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复习专题卷 现代文阅读 2.docx
《届高三复习专题卷 现代文阅读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复习专题卷 现代文阅读 2.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复习专题卷现代文阅读2
2018届高三复习专题卷现代文阅读
一、(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期初联考,10—13,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舅 爷
刘汀
到死为止,舅爷都只是个光棍儿。
舅爷的大部分人生都在和羊打交道,他是我们村从业时间最长的羊倌,前后加起来差不多有二十年,而他去世时,也才五十几岁而已。
在我的印象里,他始终是那个样子:
高个子,面目黝黑,牙齿发黄,粗大的鼻孔和嘴巴,说话时总带着一种嗡嗡声。
这样的容貌,按说在农村也不算多么难看,可舅爷一辈子没正经恋爱过,也没结过婚,孤老一生。
他只身到这儿来,没有户口,也没有土地,是一个外人。
在我家前面几十米,有一块空地,叔叔们在西边的荒地上脱了几千块黄土坯,晒干后运回村里,给舅爷盖了两间土坯房。
大概就从这时候开始,舅爷才算真正进入了村里的生活秩序。
不知为何,这栋新盖起的小房,两年之后就变得很破旧。
窗户没有玻璃,是用塑料布封着的,但很快就露出许多大大小小的洞。
屋檐上的木桩缝隙,有麻雀和燕子做的窝,白色和灰色的大便被拉在上面,风吹日晒之后,看上去就有了日月侵蚀的意思。
放羊回来,把各家的羊赶回去,天已经黑透了,他再一个人生火做饭。
偶尔,家里蒸了馒头或豆包之类的干粮,母亲会让我们叫舅爷来家吃,他总是歪着脖子说不去,似乎很生气的样子。
我们回去回话,母亲就说不吃拉倒,但饭后还是会让我们把干粮给他送一些。
我们走进阴暗的屋子,舅爷端坐在土炕上,面前摆着桌子,桌上有一些咸菜。
看我们进来,又是很不高兴地说:
“怎么才来,我都等半天了。
”
他开始大口大口地吃饭,舅爷的饭量实在惊人,他一顿能吃七八个馒头。
有一年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刚吃完午饭,舅爷突然笑眯眯地进了屋,从怀中掏出两块月饼给我和弟弟。
母亲拦着说:
“我们买了,你自己吃。
”舅爷说:
“吃够了,这回吃够了,我买了四斤月饼,一口气吃了三斤半,实在吃不动了,这俩给他们吃。
”舅爷依旧抱起膀子,咧着嘴似笑非笑,看着我们啃月饼,眼神里有一种温情。
九几年的时候,村里面的羊突然多起来,羊倌的放羊钱也水涨船高。
那两年大概是舅爷生活最滋润的日子,他甚至找电工,从外面的电线上拉了一根线,给自己的小屋接了一盏十五瓦的电灯。
舅爷还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但抱回去后却没有人影,只有一片雪花。
一群孩子跑过去看电视,看了一会儿屏幕上的雪花,听了一会儿哗哗声,就厌了,四散而去。
可舅爷竟然能大半宿大半宿地盯着雪花看,好像他能从那儿看出天线接收不到的故事一样。
羊越来越多,他的收入却越来越少,许多人家的羊过百之后,他们感到雇一个羊倌太亏了,便两三家合伙,一家一天自己放羊。
很快,那根从空中横拉出来的电线,因为没缴电费又被收了回去,那个越发破败的孤独的小屋,重归黑暗和荒寂。
第二年的大年初一,我们去给他拜年。
他的屋里冷极了,似乎好几天都没有生过火,我看见土炕上堆着两床露出棉絮的被子。
炕的另一边,盆里有一坨冻僵的黑面团,另一个盆里是带着冰碴儿的碎酸菜,看不到一点肉星儿;一个盖帘儿,放着十几个饺子。
我们觉得自己身上新做的衣裳,和屋子里的气氛很不对劲儿,扭扭捏捏着转身要走。
“等一下。
”舅爷叫住我们,然后从炕席底下摸出一把钥匙,打开炕尾的一个小箱子,手在里面摸了半天,掏出一把块儿糖,给每个小孩两块,自己也剥开一块丢进嘴里,说:
“吃吧,可甜了。
”说完又钻进被窝里,却没睡,眼睛盯着房顶。
我们觉得无聊,赶紧出来。
大街上,满是穿红着绿互相串门拜年的人,大家递着烟,说着祝福的吉祥话,偶尔有爆竹声从某家院子或某个小孩子的脚边响起,在空旷干冷的天空里灰飞烟灭。
走出他的院子时,我心里酸酸的。
我不知道舅爷是哪一天死的,只是仿佛某一次放假回家,他那栋破旧的小房子换了主人。
有人家买下了它,推倒,重新盖起砖房,垒高院墙,开辟菜园子,打下水井,又一户普普通通的农家院就此诞生。
舅爷没了,他存在的痕迹也没了,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因为是不属于家族的人,他不能进祖坟,只能在一处偏远的山坡被埋掉。
他死了,我不觉得他是死于身体上的病。
我无法想象在他离去的那一天晚上,躺在破旧的、满是土味和烟味以及腐烂的衣服味的炕上,舅爷想过什么;我也无法想象他是否流过眼泪,是否伤过心;我甚至无法想象他作为一个人该有怎样的悲欢离合……
他永远一个人面对着此起彼伏的群山和旷野,无论生前还是死后。
我越来越感到,他所面对的那些孤独,那些空落落,多多少少也是我们终将要面对的。
(有删改)
1.第9段末说“走出他的院子时,我心里酸酸的”,为什么?
请分析原因。
(4分)
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舅爷的形象。
(5分)
3.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5分)
4.请探究文章结尾两段的作用。
(6分)
一、
1.答案 ①舅爷尝尽了生活的苦涩,吃块儿糖时说“可甜了”,随后“眼睛盯着房顶”,他的言行让“我”感到心里酸酸的。
②“我”看到大家都沉浸在热闹、团圆的新年氛围里,而舅爷却如此贫寒、孤独,似乎是这个世界的边缘人,所以心里感到酸酸的。
2.答案 ①生活贫困、艰难。
如破败的小屋、露出棉絮的被子等。
②孤独、寂寞。
舅爷是个外乡人,没结过婚,孤老一生。
③重视亲情、向往温情,如送月饼给“我”和弟弟,分块儿糖给小孩,等等。
④内心空虚。
大半宿大半宿地盯着“雪花”看。
⑤安于现状,容易满足。
如一口气吃了三斤半月饼,笑眯眯地说吃够了。
3.答案 ①用一系列动词(动作描写),写农家院的诞生过程。
②采用短句的形式,突出院落消失与出现这一更迭之干脆。
③通过写舅爷存在的痕迹的消失,突出了底层人的生命的卑微,也反映了他人对此的漠然,寄寓了“我”对舅爷的深切同情。
4.答案 ①收束全文,照应开头,使结构浑然一体。
②“一个人”与“群山和旷野”形成强烈的对比,结合“他永远一个人面对着此起彼伏的群山和旷野,无论生前还是死后”这一倒装,进一步强化了舅爷一生的孤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③通过“我”的感受,从舅爷想到芸芸众生的“我们”,对生命的孤独进行了群体性反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二、(2018台州中学高三二练,10—13,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路上的小孩
卡夫卡
我听到车子驶过园子栅栏前面。
有时我从树叶中轻微晃动的空隙里看看,看看在这炎热的夏天,马车的轮辐和辕杆是怎样嘎嘎作响的。
农民从地里回来,他们大声地笑着。
这可是缺德。
这是我父母的园子,我正在园子的树林里休息,坐在秋千架上。
栅栏外的活动停止了,追逐着的小孩也过去了,粮车载着男人们和女人们,他们坐在禾把上,将花坛都遮住了。
将近傍晚,我看到一位先生拄着手杖在慢慢散步,两个姑娘手挽着手,迎着他走去,一面向他打招呼,一面拐向旁边的草丛。
然后,我看到鸟儿像喷出来似的飞腾,我的目光跟踪着它们,看着它们是如何在眨眼之间升空,我的目光跟着它们直到我不再觉得它们在飞,而是我自己在往下坠。
出于偏好,我紧紧地抓住秋千的绳子开始轻微地摇荡起来。
不久,我摇晃得激烈了一些,晚风吹来,颇感凉意,现在,天上已不是飞翔的鸟儿,却是闪动的星星。
烛光下,我正用晚餐,我经常将两臂搁在木板上,咬着我的黄油面包,这时我已经累了。
风将破得厉害的窗帘吹得鼓胀起来,外面有人路过窗前,间或两手抓紧帘子端详我并要和我说上几句。
通常蜡烛很快便熄灭了,在黑暗的蜡烛烟雾中,聚集的蚊蝇正要兜一阵圈子。
有一个人在窗外问我什么,所以我看着他,我好像在看着一座山或看着纯净的微风,也没有许多要回答他的。
有一个人跳上窗户的胸墙,进行通报,而另外的人似乎已经到了房前,我自然站起来,叹息着。
这人说:
“不行,你为什么这样叹息?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有什么特殊情况吗?
有什么倒霉的事吗?
我们不从中休息一下吗?
一切都完了吗?
”
什么也没有完,我们跑到房前。
——“你老是迟到。
”
“怎么说老是我”——“就是你,你不愿意跟我们一起的时候,就待在家里。
”——“缺德。
”——“什么?
缺德!
你说什么?
”
这个晚上我们就这样头顶头地干起来了,也不顾白天黑夜。
很快,我们背心上的纽扣互相摩擦,有如牙齿上下碰撞;一会儿我们又互相追逐,彼此距离总是差不多;我们浑身发热,像热带的动物一样。
我们又像古代战争中的胸甲骑士一样跺着脚走,昂着头,往小胡同里面进军,我们又以这种攻击姿势继续向大路上挺进。
个别人进入街道的沟渠里,但他们并未消失在黑暗的斜坡前,而是像陌生人一样站在上面的田间小道上,居高临下地看着我们。
“你们下来!
”——“你们先上来!
”——“你们把我们拽下来嘛,别忘了,我们并不蠢。
”
——“你们说说看,你们可是胆小啊!
只管来嘛!
来嘛!
”
——“真的吗?
你们?
就是你们,要把我们拽下来?
没瞧瞧你们那副熊样?
”
我们开始攻击,我们被胸脯撞击着,被摔在沟渠草丛里,我们跌倒了,是自愿的。
草丛里到处一样暖和,草丛的冷暖我们不知道,只觉得累。
我滚向左侧,以手当枕,这时我真想睡觉!
虽然我想用突出的下颚把自己顶起来,但却滚进了更深的沟里。
然后我手臂支撑前面,两腿斜缩,向前扑去,结果又掉进了一个深沟,这个深沟肯定比前一条沟更深,但我一点也不想停止这种游戏。
我真想在最后的一个沟渠里充分地放松自己,躺下来美美地睡上一觉。
特别是我的膝盖,我几乎忘记了它。
我躺着,我躺着笑了,我的背有毛病。
当一个男孩双肘贴着髋部从斜坡越过我的沟渠跳向大路上时,我看见他墨黑的鞋底,这时,我眨了眨眼。
月亮升得相当高了,一辆邮车在月光下驶过,微风四处轻轻飘起,在壕沟里我也感觉到了。
附近的树林已开始沙沙作响,这时,一个人躺着不怎么觉得孤独。
“你们在哪儿?
”——“过来!
”——“大家一起来!
”
——“你躲什么,别胡闹!
”
——“你们知道邮车过去了吗?
”
——“没有!
已经过去了吗?
”
——“当然,在你睡觉的时候,邮车已经过去了。
”
——“我睡觉了吗?
我可没有睡呀!
”
——“别吭声,有人看见了。
”
——“我求求你。
”
——“过来。
”
我们靠得很近地跑着,有的人彼此握手,头昂得不够高,因为大家都在朝下走路,有的人发出印第安人战斗时的呐喊,我们疾速奔跑,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在快跑时风也助了我们一臂之力,恐怕什么也挡不住我们。
在超过别人时,我们可以交叉手臂,而且安静地环视周围。
到了野溪桥我们就停下来了,继续往前跑的人也返回来了。
桥下的水冲击着石子和植物的根部,好像还并不多晚,我们之中居然没有人跳到桥的栏杆上去。
在远处的灌木丛后驶出一辆火车,所有车厢通明透亮,玻璃窗肯定都打开了。
我们中有一个人开始唱起了矿工之歌,我们也都跟着唱。
我们唱得比火车前进的节奏要快得多,我们摇晃着手臂,歌声的力度不够,但我们歌声紧迫,并因此而开心。
如果有一个人将自己的声音融入并领起其他人的声音,他就如同被鱼咬住一样,大家跟着他唱起来。
我们唱近处的森林,唱远方的游子,声声入耳。
大人都还在活动,母亲们正在收拾夜晚的床铺。
时间到了,我向站在我旁边的人亲了一下,和离我最近的三个人拉了拉手,然后开始回家了。
没有人叫我。
我拐进了第一个十字路口,在那里他们看不见我了。
我在田间小路上跑着,又进入了树林。
我赶往位于南边的城里,从那儿就到我们村了。
“注意,那儿有人,他们不睡觉。
”
“那他们为什么不睡觉?
”
“因为他们不累。
”
“他们为什么不累?
”
“因为他们是傻子,”
“傻子要累多好啊!
”
(有删改)
1.文中“我”有两处抱怨人家“缺德”,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各是什么含义。
(4分)
(1)农民从地里回来,他们大声地笑着。
这可是缺德。
(2分)
(2)“怎么说老是我”——“就是你,你不愿意跟我们一起的时候,就待在家里。
”——“缺德。
”(2分)
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3.本文以“大路上的小孩”为题,开头前五段却在写“院子里的小孩”,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6分)
4.小说以对话来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6分)
二、
1.答案
(1)抱怨农民大声、无所顾忌地笑,反衬出“我”内心的烦躁、伤感。
(2)对同伴的无理指责、反驳与被同伴误解的伤心。
2.答案 ①心理描写。
写看到鸟儿在飞,感觉是自己在往下坠,表达了内心的失落。
②环境描写。
营造了傍晚凄清伤感的氛围,衬托出“我”内心的悲凉。
③比喻。
将飞腾的鸟儿比作喷出来的气体,写出了鸟儿飞得快、自由,反衬了“我”的压抑、郁闷。
3.答案 ①内容上:
文章开头部分写“院子里的小孩”,突出了小孩的孤独、伤感。
②结构上:
为后文写“大路上的小孩”做铺垫,通过两者对比,反衬出小孩天性渴望自由,天真烂漫。
4.答案 (示例)①在内容上与前文孩子的无忧的生活构成对比。
②通过孩子们的眼去看大人们的生活(世界),他们(大人)只知不知疲倦地劳作,他们看上去很傻。
一方面表现了孩子们的世界是自由、单纯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成人世界的现状,他们为了生活,或许是为了某种追求和欲望,失去了许多东西。
③升华主旨,引人深思。
三、(2018浙江“七彩阳光”联盟期中联考,10—13,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头牛其实怎样
马明博
画框就是窗户。
透过它,你看到,午后乡间,阳光灿烂,绿树浓荫,安静恬然。
那些站立在田野深处的玉米,籽粒饱满,被人放倒在地。
宽大的玉米叶、叫不出名字的青草,零零散散,铺陈在地。
一头歇晌的牛,正低着头,用嘴拉扯着属于它的绿色食物。
显然,它并不急于大口大口地吞咽,它只是有意无意地通过咀嚼来打发这段时光,借此缓解上午劳作的疲惫。
透过它清纯的眼睛,我重温了曾经熟悉的乡村生活。
在这个季节,牛和车,是分不开的兄弟。
可是,那辆牛拉过的车,在画面上缺席了。
同时缺席的还有牛咀嚼那些青草发出的细碎声响,以及牛均匀、低沉的呼吸;飞来飞去的牛蝇发出的嗡嗡声,以及牛驱赶牛蝇、不时抡成圆圈的尾巴;还有,那股隐隐传来、若有若无的青草味。
小时候,下地打草,我经常拽一根青草放在嘴里,细细咀嚼,草的清香与淡淡的甜,开始在牙齿间弥漫……
这是看油画《处暑》时,我心底泛起的一些感受。
没有乡村经验、不曾与牛一起生活过的人,对牛的认识,往往来自书本与道听途说。
一头牛真正与他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往往已改变了牛本来的样子,变成了肉。
那时,牛已经彻底失去了被理解的机会。
在人的世界中,牛虽健壮,却属于弱势群体,它代表着温驯善良、吃苦耐劳,它逆来顺受又无话可说。
牛就是那个样子吗?
有人写过一篇题为《一只羊其实怎样》的散文:
“在我的印象里它是一只很大的羊。
它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
”我想,真正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人,看到这样的描述,肯定会暗暗一笑。
因为在乡间,只有牛,才当得起“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这些字眼。
和我的父亲一样,我家的牛,属于家里的重劳力,仿佛力大无穷,天天不知疲倦,无论牵犁还是驾车,都全力以赴,脚踏实地,稳步向前。
在日常劳作中,如果确实是它错了,它会沉默着听你教训;可如果错的是你,你无缘无故地欺负它,它绝不逆来顺受。
倔强的它,虽不和人逞强,但有自己的处理方式。
有一次,父亲让我到水边饮牛。
我沉浸在古诗中,想象着有一位牧童坐在牛背上,横吹竹笛,在柳荫下慢悠悠地走,低垂的柳条不时拂一下他的脸。
饮牛后,我牵着它往家走,想着骑到它背上去。
但是,我忽略了它对这个动作可能做出的反应。
它当时愣了一下,很快,它判断出这个动作对它不尊重,把头一低,一甩,将缰绳从我手中甩走。
它大踏步地往家走,远远地把我甩在屁股后面。
我一路小跑,跟着它回到牛栏,想去拴缰绳,它将头摆来摆去,不让我靠近。
无奈,我只好向它举手投降,给它理毛,给它加料,向它示好。
后来,它原谅了我,与我和好如初。
那时,每天天要亮时,母亲起床烧火做饭,父亲则去牛栏打理牛。
父亲拿起扁担,挂上水桶,牵牛到井边去。
饮牛后,父亲还要担回两桶水。
牛与人吃水,共用一个桶。
有时,我分不清一个人和一头牛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我甚至把它当作家里的一口人。
诸行无常,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
生老病死,牛与人也一样,没有能够被赦免。
这头牛,是我家与邻家合喂的,由于邻家不慎,它多吃了些黄豆,它的生命提前画下了句号。
那些黄豆不但吸干了它腹中的水分,还使它的肠胃消化不动,我们又无法给它饮水,因为黄豆会继续膨胀。
牛在生死线上煎熬。
周末,我放学回家,见到了临终时的它。
它伏在地上,喘着粗气,见到我时,抬起了低垂数日的头。
我走过去,抱住它,痛哭起来。
它任我抚摸,终又将头沉重地垂下,瞪大的眼睛流出成行的泪滴。
“对于我来说,与它相处的经历,则是一种缘分。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碰到一只羊,它非常体面地走过来,用流利的汉语或者英语同我打招呼,我会很自然地同它交谈,而且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
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了,一只羊其实是怎样的。
”《一只羊其实怎样》中的这些文字,深深地感动了我。
看着砚君画布上的牛,我想,如果这头牛从画布上走下来,非常温驯地迎面走来——当然它不会“用流利的汉语或者英语同我打招呼”,它只是抬着头注视我,低沉地“哞”一声,我肯定会很自然地走过去抚摸它。
因为我知道一头牛的内心其实是怎样的。
(有删改)
1.文章开头一、二两段,有何用意?
(4分)
2.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3.文章两次引用《一只羊其实怎样》中的语句,分别有何作用?
(6分)
4.“因为我知道一头牛的内心其实是怎样的。
”请赏析作者用这句结尾的好处。
(6分)
三、
1.答案 ①描绘了乡村景色,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闲适;②为全文营造了温馨的气氛;③引出下文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④牛咀嚼草的悠闲惬意与下文小时候“我”嚼草的香甜交织在一起,表现了牛与人的和谐亲密。
2.答案 ①细节描写。
“伏”“喘”“垂下”和“瞪大的眼睛”“成行的泪滴”等细节,细腻地表现出牛临死前的痛苦和悲伤。
②动作描写。
“抱住”“痛哭”“抚摸”等动作,表现了“我”对牛即将离世的悲痛与不舍。
③场景描写。
表现了“我”与牛的深厚感情。
3.答案 ①第一处引用,借对羊的特点的描写引出下文对牛的特点的描写,表达对牛的理解和赞美。
②第二处引用,引用的语句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不仅人与羊、人与牛之间要相互理解与尊重,人与世间万物之间都要互相理解与尊重。
4.答案 ①表明“我”懂得了,牛像人一样也是有尊严和情感的,我们应尊重它,并视它如亲人。
②既照应了标题,又点明了文章主旨。
③单独成段作结,戛然而止又意味深长。
四、(2018“超级全能生”浙江高三8月联考,10—13,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寒 雀
王太生
世上本没有怕寒的雀,只是怕寒的人看鸟冷。
冬天看雀,雀在光秃秃的枝头,北风四起,枝头寒意飕飕,雀的羽毛在风中凌乱,树下看雀的人,不禁紧了紧身子,打了个哆嗦。
人觉得冷,看雀便是寒雀。
此时,冬天的食物比起春天和夏天的要少得多。
其实雀快乐着呢,远处有老熟的红果球、沙棘果,还有圆黑的樟树果,尤其是沙棘果,津甜润喉,啄一口,果浆四溅。
寒雀比之春雀和夏雀,要悠闲得多。
春雀忙着衔泥筑新巢,还要付房贷首付。
夏雀忙着哺新雏,还要带孩子学走路。
寒雀不慌不忙,它正像一个农人过冬闲,倒背着手在田埂上走走。
冬天看雀,便想到春天和夏天的雀,是暖雀。
就像一个囊中羞涩的人,看有钱人是暖雀,看自己是寒雀。
一个失意潦倒的人,觉得自己是寒雀,看那些得意的人是暖雀。
寒雀和暖雀,至少在心灵体验和心理视觉上有区别。
冬日无事,坐在南窗下,闲翻古人画的《寒雀图》。
宋人崔白柔软的绢纸上,蹦跳着一群雀,它们在隆冬黄昏的古木上嬉栖投宿:
左三雀,已然憩息安妥,处于静态;右二雀,乍来迟到,呼朋引伴,寒枝乱颤;中间四雀,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
雀之灵动,在其向背、俯仰、正侧、伸缩、飞栖。
宿鸣中的寒雀在冬日傍晚栖落荒枝,恰似在外旅行的人,投宿一处价格便宜的小旅店。
崔白,字子西,生卒年月无从考量,出生于安徽濠州,宫廷画家,活跃于熙宁、元丰时期,颇得皇帝优待,气质更接近不受拘束的文人。
画雀人也是一只雀?
猜其人生处境,不知是寒雀,还是暖雀。
其实,寒雀在文人眼里,饶有情趣。
遥想八百多年前,一个冬日早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寂寞空庭,成百上千麻雀,翩翩飞下,叽叽喳喳地站在诗人的梅树枝上做客,像是在互相交谈。
一时间,群雀好像预先约好似的齐声喧哗,嘈杂的声音几乎要击穿人的耳膜,它们突然又被什么惊扰,“呼啦”一声,四散飞去,庭院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苏轼《南乡子》中吟哦: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踏散芳英落酒卮。
”寒雀落满小院篱笆,争相踏上盛开的花枝,待到来人坐到花下,喧哗惊飞的寒雀踢踏下的花瓣,飘飘忽忽地落进客人的酒杯。
一小雀,绕穿枯枝杨柳,迎风啁啾。
冬天,水瘦树寒,土虫匿迹,寒雀失去浓叶庇护,显俊朗流线身形,踢踏腾挪,妙曼多姿。
二三小雀,冰天啄食,雪地上跳跃着几个小黑点。
此时,看雀人总想着远处有一只毛茸茸的粗糙鸟窠,给寒雀些许温暖——稻草的暖、枯草的暖,感觉上有些许慰藉。
其实,看雀的人不懂雀。
寒雀在土中刨食,有小人物的艰辛生活状。
不求奢华,只求温饱,它们吱吱喳喳,忙忙碌碌,小爪子印在雪地上。
雀为谋一口食,在天地间游走,气候严寒时不肯离去,迁徙到别的地方。
它们没有乡愁,固守乡土,在希冀中紧攥冷硬树枝,等待春天。
人不是一只鸟,但能从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序》中悲叹:
“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
”这里面,有透彻薄衣的透心凉,有痛彻心扉的大寂寞,非一般人所能体会。
而杜甫认为,没有房子的人是寒士,寒士在冬天冷得簌簌地抖,了无生趣。
其实大自然之中的寒雀是快乐的,人世间的寒士是悲酸的,寒雀与寒士,毕竟不是一回事。
冬日赋闲,低头负暄,抬头看雀,一树的雀。
[选自《散文选刊(上半月)》2017年第4期,有删改]
1.概括文中寒雀的特点。
(3分)
2.作者描绘了宋人崔白的《寒雀图》,有什么作用?
(5分)
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分)
(1)冬天看雀,便想到春天和夏天的雀,是暖雀。
就像一个囊中羞涩的人,看有钱人是暖雀,看自己是寒雀。
(3分)
(2)一小雀,绕穿枯枝杨柳,迎风啁啾。
冬天,水瘦树寒,土虫匿迹,寒雀失去浓叶庇护,显俊朗流线身形,踢踏腾挪,妙曼多姿。
(3分)
4.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试分析。
(6分)
四、
1.答案 快乐,悠闲,忙碌艰辛,坚守。
2.答案 ①作者细致地描画出图中雀的姿态,表现了寒雀或悠闲或灵动的特点,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崔白的介绍,并能与其“不受拘束”的气质相印证。
②图画丰满了寒雀的形象,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③对画作的描摹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3.答案
(1)运用了类比手法,将麻雀之寒暖类比为囊中羞涩之人和有钱人,传递出作者认为雀本不分寒暖,只是因为看雀人主观情绪的映射而不同。
(2)通过“绕穿”“啁啾”等动作和对冬天的环境描写,细致刻画出寒雀不畏严寒的自在活泼、灵动妙曼的形象。
“迎风啁啾”“水瘦树寒”“踢踏腾挪”等诗化的语言,给文章增添了诗请画意。
4.答案 形散:
①取材广泛自由。
不仅写了现实中的寒雀,还写了古代诗画中的寒雀,又从寒雀写到人。
②结构自由,节奏舒缓。
全文联想如行云流水,诗画皆可入文,信手拈来,节奏舒缓。
神聚:
①内容紧紧围绕“寒雀”展开,万变不离其宗。
②文章中心明确。
题为“寒雀”,其实写人。
“寒雀”之“寒”是因为看雀人心冷,而作者眼中的“寒雀”悠闲、活泼、坚守,体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境。
五、(2018浙江高三模拟,10—13,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哑巴姥姥的酸枣树
箫陌
哑巴姥姥没有名字,或有名字,但在几十年的光阴里早已被大家遗忘了,哑巴才是跟了她整整一辈子的身份。
小一辈的年轻人按辈分该叫她哑巴婶子,到了我们这些个儿孙辈的,她就该成了哑巴奶奶或者哑巴姥姥,但是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管她叫哑巴。
我小的时候哑巴就已经很老了,在我的记忆中,她永远都是踮着裹成粽子样的小脚,在低矮的院墙里忙碌着。
①哑巴枯瘦干瘪的脸如一枚深秋里风干的枣子,高兴的时候会咿呀咿呀地笑,但是这种时候很珍贵。
就像院子里那棵长疯了的酸枣树,偌大的一棵树上找不到几个枣子,大把大把的都是绿得逼人眼的叶子一样,哑巴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