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联考检测试题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90247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联考检测试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联考检测试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联考检测试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联考检测试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联考检测试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联考检测试题2.docx

《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联考检测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联考检测试题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联考检测试题2.docx

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联考检测试题2

金丽衢十二校2009学年第二次联考高三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C)

A、慰藉∕杯盘狼藉   禅让∕箪食壶浆  谥号∕恃才傲物

jiè∕jí           shàn∕dān        shì  

B、裨将∕大有裨益   蹊跷∕休戚相关  骠勇∕虚无缥缈

Pí∕bì               qī           piào∕piāo

C、扛枪∕力能扛鼎   轶事∕卷帙浩繁  皴裂∕怙恶不悛

Káng∕gāng        yì∕zhì      cūn∕quān

D、角色∕矫枉过正   绯闻∕蜚短流长   创伤∕悲怆欲绝

jué∕jiǎo           fēi          chuāng∕chuà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春暖花开,冰雪消溶,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涣发出勃勃生机。

(溶----融  涣-----焕)

  B、1月20日,临海市创建全国白内瘴无障碍市工作顺利通过台州市检查组的验收,下阶段将迎来省级验收。

检查组一行还走访了三名术后白内瘴患者。

(瘴-----障)

  C、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设计,是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结合,在灵动、缥逸中不失稳重。

(缥-----瓢)

  D、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是往往捉襟见肘。

3、下列各句成语或熟语运用有误的一项(D)

A、10月1日,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深孚众望,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门广场。

这是新中国成立60来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注。

(深孚众望:

很使人信服)

B、已故科学家钱学森生前说过“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并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保持“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大德操守。

 C、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言从楼起,但意在楼外,写景抒情曲尽其妙(曲折而委婉细致地将其中的奥妙之处充分表达出来。

形容表达能力很强),炼词造句独具匠心,字字珠玑,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像数说家中的珍宝一样,比喻对所叙述的事情十分熟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

A、在对高地价及高房价的调控,在整顿土地市场的同时,国土资源部开始从饱受争议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手了。

新的土地政策能否严厉执行,必将对楼市泡沫形成打压之势。

(两面与一面不能呼应)

B、针对法国佳士得拍卖执意拍卖中国流失文物兽首和兔首铜像的行为,由80多名中国律师组成的“追索圆明园流失文物的律师团”本月9日向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和收藏人正式发出律师函和律师声明,表明了反对拍卖的立场。

C、据报道,黑龙江新兴煤矿发生“11-21”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原因,是由于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不认真、不彻底造成的。

(句式杂糅)

D、“躲猫猫事件”在一片质疑的喧嚣声中成为政府处理网络舆情的实验性标本,有专家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保证调查程序的公正性、信息的透明化,让人信服。

(重复)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主要的信息。

(不超过10字)(3分)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

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

苦练“中国画”。

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参考答案】:

全球掀起中文学习热潮

(“全球”“掀起”“中文学习热潮”各1分)

6、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事件加以评论。

请自选角度评价下面的一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不超过60字。

(4分)

南京交管首曝醉驾者

   从今天开始,南京正式通过媒体曝光醉酒驾车者,首批公布的名单共有106人,都是在7月份被警方查获并实施拘留的。

交管部门介绍,曝光还将不定期发布。

有人提出醉驾者拘留后还要被曝光是不是过于严厉一说,交管部门认为,曝光可以使醉驾者得到震撼,以后不敢再有类似行为,同时给其他司机以警示。

被曝光者感到“很震惊,认为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法预计的影响。

社会各界对此事反应不应,而交管则认为曝光不侵权。

【参考答案】1、通过媒体曝光醉驾者具有正面意义,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交管部门作为行政机关,只要合理、合法,采取灵活的方式执法是可以接受的。

2、曝光醉驾名单,让整个社会来监督,对醉驾者起警示作用,结合罚款、吊销执照和拘留等行政处罚措施综合治理效果更佳。

3、曝光醉酒驾驶行为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是曝光醉驾无法可依,行政处罚不得以正义的名义随意“加刑”,以免侵害公众隐私权。

【评分标准】新闻的主题内容包含两个重要的方面-----曝光醉驾和后续反应,所以评论内容要包含这两个方面,评分时各占2分)

7、下面是首都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底色为红色,内图为黄色)标志,请对其内容(数字、图案、颜色)进行解说。

(5分)

1活动标志中的“6”字圆润饱满,寓意祖国和谐发展,彰显民族奋发向上;

2、“0”字突出了喜庆祥和,象征着各族人民大团结;

3、五星、天安门和“1949---2009”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的光辉历程。

4、活动标志的色彩采用国旗的红黄两色。

红色是中国传统喜庆之色,代表了

无数革命先烈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的献身精神;黄色是中华民族的代表色,

象征着祖国光辉灿烂的前程。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2分)

孔夫子需要标准像吗

    现代人要为孔夫子制作标准塑像了。

由于海内外出现儒学热,人们对塑造一代圣贤的形象有一种需要,并不奇怪,毕竟现在是一个流行形象代言人的年代。

但是,为孔夫子塑像这种方式,带有一种偶像文化意味,并不是中国文化的风度。

   孔夫子生于春秋时代,离今天已经有二十五个世纪之久了。

除了有一些身材高大这类简略的文字记载以外,一代圣贤究竟长得什么样,并没有留下可供后人复制的真实蓝本。

专门记载孔夫子言行的《论语》,其中有一章名叫《乡党》,全部内容是细细地不厌其烦地描述孔夫子如何在乡在朝,如何衣食起卧,如何言谈举止,记述了一个在任何场合都以礼守身的谦谦君子的形象。

但是,通篇没有一个字去描写孔夫子的身形或长相。

没有真实蓝本,艺术家们获得了自由。

可以说,有一千个艺术家就有一千个孔夫子的形象。

从西汉开始,唐宋元明清,都不断有孔夫子画像或塑像出现。

每一种孔夫子形象都不相同。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古人创作的那些孔夫子肖像,并不好看,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丑化。

但实际上,这是古人神化圣贤的一种方式。

因为圣贤不同于常人,面貌也与常人不同。

在传说中,孔夫子相貌就很奇特:

眼露睛,鼻露孔,唇露齿,耳露轮。

这还不算什么,还有一种对孔夫子身貌更加神奇的描述,根据这种描述,孔夫子头手脚背身体每一部分都与天上星宿地上山川万物相对应。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神化人物的经典方式,显示出中国人并不太看重人的外在形象这样一种意识。

这使中国文化具有一种非偶像崇拜的特性。

   在中国文化中,不能说没有偶像崇拜因素,但它们大多受外来文化影响,从来不是主流。

在北京天坛,人们可以看到过去由皇帝主持的祭天大典,祭祀对象就只用了一块上面写着“昊天上帝,,四个大字的牌位来代表,而没有用什么偶像之类。

北京还有一座帝王庙,过去里面供奉着历代帝王,全都是用牌位来代表,而不是一些偶像。

   作为中国文化的伟大阐释者,孔夫子自然显示出对形貌一类东西很淡然的风度。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夫子到郑国,与弟子走散了,一个人立在东城门外。

学生子贡四处打听老师的下落,有郑国人告诉他说:

“东门外有一个人,额头像唐尧,颈项像皋陶,但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疲乏劳累活像一条丧家之狗。

”在见面后,子贡把郑国人的话照实告诉了老师。

孔夫子听后笑了,说:

“样子,一点不重要,但他说我像丧家之狗,说得对啊!

说得对啊!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还记载了一个以貌取人的故事。

有一位年轻人叫子羽,相貌长得很丑恶。

他想做孔夫子的学生而跟随他,但孔夫子认为他不会有什么出息。

在做了一阵学生后,子羽回到家里,自己修学,他走路从不走小路,没有公事从不去找公卿大夫,行事做人公正大方。

后来子羽到江南,有数百名学生跟随他,他在诸侯中也很有声望。

孔夫子听说后,感叹道:

我以貌取人,就看错了子羽啊。

   亚圣孟子讲述的另外一个故事也很有趣。

孔夫子去世以后,他的学生大约是不想离散吧,看到同学有若长得很像孔夫子,就主张把有若当做老师一样供起来伺候,他们要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曾子也同意这么做。

曾子反对说:

“不可以这样。

圣人德行,好像江汉之水荡涤过一样,好像秋天大太阳暴晒过一样,非常高洁,没办法去模仿啊。

”于是,这找特型演员扮演圣人的行为,就宣告失败了。

   正如曾子所说,孔夫子最光辉的,不在于他的形象,而在于他的德行。

现代人可以将一个人的真实形象很方便地保存下来流传下去,后人将来也可以很方便地一睹先人的真容。

但是,对于孔夫子这样的先人而言,本来就没有一个真实的蓝本流传下来,今人就不必非要去塑造一个标准像,试图让人们相信这就是历史上存在过的形象。

何况,大象无形,孔夫子的伟大是无法用有形的东西来描述的,因此,在那些与孔夫子相关的地方,没有偶像,只有书香,只有经典、思想与对话,才是中国文化应有的风度,才是先人孔夫子所期许的风度。

8、结合文意,下列各项对“孔子形象”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在崇尚儒学的人心中是一代圣贤。

B.孔夫子是一个在任何场合都以礼守身的谦谦君子。

C.孔子的额头像唐尧,颈项像皋陶,但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可见孔子十一个外貌丑陋的人。

D.孔子在有些郑国人眼中就像是一条丧家之狗。

9、下列不属于作者反对孔子制作标准像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史料中对孔子的相貌没有清晰的记载,使孔子的形象没有一个真实的蓝本。

B.为孔子制作标准像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外来文化从来不是主流。

C.大象无形,孔夫子的伟大是无法用有形的东西来描述的。

D.为孔夫子塑像这种方式,带有一种偶像文化意味,并不是中国文化的风度

10、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为孔子制作标准像,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人们都把孔子当作偶像来崇拜的心理。

B.皇帝主持的祭天大典,祭祀对象就只用了一块上面写着“昊天上帝”四个大字的牌位来代表,而没有用什么偶像之类,可见皇帝没有偶像崇拜的心理。

C.孔子在人们心中虽然是一个圣贤,但每一个人心中的孔子形象是不完全相同的。

D.孔子是一个不注重相貌,只注重品德修养的圣人。

11、联系全文,说说画线句“但是,为孔夫子塑像这种方式,带有一种偶像文化意味,并不是中国文化的风度”中“中国文化的风度”的特征。

(不超过30字)(3分)

参考答案:

具有一种非偶像崇拜,对形貌一类很淡然,只有书香、经典、思想与对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20分)

好望角   连俊超

   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的眼里就燃起了希望之火。

太阳在河面上也播洒下了同样炽烈的火焰。

   老人把船靠在岸边,问:

“是去老渡口吧?

”我点了点头。

老人说:

“上来坐着吧!

我得歇会!

”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

老人悠然自得地抽了一锅旱烟后,说:

“启程吧?

”然后他站起身,握住了两把桨橹。

   水波推开了河岸。

老人微弓着腰,轻摇双桨,就像轻奏一首舒缓的乐曲。

桨声欸乃,船顺流而下。

   老人说:

“年轻人,你回头看看!

”我回过头朝岸边望去。

他便问:

“岸边像什么?

”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

   他乐呵呵地说:

“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我霎时愣住了。

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

“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我不解地问:

“您到过好望角?

   老人呵呵一笑:

“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

”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

河水哗哗地响,船进了芦苇荡。

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小船悠然前行。

我看看太阳,说:

“大爷,天还早呢!

就两三里路,您坐着吧!

”老人便答应着坐了下来。

   芦苇丛里不时飞出一群水鸟,在天空中盘旋着,对我们的打扰大呼小叫地抱怨一番,又飞了回去。

“它们跟我打招呼呢!

”老人说,“我给别人说‘好望角’这地儿,他们都听不明白。

   我微微点了点头。

  “我很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那个地名。

也不知为啥,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

可我连书都没读完,他娘的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

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以后也再没见着他们。

后来,我跟着红军打鬼子、打老蒋,几年里差不多把中国山南海北都跑遍了。

那本老地图册我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

”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一个圆圆的洞。

我发现其中一页折起了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

我似乎闻到了咸腥的海浪的气息。

   我问道:

“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很亲密似的挤到了一起。

他说:

“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

”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我命大,没死。

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

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

我干脆不念了,我想我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于是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

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

谁也不知道它在哪!

”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你儿子?

”我打断了老人的讲述。

这时,一只白色的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的小船上。

老人伸手抚摸着它,呵呵地笑了起来:

“是的,后来我有了个儿子。

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

”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

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便叮叮地啄了起来。

老人说,这里的水鸟和他很熟,老朋友了。

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中。

那里立刻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老人把剩下的几颗米粒捏回口袋,激动地说:

“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了非洲工作。

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

”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这时,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

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一直没人知道他在哪儿。

当时老婆子一听说儿子没信儿就晕了过去。

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

我今儿说儿子打回来电话了,明天说儿子寄回来相片了。

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

”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胖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

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

那时候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

我脱了个精光,跳进了河里。

我一身老骨头好些年没活动了,那天我游了很远。

我回头一看,他娘的!

河岸跟地图册上画得一模一样。

这不就是好望角吗?

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

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然后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咯咯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

”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他像是坐在夕阳在河面上映出的光柱里,涟漪微动,身影渐长。

   我跟老人一起笑着,看到即将到达的老渡口,我说:

“快到了。

   老人也向前望去:

“是啊,一趟就这样快!

十年了,我总感觉没怎么划就到了!

   船靠渡口,我给过老人船费,上了岸。

老人摇动双桨,船游到河中央,我和老人挥手告别。

走出几步,我听到老人在芦苇荡里唱了起来:

“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我回头远望,芦苇丛里窜出了无数白鸟,在小船上空给老人伴奏。

芦苇沙沙作响,摇动着一片壮丽的金黄。

夕阳正红,老人满身古铜色。

12、小说采用什么叙述视角?

这样的叙述视角能够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分)

答:

有限视角

(1)“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1)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1)借“我”的视角来写老船夫,构思新颖独特。

(1)

13.小说中穿插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1)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环境和背景。

文中茂密的芦苇、飞翔的水鸟、清澈荡漾的河水、明净的天空、灿烂的夕阳为传奇老人提供了环境。

(2)映衬人物的心情。

如“河水哗哗地响。

河上无风。

芦苇丛簇挺立。

”静穆的景物渲染出老人内心的苍凉。

(3)暗示时间的推移和推动情节的发展。

起初“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后来起风了,“芦苇沙沙作响,摇动着一片壮丽的金黄”,暗示时间的推移和故事的发展。

(4)突显人物的性格。

“夕阳正红,老人满身古铜。

”映衬出老人历经磨难后的坚强。

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可以有多种理解。

说说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一种理解,并结合本文阐述理由。

(6分)

答:

小说主题有:

(1)歌颂老船夫身上彰显出的坚强、韧性的人格美。

(2)当理想追求无法实现时,要以豁达与超然的心境走出困境。

(3)幸福就在身边,要正视现实,珍惜当前。

(主题3分,理由3分。

理由可以结合作品内容、人物命运、人物言行等阐述)

14、这篇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在描写景物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3分)

答:

两篇小说都有效利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

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

(1)渲染气氛(1分)烘托人物的性格。

(1分)

15、作者为什么把小说中的河角设成是“好望角”?

(3分)

答:

①河角的外形和非洲的好望角的外形相似。

②它是主人公美好追求的一种象征,是作者的精神依托。

③它的发现也体现了老船夫对儿子的一种思念。

16、老船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1)老船夫是个有追求的人。

他遭遇战乱、失学,后来又丧子、丧妻,历经磨难,但始终抱有理想和追求,行军途中他怀揣地图册,不时摸一摸。

(2)老船夫是个开朗豁达的人。

小说中他爽朗的笑声,饱经风霜后的顿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等表现出他的开朗和豁达。

(3)老船夫是一个坚毅质朴的人。

他矫健、硬朗的身手,诉说自己坎坷经历的平静,夕阳下的人物特写,无不显示他的刚毅、质朴。

(意思对即可,每条2分。

其中形象概括1分,分析1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18分)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父松字乔年。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

“天也。

”熹问曰:

“天之上何物?

”松异之。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

“不若是,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

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纳粟赏行,遂受职名。

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

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

“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

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

   熹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

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

所著书皆行于世。

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

终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俾:

使

B.单车屏徒从    排除       屏:

使……退避

C.悉厘而革之   改正

D.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   诋毁,指摘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禁女妇之为僧道者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弈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C.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都为结构助词,的(A的做法,的原因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表示肯定语气C在;比)

1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B)

A.独端坐以指画沙,(熹)视之,八卦也。

B.日与(邑秀民)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

C.纳粟赏行,(淮)遂受职名。

D.郡县官吏惮其风采,(官吏)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解析:

(A指别人C指朱熹D朱熹)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

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B.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

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加以教育。

在南康军任知军时经常到郡学里去与学生讲论学问,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

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21、把文言文中的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3分)

译:

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一年不下雨,他重视赈济灾荒,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

(值:

逢,遇;岁:

一年,全活:

得以保全性命。

(2)、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

(3分)

译:

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

(没:

死;训:

训诂、解释;立:

设立,建立)

翻译:

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

他父亲朱松字乔年。

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

“这就是天。

”朱熹问道:

“天的上面是什么?

”父亲觉得十分惊奇。

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

“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

”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

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

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

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非常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

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矩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

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

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