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记叙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94001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记叙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记叙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记叙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记叙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记叙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记叙文.docx

《中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记叙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记叙文.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记叙文.docx

中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记叙文

2019-2020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记叙文

14一模昌平区

三、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阅读《种春风》,完成13—16题。

(共18分)

①那天正好是立春。

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②邮局里人不多,我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

后面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戴副老花镜,穿着破烂。

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的。

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③老人的外套油渍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

④我正戴着MP3耳机听着音乐,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

他说:

“姑娘,麻烦你帮我取张汇款单。

⑤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

“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

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

”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⑥“寄到哪里?

”我问。

“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

”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⑦我很快看完了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说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⑧“多可怜啊!

”老人说。

⑨“骗你呢,大伯。

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

⑩老人很固执:

“肯定是真的。

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

你说,要有活着的办法谁会这么求你呢?

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⑪我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

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

老人叹口气说:

“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

⑫为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⑬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是300元。

300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

老人说:

“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⑭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很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

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

一个买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⑮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00元,我也要了一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钱。

老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

“姑娘,我替她们祖孙俩谢谢你!

⑯我连忙摇头。

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是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

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⑰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

“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

用它来种什么?

种桃种李种春风……”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首歌,但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

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

13.阅读文章,请你从作者的角度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每空用10字回答)(4分)

(①)—(②)—(③)—(④)—(效仿老人帮助他人,欣慰)

14.阅读文章第⑭段,说说“我的心隐隐不安”的原因。

(4分)

15.结合文章内容,请你概括出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16.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说说对题目“种春风”的理解,由此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150字以内)(7分)

 

14一模朝阳区

(一)阅读《行走京城》,完成第14-16题。

(共15分)

行走京城

彭程

①自十七岁告别故乡求学京城,到今天的已届知天命,三十年仿佛弹指之间。

回顾其间历程,有三种画面,总是于脑海中反复浮现且互相叠印。

  ②步行,串联起了大学的四个寒暑。

除了坐332路到首都体育馆看比赛,乘103路到中国美术馆看画展和到王府井书店买书,那几年间的生活范围主要是以校园为中心,辐射到周边,所凭借的交通工具基本是两条腿。

脚步踏在地上,年轻的心脏有力地跳动着。

未名湖的湖光塔影,朗润园的林木蓊郁,都在脚步的挪移间,袒露美的极致。

最常去的,当数海淀镇的新华书店和中国书店,从学校西南门出发,穿过一纵一横两条狭窄胡同就到了。

  ③参加工作有了收入,一辆坚固的天津产飞鸽牌自行车,陪伴了我十多个年头。

单位位于南城,周边的古迹名胜,都是靠了骑自行车游览观赏的。

陶然亭公园的楼阁参差、亭台掩映,天坛公园的坛墙环绕、古木森森,都被我无数次地亲近。

去琉璃厂一条街,仰望传统文化的精深博大;到前门大栅栏,感知商业繁华的遗风流韵。

更于千百条纵横交错的胡同巷陌之间,体验普通百姓的寻常日子,感受弥漫其间的老北京的韵味。

车轮辚辚中,生命也在扩展自身,告别青春余韵,平添了一份责任感,一种沉静和笃实。

④当新世纪的钟声敲响,和京城成千上万个家庭一样,我也拥有了自己的轿车。

油门轻轻一踏,胸间便升腾起翱翔的感觉,行走的半径便超越了城市。

东边,去通州的运河古渡口,遥想当年的帆影与渔歌;西边,到门头沟的明清古村落,自精美的石雕砖雕中体味民居建筑艺术的精湛;北边,在密云的深山里采摘新鲜果蔬,齿颊间萦绕一缕清香;南边,于永定河畔的森林小径上漫步,头顶枝叶间筛落斑驳的阳光……散步不外乎几条街道,骑车拘囿于有限区域,而驾驶则不管多远没有不到之处,纵横驰骋,以想象力为边界。

⑤时光之水流淌得多么迅疾!

国家腾飞的振翅之声,具体到一座城市,便是建筑物的规模急剧扩展,长高,变宽,其速度令人惊叹。

一个全新的科技时代在几年间降临,梦幻一般。

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丰台园博园……它们都是恢弘的城市交响乐中,一个个响亮的乐章。

它们把城市装扮得日渐美丽,使城市的内在蕴涵也变得更加丰富。

古老的北京,因为它们,继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⑥行走京城三十载,我熟知她的美丽和瑕疵,仿佛了解自己掌心的纹路。

我盼望着,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会把车载空气净化器撤除,一同消逝的还有雾霾等词汇;城市的道路会变得更加畅快,堵塞将成为媒体的当日新闻。

⑦偶尔,我也会考虑一下更远的退休后的日子。

出行时我会重新选择骑车或者步行。

那时,阳光正从蓝天和白云之间,瀑布一样倾泻下来,淹没了这座城市。

一份久违了的从容和悠闲,会再度降临到我的心上。

那时,我会避开通衢大道和繁华场所,更多流连于那些洋溢着历史文化情味的所在,一条饱经沧桑的胡同,一座幽静古朴的四合院,远近各处的公园,形形色色的博物馆……

⑧那时候,这个城市的一切,该是被调配得恰到好处。

  ⑨这样的想象让我迷醉。

⑩我相信,这不会仅仅是一个梦。

(有删改)

14.作者三十年间以不同方式“行走京城”。

阅读第①-④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5分)

行走时间

行走方式

行走区域

步行

参加工作十余年间

新世纪

京城周边的景点

15.阅读第⑤段画线句,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它们都是恢弘的城市交响乐中,一个个响亮的乐章”。

(5分)

答:

16.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第⑧-⑩段的理解。

(不超过120字)(5分)

答:

14一模大兴区

(一)阅读《黄山绝壁松》,完成13~15题。

(15分)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①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

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

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

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

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

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

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

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

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

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

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

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

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

显然曾有一颗松籽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

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

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

我想,一定是后者。

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决不一样。

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

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

它虬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

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

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

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

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

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

有的枝干被飓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

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进取……它全都具备。

⑩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

1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联。

(4分)

上联:

黄山景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

下联:

绝壁松

14.说说第④段画线句“苍鹰也不去那里”有哪些言外之意。

(4分)

答:

15.文末赞叹“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

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不超过150字)(7分)

答:

 

14一模东城区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15题。

(共15分)

槐花季羡林

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

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

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音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

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我从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画的人像,为了夸大印度人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画得扩张到脸庞的外面。

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这一位印度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扩张到了面孔以外来了。

“真好看呀!

这真是奇迹!

“什么奇迹呀?

“你们这样的花树。

“这有什么了不起呢?

我们这里多得很。

“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

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

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

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人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

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呀!

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

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

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

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

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

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

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

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

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

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

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

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

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

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1986年6月3日

13.本文三次写槐花,由于看花的情形不同,作者对花的感受也不相同。

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4分)

看花的情形

对花的主要感受

第一次

在开花的季节,看到了常见的槐花。

第二次

第三次

亲切而充满了生气。

14.阅读第段画线句,说说“这样一个经验”在文中体现在哪两件事上?

(4分)

15.这篇文章浸透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

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请以第段和第段两段为例作简要分析。

(不超过150字)(7分)

14一模房山区

(一)阅读《康乃馨》,完成第14—16题。

(共15分)

康乃馨仲禾

①在花丛里,我的情绪一直提不起来。

下岗一年多了,好不容易开了这间花店,生意却平平淡淡,真不想干了。

②店里冷冷清清的,门外的法桐发出一阵阵“哗哗”的声响,初冬的风像威严的队列,啸叫着一拨拨地过去,已经变得稀有的阳光从玻璃窗无力地钻进来,我独自一人瞪着天花板出神。

③“吱嘎”响了一下,我连忙直起身,这是今天第一位顾客。

门只开了一小半,钻进来一个五六岁样子的小女孩,头上梳着两个小翘辫,笑脸红扑扑的。

走进来,小女孩的双手紧握在胸前,紧盯着一株深红色的康乃馨。

④“小朋友,你要买花吗?

”我问道。

⑤“阿姨,”小女孩仰起脸,小手伸到我面前,“我想买一束康乃馨。

”她手里只有几张皱巴巴的小钞票。

⑥“你喜欢花是吗?

康乃馨挺贵的。

”我有些意外。

⑦“钱不够吗?

”她眨着亮晶晶的大眼睛,似乎要着急起来。

⑧我摇摇头:

“你买花送给谁?

⑨“嗯,送给我的爸爸妈妈。

⑩“那他们怎么不来呢?

”不知怎的,我开始喜欢起这个孩子来了。

⑪小女孩抬起头看着我说:

“嗯,他们不知道,他们……下岗了。

”我微笑着对着她,“你怎么知道的,妈妈告诉你的吗?

⑫“不是,是我自己发现的。

原来都是姥姥来接我放学,现在不是爸爸,就是妈妈来接我。

他们没告诉我,可我能看出来,他们一到晚上,就‘窃窃私语’。

”听着她的诉说,我笑了,半蹲在她的面前。

⑬“昨天晚上,妈妈哭了,还叹气,爸爸不叹气,也不哭。

他们以为我睡着了,其实,我还没真睡着呢。

”小女孩笑出了两个浅浅的酒窝儿,小辫子一颤一颤的。

⑭“他们说明天一早就去姥姥家,我知道姥姥家有一辆崭新的小推车,上面还写了字,我认识是‘早点’两个字,我们幼儿园大班的王老师教过我们。

”她的大眼睛忽闪了几下,表情严肃起来,“明天很早很早他们就去卖早点豆浆去了,天多冷啊!

”她的嫩小的肩膀禁不住缩了一下,“我要好好上学,不能帮他们了。

老师说,康乃馨代表爱,我想买一束漂亮的康乃馨,放在门口,明天一早他们出门时一定能看到啦,他们把花插在小推车上,那多漂亮啊,是吗,阿姨?

⑮望着她稚嫩的小脸,我嗓子眼里堵塞了,说不出话来,眼眶里突然潮湿了。

一年多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早已是个枯燥至极了的人了。

“这是我攒的零花钱,妈妈也不知道呢。

够了吗,阿姨?

“够了,够了孩子。

”我从水银样的池水里拿起一束康乃馨,又配上白玉般的百合,火焰似的非洲菊,乳白色的丁香,淡白浓紫相间的三色堇。

“孩子,非洲菊代表坚强和勇气,百合花代表纯洁美好,三色堇代表活泼可爱……”我把花儿用缀满蓝星星的塑料纸包好,系上一根浅绿色丝带,然后轻轻从她手里拿了一张小票,我知道——这样孩子才会收下这花束。

在辅满金黄色落叶的人行道上,小女孩蹦跳着走着,那束花儿在女孩的肩上和她的小辫儿一起在风中轻轻舞动。

目送着这个小人儿,我仿佛看到:

冬日清冷的早晨,街角上会有一对动作还很生疏的卖豆浆的夫妇,他们崭新的小推车上,插着一束花香沁人、花枝明媚可人的花儿,在寒风中陪伴着他们忙忙碌碌,陪伴着他们一起迎接渐渐升起的胭红的朝阳。

望着小女孩的背影,一股新鲜纯洁、美好坚定的情绪在我的心里慢慢升起,渐渐充溢了全身,仿佛那束康乃馨,在这冬季里悄悄地绽放着,绽放着。

(本文写于2013年8月,文章略有改动)

14.依据小女孩为父母买花的经过和我的心理感受,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故事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小女孩前来给爸爸妈妈买花

1

2

感动

3

赞赏

我目送小女孩离去

15.从写法和内容两方面,谈一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4分)

答:

16.文中的小女孩是怎样感染“我”的,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不超过150字)(7分

14一模丰台区

(一)阅读《戏霸》,完成第14-16题。

(共15分)

戏霸

刘建超

①老街戏园子不在繁华处,沿着老街往东,出丽景门,走上两里地,有一个桃园,桃园对面就是老街戏园子。

②去戏园子听戏,就成了老街人散心怡情的乐趣之一。

老街人爱听戏,对在老街发生的梨园趣事,过去了多少年,老街人也能如数家珍。

最让老街人津津乐道的是“戏霸”洛半城。

③说起洛半城,上点儿年纪的老街人都记忆犹新。

他嗓音洪亮,唱花脸能声穿半个洛阳城,便因此而得名。

洛半城原是开乐器铺子的,半路出家去唱戏,进老街戏班子时已是二十多岁。

开始他只是唱唱折子戏,后来就排全本的《铡美案》《霸王别姬》《西厢记》。

洛半城既可以扮花脸唱他最拿手的包拯,也能唱《卖马》里悲愤颓唐的老生秦琼,还能变身《西厢记》里尖音假嗓的小生张君瑞,更绝的是他竟能反串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

老街人把十八般武艺集于一身的洛半城称为“戏霸”。

④洛半城读过几年书,脑子特别好使,尤其是听戏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那年,从河北来了个戏班子,唱的是评剧《穆桂英大破洪州》。

老街人听得过瘾,洛半城就想把戏给留下来。

他买了厚礼去见戏班子的老板,人家把礼收了,就是不给剧本,说话也不中听。

同行是冤家不说,人家根本没把老街的小戏班子放在眼里,连个正儿八经的角儿都没有,别说不给,就是给了本子也怕被糟蹋了。

洛半城也不计较,连看了三个晚上的戏,把《穆桂英大破洪州》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

河北的戏班子在附近唱了半个月的戏,再回到老街,看到洛半城带着老街的戏班子在演《穆桂英大破洪州》,老街人听得如痴如醉。

惊得戏班老板连声道:

霸道,太霸道了。

⑤“戏霸”洛半城在他最红火的时候,忽然不再登台了,谁也不知道啥原因。

传得最广的是,他看上了小师妹梨花白,而住在怡心胡同的梨花白却不知为何要终身不嫁,洛半城因情所困,便不再登台。

老街人都感叹不已。

⑥洛半城不再登台唱戏,在老街八角楼旁开了一家小店,名叫半城水席园,门面不大,生意却是不闲。

老街人怀旧,来此吃饭多半是看看洛半城,期盼洛半城能再出江湖。

洛半城只是热情地招呼顾客,从不提唱戏之事。

老街人就说,谁要是能让洛半城给唱一出戏,那真是得有天大的面子。

⑦岁月把“戏霸”演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⑧九月天,秋高气爽。

半城水席园来了一桌客人,点的是最贵的菜,喝的是最好的酒,五六个健壮的光头小伙子,扬言要见老板洛半城,非要洛半城出来唱上一段,否则就砸了店的招牌。

⑨还没听说过有人在洛半城店里闹事的。

洛半城不但有当年“戏霸”的声誉,为人处世也是极其厚道,每年都要出资奖励老街考上大学的孩子,70岁以上的老街人来店里办寿宴一律免费,深得老街人赞誉。

⑩有人说,再闹就报警。

⑪报警,报吧。

哥几个天天来这里吃饭,你就天天报,哥几个奉陪。

⑫明眼人知道,这是被街上的小混混给缠上了。

老街人不怕别的,就怕难缠的小混混。

别的事情是可以用钱来摆平的,小混混要的是面子。

正僵持着,忽然听到一声吆喝:

圣旨到——

⑬众人诧异,却见洛半城身着朝服,手持一方锦缎大步走来。

他身后跟着个小厮,抱着一罐杜康贡酒。

洛半城走到年轻人桌前,展开锦缎,朗声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时乃国泰民安,秋风送爽之日,朕闻众位爱卿在此雅聚,甚感欣慰。

望众位爱卿爱国守法,体恤民情,共建和谐之城。

特赐美酒一坛,佳肴免单。

钦此。

⑭片刻的沉默,接着便是暴风雨般的掌声和叫好声。

几个脸红脖子粗的年轻人也不好再说什么,接过酒坛,抱拳说,哥几个服了。

走人。

⑮店里安静下来,洛半城坐在二楼窗前,望着远处的怡心胡同出神。

(有删改)

14.“戏霸”与“戏”有关的事,给老街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阅读文章,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戏霸”与“戏”有关的事

老街人的感受

学唱《穆桂英大破洪州》

感叹

1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④段加点词语“霸道”的理解。

(4分)

答:

16.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戏霸”写得生动而让人难忘的。

(不超过150字)(7分)

答:

 

14一模海淀区

(一)阅读《汗血诗人》,完成第13-16题。

(共17分)

汗血诗人

①在北师大念书时,我听过著名“七月派”诗人牛汉的演讲。

他对诗歌的解读生动形象,内容鲜活,能把人一下子带回文学历史的“现场”。

牛汉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身材高大的他,笑起来极天真,满脸的灿烂,简直就像个孩子。

②在一个天色晦暗的下午,我在北京图书馆看书,默诵着牛汉的长诗《鄂尔多斯草原》,想象着十八岁的牛汉,满怀青春的梦想,投身革命。

他被军警用枪托砸伤过头部,坐过国民党的监狱,但他的《鄂尔多斯草原》却饱蘸青春的激情,让你分明感到,作为蒙古族后裔,他体内流淌的,是强悍野性、豪迈奔腾的血液。

③很凑巧,我毕业后,幸运地成了牛汉的同事,对他的人生遭际与诗歌创作,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④文革一开始,牛汉就被关进了“牛棚”,在湖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军代表看他人高马大,就让他干拉车运输等最繁重、最辛苦的活儿。

在阴冷的雨季,他佝偻着高大的身躯,拉着装载千斤以上的板车,艰难地挣扎在崎岖颠簸的山路上,嶙峋的瘦骨如蒙古骑士的一张弓,负担起压在身上的全部苦难。

三四年之后,绝大多数人都奉命返回了京城,牛汉与少数人却仍然被留下来,与他相依为命的,只是两条狗。

他陷入了精神苦闷中,几乎绝望。

万幸的是,久违的诗神,眷顾并拯救了他!

他发现苦难的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诗意。

他寻觅,为萧索的枯草中繁星般开放的野菊花;他狂奔,为日渐空茫的山林里那一嘟噜一嘟噜的红果子;他战栗,为那参天大树扭曲了的坚硬的树根;他激动,为蚯蚓的血液、云雀的飞翔……他又开始了创作,像一匹蒸腾出血气的汗血宝马,翻越雪封的山坡,冲击凝冻的云天。

诗人在苦难中“再生”!

在暴雨将临之际,牛汉听到天空传来鹰的叫声,写下了《鹰的诞生》:

在雷鸣电闪的交响乐中,

可以听见雏鹰激越而悠长的歌声。

⑤面对着生活的苦难,诗人和诗一起振奋和勇敢起来,诗带着他从政治压迫、精神屈辱,甚至失语状态之中超拔出来。

他郑重地以“汗血斋”未自己的陋室命名。

就在“汗血斋”里,他创作了几十首诗歌。

在那些最没有诗意的日子里,在一个最没有诗意的地方,他却用生命在创作,在歌唱……

⑥在度过了战乱、流亡、迫害、囚禁之后,在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