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经营.docx
《森林经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经营.docx(1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森林经营
第二十二章森林抚育间伐基础
抚育采伐又称抚育间伐。
是指在未成熟的林分中,为了给保留木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而采伐部分林木的森林培育措施。
由于通过抚育采伐也可以获得一部分木材,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抚育采伐是在主伐前,早期获得木材的有效手段,所以又称作“中间利用采伐”,简
称“间伐”。
国外有的林学家认为,不应将主伐与间伐截然分开,不应将间伐仅仅看作为抚育森林的
活动。
他们认为森林是生产场所,森林在不断生长,作为林产品的林木没有一定的成熟期,
只要符合材种需要和经济收入合理的要求,林木应以逐次采伐为宜,一次性的主伐是不妥的。
所以,抚育采伐应具有抚育保留木、利用采伐木的双重目的。
但根据中国的情况,在生产中
要慎重处理抚育与利用的关系,不能片面强调利用木材。
在某些情况下,间伐下来的木材虽
不能完全利用,但为了改善林况,仍应进行间伐。
因此,以抚育为主要目的的抚育采伐,与
以获得木材为主要目的的主伐,终究是不能等同的。
第一节抚育采伐的目的
由于森林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对人们的生活所起到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除用材林外,还
有防护林、风景林等其它林种。
因此,抚育采伐的目的也就不能一样。
如在用材林中,抚育
采伐应以取得数量多、质量好的经济用材为主要目的;在防护林中,抚育采伐的主要任务是
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防护效能;在风景林中,抚育采伐则应使森林有良好的卫生状况与美
丽的景色。
在一般情况下,通过抚育采伐,应达到下列目的。
一、按经营目的调整林分组成
在天然林中,树种复杂、分布不均。
不同树种、不同起源的林木混生在一起,互相竞争,
有的林分中的目的树种在数量上不能占到优势地位,有的目的树种被挤压。
通过抚育采伐,
降低非目的树种在林内的比重,使目的树种逐渐取得优势,达到经营的要求。
二、降低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长条件
天然幼林往往密度过大,分布不均。
人工林虽按经营要求和树种特性配置密度,分布均
匀,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单株林木的营养空间缩小,并感到不足,及时抚育采伐,保持该年
龄阶段的合理密度,为留存木创造适宜的生长空间。
与此同时,可加速林下枯落物的分解,
提高土壤肥力,从而给林木创造较好的生长条件。
三、促进林木生长,缩短林木培育期
由于抚育采伐扩大了保留木的营养空间,地下根系提高了活性,能更好地吸收养分与水
分。
树冠能得到舒展,产生适中的冠幅和叶面积,从而使林木得到较好的生长量。
尤其径生
长随密度的降低而明显提高,这就可以大大缩短林木培育期限,早日到达工艺成熟规格要求。
2
四、清除劣质林木,提高林分质量
自然发展的森林,在生长过程中会有大量林木逐渐死亡,自动调整密度。
然而在这种自
然稀疏过程中,被淘汰的个体未必都材质低劣,保留者也并非干形都良好。
因此,应通过抚
育采伐,有目的地选择保留木,用人工选优代替自然选择,这样可以提高林木质量,增加单
位面积上的木材利用率。
五、实现早期利用,提高木材总利用量
由于抚育采伐利用了林分中将因自然稀疏而枯死的小径木与部分有缺陷的上层木,使生
产单位能在早期获得一部分木材,从而能以短养长,为扩大再生产积累一些资金,在一定程
度上,有助于克服林业生产周期长,给发展生产所带来的困难。
及时采伐利用将枯死的林木,
这就可以提高林分的木材总利用量。
六、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增强林分抗性
抚育采伐清除了林内枯死木、病虫害木以及风折、风倒、雪折木,改善了林分卫生状况。
改良了林内光照和通风条件,既减少了病虫害与火灾发生、蔓延的可能性,又可提高留存木
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
七、建立适宜的林分结构,发挥森林多种效能
通过抚育采伐,使林分有适宜的树种组成,适中的密度与郁闭度,合理的层次。
林分适
宜的结构,将有效地改善森林的各种防护作用与其它的有益效能。
上述抚育采伐的目的,因林种不同而有主次之分。
在用材林中,抚育采伐的主要目的在
于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木材总出材量,提高材质和材种规格,缩短林木的工艺成熟期。
在各种
防护林中,抚育采伐的主要任务是维持较高的防护性能。
在同一类别的林分中,因年龄阶段
不同,抚育采伐的目的也不一样。
如在混交用材林中,幼龄时期,间伐的主要任务是调整林
分组成,以后则主要是促进林木生长与提高林木质量。
第二节抚育采伐的理论基础
一、森林的生长发育时期
森林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即由幼龄到成熟所需的时间过程,其长短因树种组成、气候
条件、土壤条件以及人为的管理措施不同,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寒冷及高山地区的森林,
到达成熟年龄往往需要一二百年,而在南方,有些速生树种只需要二三十年。
森林由幼龄到
成熟尽管在时间上差异很大,但都要经历几个基本的生长发育时期。
一般根据林分生长发育
变化,林木相互之间,以及林木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特点,概括为6个生长发育时期:
森林形成时期(幼龄林)、森林速生时期(壮龄林)、森林成长时期(中龄林)、森林近熟时期(近
熟林)、森林成熟时期(成熟林)和森林衰老时期(过熟林)。
现将各生长发育时期的基本特点分
述如下。
3
(一)森林的形成时期
无论人工林还是天然林,在森林形成的初期,幼树往往都呈散生或丛团状生长,树冠尚
未交接相连。
以后随着幼树的逐渐成长,树冠开始相互交接,林分开始郁闭,形成幼林的环
境。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幼树正在扎根生长,而地上部分的生长较缓慢,但逐渐加快。
每个
植株在很大程度上是单独和环境发生联系,易遭受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和杂草灌木的竞争,
达到成林的关键在于根系的发展,如根系发展很充分,对幼树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在幼林
期间,森林的性状和特点不稳定。
在混交林中,初期生长快的树种,树冠迅速上升扩大,形
成郁闭,因而可能抑制、淘汰其它初期生长慢的树种。
在单纯林中,过密的杂草、灌丛也可
能严重抑制幼树的生长。
因此,通过林地管理及幼林抚育,对促进林木生长,特别是根系的
发育以及调整林分的树种组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树经过扎根期及对环境的一段适应后,
生长加速,树冠相互衔接,整个林分即进入速生期。
(二)森林的速生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林木的生长,特别是高生长加快,并达到最旺盛的时期,故又称为
干材林时期。
整个林分的高度在较短的时期内迅速提高,使林分外貌基本定型。
迅速的生长
致使林冠高度郁闭,林内光照显著变弱,林下植被相对稀少,“森林环境”的特点比较显著。
由于生长迅速,林木之间的竞争加剧,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非常强烈。
这个时期,营林措施
应保证林木高速生长的条件,继续加强土壤管理,同时合理进行抚育采伐,以保持林分适当
的密度,促进林分高生长和自然整枝,对培育良好的干形起着重要的利用。
速生时期的森林,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整个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
应密切注意森林的发展,适时疏伐。
这个时期森林能否顺利地充分生长,对成林具有十分重
要的影响。
(三)森林的成长时期
经过森林的速生期以后,森林外貌及结构已大体定型,但生长仍然旺盛,不过这时高生
长渐趋缓慢,而直径生长逐渐达到最高点,树冠生长也达到最旺盛的时期,具有最大的叶面
积,林木需要更多的阳光。
随着直径的旺盛生长,这个时期材积生长量也最为旺盛。
自然稀
疏仍在进行,但已比前期稍有缓和。
这时应注意森林的发展情况,对林分及时疏伐,使林内
保持充分的光照及生长空间,促进林木的直径生长,缩短林分的成材期。
(四)森林的近熟时期
林木的直径和材积生长已趋缓慢,开始开花结实,自然稀疏明显减缓,林冠继续郁闭,
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为了促进林木的直径生长,仍需进行疏伐。
(五)森林的成熟时期
其特点是林木大量结实,高生长、直径生长和材积生长都非常缓慢。
林木在生物学及工
艺方面都已进入成熟。
这个时期林木间的矛盾缓和,自然稀疏基本停止,郁闭的林冠逐渐开
裂,这是森林应进行主伐利用。
(六)森林的衰老时期
林木已经衰老,结实能力和种子质量都已降低。
生长几近停止或已停止,并发生枯梢等
生理衰老现象,容易感染病害和心腐,林木逐渐衰亡。
从营林角度考虑,很不适宜将森林保
留上面划分的6个森林生长发育时期,可粗略地根据龄级划分,一个发育时期相当于一个龄
级。
4
通常以龄级划分森林发育时期,还不能全面地反映森林一生中生长发育的变化,而只能
提供一般的轮廊,实际上,在森林发育过程中,由于树种、环境条件以及管理措施的不同,
森林各个发育时期的长短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都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例如,森林的发育速度
就决定于树种的寿命,一般寿命短的树种,它们的各个发育时期的延续期限也比较短。
即使
同一树种,由于起源不同也有差异,如无性更新的萌芽林比有性更新的实生林发育得快,各
时期到来亦早,寿命也较短。
在育林工作上,应根据不同的树种组成和立地条件,针对森林不同发育时期的主要特点,
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如在速生时期,要保证林木速生所需的营养条件,适时适量地疏伐一
部分林木,使林分保持合理的密度,以利林木形成良好的干形;而在成长时期则需要再次进
行强度稍大的疏伐,以促进林木的直径生长,使其早日成材。
总之,确切地掌握森林的生长
发育规律,因地制宜地采取各项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近来世界各国人工林日益增多,特别是引种一些速生树种后,使森林的培育期大为缩短;
如杂交杨树种的大量推广,一般轮伐期只有十几年至20年左右,如仍按上述的6个森林生
长发育阶段划分,实践上已无必要。
因此,对于经营集约程度较高的人工速生用材林,可根
据林分群体及个体的发育过程划分阶段。
目前,在日本对于人工纯林的生长发育时期,大体
分为3个阶段。
①个体的生长阶段。
这是造林后,目的树种与杂草、灌木以及非目的树种的种间竞争开
始阶段。
为缓和目的树种与其它植物之间的竞争,以及促进目的树种的个体生长,应进行除
草和割灌等抚育措施。
②开始郁闭的阶段。
由于生长速度加快,邻近林木间的树冠枝叶相衔接,同种之间对阳
光、水分、养分等开始竞争。
在此阶段因林木生长速度快,逐渐出现自然整枝现象,林下的
其它植物也逐渐变少而趋向消亡。
这种状态标志着林分已进入郁闭。
在这个阶段内应进行适
时的首次间伐。
⑧自然稀疏的阶段。
随着郁闭逐渐加大,同种个体间竞争日益激化,各个体之间出现大
小、优劣明显的差别,被压制的劣势木逐渐枯死,于是产生自然稀疏过程,这说明林分已发
展到最大密度。
根据培育目的,在这个阶段内要进行多次疏伐,以调整林分保持最适宜密度。
这个划分森林生长发育阶段的方法,比较简单,目的性明确,作为高度集约经营的速生
人工林的抚育及间伐措施的依据,能满足生产实践的要求。
二、林木分化与自然稀疏
森林内的林木,无论在高矮、粗细上都参差不齐。
即使是树种相同,年龄相同,而立地
条件又很近似的森林,在整个森林发育过程中,各林木之间的差异仍会很大。
据研究,在任
何同龄林内,如果这个地段上林木的平均高以1作为基数,那么最高的林木是平均树高的
1.15倍,而最低的林木将是平均树高的0.8倍;同样,林木的直径也是这样,如果平均直径
为l,则最大直径为1.7,而最小直径为0.5。
在森林里林木间的这种差异,称之为林木的分
化。
引起林木分化的原因,主要决定于林木个体本身的遗传性和其所处的外界环境。
有人用
伺样重量的松树种子,播种在同样贫瘠的硅沙中作育苗试验,结果长出来的幼苗大小不一,
这就说明了这些种子具有不同的遗传性和个体生长力。
故森林密度盒大。
生长盒旺盛,林木
的分化现象表现得愈强烈。
以林龄来说,一般壮龄林的林木分化现象比较强烈;从立地条件
看,立地条件好的林分分化强烈;就树种而言.阳性树种组成的林分。
分化强于林木分化的
直接后果是导致一部分生长落后的林木衰亡,因而,在一定密度的森林内。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森林的生长,而发生株数不断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森林的自然
5
稀疏。
自然稀疏现象在天然林内普遍存在。
在造林密度较大,又未及时进行抚育采伐的人工林
中,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林木分化与森林自然稀疏,是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在一定营养与空间条件下,森林内
林木之间相互关系的表现。
,是森林适应环境条件,调节单位面积最多株数的自然现象。
但
是通过森林自然稀疏调节的森林密度,是该森林在该立地条件、该发育期中所能“容纳”的
“最大密度”,而不是“最适密度”。
其次,在混交林中,自然稀疏所保留下来的某些个体可
能最适合该立地条件,但经济价值可能不高或植株本身有严重的缺陷。
因此,若听其自然进
行“调节”,就可能使林内有大量的、经济价值较高的林木,处于生长受严重抑制的状态,
这是不符合经营目的的。
认识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的规律,是为了通过抚育采伐及时进行人为的稀疏,使森林经
常由目的树种和干形良好的林木形成合理的密度,使它们都具有良好的生长条件,而那些生
长落后的及经济价值低的林木,在自然稀疏之前就进行间伐利用。
三、林木分级
林木是培育森林的主要对象,而林木分化又是普遍的自然现象。
在林业生产上,常根据
林木的分化程度对林木进行分级,为森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
林木的分级方法很多,据不
完全统计,在30种以上,但是应用最普遍的是克拉夫特的生长分级法(1884年)。
按照这个分级方法,同龄纯林中的林木按其生长的优劣分为5级(图25-1)。
各级林木的
特征如下:
I级——优势木,树高和直径最大,树冠很大,且伸出一般林冠之上;
Ⅱ级——亚优势木,树高略次于I级,树冠向四周发育,在大小上也次于I级木;
Ⅲ级——中等木,生长尚好,但树高和直径较前两级林木为差;树冠较窄,位于林冠的
中层,树干的圆满度较I、Ⅱ级木为大;
Ⅳ级——被压木,树高和直径生长都非常落后,树冠受挤压,通常都是小径木,其中
又可分为a、b两个亚级:
Ⅳa级木:
树冠狭窄,侧方被压,但枝条在主干上分布均匀,树冠能伸入林冠层中;
Ⅳb级木:
树冠偏生,只有树冠的顶部才伸入林冠层,侧方和上方均受压制;
V级——濒死木,完全位于林冠下层,生长极落后,树冠稀疏而不规则,又可分为两个
亚级:
Va级:
生长极落后的濒死木;
Vb级:
枯死木。
从克拉夫特林木生长分级法中可以看出,林分主要林冠层是由I、Ⅱ、Ⅲ级木组成,Ⅳ、
V级木则组成从属林冠层。
随着林分的不断生长,林木株数逐渐减少,主要减少的是Ⅳ、V
级木。
而主林层中的林木株数也会减少,那是它们由高生长级下落到低生长级的结果。
一般
来说.在未经人工管理的同龄纯林内。
林木由低生长级向高生长级过渡的情况很少。
因此,
在同龄纯林处于从属林冠中的林木,往往被自然稀疏掉。
下层疏伐的最初想法就是从这里萌
芽的。
研究证明,被压木逐渐死亡的过程发生得快慢,取决于树种的耐阴程度和森林生境的好
坏。
美国林学家对黑云杉(耐阴树种)同龄林进行过较为仔细的考察,说明优势木与亚优势木
的百分率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但这是一般性规律,还是沿湖各州的黑云杉林所独有,尚不能
断言。
如果抚育采伐成为经营方案中的一项标准措施,这个问题也就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因
为各级树木所占的比例完全由抚育采伐所控制。
6
另外,就人工林来说,密度比天然林大大减少,这个问题也就意义不大了。
林木生长分级法,主要应用于壮龄以后的同龄针叶纯林。
在幼龄林中,林木分化不明显,
不能分级。
这种分级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可用作为控制抚育采伐强度的依据;但缺点是,
这种分级方法主要是根据林木的生长势和树冠形态分级,没有照顾到树干的形质缺陷。
本世纪初,日本人寺崎根据德国林业实验场联合会(1902年)通过的什瓦帕赫分级法,
参照日本落叶松单层林的具体情况,也制定了一套林木分级的标准,按照这个分级伐,首先
根据杯冠层的优劣区分两大组,然后再按树冠形态,树干缺陷细分,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优势木——组成上层林冠的总称。
1级木
(1)树冠、树干均发育良好。
树冠不受相邻林木的妨碍.树干形态也无缺陷的林
木。
2级木
(2)树冠、树干有缺陷的:
(a)树冠发育过强,冠形扁平;
(b)树冠发育过弱,树干特别细长;
(c)树冠受压,得不到发展余地;
(d)形态不良的“上层木”或分叉木;
(e)被害木。
劣势木——组成下层林冠的总称。
3级木(3)树势减弱,生长迟缓,但树冠尚未被压,处于中间状态。
4级木(4)树冠被压,但还有绿冠维持生活。
5级木(5)衰弱木、倾倒木、枯立木:
寺崎的分级法在日本广为应用,实际上就是德国人什瓦帕赫的分级法,仅作了某些改动。
这种分类法克服了克拉夫特分级法忽视树干形态的缺点,但较为复杂,在现实林分二有时较
难判断。
上述的林木分级法,适用于单纯同龄针叶林,而在阔叶林及阔叶混交林中运用不便。
霍
莱根据树冠的竞争状态,制定了阔叶树的林木分级法。
他认为,林木由其所居的地位及其扩
张的情形,即可判明其竞争的影响与健康的关系,所以可用树冠的分级对林木生长发育分级。
美国通用此分类方法。
此法简便易行,且为同龄林常用的分级法。
D(优势木):
树冠超出上层林冠的一般水平,充分接受上方光,部分地接受到侧方光,
树冠很发达,略受邻接木树冠的侧压。
CD(亚优势木):
处于上层林冠的中间位置,上方光充足,也能受到小部分侧方光照射,
树冠中庸,较多地受邻接木树冠的侧压。
I(中庸木):
树高比前两级低,树冠处于由优势木和亚优势木形成的林冠层中,上方光少,
没有侧方光,一般受侧压严重,形成窄小树冠。
O(被压木):
树冠完全在一般林冠层以下,没有上方或侧方的直射光。
上述各种林木分级法仅适用于同龄林,而异龄林则在林木分级时需要考虑较多的指标。
美国最早由Dunning为加利福尼亚州的混交针叶异龄林制定出一个林分分级标准。
其原理已
成为其它异龄林树木分级的基础。
异龄林有一个特点,就是位于林冠孔隙下的幼树必须把它
看成和成年树一样,对所在环境处于优势。
所以异龄林的林木分级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以便
在制订营林决策时,既考虑到成年树,又考虑到这些幼树。
1株林木在林冠中所占的地位,通常是判断林木活力的标准。
但是异龄林的林冠没有固
定的高度。
所以营林学家的观点必须有所改变。
对于同龄林来说,往往着眼点并不在于单株
树木,而在于1株树木伐去以后对林分产生的效应;异龄林则不然,着眼点在于单株数木,
在于如果一株树木被保留,周围的树木被砍去,这株留下的树木将会有怎样的生长反应。
Dunning认为,一株树的生长势的强弱和能否生存下去,取决于这株树的活力。
也就是
7
说,Dunning的发现刚好就是克拉夫特的原理。
他根据足以影响林木活力的各种因子,建立
了他的7级分级法。
他在分级中采用的因子是:
1年龄,有4个龄级——幼龄木(50年以下),壮龄林(50~150年),成熟木(150~300
年),过熟木(300年以上);
②优势程度——孤立木、优势木、亚优势木、中庸木和被压木,
③树冠发育程度——冠长和冠宽;
④健壮程度估计——根据树冠发育程度,再参考密度、叶色、树皮特征和抗病情况。
这些因子适用于针叶混交林中的所有树种。
Dunning的树木分级法共分为下列7级:
1级木:
龄级为幼龄或壮龄木;在林冠中的地位为孤立木或优势木(在极少情况下为亚
优势木);冠长占树高的65%以上;树冠宽度中等或较宽;顶部形状为尖顶;活力良好。
2级木:
龄级为幼龄木或壮龄木;在林冠中的地位通常是亚优势木(在极少情况下为孤
立木或优势木);树冠长度小于树高的65%;树冠宽度中等或较窄;顶部形状为尖顶;活力
良好或中等。
3级木:
龄级为成熟木;在林冠中的地位为优势木;树冠长度65%以上;树冠宽度中
等或较宽;顶部形状为圆顶;活力良好。
4级木:
龄级为成熟木;在林冠中的地位通常是亚优势木(在极少情况下为孤立木或优
势木);冠长小于树高的65%;树冠宽度中等或较窄;顶部形状为圆顶;活力中等或不良。
5级木龄级为过熟木;在林冠中的地位为孤立木或优势木(极少情况下为亚优势木);
树冠大小不定;顶部形状为平顶;活力不良;叶一般呈灰绿色,而且稀疏。
6级木:
龄级为幼龄木或壮龄木;在林冠中的地位为中庸木或被压木;树冠大小不定,
通常较小;顶部形状为圆顶或尖顶;活力中等或不良,受压后尚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7级木:
龄级为成熟木或过熟木;在林冠中的地位为中庸木或被压木;树冠大小不定,
通常较小;顶部形状为平顶;活力不良;严重被压,很少有能出商品材的树干。
林木分级法,因能反映一个林分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的进程和强度,长期以来一直是抚
育采伐的依据,近来由于林分密度管理图、表的相继问世,林木分级虽仍为间伐选木的依据,
但已有简化趋向。
例如,日本的牛山,根据林木间的最适距离进行疏伐时,只按优势木、中
庸木和劣势木三级在相邻木之间进行比较分级,这就大为简化了林木的分级方法。
在森林中,同树种不同级别的林木,除了在生长和树冠形态等特征上表现差别外,在木
材的解剖构造和生理机能上亦存在差异。
莎薇娜对42年生松林中,不同生长级林木的解剖因子进行了研究,发现林木年轮宽度、
秋材比例和管胞长度的变化,与林木生长级有一定关系:
一般年轮宽度和管胞的长度随生长
级的增大而增加,但对木材容重起重要作用的秋材比例,却以中等生长级的林木比例最高。
据统计,高生长级的林木叶量大,平均生长量也大。
例如,在14年生的松林中,I级
木(直径7.3cm)的针叶量为5.70kg,3年的木材平均生长量为0.0057m3;Ⅱ缓木(直径6.2cm)
的针叶量为3.04kg,3年的木材平均生长量为0.0045m3,Ⅱ级木(直径5cm)的针叶量为3.00kg,
3年的木材生长量为0.0015m3。
此外,低生长级的林木,因处于林冠下层,光合作用条件差,它的呼吸作用消耗的光合
产物比高生长级的林木多,且生长级越低消耗量越大。
能够通晓林分中不同生长级林木,在木材内部性质及生理机能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和外
部特征间的相互关系,在施行抚育采伐时,就可以综合评定林木级别,以确定砍伐木和保留
木。
四、林木株数按径级分布的规律
8
在天然林或人工林内,林木个体大小数量分布,能反映出林分的生长状况和林木之间的
竞争关系,是林分结构特征的重要指标。
一般在密度适中、生长正常的年龄阶段内,林木株
数按径级的分布状况,都呈常态或近似于常态分布曲线。
林木的这种株数控径级分布的规律,
同树种、地位级无关,但同林分的年龄有一定的关系。
林分在幼年阶段随着林分的生长与发
展,林木个体之间对营养空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林木分化也渐趋显著,当细小的个体占林木
多数时,株数按径级的分布成为顶峰左偏的曲线形状,这反映林分的生长发育受到严重的抑
制。
若不及时间伐,任其自然发展,则枯立木的数量会不断增加(见图25—6)。
此时若进行
强度较大的下层疏伐,伐除受压木、濒死木,则会形成趋向于高峰偏右的曲线。
如果不进行
间伐,任其自然稀疏,直到自然稀疏停止的成熟阶段,株数按径阶的分布曲线也呈右偏状态。
因此,在实践上常运用株数按径阶分布曲线的偏态类型,了解同龄单纯林分内,林木间
对营养空间的竞争程度,和分析林分结构变化的动态,以检验现阶段林分的密度状况,及各
级木的变化状况,作为拟定抚育采伐措施的依据.面抚育采伐又是调整这一分布曲线的有力
手段。
五、密度与林分生长的关系
密度是林分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影响林冠的郁闭状况、林木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和环
境条件的变化。
反过来,这些因素又通过林木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森林生长发育阶段进展
的速度和持续期以及林木的形质、产量和所获得的材种规格。
(一)密度与叶量
随着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叶量也增加,但达到一定数量后,叶量几乎保持不变。
据研
究,在没有进行过抚育采伐的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