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5501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社会学导论

1.西方社会学家代表人物

社会学的创始人:

孔德(1798-1857),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实证主义的创始人,社会学之父

社会进化论创始人:

斯宾塞(1820-1903),英国社会学家。

社会进化论创始人

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

迪尔凯姆,又名涂尔干,也译为杜尔克姆。

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社会分工论》、《自杀论》

2.社会学研究对象(郑杭生):

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第二章个人与社会

1.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什么是社会(马克思的定义):

首先,社会是人类的生活共同体。

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次,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3.社会的基础(要素):

物质生产活动、人口要素、资源要素、环境要素、文化要素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5.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6.社会化的概念和类型:

概念:

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类型:

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1.社会研究的特征:

①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与自然科学相区别);

②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与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相区别);

③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2.研究方式与方法(把握田野调查法):

研究方式

子类型

资料收集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性质

调查研究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

统计分析、自填式问卷、

结构式访问

统计分析

定量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实验室研究

自填式问卷、结构式访问、结构是观察、量表测量

统计分析

定量

实地研究

参与观察、个案研究

无结构观察、无结构访问

定性分析

定性

文献研究

统计资料分析、二次分析、内容分析

官方统计资料、他人原始数据、文字声像文献

统计分析

定量

 

 

 

 

 

3.选题标准:

重要性、新颖性、可行性、最优化

第四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1.社会关系含义:

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联系的总和。

2.社会关系的类型(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划分):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和趣缘关系

3.社会网络的含义和类型:

含义:

社会网络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在社会交往与互动中形成的各种联系的集合。

也可以说,一个社会网络是由多个点(社会行动者)和各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成的集合。

用点和线来表达网络,这个是社会网络的形式化界定。

类型:

按网络的结点是个人还是群体划分:

人际关系网、家庭网、组织关系网、国际关系网等;

按网络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类型划分:

信息网、资金网络、讨论网、聊天网、情感支持网、社交网、生意圈等;

按网络中所交换的资源划分:

符号资源(如信息、观念、价值、规范、消息等)网络、物质资源和情感资源(指赞赏、尊敬、喜欢、高兴等)网络;

以网络关系的强弱程度划分:

可区分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

以成员交往密度划分:

可分为封闭网络(成员间交往频繁、联系紧密)与开放性网络(成员间交往稀少、联系松散)

以网络的结构模式划分:

可区分出“团体格局”网络与“差序格局”网络。

4.社会群体(狭义上的):

社会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5.社会群体的特征:

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②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③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④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⑤有一致的行动能力。

6.社会群体的类型:

①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依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

②正式群体与和非正式群体(依成员互动的正规化程度分)

③内群体与外群体(依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分)

④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划分)

⑤先赋群体与自致群体(依据群体成员资格获取方式)

⑥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依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划分)

⑦利益群体和信仰群体(依据维系群体的力量和性质)

7.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特征、主要类型:

含义:

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特征:

第一,成员有限(2-30人);

第二,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第三,成员在交往中表现了全部个性;

第四,成员间的交往富有感情;

第五,成员难以替代;

第六,群体整合程度高;

第七,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主要类型:

家庭、邻里、伙伴群体

8.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①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现在,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

②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日渐衰落。

③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9.人类婚姻家庭制度发展阶段:

①血缘家庭(排斥上下辈间的婚姻关系,年龄相近的青壮年兄弟姐妹通婚,夫妻由共同的血缘)

②、普那路亚家庭(群婚、多偶婚、伙婚家庭,在家庭内部开始排除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

③对偶家庭(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

对偶婚为一种两厢情愿、不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对同居形式。

从多偶婚向单偶婚过渡的一种形式。

④专偶制家庭(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和家庭形式)。

10.家庭类型:

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断代家庭

11.家庭功能:

①生理需求满足。

②社会延续。

③经济协作。

④社会化。

⑤保障。

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

(爱的港湾)  

第五章  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的含义:

社会组织是社会群体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有意识地结合而成的正式社会群体。

2.社会组织和初级群体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个社会目标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

(2)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

(3)有一个复杂而正式的结构。

(4)社会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

(5)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和个体非合理性特征。

(6)现代组织的道德和非道德的两重性特征。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一定数量的成员;明确的活动目标;共同的规章制度;权威的领导体系;一定的物质设施。

4.社会组织的类型:

根据组织目标和功能分类(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

以受惠者为基础的分类(代表人物是布劳):

互利(惠)组织、服务组织、经营(赢利)性组织、公益(大众福利)组织

5.科层制的含义与特点:

①含义:

所谓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

管理方式。

②特点:

权威分层,职务分等;因公设职,专职专人;任人唯贤,赏罚分明;依章办事,公平无私;公文往来,空口无凭。

6.“单位”的基本特征:

空间重叠性、对外封闭性、产品同构性、双重依附性

第六章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的涵义和特征:

①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需要建立起来并为公众所承认的;

②社会制度是一种规则、规章、行为规范和法则;

③社会制度的规则、法则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2.社会制度的类型: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

3.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价值理念。

行动规则。

制约对象。

预期目标。

4.社会制度的多重功能

(一)社会制度的功能

1.满足人的需要(个体层面)

①通过提供合作的前提,实现仅靠个人无法满足需要的目的。

②通过降低行动的不确定性,实现满足自己需要的目的。

2.维持社会秩序(社会层面)

通过奖优罚劣实现人们行为的整合,维护社会秩序的统一。

3.传递社会文化(文化层面)

社会制度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社会制度的普遍实施、高度认可和相对稳定使其文化传递功能得以实现。

5.制度变迁的涵义和类型:

涵义:

所谓制度变迁是指新制度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动态过程。

类型:

(1)整体制度变迁具体与局部制度变迁

整体变迁: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度的变迁,涉及所有制度(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局部变迁:

是单一制度的变迁(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变迁)。

(2)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

自下而上的,需求主导型制度变迁(家庭联创承包责任制);

强制性制度变迁:

自上而下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全面从严治党系列制度)。

(3)激进式制度变迁与渐进式制度变迁

激进式:

迅速果断、一步到位(硬着陆——苏联);

渐进式:

阶段性、逐步推进(软着陆——中国)。

第七章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

根据一定的社会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

2.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韦伯提出社会分层要素有三个,即财富、权力、声誉(名、利、权),这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3.我国社会分层的状况(改革前后比较):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

1.分层结构的制度背景(制度分析法)

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行政权力控制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城乡的分割

◆城市社会的“单位”化

(1)分层结构(身份分层结构)

社会的核心阶层:

干部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阶层

中坚阶层:

工人阶级

社会分层体系的最边缘地带:

农民

(2)分层特点:

政治性分层;权力化分层;身份制分层。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1.社会分层影响因素

现代化转型对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原有职业结构不断改变

新兴职业更加依赖于教育和训练

中间阶层的出现

职业体系日趋开放

经济体制转轨对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经济体制转轨的特点,政府主导,市场发育的不完全性,混合体制。

4.社会流动的涵义和类型:

含义:

社会流动——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

类型:

①根据流动的方向把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

②根据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把社会流动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③根据流动原因把社会流动分为自由流动与结构性流动。

5.合理社会流动的一般标准:

机会平等原则。

普遍性原则。

自致性原则。

第八章社区与城市化

1.社区概念的源起(国外与国内)

国外:

社会学:

社会生活共同体;源起: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的《社区与社会》

国内:

1933年中国费孝通在燕京大学“生造”。

2.社区概念的内涵: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000年中办发23号文件)。

3.社区的构成要素:

地域要素、人口要素、生态要素、结构要素、文化要素

4.社区类型的划分:

按社区控件类型划分:

法定社区与自然社区

按社区功能划分:

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

按多元标准划分:

农村社区、城市社区、集镇社区

5.什么是城市化:

亦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第九章社会发展与社会公正

1.社会变迁的含义与类型:

(1)社会变迁内涵:

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

(2)社会变迁的类型:

整体与局部变迁(规模)

进步的与倒退的社会变迁(方向)

渐进的与激进的社会变迁(方式)

自发的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人的参与和控制)

2.社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