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7302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docx

《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docx

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老师:

所在电大: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1、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不够导致很多村级小学撤消、合并………………

(2)

2、老师结构失调,专业单一,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2)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3)

2、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步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1、经济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4)

2、教育经费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5)

3、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待遇差…………………(5)

4、教育内容不适用,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6)

3、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1、教育资源配置要向农村校倾斜………………………(6)

2、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校"控辍"力度……………………(8)

3、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并留住农村优秀教师…………(10)

 

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摘要: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在党的领导下,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部分农村学校,在一费制实行后,在教育方面存在着政府投入有限,公用经费严重不足;中小学校布局在撤点并校后仍存在布点不足或不合理;在教育管理方面,有的学校应试色彩浓厚,教师队伍方面也存在专业素质欠佳的状况。

这些问题源于农村义务教育受师资质量,教学设施、经费,教育观念,农村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全面实施,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因此,笔者建议,对于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应科学合理地建立经费投入新机制,强化教育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破除升学率魔棒,优化农村教师队伍,设法培养并留住农村中小学的优秀教师;让优秀教师愿意留在农村中小学,并为农村义务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农村教育问题与对策、财政资助、师资队伍

近年来,随着国家陆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

特别是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乡镇教师工资上划到县(区)级财政,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基本稳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普九”成果得到巩固。

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实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以及物价上涨因素,农村义务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制约着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一、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不够导致很多村级小学撤消、合并。

经调查的10个乡,每个乡基本只有1到2所完全小学。

生源不够有两个原因,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二是很多孩子随打工的父母外出求学。

不够到什么程度呢,一般一个学校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20名左右学生。

每个乡只有一所完全学校,意味着10-20几里开外的孩子要么只能在简陋的学校宿舍寄宿(这需要家长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因为每个月需要缴纳一定的伙食费和住宿费,大部分农村家庭负担不起),要么每天一大清早(一般是5点多)起,翻山越岭10-20几里路,赶在早晨7点50前到学校,每天放学再花同样多的时间赶回家,典型的两头跑的状态。

2、老师结构失调,专业单一,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有绝大部分农村教师不会英语,不懂微机操作,带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老化,很多学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开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老化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主要有教师队伍的进口、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的待遇、现行教育用人机制、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问题。

目前,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

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城市教师低,工作条件也比城市差,因此,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都奔向大城市,致使农村中青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中青年优秀教师的外流直接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调,具体表现为民办教师、教师年龄偏大的比重较大,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多。

这种现象在当地学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由于民办教师、老教师知识层次低,缺乏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能“照本宣科”,所传授的知识也明显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50%的村民把本地农村教育问题归结于教师素质差。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

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由政府买单。

但目前学校只有每生70元的经费(目前按两免计算,每期下拨的)对于学校工作来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

随着财政分灶吃饭,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使社会就业和收入问题凸现。

为此,县乡政府只得开源节流,减少农村教育经费支出,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不断地被“抽血”。

特别是一些农村边远山区,由于适龄入学儿童的减少,居住分散、办学效益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对本地区进行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但在布局调整过程中,由于未将一些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给学生上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导致部分学生因上学困难而辍学。

农村一些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不少农村中小学既没有电脑、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

虽然全国小学统一都要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但很多农村学校因为缺乏师资或者设备不齐全,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形同虚设,即使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走走形式。

在我们给孩子们上课时,孩子们既然告诉我们,他们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接触过音乐、美术、舞蹈、电脑这些课程。

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普通的课程,却是农村孩子的心里唯一的向往。

但即便如此,农民们告诉我们对下一代的智力投资是必不可少的。

很明显,这投资也是有在读子女的农民的主要负担。

从调查可以看出,粗略估算一下,就可知道培养一个高中文凭的毕业生要3万多元,这对于当前这个村子的农民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几年的汗水都不一定换得到。

但他们并没有埋怨,他们表示:

就算教育费用再高,他们也一定要让子女完成学业。

因为他们深知没有知识(或者说没有文凭)在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行不通了。

就像他们自己,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外出打工好一点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到工地、矿井当劳工,这些地方的劳动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

虽然他们自己不说,可家人都知道,他们在那些地方干活是拼了命的。

2、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步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1、经济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

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都去打工了,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组成了“386180留守部队”(即38指妇女、61指少年儿童和80指老人)。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

虽然打工者可以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但农村义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些是用钱买不回来的。

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

2、教育经费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

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大部分教育集资,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大为缩减。

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主要来源,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

国家对于义务教育大概是承担9%,省里面承担13%,大头由县里承担。

教育经费几乎要占去县财政经费的半壁江山,还有公务员工资等很多事务需要完成,县财政就经常扣留教育经费来维持县财政的正常运转。

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根本无法填补的,学校公办、民办教师的津贴费和代课教师的工资没有了来源,只好纷纷外出打工。

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距一般是在一倍以上,如班主任津贴城市中学班主任每月是300-600元,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每月是5-15元。

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然是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造成了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的马太效应,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3、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待遇差

虽然现代社会教师越来越受到尊重,但据调查显示,有百分之九十的教师觉得他们在社会上并不真正受人尊重。

尤其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并不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是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又一主要原因。

据统计数据显示,大约70%的小学教师认为其劳动收益率要比教育系统外的员工低,还有20%的教师认为差不多,但是也有10%的认为高一点。

虽然从2001年起,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管理权从乡镇收回,由县级财政统一发放,但由于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环境和交通等差距,教师收入仍有差距,甚至校际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

还有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随便被扣留,捐款任务繁重,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4、教育内容不适用,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

以高考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和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内容,使“升学”成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唯一目标,忽略了农村基础教育习惯养成、能力培养和思想观念更新的主要目标,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以外,不能从思想、观念、技术和生活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以至于高考落榜的农村学生“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挑担不如妹子”,并为此受到人们耻笑,再加上近几年大中专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的改革,一些农村大学毕业生不但不能成为国家干部,连固定单位也找不到了。

农民送孩子念书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拥有一个“铁饭碗”。

如今这个期望落空了,于是,农民们更加觉得“读书无用”了。

三、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1、教育资源配置要向农村校倾斜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

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

  a.经费投入要扶持薄弱校。

教育经费是现代教育事业的血液,也是义务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从总体来看,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几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不到4%的法定要求。

而有限的经费在投入时,又人为地制造了种种差异:

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重名牌校、重点校轻农村校、薄弱校。

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必然造成办学条件的失衡。

造成办学成效的差别,造成学校间发展的不平衡。

缩小差距的措施有:

一是在对学校拨款时,应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在拨款数额上予以倾斜。

使城乡办学条件大致平衡,使城乡学生人人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

  b.从教学硬件设置方面向农村倾斜。

目前,我省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备差距较大。

为缩小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对教育器材、图书、电脑等的配备必须首先考虑农村中小学,使它们尽快达到省二类校配备标准。

尤其是对农村校通过信息现代化技术与城市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所需经费由县(市、区)财政统筹解决。

加快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步伐,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及时对学校校舍进行安全检查、并及时维修、改造,改善寄宿生宿舍,改善生活配套设施的工作必须专款专用,专人负责。

由于计划生育和城镇化建设原因,现今农村学生数减少,应尽快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校舍建设应向镇中心校倾斜较为妥当。

  c.关注特殊群体教育。

一要切实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

切实落实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资助贫困学生政策。

建立有效机制,认真落实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除杂费和提供必要寄宿生生活补助的经费。

二要建立和完善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对以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为主学校的扶持,切实落实收费"一视同仁"的政策。

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双高普九"工作之中,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

优先保证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努力改善学校随班就读工作条件。

三要继续做好推进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工作,促进各类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加工农村普通高中的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办学质量和吸引力。

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要逐步建立完善县级政府统筹为主,社会广泛参与,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新型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促使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

2、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校"控辍"力度

城市办学条件好,教育资源好,家庭经济收入好,父母素质高,且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对子女读书非常重视。

但农村却不同,子女多,经济困难,农村父母非常注重眼前经济利益,不顾长期效应。

据了解,目前农村初中校有的辍学率达到10%。

在我们家访中,确实了解到,上高中、上大学的子女父母住房基本上是又破又烂的一层平房,而初中中途辍学,让子女到外地打工,上羊毛厂等的家庭却盖起三层小洋楼。

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有的农民认为培养子女就是一场赌博,能找到工作,就算赌赢,找不到工作就是彻底赌输,大大降低了农民培养子女的积极性,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当地政府一定要意识到全面提高"双高普九"质量,核心是"控辍",增强依法"控辍"的责任意识,树立"今天失学的儿童就是明天的青壮年文盲"和"一个辍学生就可能产生一个贫困户"的社会责任感,加大"控辍"政府行为和工作力度,强化各种有效措施。

镇长、村长、校长是"控辍保学"的第一责任人。

与行政官员绩效、考核挂钩。

做好"拉网式"组织入学和依法"控辍"工作,要把初中"控辍"工作任务落实到县、乡、村和学校,做到责任到人,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抓出成效,象抓计划生育一样抓辍学生。

解决初中"控辍"问题的最根本途径上依靠制度的建设和创新。

要建立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交学杂费制度和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入学资助制度,建立鼓励社会各界对义务教育捐赠的优惠制度,建立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就学的有关制度,建立政府参与初中"辍学"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投诉、受理和处罚制度。

要强化教育执法主体的工作责任,加大对乡镇政府落实"控辍"责任情况的督促检查。

政府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全面贯彻执行国务院重新制定的《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童工行为。

作为学校,要尽最大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对学生要"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

动员辍学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终究不是一级政府,学校就是对学生不收一分钱,且走破脚皮,磨破嘴皮,有的学生就是坚决不到校入学,学校也奈何不了他们,所以一定要靠政府行为才能确保"控辍",实实在在追究监护人的责任,真真正正做到"依法入学"。

3、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并留住农村优秀教师

a.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城镇教师下乡支教。

一是积极做好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工作。

鼓励和支持当地办学质量比较高的城市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义务学校建立办学共同体,并组织开展短期执教等形式多样的支教活动。

并把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硬性条件。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的结构比例,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

b.完善教师配置、交流制度,合理利用教师资源,缩小城乡差距。

一是在教师调配过程中要尽量从教师缺额情况考虑,先满足教师缺额多的学校,要避免城市学校到农村中小学挖优秀骨干教师的做法,坚决杜绝机关事业单位到农村中小学借用教师的做法;二是规定城市学校都有接受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跟班学习的义务,县教育主管部门可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市中小学去挂职学习、锻炼;三是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定期交流轮换制度,这样可以把相对较好的学校校长和老师轮换到相对较差的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同时也避免了农村教师或校长产生惰性,以及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影响学校的发展。

通过这些形式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c.建立教师的养老、医疗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后顾之忧。

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是一个与其它因素具有较高相关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供给有较大影响的因素。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农村义务教师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所以要将所有农村教师纳入社会统筹养老、失业保险范围,其费用由个人、用人单位和财政共同负担,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退休、落聘、下岗等状况下,都有生活保障;同时,建立教师医疗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为教师看病、买房提供资助,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后顾之忧。

总之,办法比问题多,我们农村义务教育要在地方政府的倡导与组织下,形成社会和家庭参与教育的机制。

包括参与改善办学条件;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参与对教育的监督与评估;为学校教育提供各种社会实践场所等。

当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融为一体、各显其能、各尽其力时,农村义务教育必将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