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15667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P14/19

答: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第一,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贯穿和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和实践活动之中。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与它对经济事实的分析同它的全部结论之间,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是严密的、完整的、一贯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和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第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理论品质和活的灵魂。

这一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2>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

P27-28

答: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哲学又是方法论,它总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人们能够自觉地以某种世界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的,就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的,就属于唯心主义。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世界是可知还是不可知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绝大多数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属于可知论者,但也有少数哲学家否定人类认识世界的可能或怀疑人类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如康德。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P31

答:

马克思的物质观:

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认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其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极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地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提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提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意识的形成过程及其本质。

P30/31

答:

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物质从自身发展中产生能思维的生物,经历漫长历史过程。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意识本身;意识离不开物质,但又不同于物质而具有精神现象的特征。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

人脑只是思维的器官,并不是思维的源泉。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

4.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静止。

P32

答: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提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提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5.人类社会物质性怎样理解?

P33/34

答: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就是社会存在的物质方面内容,包括: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即社会存在是包括以生产方式为主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基本要素的总和。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6.实践的含义、类型及特点。

P34-36

答:

1.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特点: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3.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7.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怎么理解?

P34/39

答: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

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1.联系与发展的内容(含义)及其方法的意义。

P40-42

答: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定义: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哥哥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对应统一的实质,两个基本属性(统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和作用。

答: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

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

二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发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发相互吸引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想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3.矛盾的普遍性和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2)联系:

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4.质量不变原理及其方法意义。

5.否定及否定原理及其方法。

答: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的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

我们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第二,唯物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同认识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

7.(什么是)矛盾分析法?

答: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第二,唯物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同认识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在辩证法中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性和统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

8.辩证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

答: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3>1.规律及其特点。

答: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

客观性、稳定性、普遍性、必然性、重复性。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具有客观性(根本特点)

规律是稳定的联系,所以它具有稳定性、重复性、普遍性的特点。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可见,稳定性就是规律的重复性、而稳定性、重复性也表明了它的普遍性。

规律具有必然性,因为它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它具有必然性的特点。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

答: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

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

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

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3.如何理解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和规律之间的联系?

答:

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第二章

1、为什么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特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的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当我们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时,主要是指:

第一,从世界观来说,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的,人的世界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第二,从认识论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第三,从历史观来说,实践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因此,实践的观点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就不能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2、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审美、价值观)P63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首先是实践过程中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且这是他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

正是通过实践这一桥梁(中介、纽带),主体能动地、有目的地改造客体,同时客体被主体改造。

其次才产生认识过程中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即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客体才可能进入主体,主体才可能对客体进行反映,形成关于主体的映象。

此外,主体与客体之间还有价值关系、审美关系等。

但只有前两种关系才是两者的基本关系。

其它关系均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的延伸。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64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所以,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对主客体的能动反映)P67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认识目的的而自觉地、主动地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

这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能动的反映)P66

(1)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而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有着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严重缺陷。

6、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为什么回归实践及回归实践的条件)P68-71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7、什么是真理,真理的含义特点

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

真理的特点是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真理的绝对性有三层含义:

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这种认识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质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三层含义:

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8、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及辩论关系

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辩论关系: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2)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3)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4)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9、什么是价值及价值评论

价值: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评论:

即价值认识或称为评价性认识,它是主体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和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的评价。

简言之,即对事物价值的评价,它有别于对事物事实的评价。

因此,价值评价的前提是价值事实和人们的价值观。

事物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以及人自己对这一情况的感受和理解是怎样,他的评价也就怎样。

这就是评价所反映的对象。

评价反映的对象也叫“价值事实”。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第三章

1、社会存在与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94-99

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2、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对立体现在哪里P94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二者的其他对立和分歧都是由这一根本对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

就是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到概念P95及其关系P97-98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