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创作方法二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64644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小说创作方法二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小小说创作方法二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小小说创作方法二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小小说创作方法二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小小说创作方法二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小说创作方法二汇编.docx

《小小说创作方法二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小说创作方法二汇编.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小说创作方法二汇编.docx

小小说创作方法二汇编

第四讲微型小说创作

一、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

越来越多的文学青年从微型小说起步而走向文坛的事实,反复地印证了阿•托尔斯泰的一句话:

微型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

”因此,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创作的文学爱好者来说,确实很有必要去了解和掌握微型小说这种“入门文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写作规律。

1、寓大于小,微中显著

微型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小说体制,它的形体特征首先是“小”和“微”,我们应该从这里开始进入微型小说本质特征的讨论。

在艺术篇幅上,这种“小”和“微”要求微型小说的字数一般是在1500字以内。

像一些脍炙人口的微型小说珍品:

海•伯尔的《悠哉游哉》、穆•阿里的《一个老人的问题》、白小易的《客厅里的爆炸》,都没有超过1000字。

如果把微型小说的字数放宽到2000,甚至3000,那么,事物就有可能由量变引起质变,微型小说恐怕就会失去它的真正特点。

微型小说由于篇幅的“小”和“微”,它只能抓住生活的一个侧面、一个瞬间来展开艺术构思。

如果我们从宏观角度、从历史的角度来探寻这一个侧面、一个瞬间的内涵,便能从“微小”的生活时空中开掘出深邃的艺术意蕴。

这样,我们在这个短小的篇幅里完全有可能写出大主题。

譬如:

在《悠哉游哉》(《世界微型小说精选简评集》283页)里,游客和渔夫的对话,实际上是象征了人类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手段的一种哲理性思考。

《一个老人的问题》(《微型小说艺术初探》附录332页)通过一个简朴的艺术场面表现的是人类的一种深层的痛苦意识。

《客厅里的爆炸》(《中国青年报》1985年5月3日)则通过描写一个心不由己的小故事揭示了一个民族相当普通的社会心态和深层的消极潜意识。

微型小说的形体特征虽然是微小的,但小形体却含有重的质。

寓大于小,微中显著,这才是微型小说的本质特征。

2、情节单一却不单调

一般说来,短篇小说是由两个以上的事件组成复杂情节,而微型小说只能由一个事件构成单一情节。

这是微型小说和短篇小说相互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准。

王蒙的《虎伏》(《加拿大的月亮》)和陈慧君的《小巷悠悠情》(《小小说选刊》1988年8期)都有一个共同的情节内核:

一个极其偶然的因素使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失之交臂。

然而:

《虎伏》先是简略地叙述了一个“三好女性”和一个“尖下巴女性”的初恋故事,接着又详细地叙述这个“最漂亮的女性”的初恋故事(前两件事是这个故事的陪衬)。

在主体故事里,叙述人一一讲述了她(他)们相识、相思以及突变的三件事。

因此可以说,《虎伏》由三个大事件和三个小事件构成了它复杂的情节。

而《小巷悠悠情》里只有一个艺术场面,整个事件是女主人公在画展的一幅油画前回忆男画家和她在小巷里默契的感情交流及中断的过程,其它场面的复杂内容都被作者巧妙地融进画前的回忆里而转化为这一事件组成的单一情节。

因此,这两篇作品虽然篇幅都只有1000多字,但两者的文体界线却是明显的:

《虎伏》是短篇小说,《小巷悠悠情》是微型小说。

很多文学习作者没有按照这个规律来提炼微型小说的情节,让太多的、太复杂的事件挤进微型小说里,于是形成了“微型小说短篇小说化”的倾向。

微型小说的情节虽然是单一的,但是这个单一不等于单调,微型小说在情节上的本质特征,恰恰是在于从这单一中追求精美。

微型小说作为小说家族的第四个小兄弟,它同样要具有小说的家风,同样要在情节中给读者提供和一般小说情节相同的形式美感。

然而,单一的情节怎样体现小说味呢?

这就使得微型小说的单一情节必须构成一个有开端,有发展,有变化,有高潮,有结局的完整的审美过程。

而单一的情节由于先天的限制,它确实比较难形成一种情节的变化和起伏,怎么办?

它只好在情节的尾部通过出人意料的曲转和反转来构成艺术的波澜,来实现单一情节的精美。

这样,我们便看到微型小说单一情节出现了如此多的曲转模式和反转模式。

在《一个老人的问题》里,我们的确没有想到这个冷漠的酒保,正是那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反复打听的儿子。

在邦达列夫的《邻居》(《世界微型小说精选简评集》)里,我们同样也没有想到,这一对好邻居,很多年以前,竟一个是法院侦察员,一个是这个侦察员的审讯对象。

为什么世界上一些有名的微型小说作家和理论家(如欧•亨利和罗伯特)都不约而同地把“结尾惊奇”当作微型小说的三大要素之一?

为什么“欧•亨利式”的结尾竟可以成为微型小说学里的一个专门概念?

微型小说在单一情节中追求精美,正是其中不言而喻的原因。

3、人物性格单纯而不单薄

在人物塑造上,这种“小”和“微”则表现为一种性格描写的单纯性。

所谓性格描写的单纯性,就是说微型小说在短小的篇幅里只刻划一个主要人物,只描写这一个人物的一个性格侧面,只突出这一个性格侧面中的一个性格元素。

“国庆杯”微型小说大奖赛的优秀作品《瘾》(孙志鸣,《写作》1989年7期),便是抓住了一个李厂长爱听汇报、爱作指示的性格元素,作了夸张而传神的勾勒,把一个官瘾十足的人物性格特征写透了、写活了。

但是,微型小说人物描写的这种单纯性并不等于单薄。

在微型小说的构思中,作者完全可以让这一个性格元素概括出人物的整个性格侧面的主要特征,并让它凝聚着丰富的时代和历史的内涵。

那个官瘾十足的李厂长不正是我们生活中这一类人物的典型概括吗?

我们从他的身上,不正看到了严竣的改革生活给各种人物带来的心灵震荡吗?

因此,在微型小说人物描写的单纯性中,我们同样可以写活一个人物,同样可以在人物描写的单纯性中实现性格描写的丰富和圆满。

综上所述,微型小说由于它的“微”和“小”,首先构成了它篇幅短小,情节单一,人物单纯的形体特征。

然而,它的短小不等于简陋,单一不等于单调,单纯不等于单薄。

在短小中开掘深蕴,在单一中追求精美,在单纯中体现丰富,一句话,以小见大,以微显著,这才是微型小说从形体到本质的文体特征。

这个特征在一般小说中并不存在(相对长中篇小说而言)或者并不突出(相对短篇小说而言),然而它却构成了微型小说的艺术生命。

我们牢牢地把握这一点,才能使我们的微型小说鉴赏与研究进入到一个符合艺术规律的境界。

二、微型小说的创作

(一)微型小说的艺术构思

1、提炼构思内核

微型小说的艺术构思不同于一般小说。

这种小说体制的文体特征规定了它的题材必须是生活中的一个有意义、有包孕的聚焦点。

微型小说的构思能否展开,关键就在这个体现了生活聚焦点的构思内核是否形成。

作家林斤澜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曾这样说过:

“把生活整理起来,构成小说,一般说应当找到一个‘核’。

‘核’,这不是技巧问题,而是对生活理解、认识的态度。

”(《小说选刊》,1988年第6期)如何理解林斤澜说的这个小说艺术在构思中形成的“核”呢?

可以说,这个构思内核不是创作过程中作者抽象的写作意图,也不是经过了概括的主题思想。

它是一个能用一二句话就可以归纳的思想与形象初步结合的意象实体。

仅仅有一个好的创作意图,或者,仅仅是熟悉了一个精采的故事而又没有把握它的深刻内蕴,都将不能形成构思内核。

作为思想和形象初步结合的构思内核,它包含了一个故事中最精采的高潮情节,也概括了一个人物性格中最富有特征的闪光点,同时还孕含了这个题材的巨大的主题能量。

在一般小说中,这种构思内核可能有若干个,特别是长中篇小说,它可能就是由一串构思内核生发成几条情节线索。

而对于微型小说来说,它的构思内核只有一个。

我们从生活中提炼出了一个构思内核,实际上就相当于我们掌握了一次微型小说创作成功的机会。

2、构思内核的类型

随着题材的差异,微型小说的构思内核也有不同的类型。

白小易的《“非法”同居》(《小小说选刊》1987年1期)写一对年轻人因为婚事新办,却被人们当作了“非法同居分子”。

这种把正常当作反常来加以否定的悲剧,是由一个事件性的构思内核组成了它的艺术机制。

孙方友的《捉鳖大王》(《小小说选刊》1988年7期)写了一个震憾人们心灵的悲壮反抗。

捉鳖人刘二为了毒死凶残狠毒的日本大佐,他和日本大佐同饮放了慢性剧毒药的鳖汤,于是两人同归于尽了。

这可说是人物型的构思内核。

在《欧文的试验》(《百花园》1987年2期)里,通过一个正确回答欧文提问的不是研究生而是青年服务员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深刻哲理:

我们不能以地位的尊卑、名声的显赫来判断是非。

可以说,这就是作品的思想性构思内核。

当然,微型小说的构思内核远不止这么几种类型。

还有一些像物件式、心理式、画面式等各种构思的方式需要我们去分析。

3、构思内核的审美品格

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讨论的是:

这各种不同的构思内核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共同的审美品格呢?

什么样的构思内核才能使微型小说获得艺术生命呢?

首先,构思内核必须单纯化。

这是由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决定的,能够触动、引发微型小说构思的。

往往不是一些纷纭复杂的人、事、境。

相反,它的艺术对象应该是单纯而集中的。

它单纯到只用一二句话就可以把整个故事表达出来,读者完全能够从这简洁的表达中领悟到它的思想内蕴。

因为单纯而集中,所以这样的艺术构思才能定向、定位。

其次,构思内核必须个性化。

微型小说作者的构思内核必须具有既不同于别人的作品,也不同于自己以前的作品素质。

通过这个构思内核,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对生活的与众不同的感受能力、概括能力和传达能力。

不少的微型小说习作质量平平,显不出特色,究其根,那是他们早在创作之初的构思内核就缺乏一种个性和特色。

再次,构思内核必须概括化。

如果构思内核具备了个性化,那么就要进一步审视:

这个性化的构思内核能不能实现概括化,就是说,这个构思内核是否包融有深刻的思想意蕴,它的主题是否具有较广的艺术涵盖面。

一方面,确实有新意,不一般化了;另一方面,这不一般化中又表现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社会主题。

读者读了作品,不仅觉得新鲜,而且感到深刻;构思内核不仅体现了个性化,而且还达到了概括化。

实现了这两者有机统一的构思内核,那么由它演化而成的微型小说成功的概率就较高。

4、构思规律——“生活积累——契机刺激——分解组合——想象虚构”

微型小说作家许世杰说:

他工作过的机关单位曾发生过买一把铁壶要经过司局领导审批的事件,他的获奖作品《关于申请添购一把铁壶的报告》的构思内核就是直接从这生活原型里提炼的。

微型小说作家吴金良说:

他在生活中遇到过“一个姑娘在路上坏了单车却无人帮助她”的事件,文明礼貌活动的开展使他受到触动,他把这个反面事件做了正面改造,形成了获奖作品《醉人的春夜》的构思内核(以上均见《微型小说一百篇》)。

这些事实至少使我们有如下收获:

第一,微型小说构思内核的形成同样不能离开丰富的生活积累。

无论是直接提炼生活原型的构思内核,还是从反面事件改造而来的构思内核,可以说它们都是生活的馈赠。

第二,微型小说构思内核的产生需要特定“契机”的刺激。

触动许世杰构思动机的事件是“给晚报征文写稿”,引发吴金良构思活动的契机是文明礼貌活动的开展。

这都说明,从生活素材变成构思内核,首先要有一个特定“契机刺激”。

大量的微型小说现象告诉我们,这种契机,可能是一种意念的刺激,也可能是一种人物个性的刺激。

它可能来自对某种物件的联想,也可能来自对生活中某种奇事的改造,甚至还可能出现在某种奇妙的想象中。

在“契机刺激”下,作者对某个人、事、景、物、理产生了独特的感受,许多原来互不相关的素材在这种特定的感受下发生了碰撞,建立了新的联系。

这样作者的独特感受便发展到了强烈而深刻的体验。

微型小说的构思内核就在这感受和体验中开始闪现,并形成初胚。

这个时候,作者的这些感受和体验可能还比较庞杂,构思内核还不够清晰,还达不到我们前面所说的“单纯而集中”的要求。

于是构思中的形象思维便开始了分解和组合工作。

它把一些不够典型,不便表现的素材分解出去,把一些虽然分散,但又是相当突出、相当典型的素材组合到一个细节核上。

譬如,郑贱德曾谈到他的作品《苦涩的微笑》(《小小说创作技巧》)在构思内核的形成过程中,他首先把最早使他产生感受的第一件事(一个小报编辑对当教师的他的冷待)分解出去,而只把教师地位低微的感受保留下来。

在第二件印象深刻的事里(乘火车去参加学术会),他又把自己20多天没有休息好的材料分解出去,把用作协会员证买到卧铺票的细节留作了构思内核的核,并把分解了第一个素材后留下来的关于教师的感受和那个“契机刺激”事件——读上海特级教师的文章而形成尊师重教的体验,全部组合到这个核上。

经过这一番对素材的分解与组合,全篇的构思内核开始成型了,但是这个核还不够完善,不够丰满,于是郑贱德又调动了形象思维中最主要的手段——想象和虚构来对这个成型的构思内核进行艺术的典型化。

作者通过想象,把作协会员证换成记者证,并虚构了持记者证的人是一个去省城治病的教师,他在回来的路上,乘坐的又是同一列火车,遇见的又是同一个列车长,于是教师证和记者证的命运有了戏剧性的对比。

经过这些分解与组合、想象与虚构,最后形成了“一个教师在火车上买到卧铺票的不是教师证而是记者证”的构思内核。

我们如果把这个构思内核和作者原来在生活中获得的那三个素材相比,会发现这二者间有一种令人惊讶的神奇变化。

这就是微型小说的构思从生活到艺术的巨变过程。

这样一条“生活积累——契机刺激——分解组合——想象虚构”的构思规律已被很多的微型小说创作经验所证明。

这条规律是使生活变为艺术,使微型小说的构思内核从“闪现”发展到“成型”、发展到“完善”的艺术魔杖。

(二)构思内核与艺术衍化

1、构思细节

当微型小说的艺术构思在构思内核的推动下,定位、定向地运行后,这个构思内核便开始裂变为一个核心细节和若干个一般细节了。

一般说来,成熟的微型小说构思内核里应该孕含有一个核心细节。

但是,这个核心细节还不是很清晰,很具体,很完整。

特别是它还没有与它相配合的故事背景,没有萌生出一些艺术枝桠来构成一个艺术有机系统。

所以,微型小说的构思的第二步,就应该设法让这个核心细节从构思内核中剥离出来,并赋予它一个完整的艺术形式,让它滋生出一些艺术的血肉,使它变得清晰和具体。

我们可以在任何一篇成功的微型小说里找出那个作为全篇艺术支撑点的核心细节。

譬如程琪友的《笔记》(《小说界》1987年3期):

A教授20年前就开始讲授他的《关于×××的设想》,20年后还在重复讲他的《关于×××的设想》,以至一个大学生有了他爸爸读书时的笔记本,在课堂上便不用再记笔记了。

这就是《笔记》的核心细节。

全篇设置了一个悬念式的结构,当这个核心细节一经推出,整个作品便形成了一个反转式的释悬,来解开前面那个一步步深化、强化的疑问。

因而,这个核心细节同时又兼做全篇故事情节和全篇艺术结构的高潮细节和中心细节。

一个触人深思的主题便凝结在这个核心细节里:

教学内容几十年一贯制,教学方法又缺乏一种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亟待改革的弊端之一。

这样的核心细节是整个作品的魂。

如果撤走了这个核心细节,全篇的艺术生命便不复存在了。

在一般小说里,可以没有核心细节,或者,即使有核心细节也是处在局部性的地位,它们的艺术生命是系在一个完整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上。

而对于微型小说来说,核心细节处在全局性的艺术枢纽地位上。

它是整个艺术结构的中心细节和高潮细节。

因此,在微型小说的艺术构思中,如何从构思内核里提炼出一个核心细节,并赋予它一个完美、恰当的艺术形式,使它明朗化、具体化,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微型小说的艺术成败。

2、如何在微型小说的艺术构思中提炼核心细节

第一、要在构思内核中感受最深、体验最强烈的地方提炼核心细节。

构思内核中感受最强烈的地方往往是微型小说核心细节孕育、产生的土壤。

《小日本》(《小小说选刊》1987年9期)的核心细节是“秀芝带着一个始终不对人倾吐的感情嫁人,最后抑郁而死。

”这个核心细节是怎么提炼的呢?

作者黑孩说了这么一段话:

“有一天,我回家探亲,在海滨公园处,母亲指着一个卷毛男孩对我说:

‘那是你的同学小日本,恋着他的女孩很好,只是有病死了。

死得极惨’。

母亲深重的一声‘极惨’,立刻有一下震动穿过我的身体。

我拉住母亲,要求讲述小说《小日本》中的一些事,那‘极惨’的女孩子不肯结婚,不肯向任何人诉说心中的感情,使得人生的枯荣倾刻间都变得淡化起来……”(《于平凡之中》,《小小说选刊》同上)黑孩倾听母亲诉说了一个女孩子极惨地死去的事,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这就是“契机刺激”。

在这个契机刺激下,黑孩有了一个写女孩子因自己的爱情不能实现而抑郁地死去的写作愿望(构思内核的形成)。

在这个构思内核中,黑孩感受最深、体验最强烈的地方是“那惨极的女孩子不肯向任何人诉说心中的感情”,她从这里感受到了人生的枯荣在倾刻间变得淡化了,体验到了一个女孩的灵魂因此更加执著,更加真诚,更加膨胀着生命力。

这样的感受和体验,可以说是切入肤肌、深入骨髓。

黑孩抓住这个感受和体验提炼了“一个女孩带着自己满腔的心愿和内心秘密,带着一个始终不向任何人诉说的情感,抑郁而死”的核心细节。

这样的核心细节,才是真正凝结着作者情感的焦点。

它为全篇的艺术主旨和艺术结构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点。

第二、要确定核心细节的艺术传达方式,强化核心细节的审美内涵。

怎样从感受体验最强烈的构思内核中剥离出一个核心细节呢?

符合规律的做法就是赋予这个核心细节以一个恰当的艺术形式,选择一个完美的艺术手法来传达它。

如果这种艺术形式手法选择对头,那么这个核心细节就相当于被加上了一个“复式功率放大器”,它所包蕴的审美内涵和艺术效果将得到一种大幅度的放大,它的艺术形态和风貌便得到了清晰的显示。

在《笔记》里,作者给自己的核心细节选择了一个“反转悬念”的艺术形式:

作者不断地给读者增加疑问,这个学生为什么不听课?

为什么不记笔记?

为什么还要撒谎?

而到了最后,通过学生的口,一下子就把谜底全部翻了过来,作品的结局和读者的预料刚好相反。

在这个反转形式中读者获得了一种顿悟和直觉,作品的主旨由此得到了充分有力的揭示。

除了反转的艺术形式以处,还有对比、重复、斜升……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可供我们选择使用,通过这些艺术手法来挖掘和放大核心细节的审美内涵,才能使它真正成为一种“有意味的艺术形式”。

我们在确立核心细节的内容和形式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以这个核心细节为基点,衍化一系列的一般细节。

所谓“一般细节”,是指那些没有在全篇构思中处在中心地位和高潮地位的细节,如果删去它,这对全篇的艺术内容不会带来毁灭性的损害。

但是,它又不是在构思中可有可无的。

有时它是核心细节的起因描写;有时又是核心细节的结局延伸;有时又是核心细节在发展、演变中的内容补充。

譬如,《笔记》中有四个细节单元:

A、教授在课堂上神采飞扬地讲课;B、12排靠窗的那个学生不听课,不记笔记;C、教授追问学生为什么不记笔记,为什么还要撒谎;D、学生回答说记了笔记,但这个笔记本是他爸爸的。

前三个细节单元是一般细节,它们分别展示和叙述了核心细节的起因。

最后一个是核心细节,它在前3个一般细节的铺垫下形成了出人意料的反转,因而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

如果没有前3个一般细节的铺垫和衬托,这个核心细节本身的艺术内涵则很难完美、有效地传达出来。

可见,一般细节和核心细节有着血肉相连的艺术联系,一般细节对核心细节起着一种必不可少的丰富、补充作用。

核心细节因为它的存在,才使自己得到一种完整而丰满的艺术呈示,才使自己成为一个和谐匀称的艺术有机体。

一般说来,在微型小说的艺术篇幅里,除了一个核心细节外,它还可以容纳3——5个一般细节。

因此,微型小说的艺术构思进行到第三步时,就必须在第二步里确定的核心细节衍化出3——5个一般细节。

我们在艺术构思中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衍化这几个一般细节呢?

这仍然是我们上一讲说过的分解与组合、想象与虚构。

如果在进入构思范围的素材里,出现过许多与核心细节有联系的一般细节,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分解与组合,提炼出几个比较典型、比较有力度的细节组成微型小说情节链。

如果在进入构思范围内的素材里,没有比较合适的一般细节,那么,就可以像在门捷列夫元素表里寻找未发现的元素一样,通过想象和虚构,创造一些合适的、精彩的一般细节来补足这条微型小说情节链所缺的某个环节。

这样有了一个核心细节,又衍化出了若干个一般细节,微型小说的艺术构思就可以说初具规模了。

(三)人物创作

1、创造人物的艺术原则:

单纯集中与丰富圆满

(1)在单纯中追求丰富,实现圆满

一篇小说的成功离不开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微型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小说体制,它同样要遵循小说的艺术规范,同样也要创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那么,在微型小说文体特征的制约下,微型小说在写人方面又有哪些不同于一般小说的独特规律呢?

我们在讨论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时,曾这样归纳过微型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微型小说的人物描写有一条单纯性原则,但是这种单纯不等于单薄,微型小说必须在单纯中追求丰富,实现圆满。

这个结论正是我们进一步探讨微型小说写人规律的前提。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系统,每个性格系统都由若干个性格侧面构成,每个性格侧面也都由若干个性格元素来体现。

在微型小说1500字左右的篇幅里,它没有那么多的艺术时空间来刻画一个人物性格侧面里多个性格元素,更难以塑造一个人物的多个侧面的复杂的性格系统。

因此,我们所说的微型小说人物塑造的单纯性原则必须集中落实到描写一个性格元素上来。

然而,只写一个性格元素就能创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吗?

我们来看陈洁的《写作教授》(《小小说选刊》,1990年1期)。

这篇作品只用了几个生活片断便刻画了一个老知识分子可笑而又可爱的生动形象。

他一年四季永远戴着圆框眼镜,腋下夹着几本书在校园里来回行走;他上课时总喜欢在头十分钟里用全部的愤怒来痛骂一篇他看不上眼的文章,讲到激动之处,总要掏出手绢擤鼻涕,以至于有一回他竟从口袋里摸出了一双臭袜子;他批改学生的作文,认真到连标点符号都决不放过;他接待来访者,一定亲自下厨煮一碗放着两个蛋的面条请客人吃;他去洗澡,一只脚穿着自己的皮鞋,另一只脚穿的是他儿子的皮鞋,当他被门卫盘问时,他竟用连锁推理、假言判断以及归谬法来层层论证自己的清白,最后他说:

“就相差两码,穿在脚上,还不都一样吗?

”几个生活片断剖开了可逸先生为人处世的一个性格侧面,并突出地勾勒了他这一个性格侧面中的一个性格元素——迂。

作品选择的这五个异貌同质的细节单元相当传神地凸现了他迂得可笑,迂得可爱的鲜明个性。

这好比是轰开城堡的一个缺口,然后轮番进行冲击。

这是微型小说在艺术限制中刻画一个人物性格元素,并使人物生动鲜活的典型手法之一。

在人物众多的性格侧面和众多的性格元素中,我们选哪一个性格元素作艺术的突破口呢?

这个选择是否恰当,常常成为一个微型小说人物能否成活的艺术基因。

从性格主体来说,我们应该选一个能够准确、传神地概括这一个侧面整体特征的性格元素。

可逸先生的“迂”,正是他为人处世的性格侧面中最有代表性,最能透出整体神韵的一个性格元素,从这一点上,我们完全能够想象到可逸先生一生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想象到他的决不同于一般知识分子的整个性格系统的特征。

从性格与社会的关系来说,这个性格元素,又应该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折射着时代的光彩。

我们掩卷深思,可逸先生的“迂”,不正是他几十年的书斋生活,几十年的传统文化熏陶,几十年的特定人际关系所积淀的吗?

微型小说的人物性格描写,虽然选取的是一个性格侧面的一个性格元素,但它完全有可能写活一个人物形象,完全有可能让他蕴满时代和历史的内容。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微型小说写人的艺术要求:

如果微型小说确定描写的性格元素,既能概括这个人物性格的整体特征,又能让他凝结丰富的时代和历史的内涵,而且,这个特征越是鲜明,这种内涵越是丰富,那么,微型小说人物的成活率就越高。

(2)如何实现?

选准了人物的一个性格元素,获得了一个能够成活的艺术基因,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创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的艺术形象。

在微型小说的人物创造中,如果这一个性格元素处理不妥,将很容易使人物描写变得单调和单薄,失去一种艺术的丰富和艺术的灵气。

所以,微型小说人物创造的另一个艺术要求正是要在这单纯中追求一种丰富。

那么,在具体微型小说人物创作中怎样才能使这单纯集中的一个性格元素实现艺术描写的丰富圆满呢?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并列式的细节单元来描写这一个性格元素的多种形态。

《写作教授》正好是这种艺术描写方式的代表。

写可逸先生戴圆眼镜、夹几本书的神态,这是他外表形态的“迂”;可逸先生喜欢上课前痛骂别人的文章,激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