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篇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11521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篇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15篇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15篇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15篇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15篇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篇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docx

《15篇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篇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篇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docx

15篇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你可能误解乡愁 》  王鼎钧

算命的先生说,我的八字是“伤官格”,不守祖业。

他说的“不守祖业”有两个解释,一是败家,一是漂流。

我家毁于两次战争,无家可败,只剩下漂流这一个选项了。

流亡是一种首尾不相顾的生活,像一条线。

在我生长的那个社会里,线缠成球,后来这个球散开了,这根线弯弯曲曲拉长了。

于是“丁公化鹤,王子求仙”这样的故事就产生了,甚至“穆王南征,一军尽化。

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

这根线最后也许能像马蹄铁,两端遥遥相望,可是再也没法连接起来。

流亡也有它的哲学。

哲学解释生存,流亡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需要解释,有需要就有发明。

流亡也有它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在历史中,每个人都只是一枚随波的落叶”,没错,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原乡、异乡,都是为叙述方便而设的名相。

“是否是一种悲凉?

”是的,如果你在作诗。

“叶落了还无法归根”,这是常态。

你观察过没有,一棵树,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落叶粘在根部的泥土里。

你观察过没有,树根能杀死杂草,裸露一小圈土壤,吸收水分,就是这一小块圆形的湿地粘住了一些落叶,让落叶化为春泥。

“故乡”这个词对您意味着什么?

我说:

“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如果见过中国人的家谱,你可以发现家谱就是家族的流浪史。

中华民族从哪里来?

“东来说”“西来说”,都说明曾辗转迁徙。

你可以说,人类根本没有家,自从亚当夏娃失去乐园,人类都在地上漂流。

你也可以说,天空是一个大屋顶,人从这间房子到那间房子,从这个院子到那个院子,可谁也没离开这个大家庭。

这里有一个南美洲来的人,他是印第安人的后裔,他相信他的祖先从蒙古迁到阿拉斯加,生儿育女,某一代迁到北美腹地,某一代迁到南美,经过与异族通婚生下他这样棕色皮肤的子孙,他又移民回到美国,现在他的孩子到荷兰去发展,可能在那里永久定居。

“处处非家处处家”,可以说很凄凉;“大丈夫四海为家”,也可以说豪迈壮烈。

这就是哲学问题,流浪的人会选择自己的哲学。

那么,乡愁?

是的,乡愁。

我觉得很多人误解了这个名词。

当初,青年人接受了巴金和易卜生的暗示,奋勇出走,本来义无反顾。

后来反省了,怀乡是反省的一种方式,对当初鲁莽的论断、轻率的决绝、盲目的追逐,隐隐有忏悔之意。

许多美好的东西流失了,此情可待成追忆,他用“故乡”当做符号来代表。

怀乡,温柔而有情味,这是人性的觉醒,文学的伏脉。

无可避免,他美化故乡,如此一消胸中块垒。

人情之常:

“同样一个城市,住得愈熟,愈觉得小。

同样一条路,走得愈熟,愈觉得短。

同样一本书,读得愈熟,愈觉得薄。

同样一项技巧,使用得愈熟,愈觉得容易。

”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地方,隔得越久,越远,越觉得可爱。

请恕直言,非常遗憾,有人把乡愁当做我们的弱点。

游子还乡,乍见亲人,互相拥抱痛哭,上了电视镜头,街谈巷议,都说这人在外面落魄了,如果混得好,何致如此伤心?

富贵还乡,哪一个不是高视阔步?

同胞,我朝思暮想的同胞,怎么会有这种看法?

我们中间到底隔着什么,彼此相视有如异类?

今日何日,乡愁已成珍藏的古玩,无事静坐,取出来摩挲一番。

乡愁是我们成长的年轮,陷入层层包裹。

乡愁是我们的奢侈品,不是必需品。

乡愁无可骄傲,也绝非耻辱。

乡愁是珍贵的感情,需要尊重,不受欺弄。

流亡者懂得割舍,凡是不能保有的,都是你不需要的。

乡愁迟早退出生活,进入苍茫的历史兴亡。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自己的八字属“伤官格”,然后写自己的家毁于两次战争,只能流亡,是为了说明算命先生的预言准确。

B.作者并不认为“丁公化鹤”“王子求仙”“穆王南征”是神话,而是发他人之所未发,将其视作对流亡生活的理解。

C.文章通过“南美洲来的人”讲述祖先的迁徙和孩子的人生规划,说明漂泊作为一种生存状态,不一定意味着悲伤。

D.作者认为将乡愁理解为我们的弱点,理解为游子在他乡的落魄,固然是误解;理解成“一种反省的方式”也是误解。

5.请简要概括作者对故乡和家的理解。

(6分)

 

6.本文语言典雅齐整,请以最后四段为例,从词句选用、句式结构、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6分)

 

 

答案:

(二)(本题共3小题,15分)

4.C(3分)

5.(6分)

参考答案:

故乡只是描述流亡状态的名相;故乡不过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对家的态度无论是悲凄还是豪迈,皆只是对流浪哲学的选择;故乡可能是一种美化了的记忆。

评分标准: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6.(6分)

参考答案:

①选用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块垒”“街谈巷议”“高视阔步”“相视有如异类”“摩挲”等有古诗文色彩的词句,格调典雅。

②句式上整散结合,多用整句,具有典雅齐整之美。

③修辞上多处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多个“同样……”,显得齐整、典雅。

评分标准: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6分。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艺术与游戏》

朱光潜

   ①欣赏和创造的距离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远。

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创造和欣赏都是要见出一种意境,造出一种形象。

比如说姜白石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词含有一个受情感饱和的意境。

我在读这句词时,要凭想象与情感从这种符号中领略出姜白石原来所见到的意境,我在见到他的意境一刹那中,我是在欣赏也是在创造。

   ②创造之中都寓有欣赏,但是创造却不全是欣赏。

欣赏只要能见出一种意境,而创造却须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出来,成为具体的作品。

   ③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

游戏之中就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

人们不都是艺术家,但每一个人都做过儿童,对于游戏都有几分经验。

所以要了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最好是先研究游戏。

   ④骑马的游戏是很普遍的,我们就把它做例来说。

儿童在玩骑马的把戏时,他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这么一段话说出来:

“父亲天天骑马在街上走,看他是多么好玩!

多么有趣!

我们也骑来试试看。

他的那匹大马自然不让我们骑。

小弟弟,你弯下腰来,让我骑!

特!

特!

走快些!

你没有气力了吗了?

我去换一匹马罢。

”于是厨房里的竹帚夹在胯下又变成一匹马了。

   ⑤从这个普遍的游戏中间,我们可以看出几个游戏和艺术的类似点。

   ⑥首先,小孩子心里先印上一个骑马的意象,这个意象变成他的情趣的集中点(这就是欣赏)。

情趣集中时意象大半孤立,所以本着单独观念实现于运动的普遍倾向,从心里外射出来,变成一个具体的情境(这就是创造),于是有了骑马的游戏。

   ⑦其次,我们成人把人和物的界线分得很清楚,把想象的和实在的分得很清楚。

在儿童心中这种分别是很模糊的。

他把物视同自己一样,以为它们也有生命,也能痛能痒。

他拿竹带当马骑时,你如果在竹帚上扯去一条竹枝,那就是在他的马身上批去一根毛,在骂你一场之后,他还要向竹帚说几句温言好语。

人越老就越不能起移情作用,我和物的距离就日见其大,实在的和想象的隔阂就日见其深,于是这个世界也就越没有趣味了。

   ⑧然后,骑竹马的小孩子一方面觉得骑马的有趣,一方面又苦于骑马的不可能,骑马的游戏是他弥补现实缺陷的一种方法。

苦闷起于人生对于“有限”的不满,幻想就是人生对于“无限”的寻求,游戏和文艺就是幻想的结果。

它们的功用都在帮助人摆脱实在的世界的僵锁,跳出到可能的世界中去避风息凉。

   ⑨儿童在游戏时就是艺术家。

一般艺术家都是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艺术家虽然“不失其赤子之心”,但是他究竟是“大人”,有赤子所没有的老练和严肃。

游戏究竟只是雏形的艺术而不就是艺术。

儿童在游戏时只图自己高兴,并没有意思要拿游戏来博得旁观者的同情和赞赏。

艺术的创造则必有欣赏者。

艺术不像克罗齐派美学家所说的,只达到“表现”就可以了事,它还要能“传达”。

游戏只是逢场作戏,比如儿童堆砂为屋,还未堆成,即已推倒,既已尽兴,便无留恋。

艺术家对于得意的作品常加珍护,像慈母待婴儿般。

他们自己知道珍贵美的形象,也希望旁人能同样地珍贵它。

他自己见到一种精灵,并且想使这种精灵在人间永存不朽。

他第一要研究借以传达的媒介,第二要研究应用这种媒介如何可以造成美的形式。

比如说做诗文,语言就是媒介。

这种媒介要恰能传出情思,不可任意乱用。

儿童在游戏时对于所用的媒介决不这样谨慎选择。

倘若画家意在马而画一个竹帚出来,谁人能了解他的原章呢?

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要恰能融合一气,这种融合就是美。

   ⑩总而言之,艺术虽伏根于游戏本能:

但它逐渐发展到现在,也已经在游戏前面走得很远,令游戏望尘莫及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6.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6分)

17.根据文本,简要概括游戏与艺术的类似点。

 (3分)

18.结合全文,阐释文末画线句的内涵。

(6分)

   艺术虽伏根于游戏本能,但它逐渐发展到现在,也已经在游戏前面走得很远,令游戏望尘莫及了。

 

答案:

六、思辨性阅读(15分)

16.首先,论证了艺术中包含的两种心理活动欣赏与创造之间的关系;然后,指出游戏中包含这两种心理活动并分析了游戏与艺术的相似点;最后,分析指出艺术与游戏之间的差异。

(每点2分,共6分)

17.①像艺术一样,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

②像艺术一样,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

③像艺术一样,游戏是幻想的结果,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

(每点1分,共3分)

18.①艺术都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不带社会性。

②艺术不仅在表现,还要传达,所以必有作品,而游戏没有。

③艺术家既然要借作品“传达”他的情思给旁人,便要研究“传达”的媒介与技巧,而游戏没有。

(每点2分,共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受”。

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是一家相当于民间智库的独立机构,它基于调查研究而得出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结论是否能为社会广泛认同,可能并不确定。

但是,这至少反映了一种社会趋势,一些人认为,可以为基因剪刀“造人”开绿灯。

国际社会对基因编辑婴儿从一开始就是坚定的红灯警示,现在却有人准备开绿灯,这个转折过程的时间之短令人吃惊。

2015年,中山大学副教授黄军就因团队进行胚胎基因编辑遭到国际生物医学界的反对。

当时有人预测,世界上首次诞生基因编辑活产婴儿可能还要50~100年。

但是,从那时到现在才三年,就已经有人呼吁为基因编辑婴儿开绿灯了,这是否意味着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为时不远了呢?

基因编辑“造人”技术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实用性。

目前已知有超过4000种遗传性单基因疾病,影响全球超过1%的新生儿。

从理论上讲,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预防这些疾病,让每个家庭都获得健康婴儿。

这显然比胎儿出生前的基因检测更先进。

不过,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提出基因编辑婴儿“伦理上可接受”的同时,给予了严格的限定条件。

其一。

基因编辑婴儿必须确保并符合未来出生婴儿的福祉;其二,符合社会的正义和团结,不会增加歧视和分裂。

这两个条件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和困难。

仅仅从技术上看,基因编辑要符合婴儿的福祉就是一个难题。

黄军等人对胚胎修改β地中海贫血的致病基因时,试验了86个废弃胚胎细胞,最终只有28个基因被成功编辑修改,成功率约为33%。

显然,这个成功率并不足以获得安全性和成功率的保障,也让人们对此技术抱有疑虑。

现在,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有“基因魔剪”之称的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并不精准,脱靶率较高。

这也意味着,如果使用基因剪刀修改致病基因,如地中海贫血的致病基因,也有可能把正常的基因剪掉;或者导致胚胎或生殖细胞上的基因发生重组,导致残障婴儿的出生,毁灭婴儿的福祉。

因此,基因编辑婴儿技术如果没有100%的准确性,尚不可能用于临床“造人”。

另一方面,即便技术有保障,基因编辑技术被批准用于“造人”之前,还需要专业界和社会对它的应用和各种潜在可能性进行广泛而充分地讨论;而且需要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来建立临床安全标准,制定相应的监控和审核措施;还要充分评估它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到最后才可能立法。

以英国而言,目前允许人体胚胎研究,但英国法律不允许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后移植入子宫。

因此,即便伦理和技术都为基因编辑“造人”开绿灯,但要让法律开绿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选自张田勘《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

》,《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日关于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结论,恐怕很难被社会普遍认同。

B.国际社会向来坚决反对基因编辑婴儿技术,但其却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实用性。

C.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还需要的两个限定条件,很难被国际社会接受。

D.目前基因编辑“造人”技术的准确性还比较低,尚不能安全地用于临床“造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黄军等人的试验为例,意在说明现在基因编辑技术的成功率并不高。

B.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基因编辑“造人”要让法律开绿灯路还很长。

C.文章中作者多处引用数据,如第四、六段,使论证准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D.全文采用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结构思路,符合读者的接受规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某协会的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结论反映出社会的必然趋势。

B.在黄军团队进行胚胎基因编辑遭反对三年之后,有人就准备对基因编辑开绿灯了。

C.使用基因剪刀修改致病基因,可能正常基因被剪,或发生基因重组,导致婴儿残障。

D.基因编辑技术被批准用于造人之前需经历复杂的过程,不发达国家需要时间更长。

【答案】1.C 2.B 3.C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C项,“很难被国际社会接受”的说法无中生有。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B项,文章并没有采用对比论证。

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A项,“反映出社会的必然趋势”的说法过于武断,从文章后半段看,面临的问题还很大;B项,“有人就准备对基因编辑开绿灯了”错,只是有人呼吁为基因编辑婴儿开绿灯;D项,“不发达国家需要时间更 长”的说法无中生有。

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14分)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7.“他信力”“自欺力”加双引号起什么作用?

(2分)

  

  8.文中敌论点是什么?

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

(4分)

  

  9.本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请从第①段加点词“总”“只”“一味”中任选一词加以赏析。

(4分)

  

  10.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什么含义?

(4分)

  

  答案:

  

  二、阅读理解

  

  7.起讽刺否定作用。

  

  8.敌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的正面论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9.“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扬扬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愚昧成习,沉迷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

  

  10.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希望和中坚力量,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五、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16分)

《成为你自己》周国平

①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

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

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

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

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②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

好吧,我问你:

就让你成为拿破仑,生长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

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

太愿意啦!

我再问你:

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

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

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自己了吗?

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

那么,你不愿意了?

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惟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③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

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

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

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

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

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惟独不是他自己。

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在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没有冤枉他。

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④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

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答案。

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

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

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

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

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

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

如果你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

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⑤在历史上,每当世风腐败之时,人们就会盼望救世主出现。

其实,救世主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2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5.第①段从童年和少年的美好理想开始写起,有什么好处?

(2分)

26.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分)

27.第3自然段中“由此可见”中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请概括。

(2分)

28.第④段中“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这句话怎样理解?

(2分)

29.作者论述的“你自己”具有怎样的特点?

怎样才能成为“你自己”?

(4分)

30.文章运用了大量的问答句式进行说理,有何作用?

(2分)

 

 

答案:

(二)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16分) 

24成为你自己。

(2分) 

25.由问到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应该成为自己 

26.举例论证。

以拿破仑为例,自然得出谁都不愿成为拿破仑而没有自己的结论,增强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这一观点的说服力。

(意思对即可) 

27. “此”指代的内容是人们不愿意从身体到灵魂都是拿破仑。

(答到大意即可)(2分) 

28.“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都是别人的而不是他自己的(或:

“他”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内在生活)。

(意思对即可) 

29.“你自己”具有的特点:

①有自己的独立思考;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

(2分) 

怎样成为“你自己”:

①意识到“自我”的宝贵;②活出自己的特色和滋味。

(2分) 

30.显得亲切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使说理层层递进,条理清晰。

(答到其中两点即给满分)(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

熊秉元

①十八世起的哲学家休谟说:

“理智乃情感之奴。

”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②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过是居于被支配的和被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

③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

原始部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

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④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

⑤我们先从简单的例于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处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

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

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

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

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

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

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

⑥比较复杂的一种情况是:

很多人把气往父兄弟身上出,对朋友却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