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34700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学科指导意见】

层次

内容

识记

运用(错题统计)

基本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

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体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发展要求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知识梳理】

一、服饰方面

1、第一阶段: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

男装:

女装:

2、第二个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

男装:

女装:

3、第三个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特征:

具体表现:

趋势:

由,逐渐向转变

二、饮食方面

1、中餐——四大菜系

四大菜系

代表区域

口味特点

山东(济南、胶州)

清香、鲜嫩、味纯

广州、潮州等地

鲜、嫩、爽、滑

四川(成都、重庆)

味浓、重辣

扬州、淮河流域一带

清淡、味甜

2、西餐

(1)传入时间:

(2)影响:

①②

(3)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①;

②。

三、建筑方面

1、传统建筑:

2、典型特征:

3、新式住宅:

四、习俗方面

1、背景:

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2、表现:

(1)婚丧礼俗

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主张,仿效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代替土葬

⑵社交礼仪:

民国成立后,开展了等活动,使用纪元,等新式礼节常见。

五、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

1、根本原因:

2、政治:

3、经济:

4、思想: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特点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密切相关。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4)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有变化,但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

(1)从地域看:

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

(2)从过程看:

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

(3)从水平看:

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

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5)从程度看:

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坚如磐石。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大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

西方工业文明开始传入中国,中国人被动的接受西方生活方式,中西方文化开始碰撞。

辛亥革命:

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国人开始主动接受西方文明,社会生活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

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社会生活中增添许多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特点。

改革开放: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西呈现全方位融合的新景象。

第二节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学科指导意见】

层次

内容

识记

运用(错题统计)

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轮船、火车、汽车、飞机等;

了解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

认识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体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感受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发展要求

【知识梳理】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

2、近代(1840—1949)

(1)海:

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陆,

①、、自行车(自行车传入中国;,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沪淞铁路:

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

唐胥铁路:

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京张铁路:

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

19世纪,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车:

年,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

上海在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3)空:

飞机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

(具有多层次性原因: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

①开始:

②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

(1)电报:

①有线电报:

1877年,在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无线电报:

年创设。

到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

①传入:

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④截止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三、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四、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影响

1、正面影响:

①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

④加快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负面影响:

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

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

(1)动力:

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2)技术:

引进→自研自制。

(3)地区发展差别:

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4)对象:

平民化、普及化。

(5)进程:

先慢后快。

(6)种类:

海陆空。

第三节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学科指导意见】

层次

内容

识记

运用(错题统计)

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发展要求

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

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了解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感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大众传媒的力量。

【知识梳理】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历史渊源:

中国是世界上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

(1)

(2)。

3、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

(1)年,,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等。

4、通俗性报刊特点

(1)。

(2)根据的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大众报业对人们现实生活的作用

①报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

②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在报刊多样化和更加专业化的今天,它对人们的学习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1)产生:

(2)第一座广播台:

(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

2、电影

(1)发展

①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②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③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

(2)发展特点:

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的发展阶段。

3、电视

(1)问世:

(2)发展过程:

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②,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③到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3)现状(特点)

中国已经建成了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出现:

2、发展快:

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3、互联网应用的事例:

4、影响

(1)

(2)

(3)

(4)。

5、评价

(1)优势:

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②费用低廉

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

(你如何抵制网络的不良诱惑?

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

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

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广播影视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而互联网是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起来的。

◆近代以来,人与人交往频繁,社会化程度提高,需要相互沟通信息的媒体。

于是,大众传媒出现了。

最早出现的是报纸,而后是广播电视,报刊影视广播,被人们称为三大媒体。

互联网由于也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故被称为第四媒体,即网络媒体。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②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③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④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⑤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附教师专用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学科指导意见】

层次

内容

识记

运用(错题统计)

基本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

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体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发展要求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重点难点

重点: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

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难点:

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方法

文本解读法,讲述法,示例法,表格归纳法

教学内容

【知识梳理】

一、服饰方面

1、第一阶段: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

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

旗袍(新式与旧式)

2、第二个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

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

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

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3、第三个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特征:

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二、饮食方面

1、中餐——四大菜系

四大菜系

代表区域

口味特点

鲁菜

山东(济南、胶州)

清香、鲜嫩、味纯

粤菜

广州、潮州等地

鲜、嫩、爽、滑

川菜

四川(成都、重庆)

味浓、重辣

淮扬菜

扬州、淮河流域一带

清淡、味甜

2、西餐

(1)传入时间:

1840年鸦片战争后

(2)影响:

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三、建筑方面

1、传统建筑:

北京四合院

2、中西合璧

3、新式住宅:

“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四、习俗方面

1、背景: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2、表现:

(1)婚丧礼俗

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

⑵社交礼仪:

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使用公历纪元,鞠躬、握手等新式礼节常见。

五、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

1、根本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政治:

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

3、经济:

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思想: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特点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密切相关。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4)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有变化,但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

(1)从地域看:

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

(2)从过程看:

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

(3)从水平看:

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

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5)从程度看:

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坚如磐石。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大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

西方工业文明开始传入中国,中国人被动的接受西方生活方式,中西方文化开始碰撞。

辛亥革命:

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国人开始主动接受西方文明,社会生活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

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社会生活中增添许多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特点。

改革开放: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西呈现全方位融合的新景象。

板书

设计

 

作业

一课一练21

教后记

 

第二节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学科指导意见】

层次

内容

识记

运用(错题统计)

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轮船、火车、汽车、飞机等;

了解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

认识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体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感受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发展要求

重点难点

重点:

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难点: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教学方法

文本解读法,讲述法,示例法,表格归纳法

教学内容

【知识梳理】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

木船、马车、轿子

2、近代(1840—1949)

(1)海:

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陆:

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沪淞铁路:

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

唐胥铁路:

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京张铁路:

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车:

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

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3)空:

飞机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

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

(具有多层次性原因: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

①开始:

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

(1)电报:

①有线电报:

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无线电报:

1906年创设。

到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

①传入:

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三、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四、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影响

1、正面影响:

①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

④加快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负面影响:

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

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

(1)动力:

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2)技术:

引进→自研自制。

(3)地区发展差别:

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4)对象:

平民化、普及化。

(5)进程:

先慢后快。

(6)种类:

海陆空。

板书

设计

 

作业

一课一练22

教后记

 

第三节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学科指导意见】

层次

内容

识记

运用(错题统计)

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发展要求

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

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了解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感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大众传媒的力量。

重点难点

重点:

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难点:

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文本解读法,讲述法,示例法,表格归纳法

教学内容

【知识梳理】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历史渊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

(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3、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

(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4、通俗性报刊特点

(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2)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大众报业对人们现实生活的作用

①报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

②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在报刊多样化和更加专业化的今天,它对人们的学习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1)产生:

20世纪20年代初。

(2)第一座广播台:

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电影

(1)发展

①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

②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③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

(2)发展特点:

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3、电视

(1)问世:

20世纪30年代

(2)发展过程:

①中国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