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64959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60 大小:16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朱元思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与朱元思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与朱元思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与朱元思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与朱元思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与朱元思书.docx

《与朱元思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朱元思书.docx(1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与朱元思书.docx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

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

(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

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1.给下列加点字的字注音。

泠泠作响(líng)缥碧(piǎo)急湍(tuān)

轩邈(xuān)(miǎo)嘤嘤(yīng)成韵鸢飞戾天(yuān)(lì)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风烟俱尽(全,都)

(2),从流飘荡(顺着)

(3),一百许里(表示大约的数量)(4),水皆缥碧(青白色)

(5),直视无碍(阻碍)(6),急湍甚箭(急流)

(7),皆生寒树(耐寒碧绿的树)(8),负势竞上(凭依)

(9),互相轩邈(作动词,比高远)(10),争高直指(向)

(11),千转不穷(同"啭",鸟鸣声)(12),鸢飞戾天(至)

(13),望峰息心(平息)(14),经纶事务(筹划、治理)

(15),窥谷忘反(同"返",返回)(16),横柯上蔽(树枝)

(17),在昼犹昏(白天)(18),疏条交映(掩映)

(19),湍(急流。

)(20),奔(飞奔的马。

(21),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高。

邈,远。

(22),转(通“啭”,鸟叫声。

)(23),反(通“返”。

(24),见(通“现”,露出。

)(25),风烟(烟雾。

(26),共色(一样的颜色。

)(27),从流(随着江流。

从,顺,随。

(28)缥(piǎo碧(青白色。

)(29),无碍(毫无障碍。

(30),甚箭(比箭还快。

)(31)夹岸(两岸。

(32),竞上(争着向上。

竞,争)(33),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34),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形容树绿而密。

(35),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

负,依凭。

(36),千百(形容很多。

)(37),泠泠(líng)(形容水声激越。

(38),作响(发出声响。

)(39),相鸣(互相和鸣。

(40),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

)(41),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韵,和谐的声音。

)(42),经纶(筹划,治理。

(43),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

(44),绝(停止)

(45),蔽(遮蔽。

)(46),柯(kē)(树木的枝干。

(47),犹(像。

)(48),交映(互相掩映。

(49),鸢(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

鸢,一种凶猛的鸟。

戾,至。

3.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吴朝请集》。

(2),作者描绘富春江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

第一段总写山水之美,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八个字;

第二段写“异水”二字,抓"清"和“急”特点;

第三段又分写“奇山”,多层次展开描绘。

4.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C)

A、蝉则千转不穷(尽)B、负势竞上(凭依)

C、横柯上蔽(隐蔽)D、好鸟相鸣(美丽)

5.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B)

A、从流飘荡B、任意东西

C、互相轩邈D、天下独绝

6.下列加点字不是虚指的是(A)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7.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D)。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D、此人----为具言所闻

8.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9.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他们的表达效果。

(1),视觉上的对偶句略

(2),听觉上的对偶句略

(3),表达效果: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更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像老鹰那样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11、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①。

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注释:

①欲界:

佛教所谓的三界之一,这里实指人间。

②康乐:

谢灵运,袭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③与:

参与,即置身其中。

奇:

山水的奇妙。

(1)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古今共谈(一起谈论)B.夕阳欲颓(正要落山)

C.五色交辉(交相辉映)D.晓雾将歇(将要散尽)

(2)本文虽未提到所描绘的究竟是何处之景,但我们仍可从文中景色的清丽明净看出作者所描绘的是三峡的山水之美。

作者在写景时,先写静景,后写动景,以以动衬静;从时间上看,既有早晨之景,又有傍晚之景,层次极为分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的“乱鸣”所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乱鸣”在整个场景描写中有何作用?

“乱鸣”描绘晓雾消散后禽鸟之乐。

以禽鸟之喧闹来反衬山林的幽静

(4)作者对所见之景的直接评价为“欲界之仙都”换为四字短语应是:

人间仙境。

(5)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四个字与本文中“沉鳞竟跃”所用修辞方法相同,所描绘的景观相似,那就是:

锦鳞游泳(借代)浮光欲金(比喻)。

12.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13.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13.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4.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

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15.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

①整体形象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郁郁葱葱,顽强生长,互比高低,直插云霄,连绵起伏,生机无限。

通过“写貌”表现树之奇,亦山之奇。

②生长状态奇。

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动态比拟中,通过“绘形”山之奇尽显。

③自然声音奇。

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神往。

鸟之鸣,婉转流丽,晶莹润畅,富有音韵之美,悦耳动听。

蝉、猿之声,在空谷传响,袅袅不尽,从侧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参天,连绵不断。

通过“摹声”又显一奇。

16.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

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

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

17.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找出这两方面入手圈出写得好的字词句,并谈谈好在何处。

从视觉来写: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从听觉来写: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

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18、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

19、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0、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21、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重点)

22.(拓展延伸)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两篇文言文中的话?

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

“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柳宗元《小石潭记》)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

23..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精要笔记:

(1)通过对富春江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也隐含着作者消极遁世的思想。

(2)本文的特点:

1)骈体文;2)以写景为主,景中寓情;3)采用总分结构; 

(3)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配合。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

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

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

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

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

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

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

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

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

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赞曰:

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

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她就是说这一类人吧!

醉酒赋诗,以娱乐自己的心志。

是无怀氏之民吗?

是葛天氏之民吗?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字的含义。

(1)亦不详其姓字。

(详细地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

(旧交,旧友。

(3)或置酒而招之。

(备办,置办)(4)颇示己志。

(很)

(5)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冷清)(6)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体会意旨)

(7)亦不详其姓字(知道)(8)每有会意(休会)

(9)期在必醉(期望,希望)(10)其言兹若入之俦乎(辈,同类)

(1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

(12)造饮辄醉(就,总是)

(13)环堵萧然(冷冷清清的样子)

(14)短褐寰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1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2.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

①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②生活: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③志趣: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2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我的译文:

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4.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我的理解:

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5.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

我的介绍:

参考示例:

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柳树,而得号为“五柳”。

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言寡语。

他一生好读书,喜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

(3分,能从生活状泥、性格、、志向情趣三个方面介绍,且语言简洁、流畅即可)6、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是作者的自画像,因此这样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现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于贫穷的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气节。

7、本文写人的方法与特点。

文章虽短,但抓住了五柳先生的主要特点,并围绕其主要思想性格特点来组织材料,因而写得栩栩如生,寥寥几句话,五柳先生的鲜明形象便跃然纸上。

本文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记叙了他“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这三个爱好,这样的爱好正体现了其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贵”。

文中在表现五柳先生安于贫穷的方面,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描写了他的住宿的简陋,“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描写了他在吃穿方面的简陋。

文章把记叙与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地刻画了人物。

8、“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

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9、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醉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

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10、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11、“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不一样的。

“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12“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

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

“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精要笔记:

文章托五柳先生为名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独立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2〉然后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3〉祗辱有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

4〉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食器)

5〉不以千里称也(凭,凭借)(著称)

6〉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吃没)

7〉食马者(通“饲”,喂)

8〉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等同,一样)

10〉或尽粟一石(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鸣叫)(通晓)

14〉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识别,了解)

3.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子并释义。

1〉食马者(“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人才;

“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6.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7.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8.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9.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0.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11.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12.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1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16.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

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

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

17.对对联。

上联:

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

有志可成万里驹

18.分别概括123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

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19.“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20.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2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