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控制箱台作业指导书0919课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7137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气控制箱台作业指导书0919课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电气控制箱台作业指导书0919课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电气控制箱台作业指导书0919课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电气控制箱台作业指导书0919课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电气控制箱台作业指导书0919课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气控制箱台作业指导书0919课案.docx

《电气控制箱台作业指导书0919课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控制箱台作业指导书0919课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气控制箱台作业指导书0919课案.docx

电气控制箱台作业指导书0919课案

 

电气控制箱/台作业指导书

 

编制:

审核:

批准:

 

一目的:

对电气控制箱/台装配工序及组装接线进行控制,确保工序质量满足规定要求。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电气控制箱/台的装配工序和质量控制。

三内容:

1、总则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适用本公司组织生产的电气控制箱/台组装工艺过程。

2、设备和工具

2.1设备:

号码打印机、切割机等。

2.2工具:

螺丝刀、尖嘴钳、剥线钳、压线钳、万用表、扳手、钢卷尺、角尺、电烙铁、游标卡尺、剪刀等。

3、装配规范

3.1在产品装配前,应对下列各项逐一进行检查,做好工艺准备。

3.1.1整体查看壳体是否符合图纸的防护等级要求,见表1。

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安装

表1IP防护等级定义

 

IP

 

I

II

0

无防护

无防护

1

防护大于50mm的固体

防滴

2

防护大于12mm的固体

15°防滴

3

防护大于2.5mm的固体

防淋水

4

防护大于1.0mm的固体

防溅

5

防尘

防冲水

6

尘密

防猛烈海浪

7

 

防浸水

8

 

防潜水

3.1.2壳体结构应该符合该型号产品结构的要求,产品应有固定的安装孔。

3.1.3铰链式门应能在大于90°角内灵活转动,门在转动过程中不应损坏漆膜,不应使电器元件受到冲击,门锁上后不应有明显的晃动。

检验方法:

手执门锁轻轻推拉,移动量不超过1.5㎜。

3.1.4壳体焊接应牢固,焊缝应光洁均匀,不应有焊穿、裂缝、咬边、溅渣、气孔等现象,焊药皮应清除干净。

3.1.5壳体表面酸洗磷化处理后油漆,油漆颜色应符合图纸要求。

漆膜表面应丰满、色彩鲜明、色泽均匀、平整光滑、用肉眼看不到刷痕、皱痕、针孔、起泡、伤痕、斑痕、手印、修整痕迹、露底及沾附的机械杂质等缺陷。

3.1.6产品上所有电镀件的镀层(包括元器件本身的电镀件的镀层及紧固件)不得有起皮、脱落、发黑、生锈等现象。

3.2元器件装配工艺及要求

3.2.1产品内选择的电器元件和材料,必须符合认证产品要求和设计图纸的要求,在不影响产品内在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征得相关批准进行认证规定范围内的代用。

但同批成套产品的同一型号元器件应选择同一厂家。

3.2.2元器件必须采用取得船级社认证或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非认证产品不得使用。

3.2.3产品上的所有指示灯和按钮规格颜色应符合原理图或接线图的规定。

3.2.4所有元器件应按照其制造规定的安装使用条件进行安装使用,其倾斜度不大于5°,必须保证电气的飞弧对操作者及其他元器件不产生危害,手动操作的元器件,操作机构应灵活,无卡阻现象。

3.2.5所有元器件的安装必须便于操作,馈线,维修,行线。

安装后元器件的铭牌便于观察,无法观察到的,必须重做铭牌粘贴于显眼处。

元器件操作时不受空间的妨碍,不能触及带电体及其它部位。

3.2.6保证一、二次回路线的制作和安装距离。

3.2.7同一批次相同产品的装配应一致。

3.2.8所有元器件均应牢固的固定在导轨或安装底板上,每个元器件应标注醒目的符号,使用的符号或代号必须与原理图或接线图一致。

3.2.9辅助电路导线的端头与元器件连接时,必须穿导线号码管,标号应正确清楚、完善牢固、有永久的附着力,标号必须与接线图标号一致。

3.2.10满足电器元件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例如,满足散热,飞弧距离,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等的要求。

低压电器元器件装配后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表2规定。

表2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额定绝缘电压ui(V)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

63A及以下

大于63A

63A及以下

大于63A

ui≤60

3

5

3

5

60<ui≤300

5

6

6

8

300<ui≤660

8

10

10

12.5

3.3.紧固件的使用

3.3.1元器件的安装一律打孔攻丝(少数经过特批的可以采用铆钉或电动自攻螺丝),特殊情况并螺帽,不得采用电动自攻螺丝。

用以固定元器件及压线紧固螺钉应拧紧,无打滑及损坏镀层涂层现象,并有防松措施,拧紧后螺纹露出螺母或丝扣的固定板长度2-5牙(平垫的弧面朝向螺帽)。

不接线的元器件螺钉也应拧紧。

3.3.2用以与涂层连接的元器件应采用爪型垫片,以保证与壳体接触良好,符合保护电路连续性的要求。

3.3.3紧固力矩见表3

表3未注明拧紧力矩要求时,参考下表(普通螺栓拧紧力矩)

螺栓

强度

屈服

强度

N/mm²

螺栓公称直径mm

6

8

10

12

14

16

18

20

拧紧力矩N.m

4.6

5.6

6.8

8.8

10.9

12.9

240

300

480

640

900

1080

4-5

5-7

7-9

9-12

13-16

16-21

10-12

12-15

17-23

22-30

30-36

38-51

20-25

25-32

33-45

45-59

65-78

75-100

36-45

45-55

58-78

78-104

110-130

131-175

55-70

70-90

93-124

124-165

180-201

209-278

90-110

110-140

145-193

193-257

280-330

326-434

120-150

150-190

199-264

264-354

380-450

448-597

170-210

210-270

282-376

376-502

540-650

635-847

3.4一次回路软电线

3.4.1一次回路软电线的选择应满足一次回路额定电流的要求,其绝缘等级应大于各配电装置的绝缘等级,一般采用黑色铜芯导线或根据工艺要求采用分色线。

3.4.2一次回路软电线在配线时应行线应平直齐牢,整齐美观,尽量减少重叠交叉。

3.4.3一次回路软电线进行弯曲,其弯曲半径不得超过软电线绝缘直径的三倍,保证导线线芯和绝缘都不能损坏。

3.4.4根据一次回路软电线的线芯截面来选择相应的接线鼻,采用合适压线钳进行压接后可直接连接。

3.4.5根据接线鼻的尺寸,剥去软电线两头的绝缘层,误差不超过+(1.5~2)㎜。

软电线剥除绝缘层后,软电线多股芯线不得有剥断现象,以免减少导线载流量。

3.4.6将软电线线芯插入接线鼻的圆管中,用压模或冷压钳压接,压接牢固,但线芯与接线鼻接触处,不得有明显的变形。

3.4.7软电线在电器元件的接线端连接时,不应使接点受到任何附加应力。

3.4.8一次回路软电线一般采用绑扎线进行帮扎固定,特殊情况也可采用缠绕管绕扎,控制柜内则一律采用行线槽固定线束。

3.4.9绑扎线的每扎距离保持在150㎜左右,拐弯处,尾端可适当加密,但不能在弯曲部分绑扎。

绑扎后,接头应留在不可见部位。

3.4.10注意事项:

a.导线在穿越金属板孔时,必须在金属板孔上套上大小适宜的保护套,如橡皮圈、U型护条等保证导线外层不磨损。

b.线束应尽量远离发热元件(如电阻母排等),并应避免敷设于发热元件(如电阻,灯泡等)的上方。

3.4.11不同容量两元件间串联的接线按元件容量较小的来选择。

3.4.12元器件容量的确定:

如空气开关按额定电流,热继电器按最大整定电流值等。

3.4.13BV、CBVR塑料铜芯线容许载流量表4。

截面MM²

截流量(A)

规格(根数*线径)MM

0.75

7.2

1*0.80

7*0.30

1.0

15

1*1.13

7*0.43

1.5

18.5

1*1.37

7*0.52

19*0.22

2.5

25

1*1.76

19*0.41

7/0.68

4.0

33

1*2.24

19*0.52

6.0

43

1*2.73

19*0.64

10

60

7*1.33

49*0.52

19*0.82

16

83

7*1.70

49*0.64

25

100

7*2.12

98*0.58

35

134

7*2.50

133*0.58

50

170

19*1.83

133*0.68

70

209

19*2.14

181*0.68

3.4.14电路选择导线颜色的规定表5

序号

电路

颜色

1

交流电路

(440V)

黄线或黑色

(220V)

黄线或黑色

(110V)

黄线或黑色

安全用接地线(PE线)

黄绿双色

2

直流电路

24V

兰色

5~12V

白色

接地中间线

黄绿双色

3.5二次回路配线工艺

3.5.1配线前,先根据图纸给元器件标号。

标号一般粘贴在该元器件上及元器件正中上方的金属构架上,如元件上方不能粘贴标号时,可就近选择适当位置粘贴。

3.5.2根据过门线、接地线和固定压板安装位置确定导线总走向,活动线束采用CBVR系列导线,应选用认证合格的产品。

3.5.3低压过门PE线除特殊要求及特殊地区外一律用2.5mm²BVR黄绿线,高压则需6mm²铜编留有适当余量,保证活动门开启到位即可。

元器件本身有PE或接地要求的,根据相关要求采用相关截面积的黄绿线或铜排或铜编。

3.5.4PE的连接一律并联到PE排(即分别单独接到PE排上,不得串联后接至PE排)。

3.5.5仪表配线:

电压回路导线截面选用1.5mm2,电流回路选用2.5mm2的导线(有特殊要求的计量回路等除外),弱电信号线路一律采用屏蔽线,且屏蔽层一端必须就近良好接地。

特殊情况按要求选用,但应符合相关认证要求。

3.5.6放线时必须根据实际需要长短来落料,一段根据实际需要留有一弹性弯头,另一段放有100~150mm的余量。

活动线束应考虑最大极限位置需用长度,放线时尽量利用短、零线头,以免浪费。

3.6.7元器件自带引线的(如电铃,排风扇等),必须安装端子,引线通过端子与外线联接。

3.6.8二次回路导线不允许有中间接头、强力拉伸导线及其绝缘被破坏的情况。

导线排列应尽量减少弯曲和交叉,弯曲时对其弯曲半径应不小于3倍的导线外径,并弯成弧形,导线交叉时,则应少数导线跨越多根导线,细导线跨越粗导线为原则。

3.6.9布线时每根导线要拉勒挺直,行线做到平直整齐,式样美观。

导线穿越金属板孔时,必须在金属板孔上套上合适的保护物,如橡皮护圈,U型护条等。

3.6.10导线束用缠绕管绕扎,保护导线不受损坏,线束里的导线相互间不得有绞缠现象。

塑料缠绕管捆扎线束可根据线束直径选择适当材料,缠绕管捆扎线束时,每节间隔5~10mm,力求间隔一致。

缠绕管的接头处留在不可见部位。

表6塑料缠绕管规格

名称

型号规格

适用导线束的外径

塑料缠绕管

PCG1-6

φ6-1210根线

PCG1-12

φ12-2020根线

PCG1-20

φ20-2830根线

3.6.11活动线束多时,允许分束捆扎,但线束在最大、小极限范围内活动时,不允许出现线束松动、拉伸和损坏绝缘等现象。

3.6.12线束固定点的间距水平不得大于300mm,垂直不得大于400mm。

3.6.13活动线束的活动部位两端固定时应考虑减少活动部位的长度和减少活动时线束的弯曲程度。

3.6.14每一个接点接线最多不超过两根,当需要连接两根以上导线时,应采用过渡端子,以确保连接可靠性。

3.6.15当接线端子为压接式端子时,独股线直接插入,导线绝缘外皮至端子压板距离为1.0~2.0mm,多股线采用相应规格的冷压接头(接线鼻子),导线绝缘外皮至接头管之间距离为1.0~2.0mm。

3.6.16各类压接式端子必须用螺钉将插入导线压紧,不得有松动现象。

3.6.17端子排的始端必须装有可标出单元名称的标记端子;末端装以档板。

同一端子排不同安装单位间也要装标记端子,以便分隔。

同位号的端子一律用端子专用连接片连接,外引的电流回路做出厂临时短接,不同电位的连接片之间采用端子隔板隔开。

3.6.18端子排必须有序号标识。

3.6.19当接线端子为螺丝连接时,多股导线必须采用相应规格的冷压接头。

3.6.20二次回路导线用螺丝、螺母、平垫、弹垫压接紧固,插入部件后,弹垫应压平,螺母紧固后螺栓外露长度为2~5牙。

3.6.21二次回路导线与母排相接时,应在母排相接处钻Φ5mm的孔,用M4螺栓、螺母、平垫、弹垫紧固。

不便并螺帽的地方可钻Φ3.2的孔,攻丝,用M4螺栓。

3.6.22号码管字迹应按国家规定标准字体用打字机打印,不得手写,字迹内容同二次接线图一致。

3.6.23号码管统一套至线鼻颈位置,号码管的粗细根据导线而定,长短根据标准标号而定,统一尺寸,不得或长或短。

3.6.24号码管在导线连接后距接线端子距离为1.0~2.0mm,当无外力处于垂直位置时应不存在滑动现象。

3.6.25分路线束

a.分路到元器件的线束,一般按水平居二个元器件中间两侧分开的方向行走,到接线端的每根线应略带弧形,裕度连接。

同屏内的各种元器件接线的弧形,应力求一致,线束配置应横平竖直、整齐美观,使二次回路导线制作规范。

如图1

 

图1

b、分路到双排仪表的线束,可用中间分线的布置。

如图2

图2

 

图2

c、分路到单排仪表的线束的布置,如图3

 

图3

d、分路到按钮、信号灯、熔断器、控制开关等组件的线束,原则上按横向对称行走,但如位置上限制时,允许直向对称行走,

e、特殊要求除外

3.6.26注意事项

a、线束应尽可能远离发热元件敷设(如:

电阻、母排、指示灯、变压器等),并应避免敷设于发热元件的上方。

b、在同一批次产品中,二次回路接线相同,元件布置相同,共用一、二次回路接线图时,其导线走向和颜色应一致。

c、加热器周围空间不小于50mm,加热器上方不小于200mm,且加热器的电源进线端朝下,电源线远离加热器。

 

以上作业指导书为本公司生产电气控制柜/台装配接线专用,其它未涉及事项,由技术,生产,质检等部门协商后另行通知!

 

2015年9月1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