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三新课标卷.docx
《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三新课标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三新课标卷.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三新课标卷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新课标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典范著作及宗教典籍被尊称为“经”,人所共知。
但是,为何叫“经”?
一般人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经”本来是指编织的竖线。
《说文·糸部》:
“经,织从(纵)丝也。
从‘糸’,‘巠’声。
”(从段注及王筠句读本)段玉裁注:
“织之从(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
”徐灝笺:
“盖织以经为主而后纬加之,经者所以织也,经,其常也。
戴氏侗曰:
凡为布帛,必先经而后纬,故‘经始、经营、经常’之义生焉。
”纺织前,先把竖线设置在织机两端的横杠上,使它们与横杠垂直排列,并固定不动,以便纬线来回编织,这些竖线就是经线,“经”正因为它是竖向(纵向)的而得名。
上古时期的书籍,是使用竹简、木片作为载体的。
这些用来写作的竹简、木片,需要用柔软而坚韧的线绳之类加以编联,才能成篇。
《论衡·量知》:
“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
”章太炎《国学讲演录》:
“今人书册用纸,贯之以线。
古代无纸,以青丝贯竹简为之。
用绳贯穿,故谓之经。
”这样,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开始把书籍、文章称为“经”,如《墨子》中有《经》上、下篇,又有《经说》上、下篇。
《淮南子·本经》:
“经,书也。
”
由于经线是编织的枢纽、关键,“经”就引申指常行的义理、准则。
《吕氏春秋·察传》: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高诱注:
“经,理也。
”《易·上经》陆德明释文:
“经者,法也。
”同时,经线是固定不动的。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纵丝为经,衡丝为纬。
凡织,经静而纬动”,这样,“经”字也就有了“恒常”的意思。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孔颖达疏:
“‘经’训‘常’也、‘法’也。
”于是,那些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书被称为“经”。
这些书之所以具有权威性,是因为其中所讲的道理可以成为人们平常行事或从事某种职业的准则且不可随意更易,而这也正是它们被称为“经”的原因。
《春秋繁露·重政》:
“经、传,大本也。
”于是乎,诸子中的主要各家都有了经书。
例如:
儒家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道家有《道德经》;法家李悝作《法经》六篇,《韩非子》书中《内储说》和《外储说》诸篇中有“经”和“说”两部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书七部,称为“医经”;战国时期甘德、石申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被后人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
可见,被奉为经典的著作,几乎各个门类、每种学派都有,正如谢觉哉《关于相猪》一文所说:
“相马有马经,相牛有牛经,相猪也有猪经。
”只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经”才被更多的用来指称儒家经典,如“五经”、“九经”、“十三经”。
(摘编自任继昉《“经”论》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的本义是指织布时织机上的竖线,后来人们才用它来尊称那些典范著作和宗教经典,两者没有太大联系。
B.根据段玉裁为《说文·糸部》所做的注和徐灝的笺可知,经线比纬线更为重要,织布时要先设置经线而后才有纬线。
C.“经”有“经始、经营、经常”的意思,这些意思是人们根据织布时经线的作用,从“经”的本义中引申出来的。
D.与纬线不同,织布时经线是固定不动的;因为这些设置在织机两端横杠上与横杠垂直排列的线是纵向的,所以被称为“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人之所以把书籍、文章称为“经”,是因为上古时期的书籍以竹简、木片为载体,这些竹简和木片需用经线加以编联。
B.《吕氏春秋》中“是非之经,不可不分”一句表明,此时的“经”可指常行的义理、准则,而恒常之意则是后来产生的。
C.那些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经书有可以成为人们平常行事或从事某种职业的准则且不可随意更易,这是它们被称为“经”的原因。
D.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几乎都有经书,这正如谢觉哉在《关于相猪》一文中所说“相马有马经,相牛有牛经,相猪也有猪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虽然开始把书籍和文章称为“经”,但此时的“经”与后来指代典范著作和宗教经典的“经”,意思并不完全相同。
B.人们之所以用“经”来指称那些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书籍,与经线是编制的枢纽、关键且具有固定不变的特点有很大关系。
C.诸子中的主要各家都把本学派的著作奉为经典,这是因为《春秋繁露·重政》中“经、传,大本也”的观点让他们认识到经的重要性。
D.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经”多指儒家经典,而在此前,各家经典都可称“经”,儒家经典并没有得到特别的重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清之,字子澄,临江人。
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
调万安县丞。
时江右大侵,郡檄视旱,徒步阡陌,亲与民接,凡所蠲除,具得其实。
州议减常平①米直,清之曰:
“此惠不过三十里内耳,外乡远民势岂能来?
老幼疾患之人必有馁死者。
今有粟之家闭不肯粜,实窥伺攘夺者众也。
在我有政,则大家得钱,细民得米,两适其便。
”乃请均境内之地为八,俾有粟者分振其乡,官为主之。
规画防闲,民甚赖之。
帅龚茂良以救荒实迹闻于朝,又偕诸公荐之。
茂良入为参知政事,与丞相周必大荐清之于孝宗。
召入对,首论:
“民困兵骄,大臣退托,小臣苟偷。
愿陛下广览兼听,并谋合智,提要挈纲而力行之。
古今未有俗不可变、弊不可革者,变而通之,亦在陛下方寸之间耳。
”改太常寺主簿。
丁内艰,服除,通判鄂州。
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
差权发遣②常州,改衡州。
先是,郡饰厨传以事常平、刑狱二使者,月一会集,互致折馈。
清之叹曰:
“此何时也?
与其取诸民,孰若裁诸公。
吾之所以事上官者,惟究心于所职,无负于吾民足矣。
岂以酒食货财为勤哉?
”清之自常禄外,悉归之公帑,以佐经用。
至之日,兵无粮,官无奉,上供送使无可备。
已而郡计渐裕,民力稍苏。
归,筑槐阴精舍以处来学者。
光宗即位,起知袁州,而清之疾作,犹贻书执政论国事。
诸生往候疾,不废讲论,语及天下,孜孜叹息,若任其责者。
周必大来视疾,谓曰:
“子澄其澄虑。
”清之气息已微,云:
“无虑可澄。
”遂卒。
(《宋史·刘清之》)
【注】①常平:
古时用以平抑粮价的粮仓。
②权发遣:
宋代官制,相当于知州。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江右大侵侵:
饥荒。
B.州议减常平米直直:
价钱。
C.两适其便适:
恰好。
D.帅龚茂良以救荒实迹闻于朝闻:
上报。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清之卓有政绩的一组是((3分)
①徒步阡陌,亲与民接②规画防闲,民甚赖之
③提要挈纲而力行之④与其取诸民,孰若裁诸公
⑤清之皆谕止之⑥已而郡计渐裕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④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清之了解民情,所提救灾措施符合实际。
他任万安县丞时,当地发生旱灾,他亲到田间了解旱情;他提出的救灾措施让州里的百姓无论远近均蒙其利。
B.刘清之性情刚直,敢于进谏。
孝宗向他征询意见,他直陈时弊并劝孝宗在广纳意见的基础上抓住主要事情努力推行;他认为皇上的意愿是革除时弊的关键。
C.刘清之不讨好上级,却能体恤百姓。
他到衡州任职后,州里为讨好常平、刑狱两方上级使者花费公款聚会送礼,为减轻百姓的负担,他废止了这种做法。
D.刘清之有疾在家,仍关注朝政。
光宗时,他被再次起用,虽因有病不能赴任,仍写信给执政者表达对国事的看法;学生看他时,他也常为天下事叹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乃请均境内之地为八,俾有粟者分振其乡,官为主之。
(2)吾之所以事上官者,惟究心于所职,无负于吾民足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①
韦庄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
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注】①韦庄,唐末诗人,曾因战乱避祸于江南。
盘豆驿,古驿站名,在今河南灵宝。
8.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前两联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9.第三联为什么要描写去雁和孤云?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
(屈原《离骚》)
(2)潭中鱼可百许头,,,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
(3)举酒属客,,。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部长的小猪
【南斯拉夫】布·努希奇
圣诞节前,我买了头漂亮的小猪。
全家人一个挨着一个地摸它,都叫声:
“哎哟!
”我第一个摸,第一个叫“哎哟”;其次是我的妻子,再其次是我的岳母,我的小姨子,我的孩子们和厨娘。
大家你摸一下,我摸一下,你“哎哟”一声,我“哎哟”一声。
除此之外,我听从岳母的忠告,把神父请来给小猪举行牺牲前的净化仪式。
在这一切都做妥当之后,我们方才安下心来做日常琐事。
就在我们每个人都忙着各自的事情的时刻,厨娘一头闯进来,直嚷:
“小猪跑了!
”
我们不约而同地从各自的角落发出你分不清是说什么的叫声,拔腿就向外冲。
正在刮胡子的我连帽子也没顾上戴,脸上尽是肥皂沫,脖子上还围着毛巾,奔在最前面。
后面跟着我的妻子,头上贴着治头痛的生土豆片。
她后面是身上围着毯子、脖子上贴着止痛膏的岳母和刚把还没完全做好的白色长裙试穿在身上的小姨子。
小姨子后面是用扫帚武装起来的厨娘。
我的孩子,那两个“小傻瓜”,头上缠着头巾也跑在后面。
我亲自指挥这支队伍,敌人一路败退,我们顽强地向前推进,无一伤亡。
只有岳母在路上丢失了脖子上的止痛膏,妻子丢失了头上的土豆片。
尽管如此,这支队伍的士气仍然很旺盛,勇敢地向着胜利飞速前进。
我们就这样一连追过了贝尔格莱德的两三条街道。
我把重炮,也就是我的岳母,安置在院子的大门口;把山炮——我的妻子和小姨子摆在院子里适当的地方,控制住整个地盘;让厨娘守住后方即厕所旁边;把步兵——缠着头巾的孩子布置成一条散兵线;我本人则亲自进行侦察。
我们坚信一定能获胜。
不过,在任何战役中,哪怕一点点最微小的意外情况都可能致命地影响战斗的结局。
果然不出所料,围墙上有个洞,小猪钻了进去,躲进另一家住宅,这就意味着,继续采取军事行动已不适宜。
我们从战场上回来,仿佛拿破仑的军队从莫斯科败退下来一样。
我低着头走在前面,我的队伍垂头丧气跟在后面……而就在另一幢住宅里,有人正摸着我的小猪在喊:
“哎呦!
”
正在我绝望地等待过圣诞节的当儿,外面传说内务部部长先生的小猪也逃跑了。
你想,这是多么不幸!
部长先生在圣诞节也没有小猪吃了。
这么说来,部长先生的命运和我的命运有了某种共同之处,这可大大地安慰了我。
不过,部长是不会像我那样追小猪的。
他只是拿起电话拨了一下,找贝尔格莱德警察局:
“喂!
喂!
我的一头小猪跑了。
”
各位,这件事恰好发生在圣诞节之前,而在新年前通常总有人被提升官职,可想而知,每个当官的无不在暗自思忖:
“嘿,就凭这只小猪,满可以捞它一级!
”
于是大家都行动了起来。
瞧,市区分局的局长出动了,后面跟着一个手捧小猪的宪兵,他们直奔部长先生的家。
“部长先生,我有幸向您报告,我全力以赴,亲自出马,很快就找到了您的小猪。
”
不一会儿,瞧,弗拉察尔区的分局长也动身了,后面跟着一个手捧一头小猪的宪兵。
“部长先生,我有幸……”
没过二十分钟,萨瓦玛尔区分局的警官也来了,他身后的宪兵捧着第三头小猪。
已有三头小猪在部长先生家的院子里哼哼地叫了。
正在这当口,第四个当官的从多尔绍尔区来了,后面跟着一个手捧小猪的宪兵!
“部长先生,我有幸向您报告,我亲自找到了您那逃跑的小猪。
”
过了不多时,一辆车子驶到,车里走出托彼乞捷尔区警察局警监,后面跟着一个手捧小猪的宪兵。
“您看,部长先生,您的小猪竟逃到托彼乞捷尔区去了,但我一下就把它认出来了。
这回它可跑不掉了。
”
另一位当官的从巴里洛尔区来到这里,后面跟着一个手捧火鸡的宪兵。
是啊,找不到小猪,找只火鸡也好,反正都一样,总不能因为这点小差别而落在自己的同事后面。
在我过节没吃上小猪的同时,部长先生家中,有各区送来的小猪崽不住声地哼哼叫着。
但愿我也能当上这么个部长,也有只小猪从家里逃跑。
那时,我就把这件事通知各州的警察局。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们”一家人一个挨着一个摸“我”买来的小猪并一个接一个发出“哎哟”的叫声,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这只小猪长得漂亮,惹人喜爱。
B.当小猪躲进另一家住宅后,我们捉到小猪的希望落空,“我”心中懊恼、不甘却无奈,只能想象那家住宅里的人正摸着我的小猪在喊:
“哎哟!
”
C.内务部部长的小猪逃跑后,部长只给警察局打了一个电话,各警察分局当官的很快就把小猪找到并亲自送来,因为他们都想借这个机会升官。
D.巴里洛尔区警察分局当官的找不到部长逃跑的小猪,只能送来一只火鸡,他这么做虽然也是在讨好部长,却比其他当官的更诚实,人品更好。
E.这篇小说描写了“我”和内务部部长在各自的小猪逃跑后,迥然不同的表现和遭遇,揭示出官场和社会的病态现实,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2)第四段中,描写“我们”一家去追小猪时的外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概括。
(6分)
(4)小说的题目为“部长的小猪”,文中却详细描写了“我”的小猪逃跑后,一家人追捕小猪的情形,这样写合适吗?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数学家的诗意人生
对普通人,数学抽象而深奥,繁杂而死板,但在谷超豪这样的数学家眼里,数学研究却是趣味无穷、诗意盎然的去处——“你钻研进去会发现,数学有种惊人的吸引力。
”对于他来说,数学绝不只是一种学术,更是解决人类生活各种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对世间规律的精确刻画与极简表达。
从在浙江大学数学系遇上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那时起,谷超豪便逐步领会了数学的真谛,越来越“享受”数学研究那在错综复杂条件中苦心孤诣思考和计算、至灵感闪现让难题迎刃而解的过程,那份在“山重水复”之后到达“柳暗花明”境界的喜悦。
迷恋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得谷超豪从来没有停留在已有的成就上。
正在他因微分几何方面的成就引人注目时,看到了空间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提出的新要求。
1958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正在莫斯科留学的谷超豪便决定开垦偏微分方程这块国内数学领域的薄弱园地。
他从听力学院士的本科生课程开始学习,通过大量阅读资料,发现了众多有趣而艰难的数学问题。
回国后以机翼的超音速绕流问题为突破口,他对空气动力学的基础问题作数学证明。
在他带出的李大潜等优秀学生沿着老师指点的方向继续研究时,他却毫不犹豫的摆脱功名的利诱和束缚,以创新的姿态再一次掉头,转向于钝头物体超音速绕流的研究,并在“文革”的干扰中,以最落后的电子计算机,算出了导弹设计中很有意义的数据。
上世纪70年代,谷超豪在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合作研究中获得了多项很有意义的成果,杨振宁称赞他是“站在高山上往下看,看到了全局”。
著名的物理学杂志《物理学报告》为此出了一本专辑,还破天荒地加上1页中文摘要。
通过研究,谷超豪从物理学中提炼出的“波映照”问题,引发了一批国际上的后续研究。
到80年代后期,花甲之年的谷超豪又对偏微分方程另一前沿领域“孤立子与可积系统”发起进攻,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成果,担任了首届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非线性科学》的首席科学家。
连在受命担任中国科大校长的5年间,繁重的管理工作也没能使他放弃钻研数学的努力,而是利用一切坐车、乘飞机的间隙研究。
年轻时喜欢爬山的谷超豪曾有一诗,描写的正是这位数学大家不断寻找和征服数学高峰、领略不同风景的心情:
“上得山丘好,欢乐含苦辛,请勿歌仰止,雄峰正相迎。
”另一首诗中,他则快乐自得于自己的好学不倦:
“谁云花甲是老人,孜孜学数犹童心。
”
与已经去世的钱学森先生一样,身为数学家的谷超豪先生,同样有着良好的艺术与文学造诣。
他喜欢近体诗,对诗文对仗颇有造诣。
数学问题研究的感悟,平和淡定的日常生活场景,都是他的吟咏对象,这种自得其乐的吟咏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旧体诗训练,写诗只是他兴之所至的自娱自乐,但他的不少诗作却既有着科学家的理性认知,又洋溢着感性趣味。
谷超豪总结说:
“文学修养对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必不可少。
数学与古典文学都十分重视对称性,许多作品中还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思想萌芽。
”他还经常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重理轻文,不要单纯和数字、公式、定理打交道。
谷超豪与妻子胡和生是著名的数学家伉俪、夫妻院士。
两人原是同学,结缡50余载,一同耕耘在数学花园中,最经常讨论的话题是数学,其他琐事则一切从简。
最凡俗的家务,他们也能变成演练数学的趣味计算题——“根据统筹的方法,应该先炒菜,在煮菜的时间里去洗碗,这样洗碗的时间就省下来了”。
两人的研究领域各有侧重,但——“我做的工作可以讲给她听,她做的工作可以讲给我听。
我们互相理解,也可以互提问题、相互核验,这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
“艰深数学有诗意,平和人生自高雅。
”打量谷超豪先生的人生,诗意、平和、高雅正是他区别于众多科学家的独特之处,也是他成为一代大家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姜泓冰《艰深数学有诗意平和人生自高雅》)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数学不只是一种学术,更是解决人类生活各种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对世间规律的精确刻画与极简表达,谷超豪认为这就是数学的真谛。
B.在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合作研究中,谷超豪获得了多项有意义的成果,杨振宁因此称赞他是“站在高山上往下看,看到了全局“。
C.喜欢爬山的谷超豪同样喜欢不断寻找、征服数学高峰,尤其喜欢征服数学高峰、领略不同风景带来的快乐,还会用诗歌表达这种快乐。
D.谷超豪和妻子胡和生都是著名的数学家,他们互相理解,还会相互参与到对方的数学研究中,这是他们夫妻在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E.本文主要记叙了谷超豪对待数学研究与生活的态度和其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表现了一位数学大家诗意、平和而又高雅的人生。
(2)谷超豪从来没有停留在已有的成就上,其研究有几次转向。
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3)谷超豪认为“文学修养对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必不可少”,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4)文章最后一段以“艰深数学有诗意,平和人生自高雅”称赞谷超豪。
请你从“数学”与“诗意”、“平和”与“高雅”两组词语中选择一组,结合全文,谈谈谷超豪给你的启示。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冬季将孩子包得过于严实,很容易使孩子大汗淋漓、呼吸不规则、面如土色,严重时会导致孩子昏迷,甚至窒息而死。
B.11月29日上午,同到常州寻找丈夫的两位妇女在火车上相遇,两人聊了一会儿后感觉惺惺相惜,便决定合伙盗窃。
C.我知道你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但世界上没有完美,要追求就会很痛苦。
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为什么要对自己求全责备呢?
D.2012年12月11日下午,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万人空巷,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镇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丹徒籍烈士张国荣同志送行。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时值隆冬,难得艳阳,11月30日,在灵宝市苏村乡的虎山上却是碧空如洗,彩旗飘扬,河南华夏锦绣生态文化园项目启动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B.据河南省发改委测算,中原经济区内居民收入要在实现一倍以上的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需分别达到9%和10%。
C.回望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持续奋斗,百年中国跌宕前行的潮流,当代中国举世瞩目的成就,无不说明“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旋律。
D.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勉的范仲淹禁不住文化洛阳的诱惑,不但居于洛阳,而且与其母、其子一起葬于洛阳,这是他一生的夙愿。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是在社会关系中生活的。
,。
,,
。
,更面临一个难题:
如何既不违背对道德的坚守,又不伤害与亲友的关系。
①诚然,一个立志遵从道德的人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挑战,遭遇不可预知的困境
②尤其是来自亲友的诉求和利诱
③德性操守是人“自立于世”的品行根基
④但与苦难相比,更容易冲破心灵防线的,是利益诱惑
⑤这样的处境之下,人要抵御众多诱惑的吸引力
⑥亲朋故友是人“生存于世”的情思所依
A.①②④③⑥⑤B.⑤①②④③⑥
C.③⑥①④②⑤D.⑥③⑤①②④
16.阅读下面材料,概括说明我国文学面临哪些问题,不超过40个字。
(5分)
期盼已久的诺贝尔文学奖刚落到中国作家莫言手中,热心的读者就开始讨论“谁有能力冲击下一个诺奖”。
大家心中的人选是余华、苏童、贾平凹、陈忠实、阎连科等“50后”、“60后”甚至“40后”作家。
至于“70后”和“80后”作家,则醉心于能更快带来真金白银的畅销书写作,其作品艺术性、思想性几乎为零。
我们在为莫言获奖高兴的同时,不能不注意到这样的现实——作为主体受众的年轻人更多追捧的是偶像作家和网络写手。
据相关统计,在每年4000部以上的小说作品中,言情、玄幻、官场、职场等类型小说长期占据销量榜前列。
第九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阅读数量仅为4.3本书(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诺贝尔的祖国瑞典这个数字是67本)。
在这区区人均4.3本图书中,文学类所占比重能有多少?
17.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幸福”为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幸福是携一轮明月徜徉于夜空下,让芜杂的心灵在澄澈的月光中纯净。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为体验发表文章的乐趣,爱好文学的小李将一本杂志中的一篇文章誊写在稿纸上,署上自己的名字,投进了邮筒。
就在发表后不久,小李收到文章原作者一封长信。
原作者对他的抄袭行为进行严厉批评,并要求他支付500元赔偿金。
经过再三思索,小李写了一封回信,承认了抄袭行为,并向原作者道歉。
虽然很心疼,小李还是凑了500元钱寄了出去。
几天之后,小李收到一张500元的汇款单。
汇款单留言栏里有一句话:
我只保留收据,款退回,望努力。
此后,小李开始认真阅读和努力写作,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逐渐见诸报端。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说“经”的本义与其作为典范著作和宗教经典的意思“无联系”没有根据。
根据第三段可知,两者是有联系的。
)
2.B(“经”的恒常之意的产生时间不一定在其指代常行的义理、准则之后。
)
3.C(诸子中的主要各家认识到经的重要性并不是因为《春秋繁露·重政》中“经、传,大本也”的观点。
)
4.C(适,得到。
)
5.D
6.C(州里用公款讨好上级是以前的事,刘清之到任后就将其废止了。
)
7.
(1)于是请求将州境内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