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14444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4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营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东营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东营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东营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东营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营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

《东营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营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营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

东营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

2020年东营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其目的是()

A.缓和矛盾,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

B.显示中华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和民族向心力

C.认祖归宗,促进民族融合

D.促进草原文明向农业文明过渡

2.与“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草木皆兵”等有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垓下之战C.涿鹿之战D.淝水之战

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片反映了公元229年三国鼎立的地理方位()

A.

B.

C.

D.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中的“烈士”“壮心”分别指的是

A.项羽灭掉刘邦

B.诸葛亮光复汉室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曹操统一全国

5.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包括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双季稻③粪肥得到推广④麦稻兼作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据《齐民要术》所载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

这说明了当时()

A.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B.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

C.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D.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

7.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序号

部分措施

1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3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

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

8.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定都洛阳

C.恢复分封制

D.三家归晋

9.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民族不包括

A.匈奴族B.鲜卑族C.羌族D.女真族

11.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12.4世纪后期,建立前秦政权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王是

A.刘裕

B.王猛

C.司马炎

D.苻坚

13.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

A.南朝

B.西晋

C.东晋

D.汉

14.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说:

“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

”请再结合以下图片,说出这些材料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大交融B.国家大一统

C.中外交往频繁D.经济繁荣发展

15.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

下列三国与西晋兴亡更替示意图表达最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B.

C.

D.

16.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

A.独尊儒术B.实行汉化

C.开发江南D.科举取士

17.据南朝《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18.下列哪些成语反映的是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①投鞭断流

②草木皆兵

③风声鹤唳

④破釜沉舟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9.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其中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是

A.西晋

B.隋朝

C.唐朝

D.清朝

20.汉朝以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江南水乡日渐繁荣富庶。

那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B.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地区

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D.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

21.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写道:

“先帝(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去世),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蜀汉国力薄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在发表这篇文章时的政治形势是

A.周王室衰微

B.百家争鸣

C.国家统一

D.三国鼎立

22.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

A.优越的自然条件B.人口的大量南迁

C.统治者的政策推动D.稳定的社会环境

23.“南朝”是东晋灭亡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王朝的统称。

这四个王朝相继出现的顺序是

A.宋、齐、梁、陈B.宋、齐、陈、梁

C.陈、梁、齐、宋D.齐、陈、梁、宋

24.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书界赞美他“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其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A.顾恺之B.胡昭C.王羲之D.锺繇

25.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A.兰亭书法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D.赵州石拱桥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知,此内容反映了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与汉族同宗同族,其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投鞭断流”指的是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苻坚认为很快灭掉东晋,大臣劝苻坚说:

“虽然我们现在兵多将广,但晋军有长江天险可守,我们未必能取胜。

”苻坚傲慢地笑道: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风声鹤唳”指的是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苻坚的溃兵听到风声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草木皆兵”指的是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苻坚在城楼上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

选项D符合题意,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出现的成语,不要混淆相似知识点。

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后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根据三国都城的位置可知,D项中的图片反映了229年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势,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4.D

解析:

D

【解析】材料内容是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曹操著名诗篇《龟虽寿》,描写曹操踌躇满志,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故选D。

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的大量南迁等因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经过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双季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稻麦间种。

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6.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

这说明了当时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7.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这些措施加强了北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以后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A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北魏的汉化措施,没提到经济、中央集权,故BC不符合题意;北魏只统一了北方,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败。

281年西晋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能智力国家。

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从此西晋衰落。

A符合题意;西晋建立初期,定都洛阳,B不合题意;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继续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恢复分封制,C不合题意;中国古代三国末期,司马氏家族篡魏灭蜀以后,兵伐东吴,灭了吴国,自此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的魏、蜀、吴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史称西晋。

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骤灭”,即很快灭亡的意思。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就是加快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

9.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的砖画“制作蒸馍与烙饼”“食用烧烤食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胡人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相互交融,体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所以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故选B。

10.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

他们被称为“五胡”,与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加速了民族融合。

题意要求不包括的内迁民族,故本题答案选D。

11.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以后,我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后来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题干图片反映了统一趋势不断加强,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D

解析:

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时,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苻坚任用汉族人王猛进行改革,逐渐强大,不久统一了黄河流域。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

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A符合题干;西晋和汉都是大一统王朝,BD不符合题干;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而北方处于政权林立的“十六国”时期,号称“东晋十六国”,故C不符合题干;故本题选A。

1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由“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

”及图片“汉人胡食图”“汉人牧马图”可以看出,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融,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及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择A。

15.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西晋灭掉魏国和吴国,于280年统一全国,故D符合题意;ABC图示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6.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文中的“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说明孝文帝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进行了著名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称作汉化措施,ACD选项和孝文帝无关,所以此题选B。

17.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分清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和主要原因。

18.C

解析:

C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

但因为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

《晋书·苻坚载记》: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这反映了战前苻坚的骄傲自大,战斗开始不久,苻坚望见晋军阵容严整,又把远处八公山上摇动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军。

秦军溃败以后,一路上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晋军追来,更是胆战心惊。

“①投鞭断流、②草木皆兵、③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

C符合题意;④破釜沉舟是秦朝末年项羽在战役中采用的战术。

AB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19.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20.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东汉末年以来,北民南迁。

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长江中下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其中我国实现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

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

故选C。

2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据材料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今天下三分”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期。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9年,孙权称帝,建国号为吴,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2.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中流民迁移方向为自北向南,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从图片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B。

2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统称为“南朝”,故A符合题意;BCD排列顺序错误,排除。

故选A。

24.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东晋王羲之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C符合题意;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A不符合题意;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

B不符合题意;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5.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兰亭书法、阎立本画作、赵州石拱桥都是中国传统造型风格,因此ABD不符合题意。

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这些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两大著名的石窟包括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

因此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