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和社会保障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1539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就业和社会保障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就业和社会保障教案.docx

《就业和社会保障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业和社会保障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就业和社会保障教案.docx

就业和社会保障教案

就业和社会保障教案

【篇一:

第7.21《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教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史实,分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通过分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分析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学生的法制法规意识和风险保障意识,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热爱之情。

【教学要点】

重点: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及其意义。

难点:

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专用名词和具体操作环节。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现在,在许多报刊和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整版整页的各种招聘广告和“个人自荐“求职材料。

这一现象在改革开放前从未有过。

这是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一新情况。

【新课探究】

一、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

1.新中国初期:

实行“统包统配”劳动就业制度。

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城镇劳动就业实行“统包统配”,

即工作岗位无

须自己寻找,全由国家统一分配、安排。

请学生思考、讨论,这种完全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的做法,有什么弊端?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

养成工作上“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利于人才特长的发挥,企业用人不能择才而用,个人择业不能扬长避短等。

2.改革开放后:

⑴改革:

从“统包统配”,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合同制的逐步推行,最后过渡到完全由市场调节。

⑵新的劳动就业模式: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请学生讨论,这一新的劳动就业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教师归纳:

有助于人才的特长发挥,有助于合理配置人才资源,鼓励人们更努力地学习、研究业务。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几幅图片,具体了解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后出现的可喜现象。

⑶法律保障:

国家颁布实施《劳动法》,从法律上保障了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的权利。

课本第133页下图:

这是政府的再就业服务中心为失业人员免费提供就业服务。

课本第134页上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就业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课本第134页下图:

介绍的是自主择业,开设个体餐馆“先富起来”的典型。

以上三幅图片资料反映了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起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简略介绍新中国初期:

初步建立起适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

如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公费医疗制度等。

2.改革开放后

请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为什么要改革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可总结为两大原因:

一是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有明显的弊端;二是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后,职工的养老、医疗保障以及企业下岗失业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就更加显得突出。

因此,迫切要求建立适

合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新的社会保障体制。

⑴主要问题:

出现下岗现象,城镇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养老、医疗等方面缺乏保障的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

⑵改革方向:

建立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的社会保障新体制。

⑶先介绍我国在建立社会保障新体制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

保障制度:

建立起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

⑷主要特点:

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费用由社会统筹、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分担。

⑸再请学生思考与讨论:

两种社会保障制度有哪些主要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教师进行补充,并归纳为下表:

两种社会保障制度比较

请学生议一议:

除了以上这些社会保障制度中提供的保障外,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取社会保障?

提问:

有谁投保过人身保险?

请一位投保过保险的学生讲一讲保单的大体内容。

【篇二: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教案华东师大版】

第21课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2、能力培养:

通过分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分析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学生的法制法规意识和风险保障意识。

教学要点:

重点: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及其意义。

难点:

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专用名词和具体操作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现在,在许多报刊和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整版整页的各种招聘广告和“个人自荐“求职材料。

这一现象在改革开放前从未有过。

这是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一新情况。

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

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城镇劳动就业实行“统包统配”,即工作岗位无须自己寻找,全由国家统一分配、安排。

请学生思考、讨论,这种完全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的做法,有什么弊端?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

养成工作上“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利于人才特长的发挥,企业用人不能择才而用,个人择业不能扬长避短等。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劳动就业制度实行改革,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的劳动就业模式。

请学生讨论,这一新的劳动就业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教师归纳:

有助于人才的特长发挥,有助于合理配置人才资源,鼓励人们更努力地学习、研究业务。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几幅图片,具体了解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后出现的可喜现象。

课本第133页下图:

这是政府的再就业服务中心为失业人员免费提供就业服务。

课本第134页上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就业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课本第134页下图:

介绍的是自主择业,开设个体餐馆“先富起来”的典型。

以上三幅图片资料反映了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起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改革背景

简略介绍在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套社会保障制度,如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公费医疗制度等。

请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为什么要改革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可总结为两大原因:

一是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有明显的弊端;二是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后,职工的养老、医疗保障以及企业下岗失业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就更加显得突出。

因此,迫切要求建立适合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新的社会保障体制。

改革成果

a先介绍我国在建立社会保障新体制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

养老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b再请学生思考与讨论:

两种社会保障制度有哪些主要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教师进行补充,并归纳为下表:

两种社会保障制度比较

请学生议一议:

除了以上这些社会保障制度中提供的保障外,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取社会保障?

提问学生:

有谁投保过人身保险?

请一位投保过保险的学生讲一讲保单的大体内容。

最后,教师小结:

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化保障制度实施后,我们应该增强保险意识。

在国外,人们的保险意识是很强的,国外人士往往将相当一部分的收入投入保险,用现在的钱买未来的保障。

【篇三:

《职前准备及就业权益保护》教案】

《职前准备及就业权益保护》教案

第一讲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

教学目的:

本讲座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形势及政策分析,使学生对当前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通过对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就业流向和空间分布的分析,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正确定位自身的职业期待;通过对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解读,使毕业生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使毕业生树立就业的信心,能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

教学重点: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特征

教学难点:

影响我国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就业趋势展望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演进

本部分的教学主要介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从计划经济时期到现在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统包统分”为主要特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二是教育体制改革时期以“供需见面”为主,“双向选择”为主要特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自主择业”为主要特征的大学生就业政策

第一阶段:

统包统分阶段

第一阶段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主要从建国初期开始到七十年代初期。

1950年6月政府颁发的《为有计划的合理的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生工作的通令》,《通令》规定从毕业生人数较多的华东、中南、西南三个大区抽调部分毕业生支援重点工作建设地区,即东北区,另从华北区抽调部分毕业生充实中央党政机关。

1952年7月,政务院颁发的《关于1952年暑假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统筹分配工作的指示》。

《指示》指出,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

1958年4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问题的意见》,《意见》中有关高等学校毕业生分成分配原则指出,对中央部属院校毕业生统一分配,余下的由地方政府分配。

从这时起,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初步形成了由国家负责、按计划分配的就业政策。

第二阶段:

双选阶段

第二阶段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主要是从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的重要标志。

《决定》强调:

要改变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分配的办法。

在1989年3月,国务院又出台了《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报告的通知》,再次指出了现行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次要求改革高等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

第三阶段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主要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

1998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要求,到2000年左

右,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由学校和有关部门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就业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并同时取消了向毕业生发放“派遣证”,而改为分发“就业报到证”。

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毕业生就业制度应当是一个“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

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计划、分配、派遣”历史的结束,真正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这一阶段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主要内容和特征是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

随着1992年十二大的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渐完善,以市场为导向、尊重个人意愿的自主择业政策,即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逐步确立。

这一新型的就业政策与前两个相比较而言更加重视市场的作用,强调了个人价值和意愿的选择。

自主择业阶段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给予了大学生最大的自主权。

同时高校毕业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政府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尊重高校毕业生的个人的自主选择,积极创造多种机会,多途径、多渠道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方便和服务。

但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一些高校毕业生仍然等着以前的国家“包分配”政策,对这种自由择业的就业形式没有完全适应,出现了一些心理上的不适。

从上面的就业政策演变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阶段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是不管我们现在如何评价当时的就业政策,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在当时都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现在如何制定出更好的就业政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形势

本部分教学主要展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及社会需求状况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灵活就业是当前的必然趋势。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

2008年下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在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许多企业纷纷倒闭,生存下来的企业也大幅裁员。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的就业形势都变得很严峻,美国的就业率突破史上最高记录,日本的大学生就业率也创历史新低,日本有媒体称,如果把日本大学生从2000年起“就业难”长期存在现象称为“就业冰河期”,那么,现在正是跌入“超冰河期”的时刻。

我国也没有逃离全球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从2008年开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严峻起来,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

(二)社会需求状况发生的变化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变化的同时,用人单位劳动力需求状况也发生了变化。

根据2011年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17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的统计分析。

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需求占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96.8%,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所占比重仅占0.6%,其他单位用人需求比重为2.6%。

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4%,并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私营及个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一直保持在30%以上,需求比重逐年上升。

(三)灵活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灵活就业成为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

不管大学生承不承认,愿不愿意,灵活就业都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形式。

对于灵活就业这一概念,我国劳动和社会保

三、高校毕业生群体的新特征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

主要介绍麦可思公司的调查

(二)传统的就业观念没有得到及时转变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仍然严重,从这几年的考公务员数量可略见一斑,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回报值过高,虽然有着过高的期望值,但现实情况却不是如此。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做些基层的工作,而对于那些高层的管理或者技术岗位却无法胜任,导致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形成了周期性失业和自愿失业。

为求得稳定的“铁饭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着变化,一次就业转变为先就业后择业,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骑驴找马”、“先就业后择业”。

(三)大学生对灵活就业模式还未充分认可

虽然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价值观上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灵活就业模式也是成为最普遍的就业形式。

但是,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仍然是以单位待遇收入福利及工作环境为主,比较讲究实际,从一份调查报告可看出,大家最向往和满意的单位仍然是政府,国企以及事业单位。

一份村官调查报告显示,很大比例的大学生村官最关心的问题不是如何做好本职工作,而是担心自己的前途,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完善的保障制度,不希望一直是“漂一族”。

所以这就对私营企业和临时性岗位的单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必须不断完善企业的各种用人制度和社会保障政策,提高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

(四)“孔雀”依旧“东南飞”

由于大城市的生活和就业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再加上这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高校毕业生出现了回乡的潮流,一些高校毕业生开始退向二线城市。

虽然,一些地方出现了大学生退居二线城市的苗头,但从总体形势来看,“孔雀”依旧“东南飞”。

据麦可思研究院对2008年至2010年的大学毕业生调查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东部沿海城市对大学生的吸引指数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城市不论是对中西部生源的大学生的吸引指数还是对本地生源的大学生吸引指

数都高于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都不及东部沿海城市,属于人才净流出地区。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政

本部分主要介绍国家对高校毕业生政策的价值取向、内容、及有关特殊规定。

(一)就业新政的价值取向

目前,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从以前的“增长优先”发展到现在的“就业优先”,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二)就业新政的内容

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新型就业观念的重要性,主张有关部门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鼓励他们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府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首先,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中小城市、城乡基层就业。

其次,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再次,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最后,政府在强调进行宏观调控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市场和大学生自己的力量。

(三)就业新政的“特殊规定”

1、“免费师范生”政策

2、“村官政策”

3、“企官政策”

五、2014年我国就业形势的基本特征

本部分主要介绍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基本特征,通过具体数据展示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据此,来判断2015年的就业形势。

(一)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保持稳中有增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2013年我国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表现出持续增加的态势,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1102万人,到2013年这一数值增加至1310万人(如图1所示)。

注:

2014年为1-9月份数据

图12009-2014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单位:

万人)

2014年前9个月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比2013年同期多

增加16万人,已经提前完成全年1000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目标。

从失业情况来看,201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三季度末为4.07%。

另外,1-9月31个大中城市调查失业率在5%左右,这些都说明了我国的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保持稳定向好的态势。

(二)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注:

右坐标轴代表硕士以上求人倍率

图22005年3季度-2014年1季度我国就业市场分学历求人倍率

(三)适龄劳动人口继续减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逐渐进入了人口老龄化时代。

这一变化带来的最主要影响就是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总量开始下降,2012、2013年适龄劳动人口分别减少345和244万人。

2011年我国适龄劳动人口(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9.8%,在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2年和2013年这一数值分别为69.2%和68.7%,可以看出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下降是比较快的,预计2014年将延续这一趋势。

上述的分析表明,我国劳动力供应总量逐步趋于紧张,劳动力成本将逐渐上升,使得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劳动力数量优势的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

图32002-2013年我国15-59岁人口占比情况(单位: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