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资本论读书笔记.docx
《21世纪资本论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世纪资本论读书笔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世纪资本论读书笔记
21世纪资本论读书笔记
《21世纪资本论》的真正新颖之处在于,它摧毁了保守派最为珍视的一些错误信念。
保守派坚持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靠才能就能成功的时代,富人的巨额财富都是赚来的,也都是应得的。
但作者认为,富人的大部分收入并非来源于他们的工作,而是他们已拥有的财产。
我们正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年代。
以下内容是品才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21世纪资本论的读书笔记,欢迎参考!
21世纪资本论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人托马斯·皮凯蒂(ThomasPiketty)。
这是他的XX百科。
本书的所有图表和数据都是来自这个数据库——世界顶级收入数据库(WTID)。
内容是英文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浏览一番。
这是一本经济史的书。
古人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研究全球经济史不仅有理论上的意义——它摧毁了保守派最为珍视的一些错误信条;也为21世纪各个国家对资本的监管和对平等公平的追求提出了中肯的意见——累进税、一年一度的资本税和遗产税。
累进税在为公共服务筹资、缩小贫富差距和使收入和资本变化透明化、公开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书一共分了四个部分,分别为收入和资本、资本/收入比的动态变化、不平等的结构和21世纪的资本监管。
相较于以往的研究,本书采用了更加广泛的历史资料和对比数据,覆盖了近三个世纪、20多个国家,同时运用新颖的理论进行剖析。
在序言中,他回顾了以前几位经济学家对财富分配的看法。
1.马尔萨斯
托马斯·马尔萨斯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马尔萨斯人口模型。
虽然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他依据该模型认为要立即停止给穷人的所有福利资助,严格控制贫困人口的增长速度。
他对法国即将发生的政治革命非常害怕。
2.李嘉图
大卫·李嘉图受到马尔萨斯模型的影响,但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认为,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相对于其他商品会更加稀缺,地租价格会上涨,如此一来,地主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会增加,这会破坏社会平衡。
因此他主张增加对地租的税收。
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地租这种长时间固定的收入逐渐在国民收入的比重中下降了。
和马尔萨斯一样,他无法想像人类会从食物需求中解脱出来。
李嘉图的贡献是提出了稀缺性的概念。
3.马克思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经济学家最重要的事是如何理解正在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的原动力。
从现有的数据来看,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才出现了工资购买力的显著上升,从十九世纪开始的六十年中,工人的工资一直停滞在非常低的水平。
与之相反的是资本收入的所占比重的迅速增加,当贫富差距达到无法忍受的地步时,当代政府的覆灭看起来是无法避免的。
无产阶级会往哪处去?
马克思拿出了他的答案。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资产阶级的资本积累。
资本(如机器、厂房等)的投入会产生利润,在刨去折旧、工资、税收等支出后,得到的剩余利润在满足所有者的开销后会大部分会重新投入资本中,造成资本的累积。
如此一来,资本收入就会增加,在经济增长率不高的情况下,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会增加,这会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如果资本收益率逐渐降低,资本家内部的矛盾会激化,这都将导致国家的动荡。
这一原则被称为“无限累积原则”。
虽然之后的国际形式并没有向马克思所设想的方向前行,但是马克思的洞见至今任然有作用。
之后工人阶级的工资购买力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缓解了阶级矛盾,但是财富的集中并没有改变。
4.库兹涅兹
库兹涅兹反对马克思的观点。
他根据35年的美国联邦所得税申报表(1913年起)进行了美国国民收入的测算,发现在这35年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呈现减小的趋势。
他在1955年发表的演讲中提出了“库兹涅兹曲线”的理论。
根据该理论,收入不平等是一条钟形曲线。
农业社会时,收入分配相当均等;工业化开始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经济快速增长,由于劳动力迅速向高收入的生产部门流动,人均财富分配不平衡明显加剧,曲线上扬;一段时间内,工业社会继续发展,曲线相对平缓;工业化完成之后,收入分配不平衡缩小,曲线下降。
即所谓先富带后富。
库兹涅兹理论的出现和发扬和当时的冷战背景以及“辉煌三十年”培养出来的乐观情绪是分不开的。
但实际上收入不平等减少的主要原因还是战争造成的政治经济冲击,和他所说的工业化是两回事。
现实证明贫富差距仍然很大,只是很难被觉察到。
这里先总结一下书本的主要观点:
1.财富和收入不平等受到政治影响很深。
纯经济运行机制无法解决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
在1910-1950年,在大部分发达国家发生的不平等的减少主要是源于以及为应对战争冲击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
2.财富分配的动态变化表明,有一个强大的机制在交替地推动收入和财富的趋同与分化。
趋同的主要力量是知识的扩散和对培训和技能的资金投入。
它们只是部分自发的,主要依靠教育政策、获得培训和适当技能的途径和与之相关的机构。
不平等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阶劳动收入的空前激增,大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在收入上将其他人远远甩在了身后。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些高级管理人员的技能和生产率较其他工作人员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另一个解释是,这些高级管理人员拥有制定自己薪酬的权力。
此外存在一种根本性的不平等,可以表达为r〉g。
r代表资本收益率,包括利润、利息、租金和其他收入;g代表经济增长率。
它与任何形式的市场缺陷都无关,相反,资本市场越完善,r〉g的可能性就越大。
资本和劳动是瓜分收入的两大主体,当资本的收益率始终高于劳动时,就意味着靠劳动积累财富的速度始终不如继承财产来得快。
21世纪资本论读书笔记 当时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被这句话吸引:
可以有把握的说,《21世纪资本论》将成为本年度,甚至这个10年最重要的一本经济学著作。
。
。
。
本书的真正新颖之处在于,它摧毁了保守派最为珍视的一些错误信念。
保守派坚持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靠才能就能成功的时代,富人的巨额财富都是赚来的,也都是应得的。
但作者认为,富人的大部分收入并非来源于他们的工作,而是他们已拥有的财产。
我们正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年代。
-保罗.克鲁格鲁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1:
收入和资本
2:
资本/收入的动态变化
3:
不平等的结构
4:
21世纪资本监督
刚读完第一部分,这几天。
就算是今偷点懒,一次总结吧,日后争取每天更。
导论:
作者先介绍了几大经济预测流派,指出他们论证的缺点,那就是都在瞎扯淡,用作者的话就是“无数据之争”
马尔萨斯、扬和法国大革命:
人口过剩是影响财富分配的主要原因。
快速增长的人口会照成地租的大幅增长从而,全世界会因贫困人口的增长变得混乱痛苦
作者的态度:
很蔑视,直接没表态。
。
。
。
囧
李嘉图:
稀缺性原则。
随着人地租的增长,支付地主的租金也会上涨,从而地主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会越来越大,从而提供给其他人的份额会越来越少,会破坏社会平衡。
所以应该增加对地租的税收。
作者的态度:
小李子没有想到人类会从食物需求中完全解放出来。
就拿我们现在来说,我们吃的,占我们开销比重很小,当然不排除,大胖子之类的确实每天吃得多
马克思:
无限积累原则。
到了工业革命,资本收入(就是我有一个机子,他能给我带来的收入,当然是扣除支付工人,维修的费用)无限制的增长,社会平衡政治稳定很难实现。
谁愿意看着自己别人越来越阔,自己拼命也没办法追赶呢?
作者的态度:
1工人的工资逐步增长,购买能力显著提升。
2发达国家寻找有利社会民主的途径
3忽略了技术进步
4马克思以极大的政治热情进行写经济书。
。
。
。
笑点哈哈
所以马的预测在作者看来也是不对的
21世纪资本论读书笔记 托马斯·皮凯蒂(1971-)于XX年出版了《CapitalintheTwenty-FirstCentury》,XX年相继有了英文版和中文版。
该书的出版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作者从1998年以来一直致力于财富和收入的历史动态研究,探讨组建社会的最优方式,以及建立一个公正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最合适的制度和政策,本书是其研究成果的集成。
书中介绍了关于18世纪以来财富和收入分配动态变化的相关历史,以企从中得到一些经验教训。
我前后通读了两遍,感觉受益匪浅。
我认可作者对该书的定义——更多地定义为经济方面的“历史书”,而非一本单纯的经济学著作。
作者深入研究现实,挖掘历史文化制度,因而读起来趣味盎然。
拿到此书,见到封面上的书名时,我不禁想起了伟大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于1867年发表的《资本论》。
《资本论》是一部杰出的思想著作,但是现在越来越少的人能够将它读下去。
我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似乎都没有勇气和毅力去读,更何况其他没有经济学基础的人了。
但没有时间、读不下去都只是一个借口而已。
我在想《21世纪资本论》和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论》有什么区别。
但由于我没有系统性地读过《资本论》,所以这终究是一个疑惑长存我的内心。
《21世纪资本论》的核心是,通过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动态变化来表明有一个强大的机制在交替性地推动着收入和财富的趋同和分化。
此外,那些长期存在的促进不稳定和不平等的力量并不会自动减弱和消失。
围绕此,作者讨论了收入差距、贫富差距拉大等不平等问题,财富积累、财富分配,以及公平与效率问题等等。
作者在导言部分提到,对于他要论述的这个财富分配问题,他既非李嘉图、马克思的那种悲观——认为资产阶级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本主义终将灭亡,也非库兹涅茨的乐观——在“钟形曲线”下,收入不平等必然会出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总会有一个自动平衡机制,实现“平稳路径增长”。
作者在论证其观点的过程中,没有使用过多的数理模型和公式推导,只是用少数几个公式来论证他的逻辑。
下面我想谈谈我对书中几个公式的理解,并对书中提到的问题做一些现实性的思考。
一.对三个公式的理解
(一)第一基本定律
是国民收入中资本收入的比重,是资本收益率,是资本收入比。
其中资本收益率r是一年内资本以任何法律形式带来的收益,它由两种力量决定:
(1)技术,技术决定了资本有何用处;
(2)资本存量的充足度,资本过多会扼杀资本收益。
收入是一个流量,资本是一个存量,它与某个时点上所拥有的财富总额相关。
衡量某个国家资本存量最自然而有效的方法是用这些存量除以每年的收入流量,从而得到资本/收入比。
资本收入比由经济、社会和政治力量决定,但具体怎么决定的不知,可以看作外生的。
它在某种程度上衡量了该国的资本主义程度。
作者在其著作中着重考察了英国、法国、美国等国的资本收入比,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来考察该指标。
第一基本定律就阐释了资本存量与资本收入流量之间的关系。
用通俗一点的形式来表示,即:
资本所创造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资本收益率资本收入比
或
=
第一基本定律是一个会计恒等式,它在任何时候都成立,已知其中两个可与求出第三个变量。
(二)第二基本定律
定义同上,为资本收入比。
s为储蓄率,g为增长率。
该公式于20世纪30年代哈罗德-多马首先引入的,最先是。
它反映储蓄较多而增长缓慢的国家将在长期中积累起更大数量的资本(相对于收入而言),而巨额资本反过来会对社会结构和财富分配产生重大影响。
“在停滞不前的社会里,以前积累的财富自然会十分重要。
”例如,当储蓄率s一定时,增长率为1%的社会的资本收入比是2%的社会的资本收入比的2倍,从一个方面来看是好事,因为资本对所有人都有潜在的价值,只要加以恰当的组织协调,任何人都可能从资本中受益。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又意味着资本的所有者(在既定的财富分配框架下)有可能控制更大比重的经济来源。
作者强调,第二定律有三个假设前提,一是它只有在长期才有效。
资本积累需要时间,这是一个完美状态结果、潜在均衡水平,现实只是朝着它趋近,它是对动态过程结果的描述。
二是该公式考虑的重点是人类可以积累的资本形式上,而非纯粹的自然资源。
三是只有当资产价格的变化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变化大体相同时,该式子才能成立。
读完此书后,我对该公式直观的理解是,当增长率g比较小时,储蓄率s对社会资本收入比影响较大,从而影响到社会的财富分配。
(三)资本收益率大于增长率:
历史上,r总是大于g的。
私人资本的收益率r可以在长期显著地高于收入和产出增长率g。
该不等式意味着过去的财富积累比产出和工资增长得要快。
“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特征或者市场经济法则能够确保降低财富不平等并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是一种幻想。
”
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的矛盾是r>g,过去财富积累比产出和工资增长得要快。
作者提出了一个例子,当资本收益率r为5%时,投资者将4/5的资本用于消费,1/5用于投资。
若增长率为1%,则该投资者所获得的收益仍然跟上了社会总体的增长。
这意味着有部分人可以不用工作,仅仅依靠继承遗产、依靠资本储蓄就能获得很高的收入。
二.书中内容启发我做的思考
(一)国富还是民富?
我国离“藏富于民”有多远?
该书提出,国民资本=公共资本+私人资本。
资产包括了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在这里即为资本)。
其中,公共资产包括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包括公共建筑物、教育和医疗等,金融资产主要为政府持股。
在发达国家,私人资本占90%以上,甚至100%。
而中国公共资产占一半左右。
这不得不让人想到一个命题,就是经常提到的——发达国家国民很富有,政府很穷,而中国是政府很富,而人民很穷。
政府需要一定的公共资产来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转,提供教育、医疗等服务,提供一系列的公共产品。
特别是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尤其需要公有经济的支撑。
但是当政府太富裕、人民享有的财富不是很多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当金融危机来袭时,政府可以拿出四万亿来进行投资,可是当社会消费不足时,国家就没有什么好的药方了。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人民不够富裕。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关系。
这么多的公共资产带来了公平与效率吗?
这一半的公共资本的分配,如何做到公正、均等,进而使社会趋于平等。
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来看,许多行业由于国有经济的进入所带来的垄断、寡头,市场操纵,让个别牟利加剧了这种不平等。
腐败问题。
腐败是最不合情理的一种财富分配。
最近两年国内反腐行动比较严,所查处的官员大部分都涉及到金钱的贪污问题。
他们占有了巨额的财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的财富不平等。
(二)寒门再难出贵子?
对社会流动性的思考
作者提出,当r>g时,资本储蓄、继承比个人工作创造所带来的收入更大。
而历史上,r总是大于g的。
作者提到了反映18、19世纪反映社会现实的简·奥斯汀、巴尔扎克等的小说,其中就赤裸裸地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婚嫁和继承遗产给人带来的财富远远比努力工作带来的财富要多得多。
现代民主的基础是认为源于个人天赋和勤奋的不平等比其他不平等更合乎情理——至少我们希望朝这个方向发展。
但《高老头》给我们上了现实的一课。
维克托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法国大革命对财富分配的影响较弱……是一个资本高度集中的世袭制社会,继承和婚姻是两个很关键的因素。
”
也许我们会庆幸我们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
但是21世纪这种不平等的情况有所改善吗?
作者提到了美国这样一个“很民主、很平等”的国家的情况。
研究表明,在1970-XX年,家长收入属于美国收入后1/2的美国高校毕业生始终只占总数的10%-20%,而家长收入是属于前1/4的高校毕业生比例却在同期从40%上升到了80%。
能不能上大学几乎就成了“拼爹游戏”。
前不久,我国有位资深的银行HR写了一篇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就是反映和这相似的现实。
富人的孩子会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无论在上大学还是在选择工作时,都能有更多的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我辛辛苦苦奋斗十八年,终于能和你一起喝咖啡》这样的辛酸了。
“在所有的社会形态中,在所有的财富层级中,总有相当数量的富豪是白手起家完成的财富积累,这部分人的财富约占总财富的10%-20%。
但大部分富人的财富还是来自继承。
”还有多少像马云一样白手起家,然后做大自己的商业帝国的?
草根成功是否越来越难?
“未来十年,中国人的遗产继承会越来越多。
而那些只有一份工作的人——尤其是农村的打工者——会越来越难以取得城市资产。
”这让我想起了国家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其着重强调要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实现真正“产、城、人”的融合。
可是,这些农民工从乡村走出来,面对城市如此高的房价,面对如此高的户口门槛,他们如何真正融入这座城市呢?
面对此困惑的不只是农民工,还有很多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的农村学子。
XX年在武汉光谷看到一句广告语,“这个世界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你奋斗就可以拥有。
”时至今日,如果再这么天真地相信它,就未免显得有些幼稚、单纯。
因为很多东西无论你怎么奋斗都是改变不了的。
跟你同龄的人,也许一出生就拥有几百万甚至更多的财富,他们不用奋斗就可以享受到很多很好的东西。
而你至始至终都需要为自己的生计打拼,没有人给你留下任何财产让你来继承。
作者认为,来自父母的赠与对当前年青的一代“70后”、“80后”来说更加重要。
遗产继承对年轻一代的生活、职业以及个人和家庭生活的选择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对婴儿潮一代人的影响。
但如果只相信它的反面,认为再怎么奋斗也改变不了什么,寒门不会再出贵子了,人生似乎又会过得太消极,甚至会对社会产生深深的仇恨。
英国有部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里面大部分的人都沿着上一辈的人生轨迹走下去,阶层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流动。
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但是还是有一个叫尼克的孩子通过奋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可见命运的手掌里还是有漏网之鱼的。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依靠学习、工作和职业成功,不仅更加道德,也更有发展前景。
”我们的社会里还是有像俞敏洪、像马云一样,贫寒出生,最后依然很成功的人,也有很多人通过奋斗改变了自己命运的例子,虽然他们不像马云他们那样轰轰烈烈,但是终归是让自己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作者提出,民主社会的根基在于崇尚奋斗的世界观,或至少是通过奋斗而实现价值的信念,即社会普遍认为,财富不均等更多的是由能力和努力程度决定而不是遗产和租金。
我认为那些信奉“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人生许多关键节点上选择走捷径的人,他们的人生往往走不远。
唯有越来越多的人笃信努力奋斗的意义,并积极向上地努力拼搏奋斗时,中国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和发展,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伟大复兴。
(三)对“二八”法则的认识
1897年帕累托从大量的事实中发现,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财富在人口分配中是不平衡的。
皮凯蒂在这里凸显的不仅仅是“二八”分,更是10%与90%的划分,1%与99%的划分。
最上层的10%人群中,塔尖的1%为统治阶层,为超级精英。
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余下的9%为富裕阶层、小康阶层。
如在美国,前10%人群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20世纪40至70年代不足35%,进入21世纪后,该比例上升到近50%。
德、英、意大利等国家前10%人群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历史还一度超过了60%。
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前1%人群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直在上升,进入21世纪后有波动,但总体水平仍然较高,目前在20%左右。
一方面,我们“痛恨”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对这种不平等现象很不满。
当我们把眼光聚焦到这1%的人身上时,就会发现社会财富的不平等是何等的严重。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99%中的一分子。
美国在XX年就发起了占领华尔街运动,最后还造成了流血冲突。
另一方面,我们又在想如何让自己跻身于那前10%,甚至是塔尖的1%。
社会对公正的理解最少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正当的不公正”,即因精英阶层的才能、教育和社会作用所产生的不平等是合理的。
还有一个是那种令人不安的不公平,即基于财富的不公平。
很多时候我们能接受这种“正当的不公正”。
由于10%仍然是很大的一个群体。
在法国,XX年共6500万人口,成年人5000万,最上层1%有50万人。
在美国,XX年共亿人,成年人亿,最上层1%有260万人。
中国XX年共亿人,成年人(按统计年鉴上15岁以上人口)为亿人,最上层的10%超过了1亿人,塔尖的1%也由1000万人。
精英教育,精英社会,精英人才,这样的口号太多太多。
如何让自己步入精英阶层、享受精英阶层薪酬待遇,我相信这是很多年轻人思考过的问题。
(四)产权保护
在索洛增长模型里,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会追赶上发达国家,并最终走向趋同。
资本会从边际收益率低的国家流向边际收益率高的国家。
但现实中却并不是这样。
落后国家并没有和发达国家走向趋同,资本仍然流向的是发达国家。
并且这些落后国家本国的资本也会被源源不断地被吸引到发达国家去。
“经济发展落后国家,政治局面动荡,社会经济不稳定,并且经常有没收国外资本的威胁,导致外国资本不敢流入。
”这不禁让我想起《阿特拉斯耸耸肩》塔格特家族在国外修筑铁路一夜之间被收归国有的情景。
而其朋友弗拉西斯科·德安孔尼亚的开发出来的铜矿也是同样的命运。
德·索托在《资本的秘密》中指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建立起把资产转换成为资本的机制,缺乏产权运行和保护机制。
外国资本、技术的进入会带来经济的动态发展,因为这会带来一个知识的互相推动、进步作用,还有生产率的提高。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一步步推进。
目前我国政治局面比较稳定,市场经济运行状况也还不错。
要进一步吸引外国资本的进入,吸引国外资本的投资,则需要继续完善产权保护机制。
(五)中国的生育政策是否需要调整?
对人口、生育政策的思考
根据资本第二基本定律,储蓄较多而增长缓慢的国家将在长期中积累起更大数量的资本,这些资本的所有者(在既定的财富分配框架下)有可能控制更大比重的经济来源。
因此,如果要改善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就要维持较高的增长率。
在该式中,
增长率g=人口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纯人口部分)(纯经济部分)
当经济增长率达到一定极限值,不能再向上提高时,要考虑人口增长率。
如果人口增长率能弥补上经济增长率的下降,那么总体增长率仍将保持不变。
中国过去三十年来经济增长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劳动力成本低廉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而现在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社会劳动力减少,养老负担比较重。
从夫妻双方都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二胎,到XX年12月份推出的有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就可以生育二孩,可以看出我国的生育政策审时度势,在慢慢地放开,而不是紧守着独生子女政策不放。
(六)增长速度g在下降,如何r>g引起的财富不平等问题?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增加,XX年前平均能达到两位数,号称“世界奇迹”。
近几年受美国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国际形势的影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里面,出口已经渐渐失去它的优势地位。
国内也一直在倡导经济改革,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行经济转型,增长速度g有所放缓,我们从以前的“保八”到降至XX年的%,XX年也不容乐观。
根据皮凯蒂提出来的r>g,g的下降带来的后来是财富分配不平等。
基尼系数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扩大还只是冰山一角,社会整体的贫富差距在扩大。
“年增长率只有%-%的社会一直在重复自我,从上一代人到下一代人几乎没有改变。
”
财富不平等的扩大,一方面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政治危机等。
另一方面会引起社会消费不足。
凯恩斯提出来的消费函数中,各个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不一致的。
收入高的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来说要低一些,收入低的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
收入不平等扩大的一个后果是中下阶层的购买力出现了实质停滞,增大了一般家庭借债的可能性。
不敢消费。
因此,要扩大内需应该有针对性地刺激。
中国该如何来应对增长率下降所带来的财富分配不平等问题?
个人认为,一方面可以放开生育政策,实行整体上准许生二孩的政策。
这在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