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三中高二第三次大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65259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三中高二第三次大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三中高二第三次大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三中高二第三次大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三中高二第三次大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三中高二第三次大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三中高二第三次大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三中高二第三次大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三中高二第三次大考语文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三中高二第三次大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三中高二第三次大考语文试题

南康三中2015-2016学年高二第三次大考语文试题

2015年12月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②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肩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

不可一日无此君!

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③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

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

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

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以韵文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 、“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

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

熹嘉其笃志,谓黄干日:

“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

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

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

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

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

改袁州司理参军。

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

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

有盗黠甚,辞不能折。

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日:

“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

”辞气恳切,讼者感悟。

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

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

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所入以白守日:

“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

”守悟,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

知永新县。

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乘间讯囚使诬服也。

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

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

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

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佛教。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

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读书,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B.张洽善于变革,百姓因而受惠。

当时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端。

C.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策略。

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的大冈犯和狡猾的盗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D.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

凡是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凡是遇到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

(5分)

 

 

 

(2)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度浮桥①至南台

陆 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

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由船只连成的浮桥。

②九轨:

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8.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

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

(5分)

 

 

9.颈联和尾联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秦蜀之间人迹罕至,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題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

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张大厨

祝晓林

民国三十一年,清明节那一天,日本人来到了白楼镇。

张大厨的皇宫饭庄不久就成了日本人的饭堂。

日本人的九个炊事员说起来还算比较尊重张大厨。

其中有个叫西田的,非常虚心地向大厨请教刀功以及怎样下料、掌控火候等,并且用很不流利的中国话对大厨说,打完仗,回家,开一家餐馆。

大厨听了点点头,很勉强地笑了笑。

大厨不卑不亢,很少说话,日本人称他为“哑巴大厨”。

不久,白楼镇出了两桩命案。

先是进进出出总牵着一只狼犬的木下被勒死在镇东的杏花楼。

继而,中队长的一个翻译官何先生在一次赶圩时,大白天,被人用乱棍打死。

整个白楼镇百姓的心一下子全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张大厨的皇宫饭庄也被封闭,不准任何中国人进去吃饭。

门口有日本兵站岗,饭庄里的一眼水井也有人看守。

一天早晨,大厨照例在厨房里忙着。

一位屠户送来一扇猪肉。

“张大厨,还认得我吗?

”大厨注视良久:

“哎呀呀,是你!

”又惊又喜。

夜里,大厨对母亲说,刘一刀回来啦!

大厨的母亲一时没想起来刘一刀是谁。

大厨说,爹在世时,送猪肉的刘屠户,杀猪下刀下得贼准的那个刘一刀。

一连几天,刘一刀都来送猪肉,每次来,都有日本兵跟进跟出,逗留的时间很短。

一晚,大厨告诉母亲,那两个人是刘一刀他们杀的。

母亲说,我估摸着也是他,别人谁有这个豹子胆?

有次送肉,走的时候,刘一刀狠狠地踩了大厨一脚。

大厨弯腰一看,案板底下有个小纸包。

大厨慌忙蹲下,假装系鞋带把小纸包塞进鞋帮里。

大厨回家打开一看,吓得整夜没睡。

“行不?

”第二天,刘一刀问。

“不行,”大厨不敢正眼看刘一刀,“他们盯得紧。

你都瞧见了,炊事兵在开饭前,每样东西,总让我和那狼犬先吃。

“没别的法子?

”第三天,刘一刀问。

大厨摇头。

第四天,刘一刀又问。

大厨还是摇头。

“想出法子了?

”第五天,刘一刀问。

大厨把头轻轻点了点,说,找一只狗,用麻油炸耗子喂养几天。

送走刘一刀,大厨对西田说:

“太君,我不舒服,回家休息了。

”大厨还比比画画做了个躺倒休息的动作。

大厨回到自己屋里翻看一本厚厚的书。

从头到尾,又从尾到头。

天很快暗下来。

张大厨划着一根火柴,颤抖着手将煤油灯点燃,满屋子便弥漫着暗红的亮光。

光亮中,大厨那壮实的身体宛如一座山。

后来大厨又从床底下拖出一个檀木箱子,找了几本焦黄的书,东抄西抄。

深秋的白楼镇,已经很冷了。

大厨坐在床上缩起脖子,时不时地袖一袖手。

虽然一整天没吃东西,可大厨一点儿也不觉得饿。

夜至三更,大厨伸了伸腰,温了壶酒,款款地喝。

渐渐地,大厨那张敦厚的脸上泛起团团红晕,渐渐地,大厨就迷迷糊糊和衣睡着了。

接连几天,大厨悉心地给几个日本炊事兵讲一道名菜“佛跳墙”的做法,还许诺说,到了冬天,一定做给他们尝尝。

西田听得非常仔细,还用猪肉试做了,很香,很酥,很鲜。

西田请大厨用中文写了许多配料的名称,并一个劲儿用生硬的中国话说,有狗肉,就大大的好啦。

那天刮着风,下着雨,白楼镇显得清冷。

屠户刘一刀扛着一只肥肥的大狗走进皇宫饭庄时,最高兴的是西田,“哟唏哟唏”叫个不停。

“佛跳墙”这道菜是在晚餐吃的。

据说,那香味儿香遍半个白楼镇。

照例,大厨和宪兵队的那只狼犬先尝。

很快,风卷残云。

大厨待日本人吃完以后,生吃了一个白萝卜就回屋了。

走的时候,大厨顺手递了个白萝卜给西田吃。

大厨回屋以后对家人做了一番交代。

一夜无事。

第二天,大厨和他的家人不知去向。

而驻扎在白楼镇的宪兵除一个人之外,其他的都睡在床上,再也没能起来,站岗放哨的也进了阎罗殿。

这就是民国三十一年轰动一时的白楼镇事件。

1995年春,那个幸存的日本人西田来到白楼镇,对镇长谈起这件事,不经意提到了大厨吃了个白萝卜,他也吃了个白萝卜。

这白萝卜兴许就解了毒。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及主人公的身份,同时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写张大厨一整天没有吃东西,又写他夜半三更独自温了酒喝,都是为了表现张大厨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突出了他最后的选择的高尚。

C.“不准任何中国人进去吃饭”的交代,为下文写计策的施行作了必要的铺垫,说明后来毒死的人里面没有中国人。

D.小说两次提到大厨和那只狼犬先吃,前一次是交代施毒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后一次暗示施毒计的高妙:

不引人怀疑。

E.小说文字简洁,暗示性强,如“杀猪下刀下得贼准”,既写出了人物身份——屠夫,又写出了人物个性——勇敢、凶狠。

(2)西田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回答。

(6分)

 

 

(3)主人公张大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是补叙,小说加上这个补叙有必要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万启盈:

鲐背之年坦荡行

曹玲娟

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一间朴素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

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与印刷史相关的书籍与材料.谈起七八十年前的人与事,老人声如洪钟、思维清晰,那段投身革命烘炉的激情岁月,依旧历历在目。

万启盈,93岁,从他1993年进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开始接触印刷算起,迄今已有80年。

“咱们还是同行,我当过几天记者。

”一见面,万老笑着回忆。

1920年5月4日出生的万启盈,本在北平市第四中学读书,为实现当“无冕之王”的理想,1933年转学到以“手脑并用”为校训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

在那里,万启盈接受了社会科学和包括印刷课在内的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系统教育。

80年后,老人出版了一部《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史》。

不是挂名,也不为“钓誉”,一字一句都由老人亲笔写出后由助手整理,他有时一天伏案七八个小时。

近年来,老人听力减弱很多,他自嘲:

“我现在是‘半个废物’ 。

”不过他仍在坚持,偶尔也会担忧,“后面续篇还有50万字,不知道能不能写完”。

真正与印刷结缘,是在1937年。

那年,这位热血青年千里迢迢赶赴山西临汾八路军总部,又转去延安。

按中央组织部的安排,一心想进抗大继续学习的万启盈因为懂得印刷技术,被分配到党报委员会领导的中央印刷厂。

在延安清凉山脚的万佛洞,万启盈排过字,拼过版,管过工务,当过厂长,甚至还书生挎枪当连长,在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时率领工人游击支队在延安附近打游击。

延安时代,万老同其他青年一样,全心全意投入革命事业中,“没有一丝一毫私心杂念,纯洁得像清水,透明得像玻璃”。

已是鲐背之年,老人仍然关心很多事情,也对时事了如指掌。

老人对如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很是心痛,他说,经常听到各种消息,“现在本位主义问题仍然很严重,思想和观念的问题不解决,有些事情上不去”。

老人骄傲地说,新中国成立后,工作担子比过去重了,也经受住了考验。

他自我评价是:

“热爱专业,敢挑担子,廉洁清正,不徇私情,正派向上。

1954年,万启盈被任命为华东行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主管印刷、科研、教育、物资等,周恩来总理签的任命状他珍藏至今。

被称为中国印刷事业奠基人之一的万启盈,于1953年创办了上海印刷学校,对中国印刷工业影响至今。

首届学员没有现成教材,万启盈只能边编写讲义边授课。

“上海有人提出停办,北京有人提出撤销学校的实习工厂。

为此,我曾很不冷静地拍桌子瞪眼睛。

”万启盈回忆。

万启盈的坚持,令上海印刷学校顺利起步并办学至今,而同样是这份坚持,成为他后来的一条罪行。

1957年,因为在如何接管、改造上海文化单位的问题上和领导意见不一致,万启盈被打成右派,直接下放到印刷厂劳动,后调到上海印刷研究所工作。

“文革”中,他又成了专政对象,干脆就被发配当了木匠。

但万启盈只要有空就摸索第一代照相排字机的排版工艺,调整修理好一台废旧的日本照排机。

他居然摸出门道,把过去仅用来制作地图文字的照排机用于书刊文字排版,摸索出第一代照排书刊胶印印书的新路子。

老人说,自己耿直的脾性,一辈子都改不了。

他曾在自述中写道:

“难移的执着直言的秉性,曾碰得我头破血流,也有过看事片面说话不审慎之处。

团结了人,也得罪过人。

但老人更是一个乐观的人。

他爽朗地笑,说自己“尽管家散了,官没了”,但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对我是好处太大了。

可以说,这是我最出成绩的20年,很多事情都是这时候做的” 。

1985年后,万启盈致力于编写专业书籍和整理印刷史料,参与了《辞海》的编纂修订工作,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印刷学科部分的主编。

1997年,老人荣获毕昇奖。

在《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史》里,老人特意使用了九个繁体字,希望以此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和重视。

早在2004年,老人就一字字写下《时代呼吁书同文》,希望海峡两岸能够互相交流,各自挑选出几个字来改变,大陆使用繁体,港澳台使用简体,以此达到一种“书同文”的文化默契。

“我这辈子就是这么个人,一辈子讲真话,屡教不改。

”93岁的万启盈,依旧声如洪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本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文笔简洁,描写细腻,形象地刻画了万启盈老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形象,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

B.第八段中万启盈老人的自我评价,充分表现了他对自己一生品行的肯定,他很为自己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上没有失误而感到自豪。

C.在延安工作时,万启盈毫无私心杂念,一心一意干革命。

排字,拼版,当厂长,当连长打游击,做过多种工作。

D.万启盈不仅热爱专业,而且关注国事。

他了解时事,心痛于社会不良现象,他希望海峡两岸开展交流,达到“书同文”的文化默契。

E.第四段写万启盈自嘲:

“我现在是‘半个废物’。

”这句话是说他现在岁数大了,有些工作没有精力去做了,比如书稿须交给助手整理。

(2)作为中国印刷事业奠基人之一的万启盈,在印刷方面做出过哪些重大贡献?

请简要概括。

(6分)

 

 

(3)从全文看,万启盈先生有哪些个性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4)在万启盈的奋斗历程中,“坚持”二字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

你认同他的“坚持”吗?

为什么?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1)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活动将是一场盛典,而不是一出________剧。

中国崛起以及与之相关的现阶段外交形势是既定的,中国人的注意力不会纠结在与之相关的一些细节上。

(2)2014年,瑞昌采用外引内留、_________的策略,全方位、多渠道为企业“招兵买马”。

截止目前,该市工业园人力资源充足,缺工不足百人。

(3)北京_________,在南海再造两岛。

根据既定作业计划,中国在南沙群岛部分驻守岛礁上的建设将于近期完成陆域吹填工程。

A、纵横捭阖 兵不厌诈 远交近攻      B、远交近攻 纵横捭阖 兵不厌诈

C、纵横捭阖 远交近攻 兵不厌诈      D、远交近攻 兵不厌诈 纵横捭阖

1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2015年电视华鼎奖落幕,周迅获封视后,佟大为获得视帝,郑晓龙获得最佳导演,《红高粱》获得最佳剧集,唐嫣获当代电视剧最佳女演员,领奖时狂落泪。

B、来自台湾IC设计机构的消息来源称,预计华为和小米两家大陆公司的自己品牌智能手机对各自自主开发的ARM架构AP(应用处理器)采用率将大幅度提高。

C、中国不是通过9·3阅兵搞地缘政治,我们邀请有关国家领导人前来出席活动也不是讲排场,显示中国的外交实力,而是因为这是世界各国二战纪念活动的通行做法。

D、奥巴马政府已向韩国施压,要求韩总统朴槿惠不要参加将在北京举行的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

韩官员进一步表示,朴槿惠尚未就是否出席中国政府的纪念活动做出任何决定。

15.从下面各项中选出一项填入空白处使其衔接成为一个整体,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中国决定9月3日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目的比较简单。

中国这样做有助于世界全面认识二战,对中国人当年付出的巨大牺牲给予尊重。

这是一份迟到的、在道义上有充分正当性的弥补。

中国向谁发邀请,各国领导人是否接受邀请前来,有很多先例可循。

_______________。

有些国家领导人在来与不来的问题上“想得比较多”。

美国大概就是在对华问题上经常“想多了”的国家,在亚投行等许多事情上,美国都表现出了这样的倾向。

但是华盛顿似乎意识到这样“小心眼”并不光彩,因而公开表现有所克制。

日本的相关表现要露骨、极端得多。

像在美国是否应当对朴槿惠接不接受中方邀请表达态度上,美国媒体还没有想到去关注,日媒却已经迫不及待了。

A、美国、日本等在亚投行和9·3事件的处理上就是鲜明的例子

B、遗憾的是,地缘政治的影子像幽灵一样四处徘徊

C、实事求是讲,中国希望能够多来一些外国领导人,但是如果来得少,也无所谓

D、少来几个外国领导人让中国“不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