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初三化学下学期复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58405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49 大小:1.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初三化学下学期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北京初三化学下学期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北京初三化学下学期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北京初三化学下学期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北京初三化学下学期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初三化学下学期复习题.docx

《北京初三化学下学期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初三化学下学期复习题.docx(1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初三化学下学期复习题.docx

北京初三化学下学期复习题

目录

第一课金属和金属材料1

第二课溶液8

第三课酸和碱17

第四课盐化肥22

第五课化学与生活26

第六课综合实验题30

第七课推断题47

第八课图表类题目56

第九课计算题59

第十课物质的分离与鉴定73

第一课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金属和酸反应:

a.图像题

1.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金属分别放入到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经实验测定并绘制出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见右图)。

分析图像得到的以下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

(    )

A.金属甲比金属乙活泼

B.金属甲比金属乙的相对原子质量大

C.金属乙比金属甲的反应速率大

D.金属乙比金属甲的化合价高

解析:

金属可以与酸反应生成氢气,金属的性质越活泼,反应的速度越快,在坐标中就是看斜率,斜率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从反应时间和斜率可以看出,乙的反应速率大于甲。

所以A错误。

题目中并未给出金属甲、乙的化合价及相对原子质量的信息,所以并无法判断化合价及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

所以BD错误。

此题选择C。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案,分别用等质量的金属A、B跟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分析图象得到的

下列结论中,不合理的是(已知A、B在生成物中均显+2价,A、B的相对原子质量不等)(     )

A.反应速率A>B

B.生成氢气的质量A=B

C.金属的活动性A<B

D.A、B均反应完,硫酸有剩余

解析:

有图可知反应速率A大于B,生成氢气的质量A=B,所以A,B正确。

反应速率A>B,可知,金属活动性A>B,C错误。

由题意及图像可知,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二者相等,所以此题属于金属过量酸不足的情况,所以D也错误。

3.等质量的M、N两种金属,分别与相同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已知M、N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生成氢气质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N两种金属中较活泼的是N

B.生成H2的质量M<N

C.相对原子质量较大的是N

D.产生H2的速率N>M  

解析:

有图可看到,M的反应速率大于N。

价态相同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小,所以C对。

b.天平问题。

4.在托盘天平的两边各放一只盛有足量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稀盐酸的烧杯,调至平衡,然后向左边烧杯中加⒌6g铁,欲使天平再次保持平衡,应向右边烧杯中加入(  )

A.6g镁  B.⒌6g铜  C.⒌4g氧化钙  D.10g碳酸钙

解析:

左边烧杯中加入⒌6g铁,因为稀盐酸是足量的,⒌6g铁完全反应放出H2的质量为⒌6g×2/56=0.2g。

实际上左边烧杯中增加了5.6g-0.2g=5.4g,而铜不与稀盐酸反应,答案B错误;6g镁放H2的质量为:

6g×2/24=0.5g,增加6g-0.5g=5.5g,答案A不正确。

答案D中10g碳酸钙放出CO2的质量是4.4g,增加10g-4.4g=5.6g,所以D 也不正确,故选答案C。

5.4g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CaO+2HCl=CaCl2 +H2O没有气体逸出。

5.在已调平的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个等质量的烧杯,向烧杯中各加入质量相等、质量分数也相等的稀硫酸,然后在左右两盘的烧杯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锌粒和铁粉。

下列现象不可能观察到的是()

A.天平指针最终偏向放锌粒的烧杯一边  B.只有锌粒有剩余

C.天平指针开始偏向放铁粉的烧杯一边  D.只有铁粉有剩余

解析:

因为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故放锌的这边产生H2较快,所以一开始应偏向放铁的那边;如果金属完全反应,那么等质量的铁和锌,铁产生H2较多,所以最终应偏向放锌的那边;如果硫酸完全反应,则产生的氢气量是由硫酸决定,产生相同的氢气,有金属剩余,天平平衡;由于产生等质量的氢气消耗的锌的质量大,故若只有一种金属剩余,则只能剩余铁(因为锌有剩余,铁肯定有剩余).

故选B.

c.判断金属组成

6.由两种金属组成的混合物共20g,与足量盐酸完全反应,共放出1gH2,试判断原混合物的组成不可能是()

A.Zn 和 Mg; B.Fe 和Mg ; C.Zn 和Fe ; D.Fe和Cu

解析:

在每个选项中,首先假设20g全部为某一种金属,计算出与足量HCl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

在两种金属中,如果有一种放出的H2质量大于1g,另一种放出的H2质量小于1g,则该组合就可能存在;若两种放出的H2都大于1g,或都小于1g,则该组合不可能存在。

答案是:

CD

二.金属和盐溶液反应

a.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推断

7.对甲、乙、丙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实验研究过程如下:

(1)取大小相等的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甲、丙表面出现红色物质,乙没有现象。

(2)取大小相等的甲、丙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相同的稀盐酸中,甲、丙表面都产生气泡,但甲产生气泡的速度明显比丙的快。

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甲>丙>乙   B.丙>乙>甲    C.甲>乙>丙      D .丙>甲>乙 

解析:

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只有乙没有现象,说明乙的活动性最弱,甲、丙分别放入相同的稀盐酸中,甲、丙表面都产生气泡,但甲产生气泡的速度明显比丙的快。

说明甲的活动性比丙的强,故选A

      

8.某学生为了验证铁、锌、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四种方案:

①将Zn、Cu分别加入到FeSO4溶液中②将Zn、Cu分别加入到ZnSO4溶液中③将Zn分别加入到FeSO4、CuSO4溶液中④将Fe 分别加入到ZnSO4、CuSO4溶液中(    )   

A.①或④     B.①或②     C.②或③     D.③或④

解析:

要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必须利用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金属的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如果能反应,说明金属的活动性比盐中金属活动性要强,如果不能反应,说明金属的活动性比盐中金属活动性要弱。

根据这一点,对上面各方案分析如下:

 ① Zn+FeSO4=Fe+ZnSO4,得到Zn的活动性强于Fe;Cu+FeSO4不反应,说明Fe的活动性强于Cu,从而得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是Zn、Fe、Cu

 ② Cu+ZnSO4不反应,说明Zn的活动性强于Cu,Zn+ZnSO4不反应,从提供的试剂来看,无法证明Fe和Zn的活动性,Cu和Fe的活动性

 ③ Zn+FeSO4=Fe+ZnSO4得到Zn的活动性强于Fe;Zn+CuSO4=ZnSO4+Cu,说明Zn的活动性强于Cu,无法证明Fe  和 Cu的活动性

 ④ Fe+ZnSO4不反应,说明Zn的活动性强于Fe ;Fe+CuSO4=Cu+FeSO4说明Fe的活动性强于Cu,从而得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是Zn、Fe、Cu

 综上分析可知,可行方案是①或④,故选A

b.对于反应后生成物的推断

9.在AgNO3。

Cu(NO3)2、Zn(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铁粉,待反应完全后过滤,不可能存在的情况是() 

A.滤纸上有Ag、Cu、Fe,滤液中有Zn2+、Fe2+

B.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Zn2+、Fe2+

C.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Cu2+ 、Zn2+、Fe2+

D.滤纸上有Ag、Cu、Fe、Zn,滤液中有Zn2+、Fe2+

解析:

该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时,铁粉与Zn(NO3)2 不反应,铁粉先与AgNO3 发生反应,然后才与 Cu(NO3)2发生反应。

铁粉加入的质量不同,发生的反应及程度也不相同。

故无论如何滤纸上不可能有Zn。

故选D

10.向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金属析出,过滤后向残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残渣中一定含有Ag、Fe,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Cu(NO3)2、AgNO3

B、残渣中一定含有Ag、Cu,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Cu(NO3)2

C、残渣中一定含有Ag、Cu、Fe,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

D、残渣中一定含有Ag,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

解析:

根据题意残渣中加入盐酸没有气体生成,所以铁粉完全反应.

根据活动顺序可知,铁粉完全反应有四种情况:

一:

铁粉反应了一部分AgNO3,此时残渣为银,滤液有Fe(NO3)2、Cu(NO3)2、AgNO3

二:

铁粉恰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此时残渣为银,滤液有Fe(NO3)2、Cu(NO3)2

三:

铁粉和一部分硝酸铜溶液反应,此时硝酸银溶液完全反应,残渣为银和铜,滤液有Fe(NO3)2、Cu(NO3)2

四:

铁粉恰好和硝酸铜溶液完全反应,此时硝酸银溶液也反应完全,残渣为银和铜,滤液有Fe(NO3)2

四种情况中滤渣中都有银,滤液中都有硝酸亚铁溶液.对比四个选项只有选项D正确.

 

11.将金属Cu投入金属A的盐溶液中,观察到Cu的表面出现银白色物质;金属B投入稀硫酸中,观察到B的表面有气泡产生。

下列关于金属A、B、Cu的活动性的判断正确的是09东城一模A

A.B>Cu>AB.A>Cu>B

C.B>A>CuD.A>B>Cu

12.下列关于金属的叙述正确的是09宣武D

A.常温下金属单质都是固体

B.铜的活动性比铁弱,可以用铁容器盛放硫酸铜溶液

C.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D.铝不易被腐蚀,是因为铝的表面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13.(2011年顺义区一模)印刷铜制电路板的“腐蚀液”为FeCl3溶液。

已知铜、铁均能与FeCl3溶液反应,反应方程式分别为:

Cu+2FeCl3=2FeCl2+CuCl2,Fe+2FeCl3=3FeCl2,现将一包铜、铁的混合粉末加入到盛有FeCl3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中仍有少量固体,关于烧杯中物质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可能含有CuCl2、FeCl3

B.溶液中一定含有FeCl2、CuCl2

C.固体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

D.固体一定含有铁,可能含有铜

答案:

D

14.(2011年西城区一模)一般情况下,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在潮湿的环境中接触时,活泼性强的金属首先被腐蚀。

为了避免轮船的钢质外壳被腐蚀,通常在轮船外壳上镶嵌的金属是

A.铜板B.银板C.锌板D.锡板

答案:

C

15.(2011年燕山区一模)在AgNO3、

Cu(NO3)2、Zn(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铁粉,待反应完全后过滤,不可能存在的情况是

A.滤纸上有Ag、Cu、Fe,滤液中有Zn2+、Fe2+

B.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Zn2+、Fe2+

C.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Cu2+、Zn2+、Fe2+

D.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Ag+、Zn2+、Fe2+

答案:

D

16.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内容、规律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请按要求填空: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CaNaSnPb(H)CuHgAgPtAu

(2)同学们选了三组物质来比较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

①Zn、Fe、Cu、稀硫酸②Fe、ZnSO4溶液、CuSO4溶液

③Zn、FeSO4溶液、CuSO4溶液

仅用组内物质就能达到目的的是。

(填序号)

(3)用相同质量的铁和锌跟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其反应过程

如右图所示。

试回答:

①曲线A表示的是________(填“铁”或“锌”)跟稀硫酸

反应的情况。

②上述曲线图除能说明①的结论外,还可得出的结论是

(答一条)________。

(4)小明从实验废液中回收铜,得到的铜样品中含有少量铁粉,为测定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利用以下方案进行实验:

请写出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测得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30.

(1)MgAlZnFe

(2)①②

(3)锌生成氢气的质量一样多或铁有剩余(合理给分)

(4)Fe+CuSO4==FeSO4+Cu44%09朝阳一模

17.化学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请你利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09东城一模

(1)钢铁工业的基本生产流程示意图如下:

 

①写出以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为原料在高温下与一氧化碳反应制取铁的化学方程式。

②应用化学原理分析,工业炼钢时用纯氧而不用空气的主要原因是:

③铁粉与生石灰都是常用的干燥剂。

现欲用化学方法检验某食品袋中的干燥剂究竟是其中的哪一种?

请你简述检验方法:

(2)氯化铁能腐蚀铜,工业上常用此原理生产印刷线路板。

以下是印刷线路板的生产及废液的处理过程:

①步骤Ⅱ中发生了两个反应,其一是2FeCl3+Fe=3FeCl2,已知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该物质做还原剂;反之是还原反应,该物质做氧化剂。

由此判断这个反应中的氧化剂是(写化学式);

②步骤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回收利用的物质是:

(写化学式)。

(1)①3CO+Fe2O3高温2Fe+3CO2

②促使反应更加剧烈,并获得更多的热量

③取少量试样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的为铁粉,否则为生石灰(答案合理即可)

(2)①FeCl3②2HCl+Fe=FeCl2+H2↑③FeCl3、Cu或FeCl2、Cu

(3)①C2H6②CH4

18.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铜与稀硫酸在常温或加热的条件下均不反应。

那么,铜与浓硫酸能否发生反应呢?

他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

①在常温下能反应

②常温下不能反应,但在加热条件下能反应

③在加热条件下不能反应

[查阅资料]

含有Cu2+的水溶液通常显蓝色

[实验与事实]

操作①将一小块铜片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浓硫酸,无明显现象;

操作②加热该试管,铜片上有气泡,产生了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操作③停止加热,将试管中的残液慢慢倒入水中,溶液呈蓝色。

[分析与思考]

⑴甲同学认为,由以上探究可知:

猜想(填序号)是正确的。

⑵乙同学认为,经检验产生的气体是SO2,所以铜跟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产物只是SO2和CuSO4。

⑶丙同学认为,在实验装置中,“蘸有浓碱液棉花”的作用是。

[反思与评价]

⑷操作③中,从安全角度考虑(填“可以”或“不可以”)将水倒入残液中,其理由是。

⑸在[分析与思考]⑵中对产物只是SO2和CuSO4的判断是否准确(填“是”或“否”),其理由是。

[拓展与应用]

根据以上探究和已掌握的知识,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两个制取硫酸铜的实验方案:

浓硫酸

加热

①CuCuSO4

稀硫酸

O2

加热

②CuCuOCuSO4

⑹经过对两种方案的讨论、对比,同学们认为方案②具有的优点有(填序号),所以工业上制备硫酸铜不是直接利用浓硫酸与铜反应。

A.提高铜的利用率B.提高硫酸的利用率

C.不产生污染大气的SO2D.不用浓硫酸,安全性好

09东城一模

②⑶吸收有毒的SO2气体

⑷不可以剩余液体中可能存在未反应完的浓硫酸

⑸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同(或产物中不含氢元素)

⑹BCD

19.小牛寒假去东北玩,妈妈给他买了“暖宝宝”取暖贴。

他阅读使用说明后,对它的成分和发热原理产生了兴趣。

小牛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暖宝宝”

为什么能发热?

【做出猜想】“暖宝宝”

发出的热量主要来自铁

粉氧化(即生锈)的过

程。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步骤1

取A、B两袋“暖宝宝”,A袋按使用说明打开外袋取出内袋;B袋不打开外袋。

将两袋样品放置在同样的环境中。

A袋的“暖宝宝”温度很快上升;B袋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暖宝宝”发热是由于袋内物质与①接触。

步骤2

24小时后,分别剪开A、B两袋,各取少量袋内物质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稀盐酸。

A袋内物质部分溶解,产生黄色溶液;

B袋内物质②。

24小时后,A袋内物质中一定含有③。

该物质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④。

【得出结论】“暖宝宝”发出的热量主要来自铁粉发生氧化(生锈)的过程。

【继续探究】小牛和同学们想继续探究“暖宝宝”发热后,剩余物质中是否还含有活性炭,请你帮助他们设计实验方案:

⑤。

【反思拓展】请对“暖宝宝”取暖贴的保存、使用或剩余物的处理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⑥。

09西城一模

①氧气②部分溶解,产生无色气泡,(溶液为浅绿色)。

氧化铁。

④Fe2O3+6HCl=2FeCl3+3H2O

⑤取适量A袋内物质于烧杯内,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烘干滤渣。

点燃滤渣,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剩余物质中还含有活性炭。

[答案合理即给分]

⑥保存“暖宝宝”取暖贴时不要使外袋破损,保持包装的气密性,以防失效。

第二课溶液

1.(2011年昌平区一模)将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蔗糖B.面粉C.大米D.胡椒粉

答案:

A

2.(2011年怀柔区一模)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果粒橙B.液氧C.生理盐水D.蛋花汤

答案:

C

3.(2011年平谷区一模)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牛奶B.面粉C.食盐D.花生油

答案:

C

4.(2011年石景山区一模)下列物质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蔗糖B.氯化钠C.硝酸铵D.植物油

答案:

D

5.(2011年顺义区一模)生活中的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

B.面粉C.植物油D.冰块

答案:

A

6.(2011年海淀区一模)将少量下列物质混合,充分振荡后形成溶液的是 

A.植物油和水B.蔗糖和水

C.洗涤剂

和油污D.泥沙和水

答案:

B

7.(2011年昌平区一模)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

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食盐B.烧碱C.生石灰D.硝酸铵

答案:

D

8.(2011年昌平区一模)在一定质量的甲溶液中逐渐加入乙至过量,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总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的关系能用右下图曲线表示的是

序号

HCl溶液

NaOH溶液

HCl溶液

大理石

H2SO4溶液

锌粒

Ca(OH)2溶液

Na2CO3溶液

CuSO4溶液

铁粉

 

A.①②B.③④C.①⑤D.②③

答案:

D

9.(2011年朝阳区一模16)现有一杯

20℃的饱和硝酸钾溶液,欲改变其溶质质量分数,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升温到60℃B.恒温蒸发部分水

C.加入一定量的水     D.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固体

答案:

C

10.(2011年朝阳区一模17)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A.用烧碱去除油污

B.用自来水洗手

C.用汽油清洗油污D.用洗涤剂清洗餐具

答案:

D

11.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09朝阳一模D

A.汽油清洗油污B.自来水洗手

C.盐酸清除铁锈D.洗涤剂清洗餐具

12.(2011年朝阳区一模24)20℃时,某物质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实验

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该物质

的质量(g)

溶液的

质量(g)

10

2

12

10

3

13

10

4

13.4

10

5

13.4

A.②中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20℃时10g水最多能溶解4g该物质

C.③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答案:

C

13.(2011年房山区一模)配制5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有以下操作:

①溶解②称量③计算④量取,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②③④①B.①②③④C.③②④①D.③②①④

答案:

C

14.(2011年丰台区一模)下列图像与所述实验相符的是

①②③④

A.①表示向一定量锌粒中加入过量稀硫酸

B.②表示向一定量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不断加水

C.③表示向一定量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石灰水

D.④表示20℃时,向一定量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钾晶体

答案:

D

15.(2011年海淀区一模)要配制50g5%的NaCl溶液,需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A.托盘天平、量筒、烧杯、试管、玻璃棒

B.托盘天平、量筒、烧杯、酒精灯、玻璃棒

C.托盘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漏斗

D.托盘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

答案:

D

16.

(2011年海淀区一模)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20℃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乙溶液

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4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

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4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30g甲、乙,

同时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D.20

℃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加热到40℃时,乙溶液为饱和溶液

答案:

A

17.(2011年燕山区一模)根据右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0℃时,20gB可全部溶解

于100g水中

B.B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t℃时,A和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将t℃时A的饱和溶液升温到20℃,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

D

18.(2011年怀柔区一模)

t℃时,向10g水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至饱和,则此过程中该溶液满足

下图a、b两个变量的变化关系的是

A.a-溶解度,b-溶质质量

B.a-溶质的质量分数,b-溶质质量

C.a-溶质质量,b-溶剂质量

D.a-溶解度,b-溶剂质量

答案:

A

19.(2011年怀柔区一模)溶液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

(1)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糖水B.牛奶C.碘酒D.汽油

(2)配制2000g质量分数为0.08%的生理食盐水,需要称量g食盐。

(3)根据图1和图2回答问题:

 

20℃时,向两只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10g水,使其充分溶解,观察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

20℃时,     (填“甲”或“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中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若20℃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到10℃,其溶质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1)A、C

(2)1.6(3)甲;b;变小

20.(2011年怀柔区一模)取a克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称量其质量为b克。

则a__b。

A.>B.<C.=D.无法判断

答案:

B

21.常温下,在两个各盛有100mL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09朝阳一模D

A.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常温下,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