕,我忽略了我并不认识它的叶子。
我记得,它长在一丛丁香的身帝。
但丁香淡紫的碎花也已落尽了,丁香的叶子我同样分辨不出。
我是多么无知。
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那一棵。
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
不然,我就不必再费周折。
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伫足的行迹。
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
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
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
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
可爱的你呀,藏在了自己的叶子里。
但我还是找出了你。
花朵是你的脸吗?
叶子是你的衣裳吗?
我不知道,你有太多的神秘。
腊梅的叶子碧绿油亮,并无奇异之处。
与花相比,叶是寂寞之物。
从深春到晚秋,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
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
我凝视着它,凝视着叶子时期的梅,我想记住它。
对于梅,人们都喜欢它花时的鲜艳,雪天的热烈。
梅花,“梅”字后总要跟着一个“花”字。
踏雪寻梅的逸致,梅花三弄的韵事,也都是冲着花来的。
这样的爱,短暂而肤浅。
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
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绝不是这样!
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
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
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
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
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
我喜欢这种隐藏。
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寻问:
“你认识它吗?
”
但此刻分明一个声音提醒我:
“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
8、文章写的是初夏“叶子时期的梅”,可开始却从“早春”的“梅花”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试分条阐述。
9、试从人称或修辞的角度选择一个方面切入,赏析文章的第四段,50字左右。
10、“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
”结合前文内容,分别揭示“显露”与“隐藏”的含义。
(可摘原文语句,也可自己组织语言作答)
“显露”指:
“隐藏”指:
11、对“叶子时期的梅”的喜爱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试作分析。
(答案及解说)
1、A、原因表述集中在原文3、4两个自然段。
A项说的是武侠与一般历史题材的关系。
2、D“互文性”的主体必须是“历史文本与武侠文本”
3、B“唯一”应为“主要”,语出原文第5段
4、C“状”应理解为“事实”或“证据”。
5、C排除含①②⑥的句子。
①表现周济淡泊名利,②讲的是周济的智慧和决心,⑥句是周济的主张。
6、AB中“假托皇帝的命令”错,应该是奉命调查;C中与原文不符,没有大兵压境的情况,“遂解”是指董王二人和解;D中“鼓励饥民劫富自救”错。
7、见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周济,字大亨,是洛阳人。
永乐年间以举人身份入太学,后历任都察院官职。
都御史刘观荐举他为御史,为父母去世而归家守丧。
后任职于湖广。
正统初年提升为御史。
镇守大同的太监骄横无忌臭名远扬,朝廷派周济去调查。
周济装扮成普通人,背着薪柴进入这个太监家中,查明了他的一切不法事实,奏报朝廷,英宗非常赞许他。
随后周济又巡按四川。
四川威州的当地土官董敏、王允相互仇杀,朝廷令周济督率官兵征讨。
周济建议说:
“朝廷安抚远方之人,应先安抚而后征讨。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速传令劝告董敏、王允,使两家和解。
正统十一年,周济出任安庆知府。
这一带连年年成不好,老百姓卖儿卖女苟且求活,乘船去他乡的人络绎不绝。
周济借官府漕粮赈济老百姓,并禁止卖儿卖女。
与此同时,他又上书请求朝廷免征租税,得到朝廷的批准,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他还制定了婚丧礼制,禁止奢侈,凡迟嫁缓葬的人要受处罚,安庆风俗为之一变。
有一次,饥民聚集抢夺富人家的粮食,富家以强盗抢劫为由报告官府,周济下令说:
“老百姓饥饿才抢粮。
但是抢了粮食的人要把数量报告给太守,太守代为偿还。
”于是抢粮的人解散了。
周济在官任上去世,老百姓关门闭户停业为他恸哭。
8、好处表现在:
(1)以早春的梅花作为引子,引出初夏时节寻梅,观梅,赞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层次;
(2)通过早春之梅的“金黄的花色”和“独有的芬芳”,反衬盛夏之梅的安宁,纯洁,朴实,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3)不是“早春”的“初夏”仍挡不住梅的诱惑,可见作者对梅的钟爱。
9、用第二人称,称叶子时期的梅为“你”,将梅树人格化,通过呼告的手法,写出自己找到梅树后喜出望外的欣喜心情,抒情色彩更加浓烈。
语段中运用了拟人、比喻、设问等修辞方法,揭示了初夏之梅“神秘”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10、“显露”指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中,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
“隐藏”是指叶子时期的梅“从深春到晚秋”“一直寂寞下去”,被人“遗忘”,被人“忽略”。
11、作者托物言志,以梅喻人,表达了从容恬淡的人生态度,含蓄地告诉人们,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像这叶子时期的梅一样固守自己的本色,做到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
人生只需恬淡从容,尽我所能,无愧我心,便可直面大千世界,活个堂堂正正,从从容容!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题2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内进行复制,释放后再侵入其他上皮细胞。
受染的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脱落,局部有炎症反应,一般不发生病毒血症。
两周后上皮细胞重新出现和修复。
流感病毒偶可进入下呼吸道导致肺炎,其病变特征为肺脏充血、水肿呈暗红色,气管与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
潜伏期1——2天,短者仅数小时。
流感可分几种。
单纯型流感属于最常见的一种,杀伤力不大;第二种是流感病毒性肺炎,少部分病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病变沿上呼吸道向下蔓延累及肺实质,引起肺炎,很多患病者会在5——10日内发生呼吸与循环衰竭而死亡;第三种是中毒型和胃肠型流感,这种类型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及循环功能障碍,血压下降,可出现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征候,病死率高。
1918——1919年的那次流感属于第二类,因而死亡人数极多。
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而且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具有良好的复制能力。
这也是它容易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
流感流行除了流感病毒变异很大,每次引起大流行都有变异而造成巨大的杀伤力外,与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对付流感病毒也有关。
另一方面,每次流感流行都与人们轻视这种疾病和没有做好隔离有关。
同时流感流行具有隐蔽突袭的特点,颇有“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的特征,来时无影,去时无踪,往往突然爆发,迅速蔓延,危及面广,因而容易造成较大伤害。
而患流感后的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流感可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
主要是继发细菌感染,如咽喉炎、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因为病毒感染破坏了呼吸道上皮细胞,损害了呼吸道的自然防卫功能,致使致病细菌乘虚而入,并在局部聚积,引起感染。
很多人都是从流感开始,继发肺炎,最后导致死亡。
当然,患过流感和未患过流感的人产生的免疫力不同。
一般而言,尽管流感病毒变异较大,但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或相似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比如,1977年“俄罗斯流感”,病毒株是HINI流感病毒,主要侵袭1957年以后出生的人,因为他们身上没有对抗这病毒的抗体。
而出生于1957年前的人经历过HINI型病毒的侵袭,体内会产生抗体,因而对于1977年再次出现的甲型流感HINI病毒株感染具有免疫力和抵抗力。
(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05年12期)
1、不属于流感病毒容易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的一项是:
A、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和良好的复制能力。
B、流感病毒变异很大,使其具有巨大的杀伤力。
C、流感病毒传播具有隐蔽突袭的特点,让人防不胜防。
D、流感病毒引起的并发症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常常致命。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人体内受流感病毒侵害的器官是上下呼吸道。
B、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能够进行自我复制。
C、患感冒后,人呼吸道的自然防卫能力就会丧失。
D、中毒型和胃肠型流感虽然少见但病死率高。
3、根据文章的意思,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重视流感的危害,在流感暴发时作出隔离防护,就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
B、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或相近似的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具有免疫力。
C、流感病毒变异很大,所以防治流感用的流感疫苗也要不断地更新。
D、轻微的流感即使没有治疗,一般在两周后流感的症状也会自然消失。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道元字善长。
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
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椽引为书侍御史。
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
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
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
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
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①序,崇劝学教。
诏曰:
“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
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
”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
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
蛮人诣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
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
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
梁军至涡阳,败退。
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
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
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
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
及选州官,多由于念。
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
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
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
注释:
①黉(hóng),古指学校。
4、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魏之私人也
B、①道元以属官坐免
②停车坐爱枫林晚
C、①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
②夫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D、①后除御史中尉
②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之葬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郦道元执法清刻的一组是:
①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②道元追讨,多有斩获③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④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
⑤请全念身,有敕赦之⑥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⑥C、②③④⑤D、①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郦道元执法严厉,被御史中尉李彪看中,李彪将其从太傅椽任上调为书侍御史,后因此而受牵连获罪免职。
B、顺皇后的父亲于劲是冀州刺史,因领兵出征关中,无法抽身,让郦道元以镇东府长史身份管理冀州三年。
C、郦道元在任东荆州刺史时,老百姓状告前任刺史寇祖礼执法苛酷,结果朝庭将前后两任刺史同时免官治罪。
D、汝南人王悦宠信侍臣丘念,因为丘念的缘故被选为司州牧,郦道元主持正义将扰乱朝政的丘念抓起来杀掉了。
7、翻译卷I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
(1)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
(2)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
(3)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8——11题
在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
马德
①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
②我见过一匹马在槽枥之间的静立,也见过一头雄狮在草原上的静卧,甚至是一只鸟,从一根斜枝朴棱棱飞到另一根斜枝上,呈现出的,都是博大的安静。
③一切外在的物质形式,如槽枥之间的草料,草原之上的猎物,斜枝之外的飞虫,在安静生命的眼中,像风中的浮云。
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他们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淡泊,所以安静,他们无意去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的蓬勃与丰富。
④夏日的晚上,我曾经长久地观察过壁虎,这些小小的家伙,在捕食之前最好的隐匿,就是藏身于寂静里。
墙壁是静的,昏暗的灯光是静的,扑向灯光的蛾子的飞翔是静的,壁虎蛰伏的身子也是静的,那是一幅优美素淡的夏夜图。
只是壁虎四足上潜着的一点杀机,为整幅画添了一丝残忍,也添了一些心疼。
也正因为这样,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⑤安静的姿态是美的。
蹲坐的云冈石窟里的慈祥的大佛,敦煌壁画里衣袂飘举的飞天,一棵虬枝盘旋的古树,两片拱土而出的新芽,庭院里晒太阳的老人,柴扉前倚门含羞的女子,这些姿态要么已看破红尘,要么正纯净无邪,恰是因为这些,它(他)他或平和、宁静、恬淡、宠辱不动;或纯真、灵动、洁净、不沾染一尘世俗,于是便呈现给这个世界最美的姿态。
⑥真正的安静,来自内心。
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
正如一棵树,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一树枝柯的宕动、迷乱,不论这棵树是置身在庭院,还是独立于荒野。
所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⑦有一天,我去拜会一位遭受了命运挫折的老人。
他正端坐在沙发深处,没有看书,没有写书法,只是端坐在那里,甚至都感觉不到他作过任何的思考。
我和先生攀谈着,一些陈年往事逐渐勾起了老人的回忆。
当他谈到差一点被造反派殴打致死这一段时,语速平缓从容,脸上平静得没有一丝的波澜。
这种平静,不是来自岁月的老练和世故,而是来自命运磨难后的超然与豁达。
下午的阳光斜照进来,地板上、四壁上,横竖都是窗框投射下的沉重的影子。
空气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沉中发出金属的脆响。
⑧这不由使我想起小时候,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父亲坐在山梁上吹笛子。
一川的溪水,在月光下荡着清幽的光,远山黑黢黢的,村庄黑黢黢的,父亲的笛声婉转、旷远、悠扬,那一晚,山是安静的,水是安静的,村庄是安静的。
⑨我想说的是,只有在自然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
(选自《中国青年》第0358期)
8、文章第2段引用了马、雄狮、鸟的材料,第5段引用了石佛、飞天、古树、新芽、老人、女人等材料,两段中的材料是否是说明同一意思?
请作分析。
9、为什么作者说“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10、怎样理解7段中“空气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沉中发出金属的脆响”一句?
11、意境是情景融合而成的,好的诗歌散文常常以意境取胜。
试从意境的角度分析第8自然段。
答案及解说
1 D(并发症引起死亡是巨大伤害的表现之一,不属于原因。
)
2 C(“丧失”有误,应该是受“损害”而降低。
)
3 B(原文说的是一般情况,即“抵抗力较强”而非“具有免疫力”。
)
4.C(均释为“旧事,前例”A前“以”意为“因为”,后“以”意为“凭借”B前“坐”译为“受牵连治罪”,后“坐”意为“因为”D前“除”是“被任命”的意思,后“除”为“废除”。
)
5、B(排除含②⑤的项。
②句写郦道元带兵英勇善战,⑤是说王悦)
6、A(B中“无法抽身”错,应是郦道元能干,深受于劲信任。
C中“状告前任刺史……执法严酷”错,应是状告郦道元。
D中“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应理解为“连选任州官的事,也大多由丘念定夺”。
另外王悦任司州牧也与丘念无关。
)
7、
(1)后来被试用为鲁阳郡守,郦道元上奏申请设立地方学校,崇尚并奖励学校教育。
(2)如果不能对不良风气有所纠正,声名威望将大为下降。
(3)郦道元立即结果了丘念的性命,并用此事弹劾王悦。
(1)中关键词为“守”和“劝”,“守”是名词作动词用,意为“做太守”,“劝”是“勉励”的意思。
(2)中“而”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3)中关键词为“以”,应译为“拿”或“用”。
[参考译文]
郦道元,字善长。
开始他承袭永宁侯之爵,后来依惯例降为伯。
御史中尉李彪因为郦道元执法清正严明,把他从太傅掾调为书侍御史。
李彪被仆射李冲弹劾,郦道元因为是他的属官受牵连而被罢免。
景明年间,任冀州镇东府长史。
刺史于劲,是顺皇后的父亲,他出兵西征关中,也不返回冀州,郦道元掌管治理了三年。
他为政严酷,手下官吏都害怕他,奸徒盗贼逃到别的地方。
后来被试用为鲁阳郡守,郦道元上奏申请设立地方学校,崇尚并奖励学校教育。
皇上下诏道:
“鲁阳原来因为是蛮人之地,不设立高等学校,现在接受此项建议,以实现好郡守文翁的文明教化。
”郦道元在鲁阳郡执政期间,山上蛮人敬服于他的威名,不敢做强盗。
延昌年间,又出任为东荆州刺史。
和在冀州一样,用铁的手腕执政。
蛮人到朝廷上指控郦道元苛刻严酷,请求前任刺史寇祖礼复任。
寇祖礼派七十名戌兵送郦道元回京,后 来两人一起被免官。
孝昌初年,梁国派将攻打扬州,刺史元法僧在彭城反叛。
皇上下诏任命郦道元为御史中尉。
他一向以严厉威猛著称,权势豪门才对他颇为顾忌惧怕。
如果不能对不良风气有所纠正,声名威望将大为下降。
司州牧、汝南王悦十分宠信侍臣丘念,常常和他同起同卧。
连选任州官之事,也大多由丘念定夺。
丘念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