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22563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docx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docx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主讲教师:

北京教育学院李晶

一、教师专业标准概述

教师专业标准定位为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的专业基本要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教师专业标准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与实施建议三大部分构成。

基本理念提出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基本内容由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组成,分别对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提出60余条具体要求。

实施建议分别对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和幼儿园、中小学及教师提出了相关要求。

  教师专业标准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突出师德要求,要求教师要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是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是强调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改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专业能力。

四是体现时代特点,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教师专业标准颁布后,在实施方面提出如下要求:

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师专业标准作为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专业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二是开展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教师专业标准作为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完善中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实践,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三是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要将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教师绩效管理机制;四是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二、具体内容分析

维度一:

专业理念与师德:

包括:

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条标准。

常见问题解析

(一)教师应有哪些主要的职责?

【内容要点】

按照教师法的界定,教师的身份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其总的职责应该归结为教书育人,具体可见下面几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二)教师遵循哪些重要的教育法规?

【内容要点】

从进入教师队伍的第一天起,教师就要掌握和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制定,9月1日开始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制定,1994年1月1日开始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修订通过,2007年6月1日开始执行。

(三)怎样理解公平地对待学生?

【内容要点】

平等是尊重,是伦理原则上的公正,但并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平均。

在教育实践生活中,落实平等意味着如何将“一视同仁”和“因材施教”进行结合。

所以,这里的平等指的是学生所得到的人格上的尊重,因材施教则是方法意义上的平等。

(四)教师怎样引导学生遵守学生守则,明辨是非。

【内容要点】

(1)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和交往中,帮助学生完成从“自律”到“他律”的转化,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2)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并熟悉学生守则,让学生在身边熟悉的事例中体会学生守则。

(3)教师要在平时的交往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4)教师要通过主题班会或其他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5)教师要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

(6)教师还要在交往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

(五)教师的积极乐观,具有爱心、同情心和正义感表现在哪些方面。

【内容要点】

(1)积极乐观。

基本理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常怀自律之心、感恩之心、奉献之心和平常之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对自己较有信心,对他人心怀同情与感恩,对组织与事业比较认同。

具有善良之心,初步形成职业认同感。

(2)爱心。

拥有仁慈之心,善待弱小者。

以对学生为例,爱心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的力量,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能够理解与宽容学生,关心与关爱学生;使学生能够在理智与情感交融的氛围中享受爱的滋养,实现快乐成长。

(3)同情心。

对弱小者有所觉察、理解,并能够产生情感共鸣;能够给予弱小者以帮助。

同情和帮助弱小者,给学生示范同情心;关爱和帮助成长中的学生,让学生体验同情心;引导学生爱护与帮助对弱小者,使学生固化同情心。

(4)正义感。

具有追求正义、伸张正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为人正直;尊重和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敢于直言,主持正义;能够鄙视非正义的行为。

(六)教师怎样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

【内容要点】

这里的困难和挫折主要指引起教师的负性工作压力的因素,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之一。

(1)专业困难和挫折——指因不能良好胜任本职工作所遇到的负性压力情境。

应采取理智地应付困境和挫折、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或求助他人等应对方式,积极解决问题。

应当通过学习成长和发展自己,使自己成熟起来,进而高效工作。

(2)人际关系或交往困难——师生或者同事关系的困难。

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准确定位,掌握心理调整的方法。

维度二:

专业知识

包括:

小学教师

中学教师

(五)小学生发展知识

19.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20.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21.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

22.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顺利过渡的方法。

23.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24.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五)教育知识

19.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20.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2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

22.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

23.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

24.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

(六)学科知识

25.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

26.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27.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六)学科知识

25.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26.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

27.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28.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七)教育教学知识

28.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29.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

30.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31.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七)学科教学知识

29.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

30.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31.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

32.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八)通识性知识

32.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3.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4.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5.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八)通识性知识

33.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4.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5.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6.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常见问题解析

(七)教师需要了解哪些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关于学生的知识?

发展心理学——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主题,初步建构儿童心理发展的思考框架;掌握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特征以及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学习要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等,

并能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视角观察、分析和解决小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能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初步实施发展性教学。

教育心理——了解教学情境中“学与教”互动过程特点

【学习要点】

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局限性。

例如,理科内容涉及事实、概念、实验、计算、符号等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内容都需要不同的教学心理知识和学习心理知识。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把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指导教学活动。

掌握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的基本观点等,并应用于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学习;

了解学生学习的实质、类型、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

了解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技能形成以及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影响条件等,并能指导教学;

了解学习动机理论,注重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关注学习迁移能力的生成以及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指导小学生掌握简单的学习策略,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

证地分析学生情况

1..分析学生学习新知与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关系。

2.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年龄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特点)。

(22.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顺利过渡的方法。

(八)教师怎样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解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

例如:

国际理解是一代青少年不可缺少的一种人文素养,它包括:

1.热爱祖国,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并产生了解世界,学习世界,学习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愿望;

2.具有国际交流技能;

3.在了解其他国家历史、文化和习俗风貌的基础上,领悟其形成过程,形成一定的文化鉴赏能力:

4.具有分析并做出正确判断国际事务的知识和能力;

5.形成对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的积极态度与行为;

6.赞成和平、发展、平等、民主、自由、幸福和理念,并准备为之奉献。

国际理解意识和必要的知识,技能是新世纪公民人文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应该把它列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对北京市青少年“国际理解素养”已有的基础的评价—希望与忧虑参半:

希望所在表现在:

调查得到参与学校的大力支持、学生的踊跃参加和家长的热情帮助。

这表明提高青少年的国际理解素养已经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全社会都有强烈需求。

调查结果反映出青少年具有易指导性.一方面,学生反映这是第一次以国际视野来看待事物,在回答中都努力地朝着正确方向靠拢。

另一方面,本课题组在设计问卷时,充分考虑到在允许的限度内,要对这一新事物进行正面宣传、引导与暗示。

因此,本次问卷调查具有一定的教育性,与纯粹客观的调查有一定距离。

青少年的情感真实,态度开放.问卷基本能够反映北京市青少年对一般知识的掌握程度、真实思想、情感和不同的看法。

青少年的理解与分析、态度与倾向呈多种选择,表明中学生开始尝试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表达态度。

青少年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理解意识.北京市作为首都,长期以来先进文化的影响深入人心,青少年在国际理解素养方面有一定基础.

忧虑所在表现在:

青少年思考问题的从众性比较严重.调查部分中学生的回答表现出比较严重的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独立思考能力比较差。

学生的理性认识多,情感贫瘠,基础不牢,容易认识与行动不一致。

学生有认识多元、开放的倾向,但深度不够,表面东西多,分析与判断能力不够强.特别是中学生对我国当代的“主体文化”认同性差异显著。

继影响比较大的“孔孟文化”与“无产阶级文化”受到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冲击以后,当代我国的“主体文化”是什么?

这个问题上出现‘空白”市非常危险的信号,它反映了理想、信念和人格形成中的营养不良,长期发展终会影响民族素质。

知识面狭窄,缺乏交流的意识与技能。

从青少年国际理解意识形成的过程,反思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

调查中反映,在青少年国际理解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已经失去优势影响,只起一般影响的作用.学校获得的知识、形成的观念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成为一般影响,大众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

成为优势影响。

教育没有主动地为青少年形成国际理解素养发挥作用,而是被动、无力地企图挽回青少年在大众媒体影响下产生地不良倾向,致使没有充足经验和鉴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在开放的大众媒体影响下,不自觉地形成一些不够全面的看法。

应该立即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国之兴亡,在于人才,人才素质在于观念,观念落后,引进任何的先进技术于管理方法都无济于事。

国际理解是建立在我国当代“主体文化”基础上的人文素质教育.开展国际立即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弘扬当代我国“主体文化”。

积极、主动地培养青少年的国际理解素养。

(九)教师要关注哪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对学习活动起着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有:

兴趣与爱好,愉快的情绪、对事业的热情,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自信心与好强心,远大的理想与目标,高抱负,焦虑。

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

它属于高层次水平,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

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

这些属于中间层次,它们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可以提升孩童智力。

第三层次,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等,它们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

这些因素充满活力,对学习的作用十分明显。

(十)教师怎样理解国家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学科知识,关注学段之间的区别、联系与衔接?

教师要通读某个学科领域的课程标准,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和要求。

例如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

掌握《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中明确规定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等领域的知识。

可以概括为关于儿童品德、生活的基本知识,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以及国旗、国徽、国歌等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师:

掌握《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中明确规定的基础知识,包括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等领域的知识。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

掌握《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中明确规定的基础知识,包括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方面涉及的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领域的知识。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

掌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规定的基础知识,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必修内容的知识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选修内容的知识。

初中历史教师:

掌握《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中明确规定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断代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教师:

掌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规定的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必修内容和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选修内容,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的内容。

初中地理教师:

能熟练运用课标。

掌握本学段地理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基本内容,掌握全球概况、各大洲和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特点等基础知识。

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运用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掌握收集地理信息、初步分析地理信息以及地理观察观测等能力和方法,初步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高中地理教师

能熟练运用课标。

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原因以及地理规律。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

(十一)什么是关于学科教学的知识?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要求不同

适应期向发展前期过渡

发展前期向发展后期过渡

熟悉有关任教学科的一般教学过程,能够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器材、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进行选择和优化。

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学科教学知识(PCK)”,能够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协助每一位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关于学科教学的知识的形成符合一定的规律:

L.舒尔曼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

①学科知识

②一般教学知识

③课程知识

④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内容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

⑤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

⑥教育情境知识

⑦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

通过论证认为:

学科教学知识(PCK)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高成效教师与低成效教师间的不同。

PCK包括

学科中最核心的内容及其教育价值;

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帮助学生学会的教学策略。

维度三、专业能力

小学教师专业能力:

(九)教育教学设计

(十)组织与实施

(十一)激励与评价

(十二)沟通与合作

(十三)反思与发展

中学教师专业能力:

(九)教学设计

(十)教学实施

(十一)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

(十二)教育教学评价

(十三)沟通与合作

(十四)反思与发展

常见问题解析:

(十二)教学设计操作要点

按照教师不同发展阶段应达到不同的要求(以理科为例):

适应期向发展前期过渡

发展前期向发展后期过渡

教学内容分析与学生分析

在了解学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分析,明确具体内容的教学价值,能够确定教学重点,并且关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

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能够确定学习难点,能够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确定教学内容;

能够进行教学设计背后的学理分析,深刻理解学科本质和思想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特色,并能指导其他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深刻理解和善于挖掘教学内容在学生发展中的教育价值,能够把学科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知识与经验”的统一,沟通课内外学习;

清晰、正确地表述课时目标

合理确定和准确表述三维目标,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潜心研究学生差异,设计分层教学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

紧扣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流程,并且教学环节清晰、有效;

了解不同类型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技能性知识)的特点和学习策略,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

熟悉学科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关注学段的衔接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整体安排学段教学进程和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单元,善于设计“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的教学思路;

深谙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策略,具有丰富、系统且有创造性的教学策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案例;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安全的物理环境;

能够根据理科知识内容,营造具有理科特点的学习氛围和安全的实验环境。

能够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创建安全、民主、包容、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根据理科特点,营造科学、严谨、求实、创新、安全的理科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学习、独立思考、体验乐趣。

掌握学业评价技术

能够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

积极研究中高考的命题规则和评价标准,具有丰富、有效的考试指导策略。

能够进行教学设计背后的学理分析,深刻理解学科本质和思想方法。

【举例说明】如小学《字母表示数》一个课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函数有数学中的核心知识,而字母表示数是函数思想在小学阶段的渗透,更要了解小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字母表示数对于他们来说是抽象、难以理解的。

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设计,设置生动的情境和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字母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还可以表示一种关系,并在学生的讨论中澄清概念,达到更深入的认识。

过,要不看不懂)最深的感悟、结束时,通过考试或外在的考察看一看以下是这节课的一个教学片断:

(1)老师出示ppt画面:

盒子左侧输入一数,经过魔盒加工,在右侧输出另外一数。

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得出每次输入的数和输出的数必然都相差10的规律。

(2)让学生独立探究,期间教师巡视观察,搜集几个学生的答案,并在黑板上一一呈现。

教师引导:

这样的数永远也写不完,有没有一种办法,把输入的数都简明概括地表示出来,同时表示出和他们相对应的输出的数?

①奥—-数;②1190—-1200;③A—-B;④A—-A+10

(3)引导学生讨论辨析,得到答案。

通过教师引导讨论,鼓励学生进行解释,注重从“本质”处提问和总结,充分利用集体交流对个人的启发作用。

例2:

确立教学目标的三原则:

具体、集中、恰当

具体:

指目标的内涵明确,不空泛。

比如“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之类的教学目标,就未免空泛,这不是某节课或某几节课的教学目标,而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课程目标。

又如,有教师把《晏子使楚》的教学目标定为“学习晏子的说话艺术”。

但教师没有明确“类比譬喻”、“避实就虚”等论辩策略。

目标不具体、不明确,导致教学内容的实际缺失,以致教学效果空落。

学生学完这一课,对于“晏子的说话艺术”,到底领会了什么?

集中:

是指一节课(或一篇课文、一个单元)的目标不能过多,能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已很不易。

恰当:

恰当的依据是:

(1)课程体系与单元结构中的位置;

(2)文本自身的特点(特别注意文体特点);(3)学生情况。

例如:

初三课文《雨说》(郑愁予的诗),把教学目标之一定为“学习拟人手法”,是否契合了本诗最重要的特点?

在拟人知识的学习上,又怎样体现初三学生发展的梯度?

“拟人手法”,是学生解读这首诗的重点和难点吗?

要基于文本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特别是要和学情分析相匹配。

比如学情分析谈到:

学生很难体会某些含义深刻的语句;那么教学目标中就应该有:

“理解一些含义深刻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