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2149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docx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九江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docx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

九江一中2018—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命题人:

高二历史备课组审题人:

高二历史备课组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第Ⅰ卷(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Ⅱ卷(非选择题)必须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试卷由个人妥善保管。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

”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尚未形成严格的尊卑等级关系         B.宗法关系是维系王权的纽带

C.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2.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指出: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上述现象主要表明

A.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战国时遭到进一步破坏

B.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C.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缓慢

D.贵族政治文化被精英政治文化取代

3.学者指出:

在西周封建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时代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泯除,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赋役制度的变化B.以孝道治天下

C.郡县制度的发展D.皇帝制度的形成

4.“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最早出现于

A.秦朝   B.汉朝       C.唐      D.元朝

5.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

当时的宫廷舞乐,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

只能用四佾的季氏,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此言论反映了孔子的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为政以德”的思想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6.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A.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

B.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成为盗贼

C.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D.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

7.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

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爱国忧民的情怀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热爱和平的态度

8.1842年的《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这一规定

A.反映了中英两国不平等的外交地位    B.加快了英国资本输出的步伐

C.体现了中国接受近代贸易规则    D.使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9.1849年,思想家徐继畲针对美国政治制度曾说:

“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创立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

”这说明徐继畲

A.主张中国实行美国的共和制          B.推崇夏商周的社会制度

C.力主汲取民众意愿推进改革          D.反思中国的政治体制

10.下表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三个不同的年份中国茶叶销售情况的变化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总销售量(万担)

出口量(占总量%)

内销量(占总量%)

1840年前

6.4

0.9(14.06%)

5.5(85.94%)

1865年前

10.1

4.2(41.58%)

5.7(56.43%)

1894年前

16.02

8.23(51.94%)

7.7(48.06%)

A.中国茶叶发展仍然非常缓慢

B.中国茶叶生产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C.茶叶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D.中国茶叶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

11.张之洞在《劝学篇》序言中写道:

“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一是。

旧者因噎而废食,新者歧多而羊亡。

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

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

夫如是,则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为瘸。

”书中《会同》篇写到: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据此分析张之洞

A.认为保守派守旧误国            B.认为维新派数典忘祖

C.调和新旧两派、中西之学          D.主张“思想要旧,器物要新”

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曾指出,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忠君爱国到抑君爱国再到叛君爱国的过程。

最能体现这一过程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太平天国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13.《新青年》刊文指出:

“专制国本建筑于主权者独裁之上……共和国本建筑于人民舆论之上。

”故“政治实质之变更,在国民多数心理所趋,不在政治之形式”。

材料强调当时的紧迫任务是

A.进行社会改良    B.推翻君主专制    

C.开展民众启蒙    D.发起国民革命

14.政府往往透过修筑铁路带动本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所采取的作法之一是对进口钢铁课征较高的关税,以保障本国钢铁工业的生产。

民国以来,生产钢铁的汉冶萍公司仅于民国5至8年,获有盈余,其他时间都是亏损;民国11年,汉阳铁厂不堪亏损停工;民国14年,开办不久的大冶炼铁厂也停工。

根据上述说明及历史背景,民国5至8年何以会有盈余?

其长期亏损的主要原因为何?

A.盈∶因欧战爆发,钢铁价格大涨;亏∶不平等条约束缚,关税不能自主

B.盈∶机器由国外进口,设备新颖;亏∶军阀混战,故无法继续修建铁路

C.盈∶因欧战爆发,钢铁价格大涨;亏∶军阀混战,故无法继续修建铁路

D.盈∶机器由国外进口,设备新颖;亏∶不平等条约束缚,关税不能自主

15.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

“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

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

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

”《鲁迅日记》记载当日:

“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

”两者对当日天气说法不尽相同,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A.前者是记者的亲历见证,晨报叙述应为准确

B.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记述应为真实可信

C.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

D.日记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

16.1934年至1937年,国民政府建立5处航空工厂,分别是:

与美国合资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与意大利合作建立的“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与德国在江西萍乡合办的“中国航空器材有限公司”、广东“韶关飞机制造厂”和海军部“高昌庙飞机制造厂”。

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加大“围剿”红军力度       B.力图削弱地方军阀的实力

C.努力发展民航事业         D.为对日作战作准备

17.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以上认识的变化

A.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B.科学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入        D.扫除了中国入世体制上的障碍

18.郭沫若鉴于南京附近出土的东晋墓石拓片的书体与兰亭序笔迹迥殊而断定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写,而高二适则举出种种可靠事实,认为兰亭序的确出于王羲之手笔。

当时毛泽东主席支持打这场官司,认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毛主席的意见体现了

A.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C.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D.“为人民服务”

19.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他说:

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

这表明苏格拉底

A.反对实行民主制          B.主张实行君主制

C.主张实行民主制   D.认识到雅典民主制存在的弊端

20.《十二铜表法》规定:

“杀人者处死刑;过失致人于死的,应以公羊一只祭神,以代本人。

”该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A.内容叙述庞杂繁琐           B.具有浓厚神权色彩

C.注意甄别案件性质           D.深受习惯法的影响

21.孟德斯鸠说:

“如果一国的法律认为应该容忍好几种宗教的话,那么法律也就必须要求这些宗教互相容忍。

一切受到压制的宗教,自己必将成为压制异教的宗教。

……因为当一种宗教侥幸而脱离了压迫的时候,它就要立即攻击曾经压迫它的其他宗教。

”这段话

A.论述宗教自由在法律上的必要性     B.探讨宗教信仰和法律的相互依存关系

C.论证宗教迫害存在的必然性      D.主张法律要为宗教服务

22.1920年代以后,集权国家利用新的大众媒介宣传集权思想,向大众灌输:

如果希望民族得救,就必须有强而有力的领袖。

这些集权国家的统治者,经常利用两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发明的技术,顺利掌握权力。

这两项发明是

A.电话和照相机B.无线电和电影

C.录音机和电视D.网路与电脑

23.国际企业管理学会主席阿兰·鲁格曼断言:

“虽然存在着一些推动全球化的经济力量,但是更存在着极强的文化和政治壁垒……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其他生产部门和所有的服务业而言,区域化比全球化的意义更大。

三极区域(美、欧、日)以异质性而不是同质性为特征。

”由此可见,他认为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A.并行不悖     B.矛盾对立   C.相互促进     D.目标趋同

24.某一画派在绘画时,把打字的信和数字弄到画里去,并把纸、标签、扑克牌、仿木纹、大理石花纹等东西粘在画布上,表达他们否定一切、批判一切的态度。

这个画派是

A.浪漫主义画派    B.现实主义画派

C.印象画派            D.现代主义画派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25题22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8分,共52分。

25.(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人口估算

年份(公元)

总人口数(万人)

1

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