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英基础教育的比较今天我们该如何做教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402186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英基础教育的比较今天我们该如何做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中英基础教育的比较今天我们该如何做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中英基础教育的比较今天我们该如何做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中英基础教育的比较今天我们该如何做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中英基础教育的比较今天我们该如何做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中英基础教育的比较今天我们该如何做教育.docx

《浅谈中英基础教育的比较今天我们该如何做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英基础教育的比较今天我们该如何做教育.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中英基础教育的比较今天我们该如何做教育.docx

浅谈中英基础教育的比较今天我们该如何做教育

浅谈中英基础教育的比较:

今天,我们该如何做教育?

很荣幸参加某区教育局组织的英国海培班,为期两个月的学习、考察和交流,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英国的教育体系和办学现状,感触很深。

英国教育给我的总体印象是:

简单朴实,没有深奥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直达人的心灵,而且惠及所有孩子。

具体表现为:

1、全民免费义务教育时间长(3—18岁),其中苏格兰更是实现了大学免费教育,政府保证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教育的福利。

2、政府完全简政放权,几乎没有像我们这么庞大的教育行政机构,负责学校的多是社区教育专员或议员。

理事会治理下的校长负责制让学校没有多个“婆婆”指挥,办学完全自主,除了教育部统一的教学大纲外,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3、在校学习时间短(小学不超过5小时),中小学零课业负担,注重生活技能及动手能力培养,保障孩子充足的睡眠与运动。

被写入教育法规的小班化教学,让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得以真正实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什么是好的教育?

什么是适合人发展的教育,我将中英基础教育进行了对比,思考如下。

一、好的教育应该具有人文精神

在西方人眼里,教育是一种服务,常态环境下每班10—30人的小班,每校500人左右的规模,让校长和教师有更多精力更好地为孩子幸福成长服务。

英国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每个孩子都重要”(EveryChildMatters)。

孩子是国家的财富,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所有孩子都有受教育权利,哪怕是残疾孩子和黑人孩子。

在英国,教育的公益慈善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关注弱势群体,遍地都是特殊学校(光伦敦就有100多所)且地位崇高,经常受到王室接见。

在英国的课堂上,教师普遍尊重学生,尊重差异,助教与特教的有益补充,彰显了人性关怀。

所有学生的考试成绩都是秘密,学校从不公布分数和排名,校长老师特别和蔼可亲,不吝蹲下身子或跪在地上为孩子辅导、安慰受委屈的孩子,令人无不动容。

我们从校长、教师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他们不光真心爱孩子,而且爱每一个孩子!

英国有极为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各个城市、州郡、小镇都有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学馆和教堂,免费开放。

这也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在这里他们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参与动手动脑的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们从小就在接触历史,探究科学奥秘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这些宝贵的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对净化人的心灵,促进素质全面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强大功能。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国人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历史和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恰逢一战100周年纪念活动,举国上下全民出动,每人在胸前佩戴一朵红色塑料罂粟花,每人花一磅积攒起来用于公益慈善事业,连女王也不例外。

各个教堂、学校都有纪念花环,电视报纸连续一个多月专题报道,采访各个阶层的民众,所有政要、宗教人士出席纪念各个盛典,整个活动包括晚会很庄严很肃穆,英国人对战争的纪念没有仇恨,只有对生命的敬畏,徐徐落下的红色花瓣就像在战争中牺牲的一个个生命悄然而逝,将战斗英雄的名字一个个念出来让后人铭记,把他们的名字和故事一个个雕刻在市政广场石柱上,让国人记住为国牺牲是光荣而神圣的事情。

英国人平静的外表下表现出来的那种强烈民族精神让我深为震撼,受这种社会环境熏陶成长起来的学生一定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反观中国教育,因国情和文化差异,师道尊严根深蒂固,大班额班级授课制对孩子个体、个性的关注少之可怜。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成为一句口号,虽有五千年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但我们缺少历史感,缺少文化的根。

我们的教育与英国相比确实缺少人文精神和服务意识,应该补上这一课。

我想,如果能把英国“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人文教育理念移植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从校长到教师,从教师到课堂,彼此都强化教育服务的理念,这个强化的过程也许比较痛苦,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孩子感受到教育的温度,我们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才不会饱受诰病,才会真正得到民众欢迎。

二、好的教育应该具有个性特色

英国中小学的办学宗旨是把开发学生的个性放在第一位,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也以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为依据。

学校的必修课只要求及格就行。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生本教育的理念在各个学校得以彰显,很多细节令我们记忆犹新。

如我们参访的伦敦绿叶小学(GreenleafPrimarySchool)对每个学生的作业都有个性化目标制定、设计及评价。

目标分为:

一学年的学习目标,一段时间的目标,一课时的目标。

比如:

三年级写作的目标确定为:

1.我能写一张纸或一张半纸的内容;2.我能把单词书写连贯;3.我能用一些好的词汇写作;4.我能使用一些关联词把句子写通顺。

教师打印后发给学生,让学生对照目标要求写作。

而《写一封信》这一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写信人的地址写在纸的右上角;2.在地址的下方写上写信的时期;3.信的开头要有称呼;4.信的正文要写问候语、写明为什么写这封信;5.结束要写上自己的名字。

这封信完成后,教师和学生对照本次习作目标进行个性化评价:

好的地方涂上绿色,错误的涂上黄色,学生用蓝色笔修改。

学校还为每个学生建立了网络成长档案。

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如:

阅读、写作、口语、数学等学科成绩,还有学生的出勤、教师对学生的评语、报告等。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客观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让教师和家长随时进入系统全面了解学生,发现问题可针对性进行辅导和教育,有于学生个性化成长。

英国人信奉的教育哲学是:

上帝让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不一样的,给这个世界的色彩也就应该不一样。

反观中国教育,我们现在是打着全面发展的旗号,干着全面不发展的勾当。

似乎要和上帝对着干,把每个应该不一样的生命个体,像工厂流水线一样,用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评价、标准的考试来培养“模具化”的人才。

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容忍质疑,不接受个性,不鼓励创造,这是现行基础教育最大的缺憾。

其实任何一个人,要取得成就,必须有特色。

每一个学校,要有影响必须有特色;一个地区的教育,也只有特色鲜明,才能真正有立足之地。

历史也常常不承认苦劳只承认功劳,只承认特色。

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说过:

合格加特长。

这同样适用于学校,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

只有个性特色教育才能真正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才能真正实现人文关怀。

三、好的教育应该具有理想信念

有人说,中国中小学生是刻苦学习12年,到大学休闲疯玩。

英国学生是“休闲”12年,大学开始刻苦学习,玩命地学。

这是教育本质的不同,也是理想信念的结果使然。

想必大家都读过这个英国式教育梦想的故事:

一个幼儿园老教师在打扫尘封的阁楼时,发现了一个小布包,里面是他几十年前学生写下的关于自己梦想的文章。

这个老教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梦想还给孩子。

他在报纸上登出告示,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把大多数梦想对号入座。

当年有人想做王妃,有人想做教师,有人想做明星,有人想做模特,而现在很多梦想实现了,也有没实现的。

最后,只有一个叫戴维的没来认领。

正当老教师想把这个梦想送到一个私人博物馆时,他收到了一封信。

来信的人是英国的教育大臣。

他信上说,那个叫戴维的人就是我,我已不需要得到那张纸片了,因为从我有了自己的梦想开始,没有一刻停止过这份追求。

现在我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盲人教育大臣。

此时,我想告诉我所有朋友们,告诉老师们,你只要不断追寻你的梦想,就能够梦想成真。

教育大臣和他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

人的成才是靠理想信念支撑的,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远。

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不可能走多远。

教育就是要给孩子们播种理想并点燃希望。

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他的理想信念就应该是无私帮助并促进每一个孩子怀揣希望去努力实现梦想,若干年后成为最好的自己。

反观中国教育的现状,缺乏的就是大多数教育人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对教育事业如宗教般的情怀!

教育为了媚俗,丢失了职业尊严和信仰,被政治捆绑,被家长绑架,陷入了不改革不行,改也不行的尴尬境地,当今,一个电子书包实验就变得像过街老鼠人人开打,一个语文教学改革就引发全民讨伐的社会转型时期,对教育内在规律和本质的坚守显得何其艰难,我们不能拿着教育的旧船票,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但是在教育改革不断花样翻新时,千万别迷失了自我价值,千万别在形式主义浮躁潮流中忘记了理想信念。

四、好的教育应该具有程序规则

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被称作“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其目的是让孩子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

我们到访的每一所学校几乎都有严明的程序规则,任何人都得遵照执行。

很多学校校纪校规非常醒目,如圣菲利普斯小学在校门口张贴着“黄金法则”,内容是:

我们要友好互助,我们要学会倾听,我们要学会绅士,我们要实事求是,我们要努力学习,我们要守护学校。

每一条内容前都有形象的简笔画示意图,让学生一目了然。

在英国,大部分中小学对学生都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

明文规定,如果上课铃响后学生还未到校,记录考勤的软件系统会给家长电话留言,要求家长收到信息后回电,说明子女缺勤原因。

若在规定时间内学校未接到家长反馈,负责考勤的工作人员就必须人工致电家长。

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有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和办法:

如学生扰乱课堂秩序,经教师或助教制止无效的,将被带到“学习辅导室”进行反思。

放学后,学生必须自觉回到“学习辅导室”接受留堂。

屡教不改者或严重违反公共道德的学生,将被带到“行为辅导室”接受更为严厉的教育。

英国人信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因而学生很有规矩,很有教养。

反观中国教育,程序规则意识极其淡薄,我们的“人性化管理”似乎可以逾越一切程序和规则,因此我们的教育不敢较真,充满“人治”色彩。

试举一例说明:

某年高考题是要求以《智子疑邻》的题义做文章,并且列出了六条规则。

有一位考生用现代诗歌的形式只用了200多字就完成答卷。

文章很好,新颖出奇,征服了所有评卷老师,于是一致通过给予了满分。

虽违反“不得少于800字””的答题规则,但无人质疑。

更令人惊讶的是,此事以发现千里马似的欣喜口吻报道在新闻媒体上,却未见教育主管部门对此不守规则的评卷行为有任何异议。

似乎在我们的教育者及其主管者眼里,对此已习以为常,即便是自己制定的规则和程序,兴之所至,说违就违了,说破就破了。

掌管教育的成人们自己都不把程序或规则当回事,甚至还有可以变通的“潜规则”,的确不能指望我们的教育形成程序或规则第一的品性,无法要求我们培养的下一代会有信守程序或规则,及主要以规则来确定是非对错的内心信仰,从而形成严谨、自主和宽容的人文精神。

所以我们的教育天空,很难开阔起来,我们的教育功能也很难丰富完整起来。

早就听闻英国人做事严谨,讲究程序和规则,也许显得保守刻板,但英国人立足于最简单朴实的教育真理,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公民,英国教育也许显得保守刻板,但千百年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公民,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诺贝尔奖杰出人才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次英国行让我感概万千,让我见识了什么是世界上先进的教育,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