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招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3762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22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公招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教师公招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教师公招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教师公招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教师公招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公招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整理.docx

《教师公招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公招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整理.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公招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整理.docx

教师公招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整理

教育学部分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1)孟子:

《孟子·尽心上》最早出现了教育一词: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2)许慎:

《说文解字》最早解释了教育: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包括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

广义教育:

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

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1)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2)受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3)教育媒介:

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三)“教育”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动物之间的“哺乳”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其产生与动物的生理需求直接相关,内容与动物的生存本能相关,动物的学习以本能为依据,因此不能称为“教育”;没有明确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能称为“教育”;忽视个体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的机械的“灌输”不是教育;日常家庭生活中“抚养”“养育”行为都是在自然或类似自然的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一中明确的引导、促进作用,因此严格来说这类行为也不能称为“教育”。

二、教育的起源

起源说

代表人物

观点

神话起源说

宗教、朱熹

教育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最古老的观点

生物起源说

(法)利托尔诺

(英)沛西·能

第一个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教育使一种生物现象;导致教育的起源生物学化(无目的性和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

(美)孟禄

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

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三、教育的形态

1. 形式化程度:

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

2. 教育的正规程度:

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3.运行的空间特征(实施机构):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4.时间标准: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四、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补充)

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见补充)

第二章教育的目的与功能

第一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方针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基本层次:

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教师)

(1)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

(2)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3)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2.三者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

(四)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1. 个人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

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观点:

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简言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2.社会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

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

观点:

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3.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确立也是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

(1)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2)个人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

(3)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的统一。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⒈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机器大工业发展;

⒉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

⒊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根本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v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对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

⑴为我国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

⑵马克思主义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面。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一般认为,我国现在的中小学的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体育锻炼的原则:

全面性、适量性、差异性、经常性)

美育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 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四、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目的和教育宗旨变革

(一)我国古代教育目的

在我国古代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维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伦理秩序的人才。

(二)我国近现代教育目的

1.清末的教育宗旨

在中国近代,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始于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

“忠君、遵孔、尚公、尚武、尚实”。

2.“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

  1912年9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教育宗旨,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三)新中国的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1957,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们内部矛盾》中指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教育目的的表述是: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简称“四有,两热爱,两精神”。

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

 

素质教育包括四个方面:

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v素质教育的内涵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六、国外有关教育目的的表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目的的表述:

使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第二节教育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概念及其类型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v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语言社会化。

2. 教育的个体某生功能

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v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就内容而言,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v影响人的发展因素

1.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2.环境是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按环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