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第三单元电子书.docx
《精选第三单元电子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第三单元电子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第三单元电子书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为科技成果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
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不胜枚举。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学习建议】
●学习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认识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的价值,以及这些成就对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相关史实,关注古代科技成果产生的历史背景,体会古代科学家的勤劳与智慧。
●适当安排有关科技或文学艺术方面的探究实验活动。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文字发明以后,人们尝试过多种书写材料。
例如,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牛骨,其次是将文字铸刻在青铜器和玉石器上。
春秋时竹木简牍盛行并开始使用丝帛书写。
墨子曾说:
“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
”直到汉朝,竹木简牍和丝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
西汉刘向校定皇家图书时,都是先写在竹简上,以便于改动,整理完毕的定本才誉写在丝帛上。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十万多字的珍贵文献,文字都写在帛上,称为“帛书”。
但简牍太笨重,丝帛价值昂贵,远不能适应汉代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
为满足社会对书写材料的需求,汉朝人发明了纸。
◎四大发明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等便宜易得的原料造出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历史纵横
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进步明显。
纸张白度增加,表面平滑,质地细薄,纸的产量大增,纸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北方的洛阳、长安,南方的建业、扬州,都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唐宋时期,造纸产地迅速增多,竹纸、皮纸成为主要品种。
751年,唐朝与大食发生战争,一批唐朝造纸工匠被大食俘虏,造纸术因而传入阿拉伯,随后又传入欧洲和北非。
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
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它既经济,又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四大发明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成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资料回放
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340年在意大利的法布里亚诺建立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
……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
——[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九章算术》和珠算
中国古代很重视数学研究及其应用,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这些命题的解法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纵横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一是逢千进一,二是每个数码既有其自身的绝对值,又有其所在位数的十进制的值。
如5,在个位就是它自身绝对值5,而在百位则是它自身绝对值的百倍——500。
马克思说它是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国家。
商代甲骨文、金文中已经有了系统的个位、十位、百位乃至万位的自然数数字。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算筹记数法。
这种记数法除数码写法形式之外,完全具有今天通行的十进位值制的功能。
后来,这种记数法为国际通用,延续至今。
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早期采用的是算筹。
后来,算筹演变成为算盘①。
中国的穿珠算盘,制作简单,价廉物美。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
人们可以用珠算法解决加减乘除和开平方、开立方等运算问题。
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石氏星表和浑仪
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我们的祖先为了采集、狞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
通过观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逐渐积累天文知识,萌生和发展了古代的天文学。
据说,尧设有火正、羲和之官,负责观察日月星辰。
后世不少朝代也都设有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
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中国不仅留下厂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而且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
石申的原书虽然失传,但在唐朝的天文学著作中对其内容有所保留,后人据此辑成《石氏星表》。
《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大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讲的天文观测工具。
至迟汉武帝时期。
小国古代科学家已使用浑仪确定天体坐标。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造出的简仪结构简化,精度提高。
①中国算盘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
据考证,汉朝史籍中已提到“珠算”,北周时有人注释:
“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
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
”但可以肯定的是,元末明初已出现了现代样式的算盘。
◎《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我国自古农业发达,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历法制订和农学研究,历来备受重视,成果丰硕。
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秦汉以后,我国历法越来越精确。
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授时历》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即格里高利历基本相同。
1281年《授日十历》颁布推行,这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对指导农业生产大有帮助。
历史纵横
殷历采用的干支纪日法.是世界上沿用至今,历时最长的纪日方法。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十干和十二支相配,共60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殷历把月亮的一次圆缺作为一个月,一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
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
春秋时,我国历法开始采用19年插入7个闰月的置闰方法,这比希腊人早一百多年;战国时,历法有了“月令”,己确定一年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
郭守敬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为了编制精确的历法郭守敬领导改进并创修了筒仪等一批天文观测仪器进行了一次空前规模的纬度测量。
现代天文学成果表明,《授时历》的天文数据相当精确。
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
其中,《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齐民要术》一书共92篇,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极为广泛,涉及林业、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和其他手工业等。
贾思勰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强调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他提倡精耕细作,防早保墒,主张轮作,多施绿肥,创果树栽培可通过培育实生苗、扦插、嫁接等方法,培育优良品种。
◎《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我国古代医学发达,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末年,张仲景总结前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与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集大成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①。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沦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张仲景祠
张仲景祠,又称医圣祠,位于河南南阳市是人们纪念张仲景的地方。
张仲景不仅治学态度严谨而且医德高尚,长期以来深受后人尊敬.被称为“医圣”。
张仲景做了长沙太守后。
坚持为百姓治病。
按当时规定,当官的不能随意接近百姓。
他想出一个办法:
三月初一、十五两天大开衙门,坐在大堂上接诊。
为了纪念张仲景,后人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先生”。
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本草纲目》记录各类药物1892种、药方一万多个,还绘制了一千多幅药物形态图,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
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北宋叫铸针灸铜人,供学习考核用。
铜人中空。
可注水。
在铜人外遍身涂腊,然后套上衣服,供医生练习针刺刺准穴位会出水刺偏穴位针扎不进去。
清代复制的针灸铜人。
历史纵横
针灸疗法是我们祖先独创的治病方法,其特点是不吃药,只在人体一定部位用针刺或火灼。
前者称“针法”,后者称“灸法”,统称为“针灸疗法”。
中医认为,人体有许多穴位,每个穴位都位于经络循行的线路上,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作用。
人生病使气血沿脉络的循环失常。
根据病情,用针灸刺激一定的穴位,可以使气血沿脉络的循环逐渐恢复正常。
可见,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
早在8世纪初,中国的针灸学即已传到朝鲜半岛、日本。
宋元以后,我国与非洲和欧洲交往不断加强,针灸学逐渐被介绍到世界很多地方。
①中国古代一般把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杂病两类,但东汉以前,一直没有人对这两类疾病进行系统的理论概括,并提山适合各科疾病治疗的指导性原则。
外感病,是指外界邪气侵入体内导致的急性病症,多表现为发热症状,其病因以“伤寒”为主,
故又称“伤寒”。
杂病,指外感病之外的其他内伤病症,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等多种疾病。
本课要旨
●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意义的科学技术成就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后,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科技门类的发展,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医学相当发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作山过哪些贡献?
二、学习延伸
古代科技对现代还有影响,你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中国古代科技影响的事例吗?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①。
这是我国远古流传下来的歌谣《弹歌》。
断竹、就是砍伐产子;续竹、制造弹弓的意思;飞土,射出弹丸;逐肉,是说射鸟兽。
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们劳动生活的欢快。
最早的歌谣就是从劳动中产生的。
后来,从这类原始歌谣中逐渐发展出独立、成熟的诗歌。
◎从《诗经》到唐诗
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诗,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资料回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周南·关雎》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屈原名平,出身于楚国贵族。
他曾在楚国做官。
建议楚怀王革新政治,遭到守旧贵族的谗言诽谤,被免官流放汉水之北。
楚怀王死后.屈原又被流放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郢都,屈原悲惯绝望,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这一天为农历五月初五,后人就在这一天划龙舟吃棕子,以纪念屈原。
路曼曼艾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①肉,古代写作。
——屈原
历史纵横
《诗经》的诗,均可配乐而歌,流行于今陕西中部和山西、河南、山东,是北方民族的歌;楚辞的发生地约在今湖北、湖南,是诵读的韵文,是南方民族的歌。
文学史上,人们常以“风”“骚”并举。
“风”指《诗经》,“骚”指楚辞。
清朝文人赵翼在《论诗》中说: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由此可见,《诗经》、楚辞对后世文学创造影响之深远。
汉朝时,楚辞盛行。
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
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都是汉赋中的佳作。
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至今,我们还能见到唐朝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盛唐时边塞诗写出了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
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涛。
李白,字太白,性格豪放,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热烈地追求光明和理想,纵情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猛烈地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
诗风壮浪恣肆,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飞思经纶。
”他曾游历许多地方.写下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佳作。
杜甫,字子美,自幼好学,知识渊博。
与李白相遇后,结为知交。
杜甫具有忧国忧民之心,不满朝廷的腐败,同情人民的疾苦。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亲历唐朝由盛转衰的剧变。
他用诗歌深刻地反映这个急剧变化时期的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的炽热之情,诗风王深沉,语言凝重精练,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宋词和元曲
唐代出现了诗的另一种形式——词。
词的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到了宋代。
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
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至今的宋词仍有两万多首。
著名的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子堆雪”,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中后期登上词坛。
他是宋词中豪放派的开创者,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把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都纳入词的抒写范围。
他以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给词注入强劲的生命力。
辛弃疾是南宋卓越的词人。
他的作品以豪放为主,表达了渴望收复中原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感情,他的婉约词也很出色。
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散曲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具,更为生动活泼。
到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明清小说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唐朝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
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明清时期,一方面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现了一股新的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明清小说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在众多作品中,《三园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此外,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吏》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历史纵横
《红楼梦》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史和一对贵族青年男女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形。
这部小说第一回点明全书写的是一块石头的经历,所以原名为《石头记》。
《红搂梦》问世至今,已有二百多年,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外也有众多的读者。
1842年,就有了英译本。
对《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即“红学”。
本课要旨
●《诗经》的现实主义和楚辞的浪漫主义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风格。
●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促进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
●明清社会的变化,市民阶层的扩大,为小说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词曲为什么会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
学习延伸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查阅辛弃疾生平事迹,谈谈这首词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状况。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右图是一块刻有文字的龟甲,上面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同样古老的文字还有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象形文字,但它们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封中。
唯独甲骨文演变为现代汉字。
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而且,以文意为内容,以某种字体为形式的汉字书写,早巳成为一门艺术,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汉字与书法艺术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
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学思之窗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
汉字跨越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沟通不同方言区域,连接汉族和诸多少数民族。
至今仍为人们所使用,起到了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团结凝聚中华民族的重大作用。
思考?
◎想一想,汉字为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
从此,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
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魏晋以来,草书盛
行不衰,名家辈出。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时,与其堂兄颜杲卿同举义旗,抗击叛军。
杲卿父子英勇就义。
颜真卿用行书起草祭文时感情激昂悲愤,“气粗而字险””“气郁而字敛,墨妙通神。
情采动人,将作者的心声表露无遗.后人评价《祭侄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
◎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的绘画艺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留存至今的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中国画又称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秦汉以后的历代画家们,用笔、墨和矿物颜料,在纸、绢等材料上创作出大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历史纵横
秦汉时期,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线条挺拔流畅,色彩绚丽典雅,与战国帛画的传承关系明显。
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壁画《夫妇宴饮图》,画家抓住劝酒情景,细腻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十分传神,堪称工笔重彩画的杰作。
魏晋时期,上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沦,有力地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晋画家顾恺之不仅留厂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而且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画家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
外来美术风格,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这一
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盛极一时。
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
风俗画足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都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京剧的出现
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
优伶。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明朝时候,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
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
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