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一轮第1部分 第2章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6034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5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地理一轮第1部分 第2章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图版地理一轮第1部分 第2章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图版地理一轮第1部分 第2章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图版地理一轮第1部分 第2章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图版地理一轮第1部分 第2章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图版地理一轮第1部分 第2章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docx

《中图版地理一轮第1部分 第2章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地理一轮第1部分 第2章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图版地理一轮第1部分 第2章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docx

中图版地理一轮第1部分第2章第1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最新考纲

考法指南

核心素养

大气受热过程。

以等压线分布图、天气资料图表,日常生产、生活现象为背景,以气温变化的角度切入考查大气的热力状况、运动特点、气温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等内容,如

2018·全国卷Ⅰ·T11;2017·全国卷Ⅰ·T9~11,2017·全国卷Ⅲ·T36

(1);2015·全国卷Ⅰ·T37。

1.区域认知:

把握不同区域特征,熟知不同区域的大气热力状况特征。

2.综合思维:

依据材料或实例,综合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

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例,知晓其蕴含的大气热力状况原理。

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问题。

1.能量来源

(1)地球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

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B地面辐射。

(3)应用——解释“高处不胜寒”现象:

海拔越高处,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因此近地面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大气的受热过程

受热过程

具体说明

地理意义

环节1:

“太阳暖大地”

绝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A太阳辐射能而增温

地面增温→太阳是地面的主要直接热源

环节2:

“大地暖大气”

地面被加热,并以B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

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环节3:

“大气还大地”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C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

热量返还地面→实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大气的两大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红外线。

②反射作用:

没有选择性,与云层厚度有关。

③散射作用:

波长越短的可见光越容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增温产生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那部分称为C大气逆辐射,其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应用

(1)分析某地太阳辐射能分布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

②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

③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

(2)分析白天气温的高低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主要看大气逆辐射的强弱

(1)解释常在夜晚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

(2)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

(3)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垂直分布

(1)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即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m。

(2)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①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

②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成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此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

考法1 结合原理示意图,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1.如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B [臭氧层破坏会导致大气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①会减少;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减弱,②会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反射等削弱太阳辐射能力增加,地面吸收太阳辐射(③)会减少;出现雾霾天气,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④在夜间会增加。

]

考法2 结合统计图表,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2~4题。

2.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D.④

3.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4.该地可能位于(  )

A.吉林省B.河北省

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B 3.C 4.D [第2题,丰雪年阴天多,加之积雪覆盖薄膜,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小,为曲线①;枯雪年晴天较多,薄膜覆盖积雪少,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为曲线②;③④曲线表示的温度较低,为膜外温度。

第3题,根据图中①②两条曲线可以看出,积雪的多少影响了膜内温度的日变化。

该题的统计数据是“平均气温”,因此不能确定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高于-16℃。

图中曲线③④基本平行,说明积雪的多少并没有明显地影响到膜外气温的日变化。

对比曲线①②和③④,其变化明显不同。

第4题,该地日最高气温出现在北京时间16时左右,当地时间应该为14时左右,由此推断该地位于东六区附近,加上寒冷、种植葡萄等因素,综合考虑可能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解题技巧]气温日变化的分析技巧

气温的日变化大小主要看昼夜温差的大小。

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考法3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在区域气温分析中的应用

(2018·全国卷Ⅰ)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第5题。

5.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

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

A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受山地阻挡,不易散热,外界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较强;毕节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A正确。

]

考法4 结合景观图片,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下图为在上海郊区一个蔬菜大棚拍摄的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而不是常见的白色的塑料膜或者透明玻璃。

据此回答6~7题。

6.由此推断,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  )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B.持续的伏旱

C.连续的霜冻

D.台风来临,狂风暴雨

7.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加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6.B 7.D [第6题,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黑色尼龙网有削弱太阳辐射的作用,所以此时段上海可能是持续的伏旱天气。

尼龙网不能防雨;防御霜冻天气应用白色的塑料膜或透明玻璃。

第7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这样做不能增加地面辐射。

伏旱时夜间温度较高,没有必要提高温度或担心低温。

]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2019·宜春模拟)物体收入辐射能与支出辐射能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

下图为上海某日某地地面辐射差额的日变化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下列关于该地该日的说法最可能的是(  )

A.昼长为a→b→c时段

B.日出发生在a之前

C.日落发生在c之后

D.b为一天中气温最高时

(2)从图中可以发现:

该地该日正值区阴影面积远大于负值区阴影面积,导致这种现象的影响因素有(  )

①昼长因素 ②地面辐射 ③大气的散射 ④大气逆辐射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B 

(2)D [第

(1)题,从图中辐射差额及一天中最高气温差异分析,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辐射差额正值最大出现在13时,辐射差额最大和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时间相差大致1小时,可推测出,辐射差额由负值转正值大致在日出后1小时,由正值转到负值的时刻一般在日落前1小时。

(2)题,该地该日正值区阴影面积远大于负值区阴影面积,说明物体收入辐射能明显大于支出辐射能,物体收入辐射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及大气逆辐射。

昼长越长,地面收入的辐射越多;大气逆辐射越强,地面收入的辐射越多;地面辐射和大气的散射为支出辐射能。

]

考法5 结合气温分布示意图,考查太阳受热过程及其影响

白露是9月的头一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为夜晚有水汽凝结在上面。

白露由此得名。

下图是白露(9月8日前后)到秋分(9月23日前后)期间我国各地平均气温日较差分布图。

据此回答8~9题。

8.白露到秋分期间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

C.西北地区D.华南地区

9.俗语“白露身不露”喻示着(  )

A.南方地区气温日较差显著,应防夜间着凉

B.北方地区夜间气温明显降低,应防夜间着凉

C.高原山区紫外线强烈,不宜外出以免灼伤

D.我国南北普遍降雨,出门需备雨伞

8.C 9.B [第8题,依据图中平均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可知,西北地区的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16℃)。

第9题,白露时节在9月份,我国北方白天气温仍较高,但夜间气温已渐低,故“身不露”喻示着晚上睡觉应盖被子以防着凉。

]

知识点二|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1.热力环流的形成

(1)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地区间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具体如下图所示,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①近地面冷热与气流垂直运动有何关系?

[提示] 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

②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高低有何关系?

[提示] 近地面气压总是大于高空的气压。

③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与冷热有何关系?

[提示] 近地面热,形成低压;近地面冷,形成高压。

④气流的水平运动流向有何特点?

[提示] 总是从高压指向低压。

2.常见的热力环流分析

(1)海陆风

读海陆风成因示意图,完成问题。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较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读山谷风成因示意图,完成问题。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读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完成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