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与正念的相关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25488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抑郁症与正念的相关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抑郁症与正念的相关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抑郁症与正念的相关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抑郁症与正念的相关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抑郁症与正念的相关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抑郁症与正念的相关研究综述.docx

《抑郁症与正念的相关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抑郁症与正念的相关研究综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抑郁症与正念的相关研究综述.docx

抑郁症与正念的相关研究综述

抑郁症与正念的相关研究综述

赵毅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

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并占精神疾病的首位,所以对抑郁症治疗的研究时非常重要的。

正念是指对当下的体验不加评判地觉知,同时又抱着开放、好奇和接纳的心态。

正念对抑郁症的复发有极好的效果,尤其是正念认知疗法(MBCT)。

本文综述了抑郁症、正念以及正念在抑郁症中的应用,并在最后提出了笔者对于正念与抑郁症相关研究的一些感想。

关键词:

抑郁症,正念

随着现代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压力越来越大,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长。

而且抑郁症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类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1]。

现阶段全球抑郁症发病率为4.2%,中国达到6.9%,且抑郁症患者还以每年113%的增长率递增,影响到全球20%的人群,约一亿五千四百万人;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显示,以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作为疾病负担指标,精神/神经疾病占疾病负担的第一位,其中抑郁症又占精神疾病的首位[2]。

可见针对缓解、治愈抑郁症的方法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一、抑郁症

1.1抑郁症概述

何谓抑郁症?

抑郁症就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3],是与其处境不相符、以心境低落为主的,伴有思维迟缓和精神运动性抑制的一种心境障碍,由潜在的与生物学异常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组成,其特点为发病率高和发病年龄广泛[36]。

抑郁症患者常有兴趣丧失、自罪感、注意困难、食欲丧失和有死亡或自杀观念,其他症状包括认知功能、语言、行为、睡眠等异常。

其发病率高和发病年龄广泛的特点,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抑郁症的临床表征主要有:

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弱和躯体症状[42]。

具体表现为有抑郁心境、在平常的活动中丧失兴趣和乐趣、食欲紊乱、睡眠紊乱、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精力减退、无价值感和内疚感、思维困难、欲死亡或自杀的想法、其他的抑郁发作症状,如妄想、幻觉等。

总的来说可以记为“三三”症状,分别是:

三低症状(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活动减少)、三无症状(无助感、无望感和无价值感)和三自症状(自责、自罪和自杀)。

对这些症状的观察有助于我们对抑郁症进行初步诊断。

在心境障碍中,抑郁与躁狂密不可分,因为几乎所有心境障碍都有抑郁和狂躁的体验。

只有单纯的抑郁发作的情况被称为单相障碍(unipolardisorder),抑郁症和躁狂症交替发作称为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

而抑郁障碍同时被分为重性抑郁障碍、心境恶劣障碍和双重障碍。

DSM-IV将重性抑郁障碍定义为:

一种极其抑郁的状态,持续至少两周以上,包括认知方面的症状和躯体功能的失调等。

心境恶劣障碍是指一种持续的抑郁性心境,病程至少为两年,而且症状发作的间期一次不能超过两个月,其症状要比重性抑郁障碍发作轻而少,但时间长。

双重抑郁症是指既有重性抑郁障碍又有心境恶劣障碍,其中心境恶劣障碍先发作,然后又会发作一次或者多次重性抑郁障碍[44]。

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重复发作

单次发作

重性抑郁障碍

心境恶劣障碍

心境障碍

双重抑郁症

双相障碍

单相障碍

躁狂症

抑郁症

不同类型的抑郁症有着不同的发病时间与不同的病程。

在没有经过治疗的患者中,重性抑郁发作年龄平均为25岁,经过治疗后延后至29岁[44]。

而重性抑郁发作的病程特点是时限性,持续时间不等,短至两周,得不到治疗的话则会超过9个月。

刘新民和谈成文认为抑郁症的平均病程为6-8个月,且病程的长短与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与病发次数有关,发作次数越多病情越严重,年龄越大则病程时间越长[42]。

但是几乎所有的重性抑郁发作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最终都会康复,但大约10%的患者发病时间持续超过两年。

抑郁症的病因至今都未找到一个确切的原因,但是人们普遍认为抑郁症因受到三大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分别是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在生物学因素方面主要有家族和遗传影响、神经递质系统的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等。

例如,毛榕榕等人的研究认为,大脑内单胺类递质、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再生等因素与抑郁症的发生和治疗密切相关[37].在心理因素方面主要有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习得性失助的影响和消极认知模式的影响等。

例如,AaronBeck认为抑郁症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患者总是倾向于用消极的方式对待生活事件。

在社会文化因素方面主要有婚姻关系的影响、社会支持的影响和社会整体文化的影响等。

例如,在一个反对离婚的社会文化中,婚姻关系的破裂将导致夫妻双方受社会文化的压迫而遭受心理创伤。

但是抑郁症并不仅受这三个因素中其中一个因素的单独影响,而是同时受这三个或者其中两个因素的影响。

例如,何舒的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病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其发病过程可能是精神心理因素作用于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引起内分泌、免疫等功能的紊乱,并在细胞水平上导致细胞信号传导和基因等发生改变[5]。

1.2抑郁症的治疗

抑郁症的治疗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为药物的治疗,第二种为心理治疗,第三种为综合治疗。

如今,精神科临床对抑郁症的处理从以前单纯用药治疗越来越趋于药物与心理治疗的综合应用[3]。

合用不仅可以减轻或缓解病人的症状,而且可以提高病人的心理社会适应功能水平,改善其生命质量,是成本低、效果好的干预方式。

从药物治疗或者医学治疗这方面来看,常见的化学治疗药物有:

基于单胺假说的相关抗抑郁药物、基于谷氨酸假说的相关抗抑郁药物、基于谷氨酸假说的相关抗抑郁药物等[1]。

除此之外还有我国传统的中医治疗和其他治疗手段,例如针刺疗法[6]和脑部刺激疗法[1]等。

同时,有研究认为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7],并且心理治疗对于防止抑郁症复发有着良好的作用。

抑郁症心理治疗方法有:

一般性的心理治疗(包括催眠疗法、放松疗法、运动疗法、经典条件发射疗法、婚姻疗法、自我暗示疗法等)、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和心理音乐治疗等[3,7]。

其中,宋倩认为认知行为疗法是心理治疗首选的治疗方法。

但是具体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如由婚姻引发的初始抑郁症应该用婚姻疗法等[8]。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产生,例如本文要提及的正念疗法,对抑郁症的治疗亦十分有效。

从抑郁症的发病时间来说,徐俊冕认为抑郁症患者越早被识别,病症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就越小,也更易治愈[9]。

因为抑郁症晚期会引起一些大脑组织结构的改变,例如脑萎缩等。

但是早期抑郁症往往不能被识别或诊断,徐俊冕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抑郁症的表现形式多样,是否能准确、可靠地诊断抑郁症主要取决于临床技能和临床判断,而大多数综合医院医生缺乏对这类患者诊治的训练。

结果是抑郁症患者大多数被误诊,从而使患者的抑郁情况更加严重。

二、正念

2.1正念概述

正念是对当下所发生一切的全部觉察[45],不进行任何判断取舍,它适用于任何情况,包括培养对身心的觉察和生活在此时此地等[44]。

简而言之,正念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10]。

“正念”一词最早来源于佛教《四念住经》,它在二千六百年前被佛陀第一次正式介绍,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禅法,巴利文(最早记录佛陀教义的文字)称为Sati,1921年首次被译作英文Mindfulness。

Sati的内涵包括觉知(awareness)、注意(attention)和记住(remembering)[11]。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被介绍到西方,为心理学界所注意,由乔﹒卡巴金等学者介绍并进行科学研究,逐渐改良和整合到现代的心理治疗中,成为当代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技术之一,这就是正念疗法。

正念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特质[38]。

所谓状态正念是指在正念过程中产生的改变了的感觉、认知和自我参照意识。

特质正念则是觉知者在这些方面获得的持久性的改变[39]。

为了获得这种状态或特质,个体需要进行正念训练(MindfulnessTraining,MT)。

正念训练包括传统的正念冥想(MindfulnessMeditation,MM),也包括与正念冥想一脉相承的内观(InsightMeditation,Vipassan)和禅定(ZenMeditation)等[11]。

在这些训练中,强调的是有意识地觉察、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以及对当下的一切观念都不作评判。

因此,正念就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10]。

常见的正念疗法包括:

正念减压疗法、正念认知疗法、辩证行为疗法、接受与承诺疗法[12]

正念减压疗法

正念减压疗法也称正念减压疗程,英文全称为Mindfulness-basedstressreduction,简称为MBSR,产生于1979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马萨诸塞州医学院的荣誉医学博士卡巴金为麻州大学医学院开设减压诊所,并设计了“正念减压疗法”,协助病人以正念禅修处理压力、疼痛和疾病。

其本身是用来缓解压力的一套严格、标准的团体训练课程。

课程的核心步骤是正念冥想练习[10]。

正念认知疗法

正念认知疗法,英文全称为Mindfulness-basedCognitiveTherapy,简称MBCT。

是由泰斯德(J.Teas-dale)等人融合了认知疗法与正念减压疗法而发展的一种用以主要解决长期抑郁症复发问题的一种心理疗法。

要求患者“面对”而不是“逃避”潜在的困难,并要培养一种开放的、接受的态度来应对当前出现的想法与情绪。

这都是通过打坐、静修或者冥想来完成,其核心方法是集中注意力;觉察自己的身体与情绪状态;顺其自然;不作评判[10]。

辩证行为疗法

辩证行为疗法,英文全称为DialecticalBehaviourTherapy,简称DBT。

是由莱茵汉(Linehan)创立的用来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BPD)的治疗方法。

传统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非常强调“改变”,而这在BPD患者身上几乎是无效且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DBT强调确认以及接受,而非通过改变来治疗BPD患者。

治疗的核心便在于使他们能够忍受生活压力,以及学会自我接受。

DBT治疗过程与正式的冥想练习不一样,辩证行为疗法常常依赖于非正式的冥想练习,例如日常活动中的正念。

这种不同,是因为BPD患者不可能进行长时间的静坐[10]。

接纳与承诺疗法

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ACT)是一种以有关人类语言、认知的关系框架理论和功能性语境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认知行为治疗理论和实践。

认为人类主要的心理问题源于语言/认知与人们直接经历的偶然事件之间的交互作用方式,产生经验性回避和认知融合。

而这两者均会让我们脱离当下。

ACT通过六大核心治疗过程来提高心理的灵活性,从而治愈患者。

2.2正念的应用

起初,正念从宗教而来;后来,进入心理学;如今,却早已超越了心理学的领域。

早在2003年,PaulGrossman等人对20名大学生的研究表明MBSR可以帮助人们应对临床和非临床问题。

谭钧文和吴和鸣的文章详细地记述了正念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的应用[13];苗元江和汪静莹的文章记述了正念在积极心理学中的研究进展[14];徐慰和刘兴华的研究综述表明,正念是有效提高幸福感的方法[15];张倩和刘兴华认为,正念是改善情绪的有效方法[16];陈语和周仁来的研究则更加详细地从理论与神经机制的角度论证了正念冥想对情绪调节的作用[17];唐海波等人的综述研究探析了正念训练对沉思的干预作用;张晓旭的研究表明,正念团体干预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18];钟伯光等人的述评详细的讲述了正念在高水平运动比赛中与运动员平时训练中的应用[19];彭海容和顾晓燕的研究分别阐述了正念对骨折患者元情绪和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20-21];而张英、程慧和赵建英分别分析和研究了正念对乳腺癌患者、产妇的自我效能感和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响[22-24]。

总的来说,正念已经脱离了宗教的束缚,其影响已经从心理学扩展到医学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见正念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三、正念与抑郁症

经过以上对抑郁症和正念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正念的状态、正念联系和正念治疗的要求和特征与抑郁症的三三症状相反。

例如,抑郁症是兴趣低落,而正念要求时刻以一种好奇的状态觉察当下。

这也是正念认知疗法被用来治疗抑郁症的主要原因。

吴琼和石林等人将95名抑郁状态大学生分为八周正念训练组、八周非正式正念训练组和四周正念训练组,然后对比正念效果,结果表明正念能够显著降低被试的抑郁水平,而且八周的正念训练效果要比四周的训练效果好很多[25]。

Zindel等人2010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对164列严重抑郁症患者的药物疗法与正念认知疗法或安慰剂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抑郁病人达到稳定或不稳定临床症状缓解,正念认知治疗用作预防复发与维持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相当[40]。

谭钧文对一名华中地区某学院大四抑郁学生的正念心理咨询的个案研究经过约3个月的正念训练,这名来访者情绪有极大好转,并处于一个相对平和的状态,偶尔会有消极情绪出现,但能积极应对,不再影响学习、生活,失眠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26]。

并且谭钧文认为以正念训练为主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持续而有规律的练习是正念训练取得成效的关键,完成作业并讨论作业,是来访者获得改变的保证[26]。

李建伟通过慈心冥想对抑郁症的干预进行研究后,认为正念能够增加对此时此刻的觉察,而慈心冥想能够增加积极情感、降低消极情感,两者恰恰能够针对性地应对回避行为和反刍思维,从而减轻抑郁的症状[27]。

S.HelenMa等人的研究表明,MBCT能有效地抑制已治愈抑郁症患者病症的复发[28]。

Graham等人对102名曾患有抑郁症的人进行了两年的愈后追踪研究,发现MBCT对抑制抑郁症的复发效果显著,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和抗抑郁药物同时使用时效果更佳[29]。

John早期研究(2000年)表明,MBCT显著地降低了抑郁症的复发率[30],之后与Willem等人对为防止抑郁症复发而使用抗抑郁药物的个体的研究表明(2008年),在MBCT治疗组中个体的抗抑郁药使用量显著下降[31]。

TaniaPerich等人采用八周正念认知治疗方案和正念冥想技术对焦虑和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证实了在MBCT过程中正念冥想可以缓解患者负面心境,治疗效果显著[41]。

通过对正念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回顾后,可发现在正念治疗中MBCT在抑郁症的治疗中最常见,这也与泰斯德创立MBCT的初衷一致。

那么MBCT对抑郁症治疗的机制是什么?

对此,黄明明认为有以下几个机制过程:

1、MBCT能够提高个体的元认知意识,将个体从叙事自我转到体验自我,从而中断对过去的遗憾或恐惧的周期性反刍,打破认知反应和不断升级的抑郁症症状之间的联系;2、MBCT增强有意识地调配一个人注意的能力,从而允许更灵活的认知和行为反应;3、正念能够提高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进而提高对注意力的控制和影响调控,从而指导行为和克服情绪性侵入想法;4、正念通过增强大脑皮质调节的边缘电路和注意控制,从而改善了情绪的调节[12]。

黄明明则认为MBCT预防抑郁症复发的关键在于防止消极思维模式的形成。

下图为MBCT防止抑郁症复发的机制过程图。

其主要内容为,通过正念冥想训练等让来访者察觉自己思维、情绪和躯体的感觉并不作评判地接受,改善其躯体感觉、情绪、思维和注意力,进而改变对思维、情绪和躯体感觉的察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32]。

上图也形象地展示了MBCT的基本心理咨询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当下的状态,从而起到调节与整合的作用。

而正念冥想技术则充分体现在2、3两个步骤,旨在阻断不合理思维模式的形成与延续。

依据八周正念认知疗法的要求,此为一周的咨询情况,需连续进行八周该类型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调整治疗内容,直至来访者的抑郁症复发的可能性明显减弱,且自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行练习[32]。

四、总结与感想

总之,形象地说,郁症是常见的情感疾病,曾被比喻为“心理疾病中的感冒”[33]。

而正念又如同是新出的“抗感冒药”,而这味“药”又如同有中药的奥妙,即其副作用几乎没有,而那些抗抑郁药物则会让患者产生依赖和较重的副作用。

此谓正念的奥妙之处。

正念在心理学中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尤其是在心理治疗领域,正念将会成为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笔者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正念将会以更为科学的姿态进入心理学领域,而且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将会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心理治疗中一个新的趋势。

笔者第一次在您的课上接触正念时,觉察当时的情绪是略微抵触。

因为正念源自宗教,心理学在大众心中本来就感觉与科学相距较远(笔者认同心理学是科学),这两者加在一起,就会让人们觉得心理学更不是科学了。

也正是出于消除对正念的误解,同时更加了解抑郁症,所以选择这该课题为结课论文。

写完后,笔者感觉东方传统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正念在国外学者的科学化下进入科学领域,并能产生很大影响,这正是东方智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刘佳莉.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27(9):

1193-1196.

[2]张少丽.抑郁症治疗的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

(2):

156-159.

[3]杨成龙.关于抑郁症的心理治疗综述[A].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年会[C],浙江慈溪:

2011.

[4]黄洁云.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3):

233-235.

[5]何舒.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6,28(3):

126-128.

[6]郑照顺.抑郁症采用针刺结合心理治疗之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博士论文.

[7]郭珊.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

131-133.

[8]宋倩,苏朝霞,王学义.抑郁症的行为激活治疗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9):

655-658.

[9]徐俊冕.抑郁症诊断与治疗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06,27(3):

158-162.

[10]熊韦锐.正念疗法:

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J].医学与社会,2011,24

(1):

89-91.

[11]汪芬.正念的心理和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1):

1635-1644.

[12]孙远.正念认知疗法的兴起与发展[C].ConferenceonPsychologyandSocialHarmony,2013.

[13]谭钧文.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正念训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1):

99-100.

[14]苗元江.积极心理学领域中的正念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3,28(8):

46-51.

[15]徐慰.正念训练提升幸福感的研究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3):

197-201.

[16]张倩,刘兴华.正念:

改善情绪的有效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月,9月,2日,第B02版.

[17]陈语,周仁来.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理论与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0):

1502-1510.

[18]张晓旭.正念认知疗法对手机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3):

391-394.

[19]钟伯光.正念训练在运动竞技领域应用述评[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3,32

(1):

65-74.

[20]彭海容.正念训练对创伤骨折患者元情绪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8):

148-150.

[21]顾晓燕.正念训练对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4,29(5):

27-29.

[22]赵建英.正念减压法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焦虑水平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

1989-1991.

[23]张英.对产妇调节自我效能感及其正念干预的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3):

1811-1812.

[24]程慧.化疗期乳腺癌患者正念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9):

99-102.

[25]吴琼.不同时长和内容的正念训练对抑郁的干预效果[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4):

685-689.

[26]谭钧文.正念训练治疗抑郁症案例报告[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1):

99-100.

[27]李建伟.经验性回避对抑郁症发病的影响及慈心冥想干预方法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3,34(7B):

75-77.

[28]S.HelenMa,JohnD.Teasdale.Mindfulness-basedcognitivetherapyfordepressionreplicationandexplorationofdifferentialrelapsepreventioneffects[J].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2004,72

(1):

31-40.

[29]GrahamNMeadows.Mindfulness-basedcognitivetherapyforrecurrentdepressionAtranslationalresearchstudywith2-yearfollow-up[J].Australian&NewZealandJournalofPsychiatry,2014,48(8):

743-755.

[30]JohnD.Teasdale.Preventionofrelapserecurrenceinmajordepressionbymindfulness-basedcognitivetherapy[J].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2000,68(4):

615-623.

[31]WillemKuyken.Mindfulness-basedcognitivetherapytopreventrelapseinrecurrentdepression[J].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2008,76(6):

966-978.

[32]黄明明.正念认知疗法及其预防抑郁症复发的研究评述[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10:

9-12.

[33]苏晖.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认知功能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5,38(3):

146-149.

[34]NestlerEJ,BarrotM,DileoneRJ,etal.Neurobiologyofdepression[J].Neuron,2003,34

(1):

13-25.

[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