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研究述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60061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研究述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研究述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研究述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研究述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研究述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研究述评.docx

《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研究述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研究述评.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研究述评.docx

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研究述评

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研究述评

  【摘要】本文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二代贫困与援助政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评论:

一是关于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状况的相关研究,对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的状况进行了概括;二是关于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原因解释的相关研究,对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原因的代际传递理论和二代贫困原因的经验研究解释进行了分析;三是关于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的援助政策的相关研究,对于缓解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二代贫困相关的教育、就业、保障、救助等的优惠政策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援助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正面临着“二世代”问题。

诸如“富二代”、“官二代”、“垄二代”、“贫二代”等现象和说法,转换成学术性的表达,便是社会成员的阶层地位代际传递或代际阶层流动固化的问题。

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二代贫困正是对于“贫二代”问题的研究,这一研究关注城市低收入家庭父辈的贫困如何影响了子代的收入,导致了子代的贫困。

  一、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问题也日益明显。

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使得城市贫困问题持续发展,城市低收入群体的贫困可能由其父代进一步延续到他们的子代,形成贫困的代际传递。

  城市低收入群体主要是由经济结构调整所引起的下岗、失业等人员构成,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下岗失业以后大多陷入贫困,如今他们正逐渐步入老年,而他们的子女已经成年正陆续进入到了就业阶段。

他们的子女能否就业以及就业质量如何,直接决定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子代能否脱贫。

  城市低收入群体与城市低收入家庭的界定有关,根据民政部的相关规定,城市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成员的人均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标准的城市居民家庭。

而各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标准各不相同,并且不同年份也会有调整。

例如,《河南省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规定,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的确定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考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以及住房保障和其他社会救助的关系,以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要为原则,按照不同救助项目的需求和家庭支付能力来确定。

目前对于民政部门认定的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可以直接将其认定为城市低收入家庭。

  关于城市低收入群体的贫困研究表明,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特征是收入水平低、营养条件差、住房条件简陋,由于收入有限而且普遍没有积蓄,因此难以应对大额的教育和医疗支出。

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低,一旦遇到需要大笔开支的财务危机,整个家庭生活就很可能陷入绝境。

虽然一些城市低收入群体享受到了低保金,但低保金根本无法弥补日常支出的不足。

相关研究表明,贫困往往具有阶层性的特征,贫困阶层处于社会低下地位。

从影响贫困的因素看,教育水平低、失业等会增加贫困的概率;而对于长期贫困来说,家庭抚养比、个人受教育水平以及个人健康状况有对其重要影响。

  城市低收入群体的贫困问题持续发展,并表现出了贫困代际传递的特征。

贫困的代际传递加剧了社会阶层结构固化的趋势,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状况的研究

  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城市低收入群体本身的贫困问题,而较少关注他们子代的贫困以及代际之间贫困的传递问题。

  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二代贫困,即称为“贫二代”现象。

对于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二代贫困问题,孙立平等认为,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二代将是未来失业人口的主体。

由于他们大多数处于就业与失业之间转换频繁的“准失业”状态,所以将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由于他们自身的不利条件使其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

而且他们没有正式的就业经历,也无法享受再就业社会保障优惠政策,因而他们大多难以脱贫,仍然会延续父辈贫困的状况,形成贫困的代际传递。

  对于二代贫困的原因,段慧丹等的研究认为,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二代要么没有工作,要么非正规就业而随时可能失业。

这种工作状态既无法获得较高的可持续性的收入,又难以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

城市低收入群体父辈低下的社会阶层地位限制了他们子代的就业选择,使得他们不能得到与中上阶层地位的社会成员相平等的就业机会。

而且城市低收入群体父辈的受教育水平也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教育程度和社会资源的占有。

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二代既没有丰富的财产收入,又缺乏较高的劳动收入,从而导致了他们的持续贫困。

  对于二代贫困的结果,相关研究认为二代贫困是社会缺乏向上流动的机制,导致了阶层结构的固化。

我国社会阶层的代际绝对流动率不高,代际流动的阶层固化主要表现在中、下阶层上。

有调查表明子代下层中有超过83%来自于父代下层,社会阶层地位的下层具有较高的代际继承性,贫困代际传递现象表现明显。

还有研究为了说明“贫二代”现象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影响,用社会阶层结构的板结化来说明阶层结构的固化。

  三、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原因解释的研究

  基于贫困代际传递的视角,从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社会阶层地位来看,以往的相关研究认为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二代贫困与其一代贫困密切相关,一代贫困影响了二代贫困,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二代延续了一代的社会阶层地位,贫困具有代际传递性。

  1、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的代际传递理论

  贫困的代际传递强调贫困可以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具有传递性。

贫困的代际传递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条件,在贫困家庭内部由父辈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延续父辈贫困的状况。

它反映了贫困的一种循环,反映了贫困在世代交替中的一种延续状态。

  按照经济学的解释,贫困的代际传递实质上就是“资本”在代际传递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负外部性。

代际传递的外部性是指随着时间的延续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外部性。

所谓外部性是指父辈对子代的影响,表现为在代际传递过程中子代付出的额外成本或者得到的额外收益,从而使得不同父辈的子代也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

代际传递的外部性又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种情况,正外部性表现为富裕的代际传递,负外部性则表现为贫困的代际传递。

而这里的“资本”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是指经济资本,也是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政治资本或者生态资本等一切有形的或者无形的资本,它包括了各种资本形式,是各种资本的总和。

  贫困的代际传递理论是针对贫困在两代人之间延续的状况及其原因进行探讨的理论流派。

这一理论试图从贫困群体的内部因素,诸如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贫困文化、生活环境等因素,来分析长期性、持续性贫困的原因。

贫困的代际传递理论在西方国家兴起,这一理论也被用来解释我国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二代贫困问题。

  贫困的代际传递的理论源于动态贫困问题的研究。

动态贫困问题研究是关于个人或者家庭在贫困阶层地位上流动状况的研究,即是通过分析个人或者家庭陷入贫困、在贫困阶层滞留、脱离贫困阶层以及他们阶层地位变化原因,并将这一变化与宏观的社会福利政策结合起来,从而对贫困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的研究。

  英国的朗特里是第一个研究动态贫困问题的学者,他的理论一般被称为“贫困生命周期理论”。

朗特里将劳动者的一生划分成5个阶段,划分的标准是人们的需求与供给,即在人的一生中或者在家庭的一生中都会存在贫困状况的变化,认为家庭生命周期中的家庭总人口与劳动力人口之间关系决定家庭是否会陷入贫困,进而来解释贫困的循环与传递。

美国学者杰米逊?

哈里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他提出当前存在的贫困状况会造成生活条件差,收入低,无法就业或者失业,以及身体条件差等问题的产生和恶化。

这种情况长时间的积累,又会使贫困人口面临更多的问题,促使贫困恶性循环,即贫困在一定情况下会孕育贫困。

因此,贫困具有代际传递的特征。

美国经济学缪达尔提出了累积性劣势理论。

缪达尔的观点是贫困自我延续或恶性循环概念的起源之一。

累积性劣势理论强调不利条件的累加,那些处于贫困时间愈久的贫困者愈不容易脱离贫困。

刘易斯提出了“贫困文化”的概念,创立了贫困文化理论。

他认为贫困文化是贫困阶层特有的。

贫困文化有着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结构体系,是属于社会亚文化的一种,同时也是贫困阶层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映与呈现方式。

贫困文化所包含的关于贫困阶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生活态度等容易使生长在这种环境下的贫困阶层的子代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深化。

贫困文化会造成贫困阶层的子代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更好的就业,产生贫困的代际传递。

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提出了“贫困与成长限制”理论,他认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因为个人自身因素或者某些家庭因素而陷入贫困的被称为个别式贫困,另一方面因为居住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接受教育的条件、获得就业的机会、国家的保障政策等,并非因由于个人原因而导致的称为岛屿式贫困。

加尔布雷思提出贫困会因为人们无法改变所处的环境因素而产生贫困的代际传递。

  根据二代贫困的原因解释,以上的这些理论大体上可以归为两类,即贫困代际传递和贫困陷阱两种理论模式。

而贫困陷阱理论模式,例如贫困生命周期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等,认为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人或者家庭由于贫困而不断地再生产出贫困,他们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摆脱。

这种理论不是解释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而是强调贫困是周而复始、恶性循环的一种状态、一种存在形式。

贫困代际传递解释了传递原因,贫困陷阱说明了表现形式,因此,贫困陷阱理论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是互补的,从不同方面说明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2、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的经验研究

  社会学在关于社会流动的研究中提出,如果社会阶层结构的上层成员的下一代仍然是上层成员,而社会阶层结构下层成员的下一代仍然是下层成员的话,就说明社会缺乏跨阶层的社会流动。

如果社会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缺乏流动,尤其是下层成员缺乏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这样的社会阶层结构就是僵化、凝固的,社会就可能出现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

  相关研究从贫困代际传递的视角来看,提出了城市低收入群体“父代贫困─子代教育水平低以及社会资本少―一代就业能力低―子代再贫困”的二代贫困解释模式。

有关社会阶层地位流动的研究中,多数研究检验和证实了阶层地位的代际传递。

如果用收入作为测量阶层地位指标的话,有研究通过对我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经验研究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较低,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收入代际传递现象,即存在着阶层地位的代际传递。

并且城市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高于农村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

代际收入弹性是指父辈的收入对子代收入的影响,代际收入弹性的数值越大,表示收入的代际流动性就越低,收入的代际传递现象就越明显。

经济学家迈尔斯?

克拉克提出,越是收入不平等的国家越是具有较高的收入代际传递。

在城市居民中,处于收入最高或者最低社会阶层的收入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另有研究表明,我国居民子代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亲收入或者家庭收入的影响,证明了我国居民收入代际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传递效应,特别是低收入群体。

而很多针对农村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父辈收入与子代收入之间也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农村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较低,居民收入表现出一定的代际传递性。

有研究运用数据资料对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的贫困代际传递现象非常显著,尤其在相对贫困的层面上代际传递现象更为突出。

处于相对贫困地位上的大多数贫困阶层的父辈在子代脱贫以后并没有实现收入的大幅度上升,社会阶层地位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仍然处于贫困的边缘,有可能再次陷入到贫困之中。

另有研究发现,城市低保家庭青年的预计月收入平均只相当于非低保家庭同龄人的1/4,大约仅有35%的贫困家庭的子代能够跳出贫困陷阱,城市贫困存在代际传递的情况。

还有一些研究对低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阻碍因素进行了分析,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子代起点低、资源少,难以与富裕家庭的子代平等竞争,如果政府不对他们进行援助,他们将仍然不能摆脱贫困。

  城市低收入群体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途径是教育和职业。

对于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的影响因素,不同的研究也得到了一些共同的结论。

例如,有研究结论认为,影响城市低收入群体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包括父代的职业、收入、父代与子代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源以及家庭成员的生活态度等。

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具有连锁性效应。

有研究提出了立体型贫困的概念,认为立体型贫困的特征导致贫困代际传递:

城市低收入群体不仅面临就业困难、收入低的情况,而且还承担着严重的教育、医疗、住房负担,存在着被社会排斥的风险,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二代贫困的产生。

基于社会流动视角的相关研究集中探讨了父辈的职业、收入以及子代的教育程度、职业技能状况等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也探讨了城市低收入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源以及家庭成员的生活态度等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

另外有研究认为,由于表现为教育程度和职业选择的人力资本的代际传递不断增强,而且收入的代际传递也在不断增强,父辈的收入对子代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大,两者呈正相关。

  以往关于城市低收入群体代际传递的研究中,先赋性与后致性往往是两个解释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阶层地位获得的基本影响因素。

大多数研究验证了先赋性因素在地位获得中的作用,同时证明了自致性因素在地位获得中的作用。

有研究认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父辈所在工作单位的社会地位的高低,能显著地影响到子代是否能进入到一个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单位。

以往的研究还发现,代际之间有着较强的教育传递关系,父辈教育程度低则子代的教育程度也可能低,并且教育程度差距也是影响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贫困家庭具有代际传递的特征,而影响贫困代际传递的家庭因素中包括父辈受教育程度及其素质、性别与营养投资、基因遗传与疾病等,家庭外部因素中包括社会文化背景、机会平等与政策制度等。

还有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我国西部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认为这些因素包括自致性因素和先赋性因素两个方面。

自致性因素包括子代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以及社会关系网等,先赋性因素包括父辈的经济地位、社会关系网、家庭结构等。

  然而,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在阶层地位获得中的作用大小在发生变化,先赋性因素的影响减弱,而自致性因素的影响增强。

早期地位获得的经典研究中,布劳―邓肯等人就提出伴随着工业化的持续发展,先赋性因素的作用逐步减弱,而后致性因素的作用逐步增强。

吴莹等通过对武汉市居民家庭的调查发现,父辈对子代职业选择的影响在逐步减弱,自致性因素对子代职业选择的影响则逐步增强。

还有通过对职业地位获得过程的经验研究发现,虽然作为先赋性因素的家庭背景对其子代的职业地位获得有影响,并且先赋性因素的家庭背景是通过自致性因素影响子代的职业地位获得的,但是自致性因素在子代的职业地位获得过程中的作用仍然不断增强。

由此可见,如果用职业地位作为测量社会阶层地位的指标的话,那么自致性因素对子代阶层地位获得的影响作用正日益增强。

  另外,文化资本对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阶层地位的获得也有影响。

文化资本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文化资本包括高雅文化资本与各种教育资源,它一般是通过教育这个中介变量发挥作用的。

有研究表明,父辈文化资本的存量越高,子代的教育程度也就会越高,子代越有可能向上流动到更高的社会阶层。

这表明包括家庭文化氛围和文化投资在内的文化资本对子代阶层地位的获得具有重要影响。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个人教育地位的获得需要家庭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由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与其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因此城市低收入家庭由于收入有限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更低。

家庭贫困带来的风险溢价会成为其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一项额外成本从而降低教育投资的意愿,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以及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低收入家庭对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

而事实上城市低收入家庭对其子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又是低收入家庭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低收入家庭不能或者是不愿让子代接受更高的教育可能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

从而使得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继承了贫困的阶层地位。

  四、现有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总之,以往的相关研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视角上多是对城市贫困阶层的宏观分析而缺乏从阶层内部代际传递角度的微观分析。

其次,内容上多是对整个社会流动状况的分析而缺少对一个阶层社会流动状况的研究。

再次,研究方法上多是对社会流动的理论分析而较少进行实证研究。

总体而言,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以往关于贫困代际传递的相关研究多是从经验研究进行的实证分析,而没有进一步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而且实证研究主要从微观角度研究代际传递,而缺少从宏观社会环境角度的研究。

  (注: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二代贫困与援助政策研究”(2012BSH003)。

  【参考文献】

  [1]张清霞:

贫困动态性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

  [2]刘林平、沈宫阁:

“贫二代”现象及其发生机制实证分析[J].人民论坛,2014

(2).

  [3]段林鹏:

论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板结化趋势及改善途径[J].劳动保障世界,2011(12).

  [4]甘露: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贫困的致因分析──基于贫困代际传递论与贫困陷阱论比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

(2).

  [5]张兵: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发展轨迹及其趋向[J].理论学刊,2008,170(4).

  [6]江山:

国外动态贫困研究的发展与述评[J].兰州学刊,2009(3).

  [7]方鸣、应瑞瑶:

中国城乡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及分解[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0,20(5).

  [8]王青、胡颖森:

中国居民家庭收入代际传递性分析[J].特区经济,2011(10).

  [9]韩军辉:

基于面板数据的代际收入流动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181(4).

  [10]张立冬:

中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3,23(6).

  [11]毕?

?

、高灵芝:

城市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9

(2).

  [12]王爱君、肖晓荣:

家庭贫困与增长:

基于代际传递的视角[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175(4).

  [13]陈文江、杨延娜:

西部农村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的社会学研究――以甘肃M县四个村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0(4).

  [14]吴莹、何晓奕、成思远:

城市居民代际之间的职业变化规律研究──以武汉市居民为例[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1).

  [15]方长春:

趋于隐蔽的再生产――从职业地位获得看阶层结构的生成机制[J].开放时代,2009(7).

  [16]仇立平、肖日葵:

文化资本与社会地位获得――基于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1(6).

  [17]邹薇、郑浩:

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什么不读书:

风险、人力资本代际传递和贫困陷阱[J].经济学动态,2014(6).

  (责任编辑:

熊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