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审题立意要脱俗5种常见命题材料的审题立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71361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8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编 审题立意要脱俗5种常见命题材料的审题立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一编 审题立意要脱俗5种常见命题材料的审题立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一编 审题立意要脱俗5种常见命题材料的审题立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一编 审题立意要脱俗5种常见命题材料的审题立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一编 审题立意要脱俗5种常见命题材料的审题立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编 审题立意要脱俗5种常见命题材料的审题立意.docx

《第一编 审题立意要脱俗5种常见命题材料的审题立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编 审题立意要脱俗5种常见命题材料的审题立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编 审题立意要脱俗5种常见命题材料的审题立意.docx

第一编审题立意要脱俗5种常见命题材料的审题立意

 

高考作文阅卷既是一个耗神劳体的“苦差事”,更是一个担惊受怕的“风险事”。

打分“过低”或“过高”都有可能被“三评”(一份试卷由两位阅卷老师单独分开评分,分差若超过允许范围,则提交给第三位阅卷老师再审阅,甚至被提交给阅卷组长进行终审)。

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针对大多数“四平八稳”的作文,阅卷老师也会给出“四平八稳”的大众分(44分左右)。

高考作文如果没有亮点就难以得高分。

正如高考作文专家何永康教授所言:

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

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么只能在“基础等级”里徘徊了。

可见,只有让作文的亮点飞,才能让你的作文得高分的梦想飞。

所以,营造亮点、不落俗套、赢得阅卷老师的格外关注是作文获取高分的必备条件。

针对作文这一系统工程,考虑到一轮复习的时效性,本书着重从如何打造亮点角度进行针对点拨。

 

第一编审题立意“要脱俗”——5种常见命题材料的审题立意

第1课时 组合式材料——想的比别人广

(一)题型解读与构思写作

题型解读

“组合式”任务驱动型作文往往围绕一个大话题,提供一些既独立又有内在关联的材料(词语或句子或语段),这些词语或句子或语段所呈现的并列、递进、对比等内在关系,取决于考生的组合延伸能力。

此类考题往往就这些词句提供一个写作任务,让考生根据任务对材料相关词句进行组合,并延伸出新的认识,进而进行写作。

构思写作

①分析不同词句各自的含义(内涵);

②组合词句,确定角度和立意(在此步骤中,要有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才能组合延伸出好的角度和立意);

③根据写作任务,谋篇布局,展开写作。

(二)组合式材料审题应注意“5大关系”

多则材料组合式的作文题,在寻找立意角度时,首先要对每则材料进行多角度分析,不仅要分析每则材料各自体现的意义或内涵,还要分析材料之间的关系。

材料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同一关系

几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这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2.对立关系

几则材料的话题相同,但观点相反,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提炼材料的共同话题,其次要比较材料之间的不同点,最后综合这几则材料从辩证的角度提炼出具有思辨色彩的论点;行文时,要注重辩证分析,素材的选择最好做到正反兼顾。

3.互补关系

几则材料的观点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在说明某个观点时,可用其中的一则材料从某种角度进行佐证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立意时最好将各则材料的观点加以分析综合,找出不同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的观点。

下面的例文就属于这种关系,文章以④为主,在说明“青春须早为”时,用①中的观点从“事成必敬之”的角度加以诠释。

4.线性关系

几则材料的话题相同,每则材料之间存在时间或事理上的逻辑关系。

这类题目的审题关键是厘清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5.综合关系

多则材料的观点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

审题立意时,要逐则分析材料的观点,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合理组合,然后确定立意。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班班会上,同学们纷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格言名句并畅谈感想,其中有六句同学们感受尤深,这六句是:

①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荀子》)

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

③立身成败,在于所染。

(魏征)

④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孟郊)

⑤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⑥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龚自珍)

请结合其中的两三句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联系现实和自身实际写一篇发言稿,在下次班会上与同学们交流。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学审题析题]

第一步:

明确名句各自内涵

第①句:

凡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荀子》)

抓关键

成败,敬重,怠慢

会阐发

  敬是一种精神。

简单地说精神就是意志,把这种精神意志贯穿于做事的全过程,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对自己的学习、工作不轻视、不怠慢,做小事如大事,视细节如全局,多一份认真和严格,少一份疏漏和失误。

这才是人生的大素质、大境界。

第②句: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

抓关键

成败,细节

会阐发

  A.一点小事而已,何必?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毛毛雨之所以容易打湿人们的衣服,是因为人们放松了对毛毛雨的警惕。

B.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拦掉,一旦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如果没有及时修补,可以造成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颗针而已,却能将整颗心扎成筛子,同样也能让它停止跳动,小事的力量无可估量。

第③句: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

(魏征)

抓关键

成败,环境

会阐发

A.人的成功或失败与他所接触的事物环境是密z切相关的。

古人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魏征说: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兰芷鲍鱼,与之俱化,慎乎所习,不可不思。

B.白岩松说:

“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多大,他的未来就有多大。

”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是好是坏,决定了他的未来是繁花似锦还是黯淡无光。

C.环境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美好的环境会许我们一个灿烂的明天,消极的环境会使我们功败垂成。

面对环境,为了我们的未来,请谨慎选择。

D.莫叹人生怀才不遇,环境决定人生成败。

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习、成长、工作环境,还有朋友、领导、贵人这些人际环境,人生的环境与机遇很重要。

第④句: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孟郊)

抓关键

青春,奋斗

会阐发

 A.青春早为,不负年少。

人应当趁着青春年少的时候奋发有为。

年轻人精力充沛,富有梦想,最具创造性,年轻就是创造未来、改变世界的资本。

B.正当奋斗的年纪,不要选择安逸,不要成佛系,更不能有暮气,不要在最需要吃苦的时候过早地贪恋安逸,不要在回首往事的时候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C.年轻人,就应该奔跑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不断地追求人生的新高度!

  第⑤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抓关键

知识求新,创新求变,思维求活

会阐发

  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要不断吸收新的东西,才能保持自己的进步和活力。

每个人都要知识求新,创新求变,思维求活。

第⑥句: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龚自珍)

抓关键

民族文化,民族自信,民族认同

会阐发

  A.想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自己践踏民族历史,解构民族文化,涤荡民族自信,破坏民族认同。

B.苏共全面否定斯大林之际,就是苏联共产党、苏维埃政权站不住脚之时,苏共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也因此失去了历史依据。

苏联必然解体。

C.今天,我们中华民族已经实现并继续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强起来,是当代中国最强烈的呼唤和愿望。

而要强起来,“欲强其国,必重其史”。

以上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考生平时对诗词、格言名句的积累和理解分析能力。

理解了这六句的含意后,考生的思维要从感性向抽象提升,将单句分类并组合,形成鲜明的论点,进而谋篇布局。

第二步:

将材料多角度组合延伸

立意角度

写作点拨

(1)把握两三个内涵相通的名句。

比如①②搭配,立意为:

做事重在敬,贵在细

有些观点可以相互佐证,如《荀子》中的“其败也,必在慢之”和韩非子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可以从“细节”这一角度将两者逻辑化地贯通起来。

如何才能做到“重在敬,贵在细”呢?

至少应该从百事预为先开始。

而关于“未雨绸缪”和“重在细节”的素材古今中外有很多,需要强调的是,要尽量避免素材雷同,恰当运用身边的时新素材写出来的作文更具个性。

(2)对两个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辩证分析。

比如①⑥搭配,立意为:

敬史是强国之本

有些观点是对立的,荀子的“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和龚自珍的“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仔细分析,就能从中找出内在的联系来,一个“凡事成”,一个“灭国”,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对此立意,考生要注意往纵深处挖掘,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来。

(3)将几个平行观点统一到一个主题下。

比如①②③搭配,立意为:

成功三要素:

态度、细节和环境

运用平行结构,将几个内涵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比如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态度、细节、环境都是成功所需的优秀品质。

关于成功三要素的素材有很多。

行文时要注意将所选取的平行观点有机结合,切忌生搬硬套。

(4)着眼总体,深入探讨个人、国家、时代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可以着眼于名言警句所代表的个人立场与时代精神,探讨个人与时代、国家之间的关系。

例如②+⑥:

《强国重史必须防微杜渐》;③+④+⑥:

《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④+⑥:

《我的青春,我的国》;等等。

[学高分亮点]

青春须早为,但惜少年时

(1)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青春须早为,但惜少年时”。

(2)

诗人孟郊曾留下名句: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我们正值青春,我们正值美好灿烂的青春年华,(3)更应珍惜时间,高歌猛进,迈着自信的步伐,书写我们这一代的青春新篇章。

(4)

(1)题目与材料紧密结合。

“青春须早为”直接引用材料中第④句,既是标题,也是全文的论点句。

(2)强调论点,开门见山,再次重申发言题目,占一段,强化论点。

(3)引用名句后,紧承“青春”二字,既然“青春须早为”,那么“我们正值青春”,该怎么办?

(4)下文“更应……”“书写……”又紧承“须早为”,指出“怎么办”,顺理成章,逻辑性强。

时光的沙漏里,细沙流走的是光阴;淡淡檀香里,袅袅燃尽的是光阴。

(5)古今中外,从不乏少年成才的例子。

凭借《中国诗词大会》而走红的古典才女武亦姝,对中国诗词熟稔于心、顺手拈来;在当今社会,也有一些人超越同龄人早早步入大学校门;更有甚者,小小年纪就出了书。

(6)我常常在想,都是同龄人,为什么差距会如此之大?

我认为是他们在少年时就懂得了珍惜时间,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在拼搏奋斗中不断磨炼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最终破茧成蝶,在阳光下恣意绽放生命的美丽。

(7)

(5)这里运用对偶句式,以“流走”“燃尽”等词巧妙点出“惜”之重要,紧扣题目的下半句。

(6)正面举例。

先举武亦姝一例,说明出众,然后用“也有一些人”“更有甚者,小小年纪”扩大范围,这是由点到面,说明少年成才不乏其例。

(7)[微技法]这是分析事例,很多同学容易忽略此处内容,常常举完例子了事。

通过“我常常在想”“我认为”等语,把“珍惜时间”“读书的重要性”“拼搏奋斗”“不断磨炼自己”“不断超越自己”“破茧成蝶”“绽放生命的美丽”点出来,才是写作的关键,也是这篇演讲稿与听众互动的重要一环。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早为(8)。

不论我们身处哪个社会阶层,都享有看书的权利。

现代社会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诸多便利。

我们可以用最少的成本去换取作者最珍贵的思想。

《岛上书店》中有一句话:

“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朱熹更留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至理名言。

(9)我们的生活里不应只有考试和课本,更应该有书香的弥漫,青春在于奋斗而不在于玩乐,青春在于尝试与冒险,而不在于安逸与随波逐流。

把握青春时光,尽可能多地阅读书籍,并有所领悟与体会,从而让书本知识为我们的人生作指导。

(10)

(8)[微技法]题目的上半句“青春须早为”,在这里又巧妙点出:

“早为”做什么?

要“读书”。

如果去掉此句,从第二句开始似乎也可以,但如果仔细分析,这句既是中心句,又是过渡句,还是暗扣中心句。

(9)本处引用“《岛上书店》”的名言与“朱熹”的诗句,属引证法,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意义。

(10)运用对比论证,得出“把握青春时光”“让书本知识为我们的人生作指导”的观点。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们的国家正昂首走在伟大复兴的大道上,作为祖国的栋梁,我们更应趁青春年少,努力学习,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

(11)

(11)[微技法]将观点的阐释扩大到国家层面,把“青春须早为”扩大到“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使主题得到升华。

我们平时写作常常戛然而止,但往往再加上一句关键的语句就能使文章增色。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由敬生快,快而慎,事由此成。

我们在青春的大好时光里,更应把握学习的每一分一秒,做到提高效率,干一件事,有一件事的收获。

(12)

(12)[微技法]议论要“取巧”。

在这里之所以点出材料中的①,是取“由敬生快,快而慎,事由此成”的角度,谈“青春须早为”,指出“在青春的大好时光里,更应把握学习的每一分一秒”。

因为本段与下一段都是从“如何做”的角度来议论的,所以两段内容都不长,形成并列的两个小段。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青春须早为,我们更应早早地了解自己,制定合适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漫漫人生路,我们会经历山重水复,但惜时与读书恰是柳暗花明处的那一抹光亮。

村上春树曾说:

“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

”愿我们都能在人生最美的华年谱写最动听悦耳的歌,不负青春年华。

(13)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13)本段暗引与明引相结合,暗引陆游的诗,明引村上春树的名言,指出“不负青春年华”,再次点题。

[评点]

本文立意将材料中的①④结合,二者形成互补关系,着眼总体,深入探讨“青春须早为”的背景、作用、做法及意义。

以④为主,巧取①中的“百事成”“必敬之”,议论不就事论事,从个人到国家深入探讨了个人、国家、时代之间的关系,是一篇鼓舞人心的议论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中国古话说:

“人穷志短。

②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③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

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

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⑤有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金钱、时间、健康和爱情等)不够时,这种感觉就会削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我的立意]                                     

                                    

                                    

                                    

[参考立意] 这是一道典型的多则材料作文。

材料紧扣当今“扶贫攻坚”时事热点,从观念、本质和目标三个方面,为考生呈现出材料的核心主体部分——“扶贫攻坚”工作。

五则材料各自独立,言浅理明,内涵丰富:

①利用古代俗语指出“穷”与“志”的关系;②要有脱贫意识;③脱贫要脱双重贫;④脱贫目标;⑤影响人认知能力的因素。

同时几则材料又彼此关联,指向鲜明。

试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这实际就是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可以逐则分析,然后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最后自由叠加,形成彼此关联的内容。

如抓材料③④立意,可重点谈“扶贫当扶智”;抓材料①②立意,则可重点谈“扶贫先扶志”。

选择不同的材料组合,可能得出不同的立意,这也正是作文题目开放性的体现。

但考生应该清楚,在自由组合材料进行立意时,应该明确这几则材料的重心——“脱贫”,并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因果、主次等关系。

切忌抓住五个材料中的某个材料单独思考立意。

第2课时 多义类材料——想的比别人妙

(一)题型解读与立意视角

多义类材料,往往有两个或多个主旨,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炼出不同的主旨,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

多义类材料的审题立意原则是:

多向辐射,多角探义。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也就是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既可以顺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也可以逆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进行质疑);既可以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申),也可以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二)多义类材料立意“5原则”

从多角度审题立意必须审明主旨,选择最佳角度。

发散思维为立意提供了多种选项,但动笔写作毕竟只能选取某一方面或角度。

在众多的选项中,应当选取最适合自身的那一个。

1.新颖的,有别众生俗论能吸引读者

2.正确的,立论稳妥而不会走火入魔

3.可写的,能够从道理上深入阐述的

4.熟悉的,平时有积累、手头有材料

5.喜欢的,有写作灵感和创作欲望的

[典例]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

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学审题析题]

立意角度

写作点拨

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找到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在材料中,军方只关注到弹痕多的地方是需要加固的,忽略了弹痕少的地方更需要加固。

如果从本质上来说,英美军方的错误关键在于没能从问题的本质去考察,始终是停留在问题的表层来探讨问题的发生机制。

表层来看,机体上弹痕多的地方才应该被加强,以保证这些部位今后再被打击也不出问题。

但如果从整体上进行考察,这些飞机正是因为没被打到致命的部位才得以幸存,致命之处不言而喻。

基于此,考生可以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入手进行立意写作,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找到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这就提醒我们,不能被表象所迷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要不得,要更加理性、深入地去认识事物。

失败的样本更值得去观察和反思

从材料可知,英美军方从最初的“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到后来“转而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实际上是注意到了被忽略的、导致问题产生的关键因素,因为“中弹少的部位一旦中弹可能就无法返航”。

基于此,考生可以从“生活中重要的往往是被忽略的部分”或是“我们应当注重被忽略的部分”等角度来立意写作,强调被忽略部分的重要性。

或者是失败的样本不应该被忽视。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是将目光投向成功者,但事实上,失败的样本更值得去观察和反思。

重视系统思维,全面地看待问题

沃德没有被弹痕多与少的表象所惑,而是跳出思维陷阱的桎梏,不被“多”与“少”的现象所蒙蔽,正确区分问题的主次关系、轻重关系,沃德的判断具有敏锐的思辨性,能借助系统思维,全面地看待问题。

考生可以联系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去思考如何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事实上,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运用系统思维来处理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

不要盲目迷信大数据和所谓的权威或专业人士

材料中的军方经验丰富,其调查也有客观数据,但统计学家并没有被牵着鼻子走,反而关注到被忽视的、未采纳的数据,从而得出了更加准确的判断。

因此,不要盲目迷信权威,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这则材料中,军方身处战争之中,被求生欲、求胜欲蒙蔽了双眼,此时旁观者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命脉所在、核心所在。

当话题有多义时,选择最佳立意就非常重要。

当然,这里说的“最佳”,与考生对文体是否擅长、材料储备是否充分有关。

[学高分亮点]

突破桎梏,转换视角

《周易》有云:

“变则通。

”只有转变审视问题的视角,才能突破以往的桎梏,通彻问题的本质,找到真正通达真理的道路。

(1)如果仍然局限在固有思维定式里,就只能徒劳地做无谓的努力,与真理渐行渐远。

因此,突破桎梏、转换视角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2)

(1)开头从《周易》入手,将观点引出,入题简洁。

(2)[微技法]很多同学入题时能做到“简洁入笔”,但如果一语带之,议论又显单薄。

像这里在入题后,又用了两句话,运用了假设、因果论证来强化观点,就使得论证的内容较丰富了。

正是由于沃德突破了人们“伤哪儿补哪儿”的思维定式,创造性地用不同的视角审视飞机受伤问题的要害,提出“加强没有弹痕地方的防护”的全新结论,才使得美英政府没有在战争财物紧缺的情况下还白白浪费财力和人力。

(3)正是对这一桎梏的突破、视角的转换,使沃德作出正确判断,也使美英政府走上正确的道路。

(4)

(3)这几句话是引述材料,既简洁,又抓住了要害,为议论张本。

(4)[微技法]引述完材料后,一定要再加以分析,分析的语言不在多,而在精,要紧扣论述中心,这样能起到突出论点的作用。

像本处,“正是对这一桎梏的突破、视角的转换,使沃德作出正确判断,也使美英政府走上正确的道路”一句就是例子。

突破桎梏、转换视角是改变世界的真谛。

(5)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研究苯环的结构时,按照普通的结构试了二十多种都没有得出合理的方案。

然而一天晚上,他梦见一条蛇环绕着咬住自己的尾巴,灵光一现想出了著名的“凯库勒式”。

正是这突破普通思维的新奇构想揭开了苯的面纱,使其以真正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6)突破桎梏、转换视角是接近真理的真谛,使人拥有改变认知、改变世界的力量。

世人也正是通过这一次次的突破来攀登真知的高峰,接近信仰的境界。

(7)

(5)直陈观点的意义,是本段的“总”。

(6)这是本段的“分”。

正面举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研究苯环的结构一例为说明观点。

(7)[微技法]本段中的“总”领中说“突破桎梏、转换视角是改变世界的真谛”,这里用“改变认知、改变世界的力量”来“总”结,从而形成本段的“总—分—总”结构。

这就告诉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在关键字词上作好文章,这样才能使文章观点鲜明、表述严密。

然而,人们不得不承认,突破思维定式很难做到,即使是杰出的科学家也经常难以摆脱前人和他人思维的影响。

(8)譬如,亚里士多德也因固有思维被假象蒙蔽了双眼,而没有看清物体运动的本质。

(9)但是,最可怕的不是受到固有思维的桎梏,而是安于被限制,甘愿随波逐流,丝毫没有突破的想法。

一旦丧失了突破精神,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杰出的人,相反,如果拥有这种突破精神,就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终有一日,能找到正确的视角,真正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10)

(8)“然而”一转,写突破思维定式之难,“即使是杰出的科学家也经常难以摆脱前人和他人思维的影响”一句更说明难度之大。

(9)反面举例,举亚里士多德因固有思维被假象蒙蔽了双眼,没有看清物体运动的本质的例子,来印证上面的观点。

(10)这是破中有立,破“固有思维的桎梏”,立“突破精神”。

但具备突破精神,并不意味着为防止形成思维定式而不接受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恰恰相反,更需要从前人的知识和经验中汲取智慧,提高思辨能力。

(11)正如凯库勒、沃德,他们并不是不学习而只思考自己的理论,而是利用他们学到的知识去探究问题的关键,真正将“突破精神”转化为突破能力。

这,才是真正的突破桎梏、转换视角。

(12)

其实,桎梏从来都不仅仅是外界的因素,更多在于人们的内心,突破桎梏,也是突破随波逐流的懒惰和怯懦;转换视角,更是转换一成不变的思维和心理。

突破桎梏、转换视角,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愿你我都能给思维、给内心插上摆脱束缚的翅膀,自由翱翔于真知的天空,追求崇高的真理。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