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产生与发展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94107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关产生与发展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海关产生与发展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海关产生与发展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海关产生与发展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海关产生与发展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关产生与发展上.docx

《海关产生与发展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关产生与发展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关产生与发展上.docx

海关产生与发展上

教案

课程名称:

海关产生与发展(上)

学时:

2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

(可另附页)

 

思考题目:

 

课后小结:

第一节海关的产生与发展

绪论

关的中文含义;门闩。

闩门的横木。

“关,界上门”,“关,要塞也”,说明“关”是设在水路交通要道、承担军事防卫、进出边境检查的重要关口。

关产生的条件:

张骞通西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兴起,阳关、玉门关等边境关卡日显重要。

一、古代海关

西周起源论:

蔡渭洲《中国海关简史》(1989)

约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建立后,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开始于关卡商市设官收税。

如东周时宋、齐等国在边关设各类官员负责管理启闭关卡、盘查进出关的货物并进行征税。

在此之前,是“讥而不征”。

秦汉两朝,关的军事意义比较重要,经济次之。

1.市舶使

市舶,中外互市船舶的通称

唐代,中国经济发展,经济中心南移,中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中心也由内地转到沿海,产生了中国海关历史上一个崭新的事物——市舶制度。

唐代以朝贡贸易为主,鄣显大国威风,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

周庆立 唐朝人,生卒年不详。

男,唐内宫高级侍卫武官,授右威卫中郎将。

唐开元二年(714年)任岭南市舶使,是市舶使一官职见于现存史籍最早者。

2.市舶司

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

市舶收入是宋王朝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北宋中期,市舶收入达四十二万缗左右。

南宋前期,宋王朝统治危机深重,市舶收入在财政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南宋初年,岁入不过一千万缗,市舶收入即达一百五十万缗。

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财政。

宋政府还通过出卖一部分舶物增加收入。

太平兴国二年(977),初置香药榷易署,当年获利三十万缗。

程师孟 北宋人,(1015年—1092年),男,苏州人,字公辟。

景祐年(1034~1038年)进士,治平元年(1064年)任三司都磨勘司,管理河北四榷场事务。

熙宁时期任广州知州。

王安石变法时,神宗颁发对市舶管理章程调整、改革的诏令。

熙宁九年(1076年),程师孟任集贤殿修撰,上奏请罢废杭州、明州市舶司,为便于集中监管,建议海外贸易船舶一律须到广州市舶司处抽解,获朝廷奏准。

根据程师孟奏折,组织人员进行修订,形成了《广州市舶条》(史称《元丰市舶条》、《市舶旧法》)。

元丰三年(1080年)《广州市舶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对后来的市舶管理有很大影响。

元至元十四年(1277),元朝政府在攻取浙、闽等地后,立即在泉州、庆元(今浙江宁波)、上海、澉浦(今属浙江海盐)四处港口设立市舶司。

后来又陆续添设广州、温州、杭州三处。

经过裁并,到13世纪末,只在庆元、泉州、广州三处港口设置。

市舶司由行省直接管辖。

每司设提举二人,从五品。

元代见于记载的与中国建立海道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在一百个以上,东起日本、高丽(今朝鲜),西至东北非和西南亚。

进口的舶货,种类繁多。

据庆元市舶司的资料,细色一百三十余种,粗色约九十种,共两百二十余种,主要是香料、药材、布匹、宝物等。

经市舶司允许出口的货物有纺织品、陶瓷器、日常生活用品等。

蒲寿庚 宋末元初人,生卒年不详,男,阿拉伯人。

居泉州,拥有大量海船,为沿海地方势力首领。

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至景炎元年(1276年)任泉州市舶提举。

咸淳十年(1274年),因平定泉州海盗有功,被授予福建安抚沿海都制置使一职。

景炎元年(1276年)任福建、广东招抚使,并兼任市舶提举。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蒲寿庚降元,泉州免遭战乱破坏。

因其稳定东南有功,元世祖忽必烈授其为昭勇大将军、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提举福建广东市舶。

至元十五年(1278年),蒲寿庚任福建行省中书左丞,受命诏谕海外各国,恢复海舶互市。

明清两代,市舶趋于弱化。

原因是闭关锁国。

3.市舶则例

宋、元在边境设置“榷场”,负责边境贸易管理和征税。

北宋中期,有了专门管理市舶司的条例,后经多次修改。

现存最完整的我国市舶司条例是元代朝廷于1293年颁布的《市舶则例》,这是我国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海关法规。

市舶司的主要职责如下:

(1)管理海船。

中国商船须先向地方官和市舶司申请登记,领取“凭、据”,船舶出海和入港必须接受检查;外国商船进来时由我方派员护送,离开则须申领“凭、据”。

(2)征收关税。

当时称为“抽解”或“抽分”,税率一般为十分之一,最高可达五分之二。

税种基本上分为船舶税和货物税两种。

唐宋时期征收的进口关税均以实物为主,称为“实物税”,到了明代以改征银两为主,称为“货币税”,这一改变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禁榷博卖。

进口货物中有一部分为禁榷物品,由国家收购、政府专卖,主要是象牙、玳瑁、犀牛角之类的高利润商品。

市舶司收购后一般送往皇室或高价出售。

(4)执行禁令。

主要是禁止金银铜钱等外流,禁止外船携带武器,禁止政府官员和市舶司官员经商等。

(5)管理外商。

唐宋时期在华经商的阿拉伯人很多,广州、泉州有很多他们的聚居地,叫“蕃坊”,市舶司会同地方政府对他们进行管理,保护其财产。

4.古代陆地边关的特点

一是重视进出境的检查。

既是边关,又是军事要塞。

既负责货物进出境监管,又负责边防管理。

二是管理接待出入边境的外交使节和外事人员。

三是负责执行朝廷制定的对外政策,既类似于边境海关,又承担边境对外贸易管理的任务。

四是征收“关市之赋”。

二、清代四海关

16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等四个海关,准许外商来华贸易。

(一)四海关设立原因

清初政策:

海禁与迁海。

1683年台湾归顺。

开海禁,休养生息。

清代海关由市舶司演化而成。

也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果。

杜臻 清朝人,生卒年不详,男,字肇余,浙江秀水县(今嘉兴)人。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历任礼部尚书、工部尚书。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平定台湾后,朝野对开放海禁的呼声日益高涨。

是年十月至次年五月,康熙皇帝委派工部尚书杜臻、内阁学士石柱、工部侍郎金世鉴、副督御史呀思哈等大臣前往粤、闽、江、浙等沿海省份,就“展界开海”事宜巡视考察。

杜臻等人在考察后,杜臻详细记载此行考察的实情,撰成《粤闽巡视纪略》,详细记载了由于禁海后海外贸易中断,造成了当地经济衰败、财政困难、百姓失业和铸铜枯竭等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建议朝廷取消禁令,准许百姓、营寨、堡垒回迁沿海边界,允许下海捕鱼和煮盐。

杜臻等人还通过调查天津卫、山东登州府、江南云台山、浙江宁波府、福建漳州府、广东澳门等沿海地区,了解到在禁海前外国船舶往来通行以及国内商民海外贸易的情况。

提出仿照前朝市舶制度,东南沿海开放海禁,设立监管机构和制度,发展海外贸易的建议。

杜臻等人的考察和建议,对康熙在“展沿海边界”、恢复开海贸易,设立海关等决策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宣布开放海禁,从当年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先后设立闽、粤、江、浙沿海四个海关,自此,“海关”作为进出境管理机构的名称开始使用。

杜臻主要著作有:

《经纬堂集》、《粤闽巡视纪略》、《海防述略》等。

(二)一口通商

"一口通商"是指经中国政府特许在广州一个口岸经营西洋贸易。

1757-1842年(清乾隆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二年),至签订《南京条约》止,共85年。

1.背景

蒸汽机在西方广泛应用。

造船技术发展。

机器产品增多,如蜡烛。

文化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

清政府心理害怕。

2.原因

粤海关通关成本高,英商北上宁波,直接采购丝茶。

清政府提高关税一倍,旨在达到禁寓不禁之中。

采用的是经济手段。

但没有效果。

“从前令浙省加定税则,原非为增添税额起见,不过以洋船意在图利,使其无利可图,则自归粤省收泊,乃不禁之禁耳。

3.导火索

1757年广州一口通商与洪任辉事件。

洪任辉(JamesFlint)是18世纪的一名英国商人和外交家,曾在广州学习中文,是英国第一个中文翻译。

1759年的洪任辉事件,是清政府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直接原因。

呈状有7条陈情:

  一、关口勒索陋规繁多,且一船除货税外,先要缴银三千三四百两不等。

  二、关监不循旧例准许外商禀见,以致家人多方勒索。

  三、资元行故商黎光华欠外商银五万两,关监、总督不准追讨。

  四、对外商随带日用酒食器物等苛刻征税。

  五、外商往来澳门被苛索陋规。

  六、除旧收平余外,又勒补平头,每百两加三两。

  七、设立保商,外商货银多被其挪移,延搁船期等。

乾隆帝随即做出了最终判决:

由于证据不足,粤海关总督李永标没有获罪,但被革职;规费充公;替他誊写状纸的商人刘亚匾,以“为外夷商谋砌款”的罪名,被“明正刑典”。

而洪任辉本人,则扣上了“勾串内地奸民代为列款,希冀违例别通海口”的罪名,“因系夷人不便他遣,姑从宽在澳门圈禁三年”,

4.影响:

一是走向闭关锁国,1760,两广总督李侍yao奏准发布“防范外夷规条”。

二是广州发展。

三是加剧了中西文化冲突。

乔治·马戛尔尼(GeorgeMacartney)1737-1806,爱尔兰人,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出使清国,这是西欧各国政府首次向清国派出正式使节。

小斯当东,1781-1859),英格兰旅行家及东方文化研究者,应该是英国最早的中国通。

1818年,参加选举进入英国议会,此后长期担任下院议员,是鸦片战争的鼓吹者。

在香港,现时中环的士丹顿街,以及昔日香港仔的士丹顿湾,均是以他命名。

5.结果

四个海关中,只留粤海关负责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其它三个海关只负责本国的出口贸易和从事沿海贸易的本国商船进出港口管理。

(三)中西文化冲突

贸易自由,要求取消十三行。

公开透明,要求统一关税。

(四)四海关腐败问题:

背黑锅,戴高帽。

粤海关志,清梁廷枏著。

三十卷。

原书刊于道光年间,1935年北京文殿阁又排印其一部分。

叙述1838年(道光十八年)以前广东海关沿革、通商情况及行政制度,分为前代事实、口岸、设官、税则、禁令、兵卫、贡舶、市舶、行商、夷商等十四类,为研究鸦片战争前夕中外关系的重要著作。

梁廷枏 清朝人,(1796年—1861年),男,字章冉,广东顺德人。

文学家、史学家、戏曲作家和戏曲评论家。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副榜贡生,次年秋任广东海防书局总纂,还先后担任广州越华书院、越秀书院监院和学海堂学长等。

道光十六年(1836年)被粤海关聘请为《粤海关志》总纂。

咸丰元年(1851年)获授内阁中书,后又加侍读衔。

梁廷枏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编成《粤海关志》。

该志共30卷,30多万字,内容分为皇朝训典、前代史实、口岸、设官、税则、奏课、经费、禁令、兵卫、贡舶、市舶、行商、夷商、杂识14个门类。

图文并茂地详细记述了粤海关编制、机构、监管、税课等海关业务的沿革以及清代的经济情况和对外贸易政策,为时人和后人了解和研究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关系、贸易史和海关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梁廷枏主要著作有:

《粤海关志》、《海国四说》、《广东海防汇览》、《夷氛闻记》、《藤花亭诗文集》等38种,288卷。

中国海关管理干部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