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复习大全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70448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5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复习大全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复习大全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复习大全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复习大全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复习大全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复习大全分析.docx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复习大全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复习大全分析.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复习大全分析.docx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复习大全分析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复习大全分析第1章总论第二节水与生态系统一水与自然生态系统1.地球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存在和活动的圈层称为生物圈。

2.自然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由生物化学物理学活动所组成的,是物质、能量、信息相互依存和作用的一个整体系统。

3.在地球上,生态系统分为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进一步又可以分为四个基本成分包括: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环境要素。

其中,人是其中的高级消费者。

4.水汽循环过程为各种化学反应的发生和生命的进化提供了条件。

水是进行生物化学反应的优良介质。

5.对于生态系统来说,水和土壤是生态环境存在的重要环境要素。

第三节水环境修复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一、水环境现场调查1.现场调查内容如下:

外部污染源范围和类型,内在污染源变化规律,积泥土壤环境形态和性质,水动力学特征等。

2、设计原则1.制定合理的修复目标以及遵循法律法规方面的要求;明确设计概念思路,比较各种方案;进行现场研究;考虑可能遇到的操作和维修方面的问题,公众的反应,健康和安全方面的问题;估算投资、成本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结构施工容易程度以及编制取样检测操作维修手册。

三主要设计程序1、项目设计计划:

综述已有的项目材料数据和结论;确定设计目标;确定设计参数指标;完成初步设计;收集现场信息;现场勘察;列出初步工艺和设备名单;完成平面布置草图;估算项目造价和运行成本。

2、项目详细设计:

重新审查初步设计;完善设计概念和思路;确定项目工艺控制过程和仪表;详细设计计算、绘图和编写技术说明相关设计文件;完成详细设计评审。

3、施工建造:

接收和评审投标者并筛选最后中标者;提供施工管理服务;进行现场检查4、系统操作:

编制项目操作和维修手册;设备启动和试运转:

5、验收和编制长期监测计划。

第2章湖泊水库污染控制与修复第1节湖泊水库的基本特征2、湖泊与水库形态特征不同:

湖泊一般都是天然形成的,而水库一般是在河流水系基础上人为设计和建造的。

相对来说,天然湖泊水深比较浅,而水库通过建造水坝形成,水深度比较大。

水库通常具有更大的流域面积,比较大的水面面积,更深的平均和最大深度,比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水体流动形态相差比较大。

相似:

例如,其生物过程和一此物理过程是类似的,具有相同的动物群落和植物群落,两者都可能发生分层现象,其富营养化现象也是类同的。

第2节湖泊水库水动力学(本节重点是吞吐量、水团运动、水体分层)1、水来源1.流域降水、汇流是湖泊水库水的主要来源。

2.入湖径流水量的计算分为两类:

通过各级河流汇合进入湖泊,可以在河口设置观测站,实际测量;散流,即沿湖泊周围陆地分散进入湖泊。

3、吞吐量1.湖泊水库吞吐量一般用水力停留时间或者换水周期表示。

2.水力停留时间指汇流水在湖泊水库中的平均滞留时间。

3.换水周期表示湖泊水库水量吐故纳新一次平均所需要的时间。

4.溶解性污染物的浓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湖泊水体的交换和稀释过程。

因此,湖泊水平均停留时间的倒数又称为“水力冲刷率或者“水体交换率。

5.由入流和出流的水质可推算湖泊污染物或者营养盐的累积量。

4、水团运动1.湖泊水库中水体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形成不同形式的流动。

主要划分为密度流、吞吐流(又称为倾斜流)和风生流。

(1)密度流是由于水体温度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密度不均匀引起的。

(2)吞吐流是湖泊水库与河道相连的出、入流所延伸的湖泊水库内部的水流。

河流径流速度比较大,因此,当河流汇入湖泊水库时,由于惯性力而形成对湖泊水库水体的冲击,同时由于水量堆积而形成重力梯度。

重力梯度与惯性力合在一起形成了湖泊水库内的局部推流,自入湖口向内呈扇形分布。

(3)风成流对湖泊水库水体混合和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风成流是由风对水面的摩擦力和风对波浪背面的压力作用引起的。

风成流实际上具有双向大范围的传质搬运特征。

风成流以风浪的形式还影响水体垂直方向的混合。

风浪是风力作用与水面而产生的水团周期性振荡起伏运动,引起水体在垂直方向运动迁移和混合。

这种现象对于浅层湖泊影响非常显著。

5、水体分层

(一)温度是影响水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湖泊水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水体温度是热量平衡的结果。

1、热量输入来源:

太阳辐射,约占90以上;其余来自底部热量等。

2、热量的散失途径:

水面热反射,约占30;蒸发,约占4575;以及对流,引起部分传导热量损失。

3、热量传输特征:

在实际湖泊中,还有各种因素影响温度变化,主要因素有风力、汇流、季节、水密度引起的重力流等。

4、水体分层在风力比较小和水体比较平静的状态,温度沿水体深度分布存在着温跃现象,水体呈现分层现象,垂直方向的传质受到抑制,形成了一年一度中具有周期性特征的温度循环和水体分层现象。

(1)在夏末秋初季节,水体上层受太阳辐射,温度比较高,而密度比较轻,形成自我不断循环的水层;而底部深层水(710m)温度比较冷,密度比较重,形成相对静止的水层;在两层之间是一层温度变化比较剧烈的水层,称为变相层,又称为“斜温层。

(2)到秋冬季节交替时,湖泊表层水体温度容易迅速下降。

当表层水体温度下降到4左右时,水体密度最大。

此时表层水体密度大于深层水体密度,导致表层水下沉,而深层水上浮,发生垂直方向的混合传质。

(3)在冬季,表层水由于受寒冷气流的影响,温度比较低,小于4,而密度反而比较轻,形成稳定表层水体;深层水由于没有与气流交换热量以及底部深层的保温作用,温度相对比较高,密度比较大,形成稳定的深水层,从而形成冬季水体分层现象。

(4)在冬春季节交替时,湖泊表层水体温度随着气流温度的上升而首先上升,当温度达到4左右时,表层水体密度大于深层水体密度,由此又导致表层水下沉,而深层水上浮,发生垂直方向的混合传质,俗称“翻底”现象。

每次发生这种现象,都会将深层污染物携带至表层,导致水质下降。

(5)春天频繁的刮风和夏季猛烈的降雨是破坏湖泊水库水体分层现象主要因素。

5、水体分层对水环境的影响

(1)水体分层现象会加剧藻类的繁殖生长。

(2)湖泊水库分层的另一个后果是导致生态失衡6、水体分层的其他影响因素一些因素例如突然一场冷雨可能会扰乱水的分层,而和煦的阳光可能恢复水分层。

在比较浅的湖泊水库,水分层租乱层循环可能交替发生。

在分层时,氮磷从底泥中释放,而在乱层时,释放的氮磷通过循环比较快地进入表层,可能加快了富营养化现象。

7、水体分层的水化学表现具体的水体分层现象和温度分布可以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和预测。

度和深层温度都比较稳定,而中间温度过渡比较大,温度相差15以上。

相应地,在深层水体,溶解氧被逐渐消耗,但是由于分层而得不到及时补充,溶解氧降为零。

8、水体分层的一般判断根据水深可以大概判断湖泊水库的水体分层状态。

(1)当水深小于10m时,水体中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分层,即使某一特定时间内形成一些分层,也非常脆弱,非常不稳定,风或者其他因素的作用很容易破坏这种弱分层,使水体混合。

随着水体深度增加,分层也越来越稳定。

(2)当水深大于30m时,水体通常会形成时间的比较稳定的分层。

(3)当湖泊水库的水深位于1030m之间的范围,属于弱分层,容易形成分层,也容易受到风力、气温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水质化学特征1.水体主要成分包括无机金属和非金属物质,有机化合物,颗粒态悬浮物和底泥以及微生物等。

1、氮1.水体中的氮包括有机态氮、氨氮、硝酸态氮和亚硝酸态氮。

2、磷1.磷以化学形态分为正磷酸盐、聚合磷酸盐和有机磷三种,以存在形态划分为溶解态、悬浮态和胶体三种。

2.磷的主要来源三个方面:

含磷矿物例如磷灰石、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农田排水以及大气沉降。

湖泊水库周围的农田是水体磷污染的一个重要污染源。

一般来说,草地和林地径流中的磷以溶解态磷为主,农田土壤流失总磷中以颗粒态磷为主。

3.在湖泊水库中,磷是一个在生态循环中没有气体状态的元素。

其在水中的浓度取决于进水中的浓度、沉淀速度、水更换的速度(出水速度),水稀释程度、磷从底泥和动物体中释放速度以及其他来源等。

底泥中的磷释放是一个重要的内源。

当氧化还原电位和pH条件改变,或者在微生物作用下,原来非溶解性的磷转化为溶解性的磷。

4.磷循环是一个单向流动过程,大多数磷因沉淀进入底泥。

5.磷被广泛地认为是藻类的生长速率的主要限制性元素。

除此之外,藻类生长还受氮、光线和瞧藻动物等的影响。

3、有机污染物1、有机物来源:

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地表径流、降水降尘、水生动植物分解以及养殖饵料等。

在雨季,大量的雨水将地表层的有机物冲刷进人湖水,构成湖水中有机物的主要来源。

在旱季,降雨较少,湖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补给水中的有机物浓度较低。

2、有机物分类:

有机物可以笼统地分为容易降解的有机物和难降解有机物。

容易降解的有机物能够立即被微生物所利用,是导致水体溶解氧下降的主要原因。

难降解的有机物,除腐殖质和纤维素之外,大多是毒性比较大的有机物,在水体中容易积累,导致长期毒理效应。

3、有机物的作用:

有机物对湖水中其他物质的存在形态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有机物与粘土颗粒表面的作用主导着其表面的化学特征。

通常,有机分子的一端或部分吸附在颗粒表面,未吸附的部分则伸展在水中。

四、金属离子1.主要金属元素包括钙(Ca)、铝(灿)、钠(Na)、钾(K)、镁(Mg)、铁(Fe)和锰(Mn)以及其他微量重金属元素。

铁和锰性质类似,而且经常进行频繁的氧化还原转化,称为水体中的活性金属元素。

在充氧条件下,或者在弱酸性至碱性条件下,铁以氢氧化铁(III)形式存在。

(1)、活性金属离子:

铁锰金属离子1、来源:

铁锰金属主要来自土壤流失、矿山以及采矿冶炼工业废水、地下水等。

2、存在形态:

在含氧水层中,铁以三价铁稳定存在。

氢氧化铁等无定型状。

在缺氧水中,亚铁离子是比较稳定的。

亚铁离子主要以水合形式存在。

亚铁离子与大多数离子形成的盐是溶解性的。

非溶解性的盐有碳酸亚铁、硫化亚铁以及磷酸亚铁。

3、化学与生物化学作用三价铁在水中能够被还原为二价铁。

在这个异相反应过程中,铁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表面过程是控制步骤。

还原过程的速率与有机物在其表面形成的络合物浓度成正比。

有机物与三价铁形成的FeO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其氧化还原电位。

有机化合物分子上的羟基和羧基与铁形成表面络合物,能够加快电子的传递。

表面络合物同时也能够将固态的三价铁转化为溶解性的铁,进而被周围其他类型的还原剂(例如二价硫)所还原。

此外,细菌可以利用同化有机物过程中传递出来的电子直接将三价铁还原。

细菌也能间接还原三价铁,其机理是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还原剂与三价铁发生化学反应使之还原。

4、铁在湖泊中循环铁主要以三价铁氧化物颗粒的形式进入湖水中。

三价铁的还原和二价铁的氧化反应主要在湖泊内部的活性反应带内进行。

活性反应带位于好氧带和厌氧带交接区域。

在活性反应带内,反应由好氧氧化向厌氧还原过渡,氧化还原电位变化剧烈。

进入湖水的三价铁二价铁三价铁二价铁,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称为“车轮反应”。

在这个循环反应过程中,活性反应带对颗粒状和溶解态的铁起着主要的转化作用。

在大多数湖泊水库中,这个反应带随着水层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而上下迁移,处于非稳定态。

季节性变化和微生物物代谢和分解对水层的氧化还原电位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

(2)、重金属污染1.重金属不能被生物降解,具有生物累积特性。

2.重金属离子主要是通过悬浮颗粒的吸附和输送进入水库的,进而产生共沉淀,沉积在底泥层中。

3.重金属离子在水体中迁移过程包括扩散、对流、沉降和再悬浮等,转化途径包括吸附、解吸、絮凝、溶解、沉淀等,参与的生物过程包括生物富集、摄取吸收、甲基化等。

5、悬浮泥沙湖泊水库有泥沙淤积,其来源包括周围径流和河流输送两种。

1、泥沙来源:

湖泊水库的泥沙主要来自暴雨和风对土壤的侵蚀。

2、淤积过程泥沙随水流进入湖泊水库后,发生淤积。

淤积的形式一般分为两种:

壅水淤积和异重流输沙。

壅水淤积是水流进入湖泊水库时,由于与水体速度有差异,产生壅水流态现象,此时,人流水速逐渐递减,泥沙逐渐沉降,故称壅水淤积。

异重流淤积一般发生在泥沙含量比较高的情况,此时水流比较重,在进入水库湖泊时,不与清水掺混,而是直接潜入底部,形成清水水面以下的异重流,引起泥沙输送和淤积。

3、淤积形态泥沙在湖泊水库中淤积形态分为以下三种:

三角形淤积淤积体的纵剖面呈三角形形态,这种情形发生在湖泊水库容积比较大,水位比较稳定时。

锥体淤积当水位不高,来沙又比较多时,淤积直接达到坝前,而且淤积厚度比较大,越往上游,淤积厚度越薄,像一个锥体。

带状淤积泥沙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底部。

4.调节库容与年水量之比反映了水库调节的程度。

库容与年水量之比,称为水库调节系数。

调节系数越大,水库汛期泄水越少,泥沙随水排向下游的也越少,则拦沙率越高。

第4节湖泊水库生态系统1、宏观生态系统划分为三个不同类型的区域:

湖滨带、浮游区和底栖区。

1、湖滨带:

通常生长着大量的草类植物,又称为“草床”,是湖泊与陆地交接区域。

湖滨带有益功能有两个:

湖滨带可以有效截流地面径流中泥沙等悬浮物,吸收地面径流中营养物质,减少其对湖泊水库水体的影响;湖滨带植物可以为各种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大量的食物,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影响水质负面效应,即过度茂盛繁殖的湖滨带植物也会产生大量有机物,每年大量的根生植物和附着的藻类腐烂后产生的有机物随水流进入湖泊水库内,将影响水体水质,甚至加剧湖泊富营状态。

2、浮游区:

浮游区是湖泊水库水域主体。

水生高等植物是水体常见植物,根据其生长形态而划分为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和水植物。

利:

水生高等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将一部分溶解性、悬浮性和沉积性的营养物质吸收固定在植物体内,通过定期收割,移出水体之外,一定程度上降低水体富营养化水平。

植物还能够通过与藻类竞争营养,遮挡光线能量,抑制藻类的繁殖生长速度。

弊:

如果在湖泊水库中,任由水生高等植物自由生长、堆积和腐烂,将导致湖泊水库的沼泽化。

水体中生长着大量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等,形成了典型的生态“食物链”。

最主要的浮游植物是藻类。

3、在底栖区,生活着丰富的底栖动物和微生物。

在底栖区微生物起分解者的作用。

2、微生物生态1.微生物之间具有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结构,对于湖泊水库的水体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以湖泊为例,水体表层光合细菌;有氧浅水层好氧细菌和自养细菌;氧气浓度比较低的水层兼氧细菌;深水层和底泥厌氧细菌。

(1)好氧细菌通过好氧呼吸作用将溶解状态的有机物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

(2)在比较深的湖泊,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好氧反应与厌氧反应的分界层,又称为活性区域或者活性带,是生物氧化与还原交替反应最活跃的区域,伴随着二价铁的氧化和三价铁的还原。

活性区随着季节的转换而不断上下迁移。

(3)一般,将低营养条件下仍然能够生存的微生物统称为贫营养微生物。

为了更加有效地吸收有机物,贫营养细菌细胞的比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都非常大;贫营养细菌的世代周期比较长。

3、底泥1.底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无机矿物、有机物和流动相。

底泥含水量非常高,底泥主要由矿物元素和有机化合物组成。

2.磷的释放方式主要有:

有机态磷的转化溶解;与铁氢氧化物结合的磷;沉积物扰动,导致底泥间隙中的磷被释放出来。

3.底泥有机物的主要组分是腐殖质和人为排放的各种有机污染物。

腐殖质可以为微生物提供碳。

4.氮和磷的浓度一般来说随着积泥深度而递减。

5.底泥生存着大量的生物,主要是藻类、大型植物、底栖无脊椎动物和细菌。

6.动物在底泥频繁运动,能够引起孔隙水流动、底泥颗粒翻动和物质迁移转化,称为生物扰动作用。

7.风、波浪和地形等是影响底泥运动的主要因素。

根据底泥纹状形态,可以测定底泥沉积物年龄,湖泊水库的运动历史轨迹。

第4节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1、富营养化及其危害富营养化现象通常表现为藻类滋生,根生或者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以致达到公害的程度。

2、蓝藻特性固氮蓝藻是指具有明显固氮能力的蓝藻,蓝藻的繁殖方法属无性繁殖。

藻类的生长过程用生长速率表示。

藻类生长模型一般采用MONOD模型和DROOP模型来进行描述。

3、富营养化原因分析当水环境中总磷浓度超过0.015mg/L,氮浓度超过0.3mg/L时藻类就会出现快速增殖。

在营养盐浓度比较低时,藻类和其他浮游植物的生产量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增加而响应增加,称为响应阶段,这类湖泊也称为响应型湖泊,表明富营养化正处于发展阶段。

当营养盐浓度超过一定限度,浮游植物生产量反而下降或者持平,称为非响应阶段,表明湖泊的富营养化过程已经趋向极限。

此时,营养盐浓度达到饱和,生物生产导致水体内部溶解氧浓度急剧减少,限制了生物生产过程。

(1)污染源导致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一般在湖泊水库周围,可以是“点”污染源,也可以是“面”污染源。

(2)污染源进入的水体的途径污染物质进入水体的途径包括生物过程、气象过程和水利过程等。

2、气象环境是诱发富营养化的外因温度和光照是影响藻类繁殖的重要环境条件。

温度能够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而光照提供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

所以,水库湖泊中富营养化现象的季节变换和生物生产量峰谷交替等,主要取决于水体温度和光照强度。

3、水力流态是产生富营养化的载体富营养化现象容易发生在水流比较缓慢,水深比较浅(一般小于4m),相对封闭的水域。

4、生态系统失衡加剧富营养化5、恶性循环四、富营养化评级营养状态指标体系,包括总氮、总磷、透明度、叶绿素、BOD5、COD、DO、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等。

富营养状态分类:

贫营养、中营养、富营养和重富营养等。

湖泊富营养化类型分为响应型和非响应型。

响应型湖泊有进一步分为浮游植物为主的“藻型和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的“草型”第五节湖泊水库水环境综合评价1.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

调查进入湖泊水库的营养元素、悬浮泥沙、有机物的定量负荷或者速率;调查研究湖泊水库的状态和周期性变化规律;确定适合湖泊水库的最有效的修复技术,有利于湖泊水库的长期保护和修复。

2.水体评价涉及的基本问题包括四个方面:

湖泊水库的基本用途,湖泊水库的历史,湖泊水库存在的问题,以及修复技术是否可行等。

1、基础资料收集1、气象;2、水文;3、地质与社会经济;4、污染源分布及其特点;5、物理参数;6、化学参数。

(化学测定的目的是测定水体中各种物质的平均浓度,包括总体的、局部的和各个季节时段等。

)7、生物学参。

2、热量衡算热量交换包括三个部分:

辐射热量流,蒸发热量流和对流热交换。

总的热流量是这三个方面热流量的和。

3、污染物负荷衡算磷是富营养化过程的限制因子,衡算磷的浓度可以比较准确地评价富营养化状态。

磷的浓度可以通过估算污染源的输出系数,结合水的流量和湖泊水库结构形态大小,就可以估算出磷的输入量。

磷的输入包括河流、地下水、直接降雨、不成河的漫流以及从污水厂排放的点源污染负荷等,而输出包括向下游河流的排泄、地下水、蒸发以及工业或者生活抽取等。

当总磷浓度等于或者小于10mgPm3时,一般不会发生富营养化现象,称为最大可接受浓度。

4、自净速率通常用溶解氧变化来表征水体自净过程。

水体消耗溶解氧的过程包括:

有机物好氧分解;硝化作用;污泥好氧呼吸;藻类和其他生物呼吸。

水体溶解氧恢复过程包括:

大气复氧,包括水面更新和水团环流等不同过程;藻类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大气复氧过程与水体氧亏成正比。

所谓氧亏是可能达到的饱和溶解氧浓度与实际溶解氧浓度之间的差值。

5、水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水体生态结构的组成、能量流动、物质转化和循环。

第六节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技术一、修复技术选择原则技术有效性;水环境修复程度;投资和成本;是否有可替代方案的有效性与成本比较。

二、水体修复技术类型1、控制营养物质来源的技术2、控制藻类和植物的技术3、水动力学技术4、消除内源污染三、控制外源性污染的技术1.控制外源性负荷是改善湖泊富营养化状态的根本途径。

在工业方面,主要途径是清洁生产;在农业方面,主要途径是退耕还林还草,精准施肥等;在生活消费方面,是改变消费习惯等。

4、稀释和冲刷1.对于短期效果预测,可以根据流量衡算方程进行预测或者计算;对于稀释和冲刷的长期效果,考虑到稀释水量相对水体比较小,在稳态条件下,磷浓度可以采用以下方程进行预测。

稀释与冲刷经常混淆使用。

稀释包括了污染物浓度的降低和生物量的冲出,而冲刷仅仅指生物量的冲出。

对于稀释来说,稀释水的浓度必须低于原水,浓度越低,效果越好。

对于冲刷来说,冲刷速率必须足够大,使得藻类的流失速率大于其生长繁殖速率。

最理想的稀释情形是采用低浓度低流量的水,而达到长期的效果。

稀释法的成本取决于输送水的设施,水源远近,水量大小,单位水量的价格等因素。

一般来说,稀释法的优点包括:

在水量充足时成本相对比较低;能够马上见效;在浓度比较高的情况下也能够见到部分效果。

五、深层水抽取技术:

该技术一般采用虹吸的方式。

六、水动力学循环技术1、水体循环的主要原理有:

提高溶解氧浓度;控制水体生物数量;控制内源性污染;加快氨氮的氧化。

(1)提高溶解氧浓度:

水体循环的最主要作用是提高湖泊水库水体溶解氧的浓度。

(2)控制水体生物数量Oskam建立了一个比较简明的描述混合层深度与生物量和生长速度关系的模型,该模型假定营养物质不是限制性因素,藻类细胞除了呼吸衰减以外的损失例如沉淀、吞噬或者流失等忽略不计。

水体循环就是增加混合层的深度的一种技术。

2、设计水体循环一般用压缩空气,向底部曝气,随着气泡的上升,在被充氧的同时,水流被提升至表面,使水体形成循环。

曝气位置一般选择在湖泊水库最深处,效果最好。

(2)曝气设备置深曝气设备一般置于水体最深层,但是需要距离底泥约12m,以防底泥泛起。

曝气设备所占的空间应该是空气释放程度的0.1倍。

水体循环的副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加快磷从底层传递至水体表层,尤其是颗粒状原本可能沉淀的磷,使其在表层得到生物作用,变成溶解性的;水体透明度可能下降,由于粘土颗粒和浮游生物等增加;藻类生物的增加和光合作用的增强,导致CO2浓度下降,相应pH上升;水体循环可能抑制了藻类的沉淀,导致更多的藻类繁殖,当然如果是硅藻种类得到繁殖,情况就比蓝绿藻要好。

七、深水曝气1原理

(1)深水曝气的目的在不改变水体分层的状态下提高溶解氧浓度;改善冷水鱼类的生长环境和增加食物供给;通过改变底泥界面厌氧环境为好氧条件来降低内源性磷的负荷;其他附带的目的或者效果包括降低氨氮、铁、锰等离子性物质的浓度。

2)深水曝气方式机械搅拌;注入纯氧;注入空气。

空气曝气包括空气全部提升或者部分提升。

全部空气提升指用空气将水全力提升至水面然后在释放,而部分提升仅是窄气和深层水在深层混合然后气泡分离。

八、磷的沉淀和钝化1原理:

磷的沉淀和钝化属于改善湖泊水库的技术,目的是通过沉淀去除水体中的磷,通过钝化延缓内源性磷从底泥中的释放。

选择铝理由:

一是铝的络合物或聚合物在氧化条件变化时呈现惰性,同样被结合的磷也呈现惰性。

这一点与铁不同,铁的络合物在氧化还原条件变化时将磷重新释放。

二是铝的络合物能够高效地捕捉颗粒状和无机性的磷,而且在一般的用量范围内对水体生命没有毒性威胁。

2、投药量的确定目前有两种确定投药量的方式:

(1)以去除水体中磷的比例来确定;

(2)投加尽可能多的药量与底泥磷的去除相匹配。

最佳投药量的确定涉及氢离子浓度(pH)的变化、碳酸盐碱度和铝离子的毒理学效应等。

这种技术的最大缺点是容易受pH的影响。

九底泥疏浚1疏挖技术种类:

(1)将水抽干;

(2)采用带水作业。

2、方法各论

(1)长臂泥斗疏挖主要优点:

容易从一个挖泥点转移至另一个新的挖泥点,能够在比较小的工作面施工。

主要应用在近岸边,尤其码头附近的底泥。

主要缺点是必须将疏挖的底泥堆放在附近,一般在3040m附近,而且疏挖速率比较缓慢。

水力疏挖,包括抽吸式疏挖、漏斗式、簸箕式、铣轮式挖泥等。

底泥的抽吸量一般由铣轮旋转速率、吸刮厚度和摆动速率等决定。

第3章河流生态系统第一节河流生态一、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

1、生物的多样性:

河水流速比较快,冲刷作用较强。

生物为了在流水中生存,在形体结构上相应地进化。

河流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介质,包括水本身、底泥、大型水生植物和河床岩层从而为不同类型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

河流中的杂物、碎屑等提供了初级的食物。

这些基本条件造就了河流生物的多样性。

2、很强的自我净化作用:

5、河岸生态:

河岸生态是河流生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