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 动点问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96751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 动点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 动点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 动点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 动点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 动点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 动点问题.docx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 动点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 动点问题.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 动点问题.docx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动点问题

 

2012 年全国中考数学(续 61 套)压轴题分类解析汇编

 

专题 01:

动点问题

 

25. (2012 吉林长春 10 分)如图,在 Rt△ABC 中,∠ACB=90°,AC=8cm,BC=4cm,

 

D、E 分别为边 AB、BC 的中点,连结 DE,点 P 从点 A 出发,沿折线 AD-DE-EB 运

 

动,到点 B 停止.点 P 在 AD 上以cm/s 的速度运动,在折线 DE-EB 上以 1cm/s

 

的速度运动.当点 P 与点 A 不重合时,过点 P 作

 

PQ⊥AC 于点 Q,以 PQ 为边作正方形 PQMN,使点 M 落在线段 AC 上.设点 P 的运动

 

时间为 t(s).

 

(1)当点 P 在线段 DE 上运动时,线段 DP 的长为______cm,(用含 t 的代数式表

 

示).

 

(2)当点 N 落在 AB 边上时,求 t 的值.

 

(3)当正方形 PQMN 与△ABC 重叠部分图形为五边形时,设五边形的面积为 S(cm2),

 

求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

 

(4)连结 CD.当点 N 于点 D 重合时,有一点 H 从点 M 出发,在线段 MN 上以 s 的

 

速度沿 M-N-M 连续做往返运动,直至点 P 与点 E 重合时,点 H 停止往返运动;当

 

点 P 在线段 EB 上运动时,点 H 始终在线段 MN 的中心处.直接写出在点 P 的整个

 

运动过程中,点 H 落在线段 CD 上时 t 的取值范围.

 

【答案】解:

(1)t-2。

 

(2)当点 N 落在 AB 边上时,有两种情况:

 

①如图

(2)a,当点 N 与点 D 重合时,此时点 P 在 DE 上,DP=2=EC,

 

即 t-2=2,t=4。

 

②如图

(2)b,此时点 P 位于线段 EB 上.

∵DE=1 2 AC=4,∴点 P 在 DE 段的运动时间为 4s,

 

∴PE=t-6,∴PB=BE-PE=8-t,PC=PE+CE=t-4。

 

∵PN∥AC , ∴△BNP∽△BAC 。

 ∴PN :

 AC = PB :

 BC=2 ,

 

∴PN=2PB=16-2t。

由 PN=PC,得 16-2t=t-4,解得 t= 20 。

3

综上所述,当点 N 落在 AB 边上时,t=4 或 t= 20 。

3

(3)当正方形 PQMN 与△ABC 重叠部分图形为五边形时,有两种情况:

 

①当 2<t<4 时,如图(3)a 所示。

 

DP=t-2,PQ=2,∴CQ=PE=DE-DP=4-(t-2)=6-t,AQ=AC-CQ=2+t,

 

AM=AQ-MQ=t。

 

∵MN∥BC,∴△AFM∽△ABC。

∴FM:

BC = AM:

AC=1:

2,即 FM:

 

AM=BC:

AC=1:

2。

∴FM= 1 AM= 1 t.

22

1

2

1

2

AM ⋅ FM

1111

2224

②当 20 <t<8 时,如图(3)b 所示。

3

PE=t-6,∴PC=CM=PE+CE=t-4,AM=AC-CM=12-t,PB=BE-PE=8-t,

∴FM= 1 AM=6- 1 t,PG=2PB=16-2t,

22

11

22

= 1 (12 - t)( - 15 t 2 + 22t - 84 。

2224

⎧ 1 2

综上所述,S 与 t 的关系式为:

 S = ⎨。

20

⎪ 43

 梯形AQPD - S

(4)在点 P 的整个运动过程中,点 H 落在线段 CD 上时 t 的取值范

围是:

t= 14 或 t=5 或

3

6≤t≤8。

 

【考点】 动点问题上,相似形综合题,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梯

 

形和三角形的面积。

 

【分析】

(1)∵在 Rt△ABC 中,∠ACB=90°,AC=8cm,BC=4cm,∴由勾股定理得

 

AB= 4 5 cm。

 

∵D 为边 AB 的中点,∴AD= 2 5 cm。

 

又∵点 P 在 AD 上以 5 cm/s 的速度运动,∴点 P 在 AD 上运动的时

 

间为 2s。

 

∴当点 P 在线段 DE 上运动时,在线段 DP 上的运动的时间为 t-2s。

 

又∵点 P 在 DE 上以 1cm/s 的速度运动,∴线段 DP 的长为 t-2 cm。

 

(2)当点 N 落在 AB 边上时,有两种情况,如图

(2)所示,利用运动线

 

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求出时间 t 的值。

 

(3)当正方形 PQMN 与△ABC 重叠部分图形为五边形时,有两种情况,如

 

图(3)所示,分别用时间 t 表示各相关运动线段的长度,然后利用 S = S

∆AMF

求出面积 S 的表达式。

 

(4)本问涉及双点的运动,首先需要正确理解题意,然后弄清点 H、点

 

P 的运动过程:

 

依题意,点 H 与点 P 的运动分为两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①当 4<t<6 时,此时点 P 在线段 DE 上运动,如图(4)a 所示。

 

此阶段点 P 运动时间为 2s,因此点 H 运动距离为×2=5cm,而 MN=2,

则此阶段中,点 H 将有两次机会落在线段 CD 上:

 

第一次:

此时点 H 由 M→H 运动时间为(t-4)s,运动距离 MH=(t

 

-4),

 

∴NH=2-MH=12-。

 

又 DP=t-2,DN=DP-2=t-4,

由 DN=2NH 得到:

t-4=2(12-),解得 t= 14 。

3

第二次:

此时点 H 由 N→H 运动时间为 t-4- 2 =(t-)s,运动距

2.5

离 NH=(t-)=-12,

 

又 DP=t-2,DN=DP-2=t-4,

 

由 DN=2NH 得到:

t-4=2(-12),解得 t=5。

 

②当 6≤t≤8 时,此时点 P 在线段 EB 上运动,如图(4)b 所示。

由图可知,在此阶段,始终有MH= 1 MC,即 MN 与 CD 的交点始终为线

2

段 MN 的中点,即点 H。

 

综上所述,在点 P 的整个运动过程中,点 H 落在线段 CD 上时 t 的取

值范围是:

t= 14 或 t=5 或 6≤t≤8。

3

26. (2012 黑龙江哈尔滨 10 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0 为坐标原点,

 

直线 y=2x+4 交 x 轴于点 A,交 y 轴于点 B,四边形 ABCO 是平行四边形,直线 y=

 

-x+m 经过点 C,交 x 轴于点 D.

 

(1)求 m 的值;

 

(2)点 P(0,t)是线段 OB 上的一个动点(点 P 不与 0,B 两点重合),过点 P 作 x

 

轴的平行线,分别交 AB,0c,DC 于点 E,F,G.设线段 EG 的长为 d,求 d 与 t 之

 

间的函数关系式 (直接写出自变量 t 的取值范围); (3)在

(2)的条件下,点 H

是线段 OB 上一点,连接 BG 交 OC 于点 M,当以 OG 为直径的圆经过点 M 时,恰好使

 

∠BFH=∠ABO.求此时 t 的值及点 H 的坐标.

 

【答案】解:

(1)如图,过点 C 作 CK⊥x 轴于 K,

 

∵y=2x+4 交 x 轴和 y 轴于 A,B,

 

∴A(-2,0)B(0,4)。

∴OA=2,OB=4。

 

∵ 四 边 形 ABCO 是 平 行 四 边 形 ,

 

∴BC=OA=2 。

 

又∵四边形 BOKC 是矩形,

 

∴OK=BC=2,CK=OB=4。

∴C(2,4)。

 

将 C(2,4)代入 y=-x+m 得,4=-2+m,解

 

得 m=6。

 

(2)如图,延长 DC 交 y 轴于 N,分别过点 E,G 作

 

x 轴的垂线 垂足分别是 R,Q,则四边形 ERQG、四边形 POQG、四边形 EROP 是矩形。

 

∴ER=PO=CQ=1。

∵ tan∠BAO = ER = OB ,即 t = 4 ,∴AR= 1 t。

AROAAR22

∵y=-x+6 交 x 轴和 y 轴于 D,N,∴OD=ON=6。

 

∴∠ODN=45°。

∵ tan∠ODN = GQ ,∴DQ=t。

QD

又∵AD=AO+OD=2+6=8,∴EG=RQ=8- 1 t-t=8- 3 t。

22

∴d=- 3 t+8(0<t<4)。

2

(3)如图,∵四边形 ABCO 是平行四边

 

形,

∴AB∥OC。

∴∠ABO=∠BOC。

 

∵BP=4-t,

∴ tan∠ABO = EP = tan∠BOC = 1 。

BP2

∴EP= 4 - t 。

2

(2)d=- 3 t+8,∴PG=d-EP=6-t。

2

∵以 OG 为直径的圆经过点 M,∴∠OMG=90°,∠MFG=∠PFO。

 

∴∠BGP=∠BOC。

∴ tan∠BGP = BP = tan∠BOC = 1 。

∴ 4 - t = 1 ,解得 t=2。

PG26 - t2

∵∠BFH=∠ABO=∠BOC,∠OBF=∠FBH,∴△BHF∽△BFO。

∴ BH = BF ,即 BF2=BHBO。

BFBO

∵OP=2,∴PF=1,BP=2。

∴ BF = BP2 + PF2 = 5 。

∴ (

5

) =BH×4。

∴BH= 5 。

∴HO=4- 5 = 11 。

4 4  4

∴H(0, 11 )。

4

【考点】 一次函数综合题,直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

 

性质,平行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勾股定理,圆周角定理,相似三角形的

 

判定和性质。

 

【分析】

(1)根据直线 y=2x+4 求出点 A、B 的坐标,从而得到 OA、OB 的长度,再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求出 BC 的长度,过点 C 作 CK⊥x 轴于 K,从而得到四

 

边形 BOKC 是矩形,根据矩形的对边相等求出 KC 的长度,从而得到点 C 的坐标,

 

然后把点 C 的坐标代入直线即可求出 m 的值。

 

(2)延长 DC 交 y 轴于 N 分别过点 E,G 作 x 轴的垂线 垂足分别是 R,Q

 

则四边形 ERQG、四边形 POQG、四边形 EROP 是矩形,再利用∠BAO 的正切值求出

AR 的长度,利用∠ODN 的正切值求出 DQ 的长度,再利用 AD 的长度减去 AR 的长度,

 

再减去 DQ 的长度,计算即可得解。

 

(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可得 AB∥OC,再根据平行线内错角相等

 

求出∠ABO=∠BOC,用 t 表示出 BP,再根据∠ABO 与∠BOC 的正切值相等列式求出

 

EP 的长度,再表示出PG 的长度,然后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可得

 

∠OMC=90°,根据直角推出∠BGP=∠BOC,再利用∠BGP 与∠BOC 的正切值相等列

 

式求解即可得到 t 的值;先根据加的关系求出∠OBF=∠FBH,再判定△BHF 和△BFO

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可得 BH = BF ,再根据 t=2 求出 OP=2,PF=1,

BFBO

BP=2,利用勾股定理求出 BF 的长度,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求出 BH 的值,然后

 

求出 HO 的值,从而得到点 H 的坐标。

 

27. (2012 湖南永州 10 

在ABC 中,点 P 从 B 点开始出发向 C 点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设线段

 

AP 的长为 y,线段 BP 的长为 x(如图甲),而 y 关于 x 的函数图象如图乙所示.Q(1, 3 )是函

数图象上的最低点.请仔细观察甲、乙两图,解答下列问题.

(1)请直接写出 AB 边的长和 BC 边上的高 AH 的长;

(2)求∠B 的度数;

)若ABP 为钝角三角形,求 x 的取值范围.

 

【答案】解:

(1)AB=2;AH= 3 。

 

(2)在 

ABH 中,AH= 3 ,BH=1,tan∠B= 3 ,∴∠B=60°。

(3)①当∠APB 为钝角时,此时可得 x<1;

②当∠BAP 为钝角时,

过点 A 作 AP⊥AB 交 BC 于点 P。

2

==4 ,∴当 4<x≤6 时,∠BAP 为钝角。

cos∠B1

2

综上所述,当 x<1 或 4<x≤6 时,△ABP 为钝角三角形。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

(1)当 x=0 时,y 的值即是 AB 的长度,故 AB=2;,图乙函数图象的最低点的 y 值是 AH

 

的值,故 AH= 3 。

 

(2)当点 P 运动到点 H 时,此时 BP(H)=1,AH= 3 ,在 

ABH 中,可得出∠B 的度

数。

(3)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①∠APB 为钝角,②∠BAP 为钝角,分别确定

 

x 的范围即可。

 

28. (2012 湖南衡阳 10 分)如图,A、B 两点的坐标分别是(8,0)、(0,6),点 P 由点 B 出发

沿 BA 方向向点 A 作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每秒 3 个单位长度,点 Q 由 A 出发沿 AO(O 为坐标原点)

方向向点 O 作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每秒 2 个单位长度,连接 PQ,若设运动时间为 t(0<t<

10

3

秒.解答如下问题:

(1)当 t 为何值时,PQ∥BO

)设AQP 的面积为 S,

①求 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 S 的最大值;

②若我们规定:

点 P、Q 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则新坐标(x2﹣x1,y2﹣y1)称为“向

量 PQ”的坐标.当 S 取最大值时,求“向量 PQ”的坐标.

【答案】解:

(1)∵A、B 两点的坐标分别是(8,0)、(0,6),则 OB=6,OA=8。

 

∴ AB = OB2 + OA2 = 62 + 82 = 10 。

如图①,当 PQ∥BO 时,AQ=2t,BP=3t,则 AP=10﹣3t。

∵PQ∥BO,∴

AP  AQ    10 - 3t  2t        20

= ,即                      。

AB  AO      10    5         11

∴当 t=

20

11

秒时,PQ∥BO。

(2)由

(1)知:

OA=8,OB=6,AB=10.

①如图②所示,过点 P 作 PD⊥x 轴于点 D,则 PD∥BO。

∴△APD∽△ABO。

PD10 - 3tPD9

=,即,解得 PD=6﹣t。

ABOB1065

11⎛9 ⎫9 ⎛5 ⎫2

22⎝5 ⎭55 ⎝3 ⎭

95 210

∴S 与 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S=t+5 (0<t<)。

533

5

∴当 t= 秒时,S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 5(平方单位)。

3

5

②如图②所示,当 S 取最大值时,t= ,

3

91

∴PD=6 ﹣t=3,∴PD=BO 。

52

1

又 PD ∥BO ,∴此时 PD 为△OAB 的中位线,则 OD=OA=4 。

∴P(4,3)。

2

101414

又 AQ=2t=,∴OQ=OA﹣AQ=,∴Q (,0)。

333

142

依题意,“向量 PQ”的坐标为(﹣4,0﹣3),即(,﹣3).

33

2

∴当 S 取最大值时,“向量 PQ”的坐标为(,﹣3)。

3

【考点】 动点问题,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二次函数的最值,勾股定理,三角形

 

中位线定理。

【分析】1)如图①所示,当 PQ ∥BO 时,利用平分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列线段比例式

AP  AQ

AB  AO

求出 t的值。

(2)①求 S 关系式的要点是求得△AQP 的高,如图②所示,过点 P 作过点 P 作 PD ⊥x 轴于点

D ,构造平行线 PD ∥BO ,由△APD ∽△ABO 得

AP  PD

AB  OB

求得 PD ,从而 S 可求出.S 与 t之间的

函数关系式是一个关于 t的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出 S 的最大值。

②求出点 P、Q 的坐标:

当 S 取最大值时,可推出此时 PD 为△OAB 的中位线,

 

从而可求出点 P 的纵横坐标,又易求 Q 点坐标,从而求得点 P、Q 的坐标;求得 P、

 

Q 的坐标之后,代入“向量 PQ”坐标的定义(x ﹣x ,y ﹣y ),即可求解。

2121

29.(2012 湖南株洲 8 

如图,在ABC 中,∠C=90°,BC=5 米,AC=12 米.M 点在线段 CA 上,

从 C 向 A 运动,速度为 1 米/秒;同时 N 点在线段 AB 上,从 A 向 B 运动,速度为 2 米/秒.运动时

间为 t秒.

(1)当 t为何值时,∠AMN= ∠ANM

(2)当 t为何值时,AMN的面积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答案】解:

(1)∵从 C 向 A 运动,速度为 1 米/秒;同时 N 点在线段 AB 上,从 A 向 B 运动,速

度为 2 米/秒,运动时间为 t 秒,

∴AM=12﹣t,AN=2t。

∵∠AMN=∠ANM,∴AM=AN,即 12﹣t=2t,解得:

t=4 秒。

∴当 t 为 4 时,∠AMN=∠ANM。

(2)如图作 NH⊥AC 于 H,

∴∠NHA=∠C=90°。

∴NH∥BC。

∴△ANH∽△ABC。

AN  NH    2t  NH        10

=    ,即  =    。

∴NH=  t 。

AB  BC    13   5         13

180

t= -t +t= -

21313131313

180

∴当 t=6 时,△AMN 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

13

【考点】动点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

 

【分析】

(1)用 t 表示出 AM 和 AN 的值,根据 AM=AN,得到关于 t 的方程求得 t 值即可。

(2)作 NH⊥AC 于 H,证得△ANH∽△ABC,从而得到比例式,然后用 t 表

 

示出 NH,从而计算其面积得到有关 t 的二次函数求最值即可。

 

30. (2012 湖南湘潭 10 分)如图,在⊙O 上位于直径 AB 的异侧有定点 C 和动点 P,AC=AB,点 P

在半圆弧 AB 上运动(不与 A、B 两点重合),过点 C 作直线 PB 的垂线 CD 交 PB 于 D 点.

(1)如图 

,求证:

PCD∽△ABC;

(2)当点 P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PCD≌△ABC 请在图 2 中画出△PCD 并说明理由;

(3)如图 3,当点 P 运动到 CP⊥AB 时,求∠BCD 的度数.

【答案】解:

(1)证明:

∵AB 是⊙O 的直径,∴∠ACB=90°。

∵PD⊥CD,∴∠D=90°。

∴∠D=∠ACB。

 

∵∠A 与∠P 是 BC 所对的圆周角,∴∠A=∠P,∴△PCD∽△ABC。

(2)当 PC 是⊙O 的直径时,△PCD≌△ABC。

理由如下:

∵AB,PC 是⊙O 的半径,∴AB=PC。

∵△PCD∽△ABC,∴△PCD≌△ABC。

画图如下:

(3)∵∠ACB=90°,AC=AB,∴∠ABC=30°。

∵CP⊥AB,AB 是⊙O 的直径,∴ AC = AP 。

∴∠ACP=∠ABC=30°。

数,又由垂径定理,求得 AC = AP ,然后利用圆周角定理求得∠ACP 的度数,从而求得答案。

..

∵△PCD∽△ABC,∴∠PCD=∠ABC=30°。

»»

 

∴∠BCD=∠AC﹣∠ACP﹣∠PCD=90°﹣30°﹣30°=30°。

【考点】圆周角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垂径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由 AB 是⊙O 的直径,根据直径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即可得∠ACB=90°,又由 PD⊥CD,

可得∠D=∠ACB,又由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即可得∠A=∠P,根据有

两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相似,即可判定:

△PCD∽△ABC。

)由PCD∽△ABC,可知当 PC=AB 时,△PCD≌△ABC,利用相似比等于 1 的相似三

角形全等即可求得。

(3)由∠ACB=90°,AC=AB,可求得∠ABC 的度数,然后利用相似,即可得∠PCD 的度

»»

 

31. (2012 福建漳州 14 分)如图,在OABC 中,点 A 在 x 轴上,∠AOC=60o,

 

OC=4cm.OA=8cm.动

点 P 从点 O 出发,以 1cm/s 的速度沿线段 OA→AB 运动;动点 Q 同时从点 O 出发,

 

 

acm/s 的速度沿线段 OC→CB 运动,其中一点先到达终点 B 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

 

动                                .

 

设运动时间为 t 秒.

 

(1)填空:

点 C 的坐标是(______,______),对角线 OB 的长度是_______cm;

 

(2)当 a=1 时,设△OPQ 的面积为 S,求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当 t

 

为何值时,S 的值最大

 

(3)当点 P 在 OA 边上,点 Q 在 CB 边上时,线段 PQ 与对角线 OB 交于点 M.若以

 

O、M、P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AB 相似,求 a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 t 的

 

取值范围.

【答案】解:

(1)C(2,2 3 ),OB=4 7 cm。

 

(2)①当 0

 

过点 Q 作 QD⊥x 轴于点 D(如图 1),则

QD= 3 t。

2

∴S= 1 OP·QD= 3 t2。

24

②当 4

 

作 QE⊥x 轴于点 E(如图 2),则

 

QE=2 3 。

∴S = 1 DP·QE= 3 t。

2

③当 8

 

延长 QP 交 x 轴于点 F,过点 P 作 PH⊥AF 于点 H(如图 3)。

 

易证△PBQ 与△PAF 均为等边三角

 

形,

 

∴OF=OA+AP=t , AP=t - 8 。

∴PH= 3 (t-8)。

2

∴ S = S

∆OPF

= 1 t·2 3 - 1 t· 3 (t-8)

2 2 2

=- 3 t2+3 3 t。

4

⎧ 3

综上所述, S = ⎪⎨ 3t (4 < t ≤ 8)

 

⎪- 3 t 2 + 3 3t (8 < t < 12)

⎪⎩4

∵①②中 S 随 t 的增加而增加,

③中 S = - 3 t 2 + 3 3t= -3 (t - 6)2 + 9 3 ,S 随 t 的增加而减小,

44

∴当 t=8 时,S 最大。

 

(3)①当△OPM∽△OAB 时(如图 4),则 PQ∥AB。

 

∴CQ=OP。

∴at-4=t,即 a=1+ 4 。

 t 的取值范围是

t

0

 

②当△OPM∽△OBA 时(如图 5),

 

则 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