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88159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4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docx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docx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LT

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

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

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11、八股文取试:

明清科举考试的最大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作文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严格限定,不能作任何发挥。

八股文取士把经义考试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到极端,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文化专制工具。

12、京师同文馆: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

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

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

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13、南洋公学:

是中国近代较早出现的新式学校,1897年由盛宣怀在上海筹办。

设有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分别为师范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

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

民国时改建成为上海交通大学。

14、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

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

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

建学目的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

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15、庚款兴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

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

“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16、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

1912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即“注得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这一宗旨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17、勤工俭学运动 :

1915年,蔡元培等人创立了“勤工俭学会”,用勤工俭学的方法吸引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和科学技术,以此来富国强兵。

“五四”以后,勤工俭学运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一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参加了这项运动。

勤工俭学运动造就了一批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家,并通过工读实践,为知识分子与工人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18、教育性教学:

是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教学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指出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具有教育作用,认为没有教学也就没有教育。

认为教学和道德教育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当寓教育于教学。

19、骑士教育:

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之一,11~14世纪骑士制度盛行一时,骑士地位逐步提高,以骑士训练和培养为宗旨的骑士教育应运而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20、自然后果法:

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

基于儿童的理智尚处于“睡眠”状态的观点,卢梭反对对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也反对对他们施以严酷的纪律和惩罚,主张让儿童通过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去认识错误,吸取教训,学会服从“自然法则”,自行改正。

21、要素教育论:

是瑞士近代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寻求简化教学方法的结果。

在他看来,要素是构成事物最简单的基本单位,要素教育就是依据儿童先天能力的最初表现,寻求教学内容的最简单要素进行教学的方法体系。

22、消极教育:

卢梭自然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

所谓“消极教育”就是指儿童发展早期阶段,避免不良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以保护儿童先天的善性和理智的自然发展,使儿童在无外来干扰的情况下,能够按照其本性健康的成长。

23、泛爱主义学校运动:

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是在德国兴起的一种新型学校运动。

该运动是在巴西多建立的泛爱学校基础上演变而来。

所谓泛爱学校,是巴西多将卢梭的教育思想运用于实践的产物,这种学校反对封建经院教育,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得到自由发展,教学方式上以户外运动和游戏为主。

这种学校后来被推广到德国各地,从而形成了泛爱学校运动。

24、《教育漫话》:

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发表于1693年,书中从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探讨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最为关心的绅士教育和培养问题,提出许多重要主张。

是继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之后又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对英国乃至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简答题

1.夏朝学校的出现的条件:

进入了奴隶制社会;金石并用的时代;出现原始的文字。

巫人的出现。

.夏朝学校:

序、校、庠。

商代的学校:

序、庠、学、瞽宗。

夏朝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祖先崇拜和祭祀,还重视政治伦理教育,军事教育。

注释:

(学校产生的条件有三个:

一是社会生产的发展,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是社会事物日益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才进行管理;三是文字的产生使学校条件更加便利、内容更加丰富。

2、商代官学的特点:

教育内容主要为祭祀礼乐及军事技术。

商代出现了中国古代官学的雏形,建立了由国家官吏担任教师,以学习宗教、伦理、军事知识为主的贵族学校教育制度。

3、西周官学的特点:

西周继承夏商的学校制度,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奴隶制官学体系,并实施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出现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4、道家的教育主张有哪些?

(老子、庄子。

主张人性即自然,人性论是一种自然人性论,“无知无欲”、无识无情,一切听凭自然的安排,不加任何认为的东西。

即道法自然。

主张一切认为的东西都是错误的,教育是最大的人为,所以教育是最大的错误,取消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仁义是用来对付老百姓的,对于权势者则不过是欺世盗名的工具。

要让人获得超现实的精神的自由)

5、产婆术——苏格拉底教学方面最大的贡献。

也称苏格拉底法,通过与学生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个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它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6、产婆术的优点。

发展学生的思维缺点:

受教育者需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

7、试分析柏拉图的国家化教育思想。

理想国家的建立和稳定依赖于教育,依赖于国家对每个有公民身份的人的教育。

①教育应由国家负责,国家应为公民举办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国家的教育应由一个完整的体系②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当受到国家的严密控制。

其重要原因是,教育是建立理想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8、夸美纽斯的提出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①直观性原则。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他认为教学应从观察实际事物开始,而不应从记叙事物的文字开始,在不能进行直接观察时,可使用图片或模型。

他还建议学校的教室应“布满图画”、“要让教室的每一堵墙壁说话”,教学用书也要配有生动的插图。

②系统性原则③自觉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

9、简述孔丘在教育历史上的贡献?

答:

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

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

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订“六经”,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行因材施教,造就各类人才;

重视道德教育;

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等等。

10、简述孔子的教学方法?

答:

(1)学、思、行并重。

孔子在论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时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基础,在有了知识材料的条件下,则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使认识深入和提高,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

他还强调学习要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为社会实践服务,能够行,也就证明己有学。

(2)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主张教学就做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因材施教。

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要建立在对学生个性深切了解的基础之上,可通过与学生谈话、个别观察等方法来实现。

(4)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好学、乐学的态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学)

有不耻下问的态度。

不耻下问即虚心地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而不感到可耻。

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习→求知→求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有疑问时,要“阙疑”,把不确定的问题留下,不要妄加判断。

11、你对孔子提出的“为师”的基本条件有何看法?

答:

(注意:

本题主要是要谈谈你个人对这些条件的看法)孔子提出教师应具备以下六个基本条件:

学而不厌。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孔子终身好学乐学,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

诲人不倦。

主张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

孔子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是其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温故知新。

孔子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

以身作则。

主张以身作则,并把以身作则作为教育的重要原则。

孔子多次论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爱护学生。

孔子很爱护学生,也能客观公正地看待所有学生,特别是那些有特殊经历的学生。

孔子爱护学生,也受到学生们尊敬。

教学相长。

孔子已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

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

12、解释“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不耻下问”。

答:

(1)有教无类:

指不分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地域差别、智力程度,都应作为教育的对象。

这是孔子私学接受弟子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

历史作用:

A.扩大了教育对象。

B.促进了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直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学而优则仕:

意思是学习达到德业优异的程度就应该入仕从政。

孔子倡导贤人政治,此语意在鼓励读书人做官,让大量主要来自平民的“贤士”从政,以改变官僚队伍的结构,促进世袭政治向“贤人”政治的转化。

(3)不耻下问:

即虚心地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而不感到可耻。

13、分析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

(P97-P98)

答:

养士之风盛行①一个原因是各诸侯国经过长期发展,经济日益繁荣,旧的军事封建经过周天子失德,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日趋崩溃,伴随着七雄争霸,新的政治理念的提出成为当时游士阶级的责任。

而游士阶级在军事封建崩溃的过程中兴起为私学兴盛提供了基础;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西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井田制,逐步被地主的私有制代替后,新的社会经济形式急需要一种适合的思想意识来支撑,而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在原来的周礼经典主义的时代过去后,并没有迅速形成一种统一的形式,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的国情也不相同,所以在各国内部所产生的理论和各种私学相继存在。

14、比较儒家与墨家主要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

(1)相同点:

都重视实践;②儒家与墨家两者都是热爱音乐的,都承认音乐有政治作用。

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就是一个十分热爱音乐的人,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据《韩诗外传》记载:

孔子访问卫国时,遇到旧友师襄,师襄是著名琴师,当时正中卫国宫中,于是,孔子便向他学琴。

他热爱音乐,学习音乐,重视音乐教育。

道家的老子也提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意思是最完美的音乐是听而不闻的;

(2)不同点:

学术风格:

儒学植根于贵族文化,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比较重视传统、情感,有深厚的人文色彩。

墨家主要植根于“农与工肆之人”,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

人性论;儒家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墨子认为“人性素丝说”。

教育内容:

儒家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三个方面,而墨家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儒家倡导启发诱导,“叩则鸣,不叩则不鸣”,而墨子强调教育者的主动和主导,“虽不叩必鸣”。

儒家强调“述而不作”,而墨子提出“述而作”,主张既要继承古代的文化,又应该创造出新的文化。

儒家的行主要指道德实践,而墨家的实践除道德的和社会政治的之外,还有生产的、军事的和科技的。

15、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

(1)相同点:

都属儒家学派,孟子代表“孟氏之儒”,荀子代表“孙氏之儒”。

都强调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2)不同点:

教育作用:

孟子对教育作用的认识是基于其“性善论”,他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性,人性本质上是平等的,从人性论上肯定了每个人发展的可能性,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人性中所具有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性伪之分”说明了教育的必要性,“性伪合”论证了教育的可能性,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

教育目的:

孟子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明人伦”,而荀子认为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

道德教育:

孟子强调内心的体察反省,强调理性的自律道德,是“内发说”的代表人物,而荀子持“外烁说”。

孟子强调“深造自得”,而荀子提出“师云亦云”,学生对老师的学术不应有丝毫违背。

16、评《学记》对教育理论的贡献以及历史地位。

答:

(1)贡献:

关于教育作用:

a.对社会,实现良好政治的途径是“化民成俗”,而教育是“化民成俗”的手段;b.对个体发展,“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把教育的过程比喻成一种对人性进行加工、雕饰的过程。

关于教育制度:

提出了一种大学学年制,认为大学的年限为九年,对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学业和品德要求,每隔两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查,其特点是逐年加深,德、智结合,强调师生之间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关于学校管理:

《学记》就学校管理的诸多环节进行了论述,如开学典礼、课堂规则、纪律、考查、视学等。

关于教育教学原则:

提出了预防性、及时施教、循序渐进、观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藏息相辅、教学相长八个原则。

(2)历史地位:

《学记》是教育史上最早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从其他思想中分离出来。

《学记》中提出的许多教育思想特别是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17、解释“教学相长”和“五之”。

答:

(1)教学相长。

本意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说明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

后人将其作了引申,将其视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2)五之。

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其《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所阐释的“为学之序”,重在一个人“求知”的问题,它是基本的学习环节,也是求知的一般办法。

18.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答:

斯宾塞的实科教育思想。

首先,斯宾塞从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出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以个人“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为目的,教会人们怎样生活。

其次,他根据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以及对最有价值的知识的判断,提出以科学教育为中心的实科课程体系,自然科学是其核心。

再次,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证色彩的新教学方法。

他认为教学应该重视儿童心智发展规律,适应儿童的认识能力,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准确到准确,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注重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鼓励自我教育。

他特别推荐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以及发现法等。

19、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部分组成。

其中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揭露出对方观点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

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生婴儿一样。

20、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答: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一、造就“健全人格”的教育主张

造就“健全人格”是蔡元培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一贯主张的资产阶级教育目的。

五育并举的思想,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对它的具体要求是五育和谐发展,它是一种新的人才标准,也是对教育价值的重新确立。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1917年,蔡元培先生接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在教育领域极力主张民主、自由,可以说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一个很大的特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蔡元培提出这个方针主要有三条理由:

第一,这是与他的造就健全人格的教育目的紧密相连的。

第二,这个办学方针也是由大学的性质所决定的。

第三,这个办学方针也是符合学术繁荣昌盛的要求。

三、民主管理的思想

第一,在学校管理的组织形式,蔡元培反对独载统治,他借鉴西方大学的管理经验,提出了“教授治校”的管理主张。

第二,在师资管理方面,蔡元培主张学校应设教员聘任委员会,招聘教员的条件和程序都由学校评议会来决定。

第三,对于学生管理,蔡元培主张学生自治。

21.朱熹理学教育思想的观点。

答:

(一)论人性及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方面。

朱熹认为,任何具体事物的生成,既要有理,又要有气。

表现在人身上为性,〞性即理〞。

教育的目的是明明德,变化气质,逐步达到〞明天理,灭人欲〞。

他激烈抨击当时官学教育以科举为唯一任务的做法。

(二)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方面。

朱熹认为,教育目的都是明人伦。

小学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其事〞,要重视教材建设。

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穷其理,是学小学所学之事的所以然之理。

(三)论读书法方面。

朱熹认为,穷理的捷径在于读书,因为天理的精蕴全在圣贤书中。

其方法是:

(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已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

其方法也称朱子读书法。

22、书院制度

书院又称书舍、精舍等,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有的一种藏书与教学相结合的教育组织。

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其程度高于一般私学。

书院中聚藏大量图书,学生读书自学,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

23.《雄辨术原理》;昆体良是古代罗马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当时罗马很盛行学说雄辩,把培养雄辩家当作当时教育的主要任务,昆体良便针对罗马的这种教育实际情况,写出了《雄辨术原理》一书。

《雄辨术原理》论述的是一位雄辩家的培养和要求,实际上它也是一部系统的教育著作。

昆体良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雄辩家,并不否认天赋的作用,但他认为一个优异的雄辩家更多地要依靠学习,而不是天赋。

昆体良提出了对未来演说家们进行教育的一些具体问题;及早施教,内容广泛的课程内容,因材施教,《雄辨术原理》可以说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论著.昆体良关于儿童,课程,教师,教学方法的意见,是他自己长期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对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2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主要是:

(1)教育性教学思想——教学必须有教育性意义;

(2)教育心里化——观念心理学;(3)教育阶段理论,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分别处于注意、期待、探究、行动四种情景,教学活动通过动态和静态的专心活动和审思活动得以实现三点。

25.明人伦:

是王守仁提出来的,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明人伦,即教导人们认识和恪守五伦,“明人伦之外无学”与此相悖的均为异端邪说。

明人伦明人伦是由王守仁提出来的,他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明人伦”,即教导人们认识和恪守无伦,“明人伦之外无学”,于此相悖的均为异端邪说。

26.问:

中世纪大学特点与发展?

答:

发展: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

公元10至11世纪,欧洲封建制度进入巩固和发展时期,同时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了城市的兴起和新兴市民阶级的发展,而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便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特点:

这一时期的大学最初带有行会的性质,管理上实行自治,由学生或教师组成行会,管理大学的内部事务。

其中由学生组成团体来管理的大学称为“学生大学”,由教师结成团体管理大学的称为“先生大学”。

27.卢梭的教育思想:

认为教育中要贯彻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首先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儿童观,变歧视儿童为尊重儿童,变不了解儿童为了解儿童。

其次在教育中使儿童真正处于主动的地位,让儿童永远想到他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

再次改变把书本教育等同于儿童教育的做法,变知识教育中心为儿童教育中心。

卢梭强调儿童自由自然的发展

28.科举制:

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隋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成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29.张之洞的中体西用

答:

“中体西用”是个历史的概念,时代的产物,它是在中国封建思想已被资本主义冲击得支离破碎,而新的资本主义思想又被握有实权的顽固派所深恶痛绝的情况下产生的。

    后期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在1898年出版的《劝学篇》中对“中体西用”问题作了系统阐述。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教育的纲领和基本指导原则。

他所说的中学又称旧学,具体内容包括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之经史之学   

30、孔孟之道。

所谓“西学”,张之洞概括为西政、西史、西艺。

所谓西政,包括资本主义的某些规章、律例,具体指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等。

所谓西艺,系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与技术知识,如算、绘、矿、医、声、光、化、电等。

简言之,张之洞的西学内容包括西方科技、军事及资本主义某些规章、律例,但并不包括资本主义的政治主张。

   

31.教育漫话与绅士教育

(一)、洛克认为,身心两方面的健康缺一不可,因而体育是绅士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在教学方法上,教育者首先应重视儿童热爱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反对强制性学习。

其次,鼓励儿童的好奇心,洛克认为好奇心是追求知识的一种欲望,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探求知识,摆脱无知的一个好工具。

再次,善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总之,教师应该应材施教,对于不同的人,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

32、癸卯学制一光绪廿九年十一月,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由张之洞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昰我国第一个经政府颁布并且施行的带有资本主义因素和色彩的近代学制,但同时又受封建思想支配,表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