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九章习题及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3308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习题及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习题及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习题及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习题及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习题及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习题及复习资料.docx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习题及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第九章习题及复习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习题及复习资料.docx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习题及复习资料

思考与练习

1.名词解释

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财政预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自动稳定器

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基础货币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政策效应财政财政效应货币政策效应挤出效应双松政策双紧政策

2.试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3.功能财政思想与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4.试述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5.什么是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如何操作?

6.什么是货币乘数,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7.说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内容。

8.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9.试述货币创造乘数及影响因素。

10.试述财政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

11.试述货币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

12.试述货币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制约因素。

13.什么是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14.试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5.画图说明IS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16.画图说明LM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17.画图说明IS曲线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18.画图说明LM曲线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19.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具体有哪几种方式?

20.货币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为什么?

21.画图说明双松的政策效应。

22.画图说明双紧的政策效应。

23.画图说明财政松货币紧的政策效应。

24.画图说明财政紧货币松的政策效应。

25.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入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

并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

25.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

(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2)货币存量不变.

 

1.名词解释

(1)需求管理政策:

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措施。

(2)供给管理政策:

通过调节总供给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措施。

(3)财政预算:

指政府逐年估算未来财政年度的收入与支出,以促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4)财政政策:

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5)货币政策:

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6)自动稳定器:

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7)法定准备金率:

指在现代银行制度中,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有的比率。

(8)货币乘数:

每一美元基础货币所能创造的货币供给的美元数量,其值等于货币供给除以基础货币。

(9)基础货币:

由居民持有的现金、商业银行库存现金以及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组成,其中居民持有现金部分一般数额不大。

由于基础货币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10)再贴现:

指商业银行把商业票据出售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按贴现率扣除一定利息后再把所贷款项加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作为增加的准备金。

(1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12)政策效应:

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影响。

(13)财政财政效应: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应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

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

(14)货币政策效应:

指变动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应就大;反之,则小。

(15)挤出效应: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6)双松政策:

指同时执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17)双紧政策:

指政府同时采取紧缩财政和紧缩货币的政策,这种政策组合会使需求显著地收缩,对利息率影响较小。

2.试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有四个,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从根本上说,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一致的。

但是具体来说,宏观经济政策四个目标之间既存在着某种互补关系,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宏观政策目标的互补关系是指,政府对某一目标的追求或某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促进其他目标的实现。

矛盾和冲突即政府要实现某一目标,就无法同时实现另一目标,甚至要以牺牲另一目标为代价。

3.功能财政思想与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指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平衡,财政预算盈余等于零的财政思想。

平衡预算思想按其历史发展阶段有三种;一是年度平衡预算;二是周期平衡预算;三是充分就业平衡预算。

这类平衡预算思想的本质仍旧是机械地追求收支平衡,是一种消极的财政预算思想。

功能财政政策是一种积极的权衡性财政政策或补偿性财政政策。

这种政策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功能是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预算既可以盈余,也可以赤字,因而称之为功能性财政。

平衡预算财政与功能财政的思想共同点是两者的目的均是为了设法使经济保持稳定;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财政收支平衡,甚至以此作为预算目标,后者则不强调这点,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的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以及经济的稳定增长。

4.试述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观点正确。

例如1/[1-β(1-t)],当税率t愈大时,该乘数愈小,从而边际税率的变动的稳定经济作用愈大。

5.什么是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如何操作?

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这种政策是基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而采取的反周期操作,因而称为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由于凯恩斯分析的是需求不足型的萧条经济,因此他认为调节经济的重点要放在总需求的管理方面。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萧条时期,总需求水平过低,政府应采取刺激总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来消除失业,即通过降低税率、削减税收、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的措施来刺激总需求。

增加政府开支包括增加公共工程的开支,增加转移支付,这样一方面直接增加了总需求,另一方面又刺激了私人消费和投资,间接增加了总需求。

减少政府税收(包括免税和退税)也可以扩大总需求。

这是因为减少个人所得税可以使个人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消费;减少公司所得税可以刺激公司的投资;减少间接税也会刺激消费与投资。

反之,在膨胀时期,总需求水平过高,政府应采取抑制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措施来治理通货膨胀,即通过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减少支出或双管齐下的措施来抑制总需求。

减少政府开支包括减少公共工程的开支,减少转移支付,这样一方面直接减少了总需求,另一方面又抑制了私人消费和投资,间接减少了总需求。

增加政府税收也可以缩小总需求。

这是因为增加个人所得税可以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消费;增加公司所得税可以减少公司的投资;增加间接税也会抑制消费与投资。

简言之,权衡性的财政政策要“逆经济风向行事”。

6.什么是货币乘数,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货币乘数是指每一美元基础货币所能创造的货币供给的美元数量,其值等于货币供给除以基础货币。

从西方现代银行制度来看,基础货币发生变化,那么货币供给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而且后者的变化幅度总是多倍于前者的变化幅度,也就是说二者之间存在乘数效应。

在基础货币、银行准备金以及居民持有现金所占比重既定的情况下,货币乘数主要取决于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

法定准备金率降低,货币乘数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法定准备金率高低决定货币乘数的上限。

在基础货币总量和法定准备金率既定的情况下,货币乘数取决于银行准备金和居民持有现金各自在基础货币中所占比重。

居民持有现金所占比重偏大,货币乘数就小,反之则大。

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变动法定准备金率来改变货币乘数的大小,从而影响了最终的货币供给总量。

7.说明货币政策的机制与内容。

货币政策的机制和内容主要包括:

(1)改变法定准备金率,即中央银行根据形势的需要,通过降低或提高法定准备率来扩张或紧缩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以达到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2)改变贴现率,也称贴现政策。

所谓贴现率,就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的利息率。

改变贴现率,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变更贴现率来影响使用货币的成本,使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大或紧缩的一种政策措施。

(3)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根据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需要,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来控制信用规模,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在实际生活中,以上三种政策手段是经常配合运用的。

其中公开市场业务是最重要的而又经常运用的手段,其次才是改变贴现率和改变法定准备率手段。

特别是改变法定准备率手段,由于其作用比较猛烈,实施中又存在一定的时滞,所以,一般不常采用。

8.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工具主要有变动法定准备金率、变动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工具。

9.试述货币创造乘数及影响因素。

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倍,这称为货币创造乘数。

从经济意义上说,基础货币B是货币供给M1的基础,它通过银行存款准备金创造了存款货币,因此M1总是B的某个倍数,此倍数称为乘数。

M=B*K,K=1/R。

货币创造乘数和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存款比率有关。

10.试述财政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制结构。

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措施,给个人和企业多留些可支配收入,以刺激消费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

尽管这又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使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受到一些影响、削弱一些减税对增加总需求的作用,但总的说来国民收入还是增加了。

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些赋税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些负担,同样可以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

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例如,在经济萧条时,政府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多搞些公共建设,就可以扩大私人企业产品销路,还可以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

尽管这样做也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从而使利率上升,影响一些私人投资,但总的说来,生产和就业还会增加。

政府还可以用减税或加速折旧等办法给私人投资以津贴,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生产和就业。

以上所有这些措施,都是膨胀性的财政政策。

当然,在经济高涨、通货膨胀上升太高时,政府也可以采用增税、减税政府支出等紧缩性财政措施以控制物价上涨。

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时滞的存在;

(2)时机把握;(3)乘数不定;(4)政策协调;(5)其他因素。

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和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也可能导致财政政策达不到预期结果。

11.试述货币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则小。

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当既定时,越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亦即LM曲线越平缓,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小;而当其他参数既定时,越大,即投资需求对利率越敏感,亦即IS曲线越平缓,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同样,的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