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正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43124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17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语文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语文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语文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语文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正文.docx

《语文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正文.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正文.docx

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正文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2015浙江衢州二中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12.11)》]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

“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13.3)》]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写一个出自《论语·子路(13.3)》语段的成语。

(1分)

答:

                                                                                

(2)(★☆☆)《论语·颜渊(12.11)》中第一个“君”“臣”“父”“子”的词性都是    ,而第二个“君”“臣”“父”“子”则为    。

(2分) 

2.(2015浙江衢州二中期中,★★☆)孔子主张“正名”。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解说道:

“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都包含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

这便是名的意义。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答:

                                                                                

3.(2015课标全国Ⅰ,4—7,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

“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

金兵分四翼嗓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

“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

“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

”傅曰:

“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

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C.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

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

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答: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答:

                                                                                

 

二、当仁,不让于师

1.(2013福建,9,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子曰:

“躬自厚①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

“仁者如射:

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 ①厚:

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

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述。

(4分)

答:

                                                                                

2.(2016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

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

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黄生曰:

“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辕固生曰:

“不然。

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黄生曰:

“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

何者,上下之分也。

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

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

”辕固生曰:

“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于是景帝曰:

“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遂罢。

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

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

”太后怒曰:

“安得司空①城旦②书乎?

”乃使固入圈刺豕。

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

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

固曰:

“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

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有删改)

[注] ①司空:

管理囚徒的官。

②城旦:

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B.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C.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D.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B.子杀父曰“弑父”,臣杀君曰“弑君”,黄生认为汤、武弑君而取得天下,是犯上作乱。

C.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

D.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举和征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辕固生治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不同意黄生提出的汤、武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汤、武是顺应天下人心而诛杀桀、纣,所以是秉承天命而得到天下。

B.辕固生善于辩论。

他以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的例子反驳黄生,得到了景帝的赞同,景帝调停说,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蠢。

C.辕固生敢于直言。

窦太后喜欢《老子》,辕固生却说《老子》不过是普通人的言论,触怒了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后经景帝暗中帮助才摆脱困境。

D.辕固生治学求真务实。

他教导公孙弘,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去迎合世俗,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

何者,上下之分也。

译文:

 

②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译文:

 

 

3.(2014江苏,6—9,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

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

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

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

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

仲尼可学不可为也。

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

仲尼岂易言耶?

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

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

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

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

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

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

充实

B.吾子无以韩责我责:

指责

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攻:

加固

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爱:

吝啬

(2)(★☆☆)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译文:

 

②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译文:

 

(4)(★★★)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4分)

答: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2014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

“孰谓微生高①直?

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注] ①微生高:

春秋时鲁国人。

②醯(xī):

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

(1分)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

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4分)

答:

                                                                                

 

2.(2015重庆,7—10,19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

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终不一语加咎巫。

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

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

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

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

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

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

何巫之祸至此也!

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

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

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

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

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

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

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

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

若虚名棪。

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自《揭傒斯全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屏:

摒弃

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容:

容纳

C.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恚:

怨恨

D.其治以脉,不以证证:

症状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

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

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

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

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

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5分)

译文:

 

②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5分)

译文: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015四川,20,6分,★★☆)《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请根据其中一句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

要求:

①内容具体;②句式工整;③语言简明、得体;④60~80字。

答:

                                                                                

2.(2013北京,6—10,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

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

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

既而曰:

“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

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

“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

”彬顿首谢曰:

“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

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

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

彬曰:

“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

”诸将许诺。

明日,稍愈。

又明日,城陷。

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

左右密谓彬曰:

“煜入或不测,奈何?

”彬笑曰:

“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

”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

“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

”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彬曰:

“不然。

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

况使相极品乎。

”美曰:

“何谓也?

”彬曰:

“太原未平尔。

”及还,献俘。

上谓曰:

“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

”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

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

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彬退曰:

“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

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

六月薨,年六十九。

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 ①觌(dí):

相见。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

登记造册

B.太祖典禁旅典:

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预:

参与,加入

D.仍赐白金万两仍:

于是,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请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

D.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

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5)(★★★)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微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

(4分)

答:

                                                                                

3.(2016河北冀州中学纠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题。

薛琡,字昙珍,河南人。

形貌魁伟,少以干用称。

为典客令,每引客见,仪望甚美。

魏帝召而谓之曰:

“卿风度峻整,姿貌秀异,后当升进,以处何官?

”琡曰:

“宗庙之礼,不敢不敬,朝廷之事,不敢不忠,自此以外,非庸臣所及。

正光中,行洛阳令,部内肃然。

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

于是豪猾畏威,事务简静。

时以久旱,京师见囚悉召集华林,理问冤滞,洛阳系狱,唯有三人。

魏孝明嘉之,赐缣百匹。

迁吏部,尚书崔亮奏立停年之格,不简人才,专问劳旧。

琡上书,言:

“黎元之命,系于长吏,若得其人,则苏息有地,任非其器,为患更深。

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次若贯鱼,何谓铨衡?

请不依此。

”书奏不报。

后因引见,复进谏曰:

“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

今四方初定,务在养民。

臣请依汉氏更立四科,令三公贵臣各荐时贤,以补郡县,明立条格,防其阿党之端。

”诏下公卿议之,事亦寝。

元天穆讨邢杲也,以琡为行台尚书。

时元颢已据酂城。

天穆集文武议其所先。

议者咸以杲众甚盛,宜先经略。

琡以为邢杲聚众无名,虽强犹贼;元颢皇室昵亲,来称义举,此恐难测。

杲鼠盗狗窃,非有远志,宜先讨颢。

天穆以群情所欲,遂先讨杲。

杲降军还,颢遂入洛。

天穆谓琡曰:

“不用君言,乃至于此。

天平初,高祖引为丞相长史。

琡宿有能名,深被礼遇,军国之事,多所闻知。

琡亦推诚尽节,屡进忠谠。

高祖大举西伐,将度蒲津。

琡谏曰:

“西贼连年饥馑,无可食啖,故冒死来入陕州,欲取仓粟。

今高司徒已围陕城,粟不得出。

但置兵诸道,勿与野战。

愿王无渡河也。

”高祖不纳,遂有沙苑之败。

累迁尚书仆射,卒。

临终,敕其子敛以时服,逾月便葬,不听干求赠官。

自制丧车,不加雕饰,但用麻为流苏,绳用网络而已。

明器等物并不令置。

(选自《北齐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

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

B.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

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

C.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

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

D.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