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的省略句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3238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的省略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现代汉语的省略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现代汉语的省略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现代汉语的省略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现代汉语的省略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的省略句研究.docx

《现代汉语的省略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的省略句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汉语的省略句研究.docx

现代汉语的省略句研究

现代汉语的省略句研究

  作者简介:

黄晓雯(1988-),女,汉族,上海人,英语语言硕士,单位:

上海孚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究方向:

语言学。

  摘要:

明确而简洁地传达信息是省略这种语言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语言的省略既是语言使用者的要求,也是语言自身发展的要求。

在汉语里,语法学者对省略问题的问答是众说纷纭。

本文在学习和借鉴前辈贤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现代汉语省略句的特点及其语用功能。

其次,阐述了省略与隐含、暗示、空语类,还有一些近似省略的非省略现象的研究。

最后就主语省略句,宾语省略句和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的省略句进行了分析。

本文的研究旨在给现代汉语中的各类省略现在一个较为统一、全面、清楚、系统的认识。

  关键词:

省略;省略句;语境;语义;语用功能

  1.引言

  省略句是汉语语法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省略句也是英语的一种习惯用法,按照语法的分析,句子应该具备的成分,有时出于修辞上的需要,在句中并不出现,该句子叫做省略句,语法现象称为“省略”。

对于省略现象古人早有觉察和分析,但还没有把它当做语法现象来来自觉地进行研究。

真正揭开胜率局的新篇章的著作是马建忠的《马氏文通》(1998),它使省略句研究由不自觉的认识、零散的论述发展到自觉、系统研究的新阶段。

该书认为古汉语有八种省略现象,并分析了省略的原因,其中着重论述了省略起词和省略语词的问题。

  首次给省略界定的是王力《中国现代语法》:

凡比平常句子形式缺少某部分者,叫做省略发。

王力的研究进了一大步:

一是把省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它的表达功能“非但简介,而且顺口……切误以为省略是一种缺点”。

二是指出省略多半有承接法而来,此外还有习惯省略,包括替代法的习惯省略和称数法的习惯省略两类。

三是指出省略与非省略的区别。

所认为被省略的部分,却永远不曾出现过,可见不是省略,只是本来如此。

王氏的观点影响很大。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着重分析了省略的三种格式,及当前省略、承上省略和概括性省略,认为承上性省略在汉语里非常重要;并指出一些无起词的表达形式即非主谓句并非是省略。

  五、六十年代,基本思想是对前朝的省略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在理论上没有什么新的突破,大多是对某一特殊句式,某一特定句法成分的论述。

八十年代,随着区分语义、句法、语用三平面理论的提出,关于省略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转机,这首先表现在从认知角度对省略本体认识的界定,对“省略”有三种基本认识:

1.专指语用环境中(包括上下文)的语用省略。

2.专指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没有出现的结构省略。

3.专指应该说出来的意思没说出来的语义省略。

因而大家虽然都在讲“省略”,但内涵相差甚远。

  2.现代汉语省略句的特点及其语用功能

  2.1现代汉语省略句的特点

  2.1.1省略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使用。

例如:

  

(1)周朴园:

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地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

  鲁侍萍:

()不知道,老爷。

  周朴园:

你是新来的下人?

  鲁侍萍:

()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

(曹禺《雷雨》)

  

(2)迷迷糊糊地看到梅妮清风一般走进来了,()媚笑着,()想我偎来。

(毕四海《财富与人性》)

  (3)不仅是我们这一代(),而且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友好下去。

  (4)()收到你的来信,()很高兴

  例

(1)是“会话省略句”,主语“我”、“你”在对话中容易省略:

(2),(3)是“上下文省略句”,把依靠上文或下文所提供的信息而省略掉某个成分的句子,称为“上下文省略句”。

根据依靠上文还是下文,可分为承前省略句和蒙后省略句两种类型。

承前省略句是为了叙述上的简介和方便,上文已经出现过的事物,下文可以经常省略的句子;蒙后省略句式下文已经出现过的事物,上文也可以省略的句子。

(2)是“承前省略句”,被省略的词语“梅妮”在上文中出现过;例(3)是“蒙后省略句”,被省略的词语“要友好下去”在下文中出现过,例(4)是“自述省略句”,即在书信、日记、发言、提纲等自述性质的句子中,常常可以省略主体“我”。

  2.1.2省略句可以还原,即省略的句子成分可以根据一定的语境添补出来。

例如:

  (5)何淑芳:

沈先生和共产党天天打交道的?

  陈毅:

()天天打交道的。

(《陈毅市长》)

  (6)甲:

哼,你是不想说实话了?

  乙:

我就是不想说()

  (7)野外全是灰黄的枯草,()又高又密,脚塌下去嗖嗖响,有时没到你的脚弯上。

(转杜道流例)

  (8)名人喝酒,叫做豪饮,凡人就叫贪杯。

  名人喝酒,叫做豪饮,()就叫贪杯。

(转袁毓林例)

  例(5)的上句是一个主谓句,下句是一个省略主语和动词性谓语句,所以省略的成分“沈先生和共产党”可以补出;例(6)的答句省略了宾语,根据问句,答句可以补出省略的成分“实话”;例(7)的第二分句的保留成分是“又高又密”,根据上文可以添补出省略的主语“枯草”;例(8)把两个分句进行对照,可以添补出括号中省略的动词“喝酒”

  2.2现代汉语省略句的语用功能

  2.2.1省略句能够突出主要信息

  省略句能够最大程度低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可以使未知信息一下成为接受者的焦点信息,从而加强信息传递的效果,引起接受者的特别注意。

例如:

  (9)旅客:

一张TK890,56号的卧铺。

  售票员:

单程票还是往返票?

  旅客:

往返票。

  售票员:

56号卧铺,往返票,TK890,(找您)66元。

  (10)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

使我们劳动群众()。

(《国际歌》)  例(9)是在火车站旅客和售票员之间的一场对话。

在这场对话中,听话双方没有使用一个动词,仅仅靠一个副词和几个名词便完成了交际。

由于交际双方已经有充足的上文已知信息――车次、购买数量、区间方向和时间,说话人完全有理由估计听话人有能力将所指对象同语境当中其他同类对象区分开来,省略了听话双方公知的信息,突出主要信息。

例(10)是个设问句,在答句中省略了听话双方公知的已知信息――“创造了人类世界”,保留的是新的未知信息。

这样使答语变得更加简练、经济、简单明了地达到应有的交际目的,又引起了接受者的注意,使未知信息成为接受者的焦点,突出句子的关键所在。

  由此可见,在有语境帮助的情况下,追求话语的完整是没有必要的。

使用省略句可以未知信息处于明显的位置,排除那些干扰双方交际的已知信息。

  2.2.2省略句能够增强作品的含蓄性

  在文艺语体中,为了满足语言含蓄性的要求,有意将某些词语或句子的某一部分省略掉。

如果采用完整的形式,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是穷形尽相;而使用省略句,词与词的语义关系进入了朦胧状态,达到作者的预期目的。

同时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些是不言自明的或者是不变直接表达的,都可以采用省略句。

例如:

  (11)张飞都怕()

  (12)我选择(),我喜欢()

  (13)我看他是黄鼠狼给鸡拜年()

  例(11)是上海虎标堂万金油的广告,张飞是汉民族家喻户晓的人物,猛张飞怕什么?

广告有意省略了“怕”的对象,让公众借助上文推导出“张飞都怕病,而标虎堂万金油可以治病”的含义。

同时广告出于迎合大众普遍对“生老病死”的忌讳心理,也有意地省略了不吉利的“病”字。

而例(12)是安踏运动鞋的广告用语,由于人们熟知安踏运动鞋,尤其在广告橱窗上会附有安踏的商标。

此广告用语使用省略句不但达到了广告宣传的目的,而且给消费者留下了悬念,例(13)是一个歇后语,在交际双方共识的知识背景制约下,省略了不言自明的“没安好心”这个小句。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

省略句的使用,可以引起接受者的深度思考,诱使接受者更进一步去认识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产生更为深邃的思想,可以使语言产生含蓄的弹性美。

  3.易混淆概念的区分

  省略现象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但不同时期、不同研究者在对省略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上都会不同,因此关于省略的说法也是有差别的。

下文主要通过比较的方法,将省略与称说相近的几个概念进行类比、区分,来确定本文有关省略现象的研究范围。

  3.1隐含

  “隐含”概念首先是吕叔湘先生提出,他指出,“‘隐含’这个概念很有用,‘隐含’不同于‘省略’,必须可以添补才能叫做省略。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几个例子:

  (14)他买了两支笔,我也买了一支()。

  (15)你()一言,我()一语。

  (16)他请求()让他留下来。

  例(14)后分句中的“一支”承前省略了“笔”,这属于典型的省略现象。

而后两例属于隐含,例(15)在“一言”和“一语”前面可以添补出“说”,也可以添补出“讲”,补回成分的可能性是多样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不会添补。

同样,例(16)中“让”字前面隐含了一个“别人”。

我们可以这样说,与省略相比,隐含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性质上看,隐含是隐性的,存在于深层结构中,隐含的是语义结构成分;省略产生于表层结构,在词汇指称意义和句法结构意义上具有显性。

结合例(14),(15)来看,我们推断例(14)省略了成分,是根据上文中平行结构“两支笔”得出的,而例(16)属于兼语句,省略的成分可以根据深层语义补回,因而是不明显的。

  第二,从句法上看,隐含由于受其前后语义内容的束缚,隐含成分一般不能在句法结构上用有语言形式的词语补出,补出来会不成立或不符合汉语习惯,所以不具有还原性。

例(15)如果补充完整的话,就变成了“你说一言,我讲一语“,这显然是不符合常规说法的。

省略则受平行结构相同词语的制约,可补回省略成分,这时的原型基本式和强制补充式所传达的信息量相等。

  第三,从语义上看,省略成分的所指,结合语境是明确的,一般也只有一种可能性。

例(14)省略的成分只能认定为“笔”,而不可能是“书”等其他成分,因而是唯一的;而隐含成分则通常是泛指或不定指成分,例(15)省略的可能是“说”,也可能是“讲”,因而是无定的。

  3.2零形回指

  陈平(1987)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提出了“零形回指”这一概念,他认为零形回指制约着汉语话语结构特征,是话语篇章连续的重要手段,这是从语用维度分析省略的开始。

所谓“零形回指”是指那些无实在语音形式而意思上有的成分,例如:

  (17)李秀芳自从城里回来后,()整天心不在焉的。

  (18)他还有个各个,()当兵的。

  (19)她丑,()老,()泼辣()。

  (20)小李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另一半,()在北京工作。

  零形回指的使用范围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

第一,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如进入句子格局时做定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等。

第二,主谓谓语句、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等非动词谓语句中的主语。

以上四个例句,都是在首句之后的小句中,非动词谓语的主语都由零形回指充任。

可见,“零形回指”的实在内容都是名词性成分,范围显然是不能满足本文将要讨论的“省略”概念的。

  4.归纳“省略”方式

  省略的方式多种多样,学者的划分各不相同。

从“省略”的成分来看看如下情况:

  4.1主语省略

  句子成分中最常见的省略是主语省略。

从语用角度看,主语往往位于句首,经常充当话题,是已知信息,不是表达的重点并且在对话中主语往往是交际双方是自指或他指,借助语境可以不言而喻,所以主语省略的频率较高。

如:

  (21)楚人为食,吴人及之(楚人)奔食而从之。

《左传?

定公四年》

  (22)七月(蟋蟀)在野,八月(蟋蟀)在宇,九月(蟋蟀)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

七月》

  (23)止,将为三军获;不止,将取其衷。

《左传?

襄公十八年》

  (24)贾母道:

“凤丫头呢?

”凤姐……连忙走到跟前说:

“(我)在这里呢。

”《红楼梦》

  (25)(我)推开窗户一看,呀!

云散了……

  (26)(我)谢谢(你)

  例(21)承前省略主语“楚人”和“吴人”;例(22)蒙后省略主语“蟋蟀”;例(23)是祈使句省略主语。

在上下文的省略中,承前省略比较符合人们语言心理的自然习惯,因此承前省略主语比蒙后省略主语的现象要多。

祈使句的主语一般是听者,往往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常常省略主语。

例(24)对话中承上省略主语“我”;例(25)是自述是省略主语“我”;例(26)是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称之为习惯省略,认为是“(我)请(你)坐!

“的省略。

  4.2宾语省略

  宾语是和谓语动词相对的一种句法成分,宾语省略主要包括承前省、蒙后省和对话省。

如:

  (27)对曰:

患夫社鼠。

夫国亦有(社鼠)焉,人主左右是也。

“《晏子春秋》

  (28)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则其善者)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

述而》

  (29)陈胜起山东,使者以(之)闻。

《史记?

叔孙通列传》

  (30)愿为(阿爷)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陵》

  (31)自古以来,就只你一个会伏侍(他),我们愿不会伏侍。

《红楼梦》

  (32)(学任何事)只要埋头学,不怕学不会。

  例(27)、(28)和例(29)都是承前宾语但省略情况不同:

例(27)是承前动词“患”的宾语省略宾语“社鼠”;例(28)是同时省略动词和宾语“择善其身”;例(29)是省略介词“以”后的宾语“之”。

《马氏文通》关于介词宾语的省略主要是“以”字为例。

“‘以’字先乎动字,间蒙上文而不言所司,助动字后‘以,字,必以为例。

”马氏指出省略宾语的介词总是用在动词前面,介词用在助动词后面常省略宾语。

例(29)中介词“以”用在动词“闻”之前。

例(30)“为”的宾语“阿爷”蒙后省略,和承前省略相比,宾语的蒙后省略并不多见。

例(31)对话中的习惯省略;例(32)中可看做省略“学任何事”,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称之为“概括性省略”。

  4.3谓语省略

  谓语动词在汉语中一般是不可以省略的,只有在并列、对举或对话的句子中才可以省略。

谓语省略的前提是可以根据上下文或语境清楚地判定谓语,不会影响表达的效果。

谓语的省略方式主要包括承前和蒙后两种。

如:

  (3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述而》

  (34)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许)赂秦伯以河外列成五,东尽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

《左转?

僖公十五年》

  (35)北宫伯子以爱人长者(幸),而赵同以星气幸。

《史记?

卫灵公》

  (36)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则远怨唉。

《论语?

卫灵公》

  例(33)是是对举环境承前省略谓语“择”;例(34)是对举环境中蒙后谓语“幸”;例(35)是谓语动词相对的并列分句中,谓语动词承前省略“许”;例(36)是对话环境中,“躬自厚责”的“责”蒙后“薄责”之“责”而省。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

59.

  [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59

  [3]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1955:

249.

  [4]张桂宾.省略句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第一期,1998:

25-27

  [5]周星.现代汉语省略现象研究[D].湖北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11:

14-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