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10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08500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10篇.docx

《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10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10篇.docx

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10篇

2019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

读书学习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0分)

心存敬畏好读书

北雁

①很多年前在和朋友谈论读书,就听他说读书定要“三净”:

一要净手,二要净口,三要净心。

净手是要告诫自己万不得弄脏书页;净口则是要求在高声诵读时,切勿让口水沾染了书卷;净心就是要在每次阅读时除去心底的杂念,以虔诚和敬畏之心对待,方能真正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寻求并体悟与他的思想碰撞。

②限于各种环境的影响,“三净”之法,虽不是每次躬行,但我却始终对各种书卷充满敬畏。

每有新书购到,第一件事总是要认真包好书皮;在阅读中尽量不乱画、不折叠、不污染书页;读完之后在书房存好,并且尽量不外借,以免遗失或是被人玷污;而对于一些旧书、古书,则要千方百计保存其原状,纵有万千感慨,亦不会信手涂画。

的确,书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汇聚了历代先哲对社会万象和未知世界的无尽探求。

③然而天下精妙之书何其多。

作为一个习作者,单以小说为例,我曾见到过洋洋数十万言,却简洁得所有标点全是句号,并且从头至尾仅为一个自然段的书;也曾见到过一个小说精短得就只剩下一句话的书;还曾见过洋洋几千页的超厚之书;更还有以辞书、志书等意想不到的形式写就的小说。

然而回想这些书卷的历史,它的承载物居然从金属的樽鼎到兽骨、龟甲,到竹片、木简,再到绢帛、纸张,直至手机、电脑等平面媒介存储的漫长演变,有的甚至还要经历水淹土埋、烈火焚化、血雨腥风或是跋山涉水、漂洋过海的惨痛经历,但它至今却如同燎原之火,在历史长河中播撒演绎,亦如天上的繁星,散布在人类目之所及或是无法触及的任何角落,点亮文明之焰,竟是一件何等奇妙和庄严神圣的事。

④让人感到敬畏的还是那些别出心裁又富有匠心的作家,或许正因为这一本书,他不得不忍饥挨饿、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甚至是因此惹来杀身之祸,肝脑涂地,却总是用他迥异于常人的坚韧和智慧,穷尽心血,创作出我们这个星球上绝无仅有的著作。

并且事过多年,还能让我们在每每列举的时候,都会怀着一种由衷的敬畏,给他们戴上一顶唯他独享的桂冠和标签。

比如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和“硬汉形象”、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肖洛霍夫的汪洋叙事、乔伊斯·詹姆斯的“意识流”经典、卡夫卡的扑朔迷离却又寓意深邃的内涵意蕴和开放式的情节构架;又比如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包罗万象、司马迁和《史记》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陶渊明和《桃花源记》让人神往千年的桃源诗境;再比如陈忠实的厚重博大、贾平凹独具地理特征的乡村人事、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传说、历史与当下”等。

在漫长的人类文学长河中仰视历史,似乎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能用自己的艰辛和智慧,练就一套走上文学殿堂的独门秘诀,成就自己的伟大神话,从而跻身于世界文坛的苍茫星空。

纵使我们这些后来者习得其中一招半式,都可以从此独步于江湖。

⑤心存敬畏好读书,就是要求我们对书心存敬畏,并且在读书时既要有一种专注和膜拜的态度,不拘泥于书卷的教条,从书的万千智慧中寻找启发,学会创新,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立得更高、走得更远。

(选自《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8年6期,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3.作者说“心存敬畏好读书”,那么,我们读书时,让人感到心存敬畏的是什么?

请概括。

(2分)

4.文章告诉我们要“心存敬畏读好书”,请你选择一本好书,说说应该怎么读。

(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0分)

寻找传统文化课正确的打开方式

吴学安

①经典琵琶古曲《阳春白雪》轻柔响起,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于源春的音乐课开始了。

虽然课堂现场没有学生,但在直播平台的另一边,却是湖南、贵州、山西、陕西、甘肃、河北、黑龙江、广西、云南等9个省份22所学校的孩子们。

这堂音乐课是“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大型扶贫公益活动中的一场,活动将邀请书法、民乐、戏曲、节俗等各领域专家,打造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直播课程。

②在央视热播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国家宝藏》让很多人感叹:

这才是传统文化课的“正确打开方式”。

节目汇集了9家国家级、省级重点博物馆的27件文物,邀请明星当国宝守护人,再进入小剧场还原历史场景,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曾经高冷的历史人物走上舞台变身“弹幕鼻祖”,守护文物的人讲述它的“今生故事”……

③伴随着娱乐性综艺的审美疲劳加速到来,文化类节目成为荧屏内容的一股清流。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到热播的《国家宝藏》,诸如此类看似小众式的文化传播,一经推出就受到年轻人热捧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已经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④时下荧屏兴起的文化节目和以往讲述历史文化知识的综艺节目相比,在模式、内容以及整体气质上都有所创新,尤其是用脱口秀的方式讲述真实历史,开启了历史文化知识的全新打开方式。

数档文化节目的市场表现也证明了大众对内容的一部分诉求也逐渐倾向于与娱乐真人秀不同的文化类节目,但历史文化节目“阳春白雪”的天然属性,在大众传播层面的局限性仍是行业难题。

⑤从某种程度上说,针对年轻受众的内容输出、接触和打开方式与价值影响同样重要,但打开年轻人群的收视是第一步,这在如今是行业一大难题。

年轻人的目光并不容易吸引、聚焦,要向年轻人传授传统文化知识,让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并非易事,尤其是在不断更新迭代的受众面前,开启传统文化向青春表达的方式,应该成为一种常态,更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如山东大学博物馆就推出了山大版“国家宝藏”系列活动,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和文物展示了齐鲁文化的魅力及学校考古系走过的历程。

⑥学术与娱乐、厚重的史料与酷炫的情景剧、“老古董”与“小鲜肉”,当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会呈现出节目轻体量的内容,无疑契合了当下年轻受众碎片化的收视习惯,传统历史文化知识也通过与大众流行元素的嫁接获得了新生,对受众而言,知识获取不再是严肃沉重、枯燥无味的,反而是随时随地都能愉快进行的。

眼下,组织学生走进当地博物馆,领着学生重温校史,微信上盘点各自版本的“国家宝藏”引导学生寻宝……随着《国家宝藏》走红,不少学校也跟着“蹭”了一波热度。

⑦中国人历来就有敬重历史文化的传统,以史为鉴,察往知今,传统文化是最好的“教科书”,传统文化也是最好的“营养剂”。

修好传统文化这门“必修课”,才能让年轻学子正确认识我们的道路选择、制度由来。

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但是,以前的传统文化都过于高头典章的形式,让受众无法亲近,达不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

⑧寻找到传授历史文化课的正确“打开方式”,思路开阔,语言活泼生动,论述少迂腐气,观点独到有启发,才能让受众在视听的畅快中感受到思维的乐趣,并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

对于年轻人来说,修好历史文化这门“必修课”,独立思考,养成独立人格,才能理性积极地看待今天的现状,也才能体会我们身上的责任。

(选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6月28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2分)

 

4.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传播传统文化应该如何进行。

(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0分)

阅读是个大学问

柳斌杰

①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汇,是文明进步的阶梯。

读书是人们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孕育精神、获得教养的最根本途径。

对人类来说,读书学习过程就是精神发育和代际智慧传递、升华、再创造的过程。

这是人类世代生存的基本经验。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至少3000多年前就已创造出成熟的文字,随后有了文字刻写在各种载体上的“书”。

从此以后,中华民族就有了崇文尚读的优良传统。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家喻户晓。

自古以来,中国人倡导读书风尚,引导读书方向,培养读书志向,读书渗透到了社会、家庭、个人的血脉里,融入了儿童启蒙、少年成长、青年培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

②人类社会经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文化已成为社会发展与国家竞争的核心资源。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主要包括经济力、军事力和软实力三大部分,软实力不仅是前两者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治理之魂和国家组织行动的整合能力。

在现代世界上,一个国家要强大起来,不只是要靠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而且要靠公民素质、文化价值、基本制度和舆论影响力等构成的软实力。

而阅读正是提升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

③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阅读生活,没有基于读书或教育的科学知识传播与先进理论的武装,要想建设一个讲文明、有文化、重知识、能创新的社会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几千年实践证明,阅读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改变人的命运。

阅读能改变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提升各个民族文明进步的程度;阅读能丰富一个社会的精神生活,提升社会的创造活力;阅读能使国家包容开放,懂得如何建设全体人民的幸福家园,懂得维护人类生活的世界永远和平。

④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他的个人成长和他对社会的贡献。

一个国家国民阅读率的高低、阅读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到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力。

当下中国,全民阅读由最初的倡议发展为一项国策,并有了法律保障,这实在是民族之运、人民之幸、文明之本。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2分)

 

2.第①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3.第④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分)

 

4.作者为什么说“阅读是个大学问”?

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只需答出三点)(3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0分)

从“读书好”走向“读好书”

①世界读书日前夕,一项阅读调查显示,在半数成年国民更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时,近一成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1/3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

“屏”阅读,已与传统的“平”阅读平分秋色。

②几年前,就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读屏时代,青少年成为被电子屏夺走的一代;更有人简单将读屏与碎片化的浅阅读画上等号,呼吁多读书、少读屏。

事实上,无需将读屏和读书割裂,乃至对立起来,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无可非议。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有人在纸质书中嗅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在手指翻飞的滑屏中获取信息,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

在互联网时代,却非要固守黄卷青灯不可,未免显得有些迂腐。

③对于那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他们选择读屏,拥抱更简捷的阅读方式,实则属于阅读本能。

而一些人爱读纸质书报刊,也多与阅读习惯有关。

双方不妨少一些“洁癖”,多一些接纳。

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

无论读屏还是读书,要义在“读”。

与其纠结于读屏与读书之间的轩轾,不如反身自问:

今天我阅读了吗?

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

读书也好,读屏也罢,唯有热爱阅读,精神才能挺立,深切理解“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把阅读当成生活方式,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每个人的心怀都是一道河水,多阅读多吸收,方能心灵丰沛,奔流向前。

④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堪称最丰盛的时代。

然而,与过去单一的选择相比,如今“过剩”的选择机会,也让人困惑与惶恐。

在五花八门的新书中,什么书才是好书?

有作家说,在信息海啸中,读书要会做减法,要学会找“小岛”、找“海床”、找“支点”、找“自己”。

诚哉斯言!

当前,“读书好”已是社会共识,但得承认,“好读书”和“读好书”仍是需要努力的目标。

更堪忧的是,为数不多的阅读时间,往往被营养价值不大的无效信息所裹挟,被缺乏深度的平庸书籍所填塞。

于是,我们变得无所不知,却无一精通;我们看似很忙,实则很盲。

更有甚的是失去了自我。

这愈发证明:

读屏时代,更需价值坚守。

⑤蒲松龄尝言: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人一定拥有开阔的精神版图;建设书香社会,提升全民阅读的品质,这样的国家一定拥有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作者认为应怎样看待“读屏”与“读书”?

(3分)

 

3.本文第⑤段有什么作用?

(2分)

 

4.文章结尾说“建设书香社会”,请你再为“读书有益”补充一个道理论据。

(3分)

智慧启迪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0分)

学会与自己相处

顾伯冲

①被誉为“南非国父”的曼德拉,曾历经长达27年的牢狱生涯。

出狱后有人问他:

是什么力量使您在孤独中充满活力?

曼德拉回答:

博爱的精神加上强健的体魄。

可见,精神的支撑至为重要,能让人在孤寂困厄中顽强挺立。

②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面对如何与自己相处。

哲学家芝诺曾被问及:

“谁是你的朋友?

”他说:

“另一个自我。

”学会与自己相处,其实就是找到另一个自己——把脚步放慢,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成为一个能够充满智慧的人。

现实中,有些人习惯于觥筹交错、熙来攘往,一旦一个人就变得快要窒息、难以忍受;一些人有时也想安静下来给自己“充充电”,沉思工作或人生方面的问题,但总是挡不住喧嚣与世俗的诱惑,像旋转的陀螺一般总也停不下来。

长此以往,只会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业绩陷入“双低谷循环”。

③学会与自己相处,不是追求寂寞、封闭自我,更不是对自身的交往能力设限,而是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在沉潜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

这份沉静,无论是对于涵养个人的人生智慧,还是培育理性的民族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

回溯历史,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

如果缺乏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没有独处时的思考,这些成就是很难取得的。

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不少年轻人会选择给自己安排一个“间隔年”,以便在一段相对安静的生活中思索人生、规划未来。

因此,我们在学习与社会打交道的同时,也应学会自己与自己相处,葆有享受独处的积极心态。

④人生之路,精彩也罢,平淡也罢,总要路过一段段不同的风景。

善于与自己独处,可以说是一种思想境界、能力素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格局。

然而,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并非天然可以习得,仰赖于有针对性地勤加磨砺,不断锻造个人的意志品质。

⑤与自己相处,前提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

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应当自觉校准人生坐标,培养自省、敬畏、慎独意识,通过对生命的深邃思考,排除外界纷扰对内心的侵袭。

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于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知识是提升修养的精神食粮,应当善于把零星的时间“焊接”起来,以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用知识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虚、意志消沉。

激发与自己相处的智慧,贵在增强直面现实的思辨能力。

与自己相处并非与世隔绝、离群索居,而是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应当以哲学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事物,瞄准现实问题,努力获得更多规律性认识。

⑥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

学会与自己相处、享受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

我们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与自己相处延伸生命、蓄积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0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文章开头介绍曼德拉的故事,有何作用?

(3分)

 

3.文章采取多种论证方法,请任意列举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2分)

 

4.结合文章第⑤段,谈谈你认为如何做才是学会与自己相处?

(3分)

 

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0分)

用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

陈大昊

①有位著名画家创作的肖像画里,许多成年人的肖像只有一只眼睛露出来。

别人问其是何用意,他说:

“因为我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

”仔细思量,这话富有哲理。

②按理说,每个人对自己应该是最了解的,何须“用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

原因在于,人们常常习惯于盯着别人的缺点,却容易忽视自己的不足。

有的人被浮云遮眼、欲望遮心,把自己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甚至是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类人,而不自知。

正因此,人们视“人贵有自知之明”为宝贵品质,把“认识你自己”看成很不容易的事情。

③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生就是自己与自己的较量。

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是每次较量的开始。

北宋名臣范仲淹每晚睡觉前进行“自计”,算算一天所做的事情与自己的俸禄是否相称;明朝尚书杨鼎以“十思”为座右铭,常常检视自己的德行。

古往今来,坚持“三省吾身”,持续进德修业,才能成就人生、抵达高境。

倘若那些落马官员,当初在面对权钱色的诱惑时,能坚持反躬自省,而不是在别人的吹捧中飘飘然,在相互的攀比中昏昏然,甚至在被“围猎”时还悠悠然,又怎会最终迷失自我,直到身陷囹圄才认清自己?

④认清自己,更多的需要审问自身存在的缺点,追问成绩背后还有哪些不足。

有缺点不可怕,犯错误不可耻,关键是如何正视缺点、改正错误。

如果总是采取鸵鸟埋头式的讳疾忌医,或者是掩耳盗铃式的文过饰非,就可能小错引发大错,量变引起质变,最终积重难返。

查找问题,正视不足,进而“把错误变成肥料”,从错误中吸取营养,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⑤审视自己、检身正己,是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方法。

谢觉哉经常“跟自己打官司”,省察一言一行;陈毅“中夜尝自省”,以便“改正再前行”。

这种对待错误的积极态度,是少犯错误、不犯错误的密码所在。

⑥“自高必危,自满必溢”。

正确认识自己,是立身做人的根本。

人生路途漫漫,唯有永无止境地自我追问,坚持不懈地自我认知,永不停歇地自我革命,保持不离本心的自省、不忘初心的清醒,人生坐标才不会偏差,人生航向才不会偏离,人生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选自《人民日报》2018.8.17,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3.下列材料,哪一则适合作为本文论据?

请说明理由。

(2分)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道德经》)

(2)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着“世界为我而造”。

(犹太人谚语)

 

4.通过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

请简要说说。

(3分)

 

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0分)

不畏苦寒 自得其芳

①一位朋友对紫苏情有独钟,遂买了几盆回家,经常浇水、修枝。

然而,待紫苏长成后,却始终不闻其香。

朋友不禁感慨:

看来有些“关心”实属多余。

②同为紫苏,置身野外,香味清爽而持久;放于室内,照顾有加,反而失去了芬芳。

植物的这种特性,与人的职业发展规律颇有几分相通之处。

俗话说,马厩里养不出千里马。

从艰苦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人,经过反复摔打、磨炼,其工作能力、心理素质往往更胜一筹。

并且,在这些人看来,困难既是挑战的同义词,也是成功的垫脚石;不回避眼前的苦,恰恰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③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唯不畏苦寒者,方可自得其芳。

当年兰考风沙最大的时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用心血浇灌出绿荫成片的焦桐树;海南乐东县委书记林北川,总是天不亮就上班,天黑了还没下班,找最难的事去做、找硬骨头去啃,引领边陲贫苦山乡大变样。

正是依靠无数党员干部带头“自讨苦吃”,一件件大事才水到渠成,一个个难题才迎刃而解,干群间的距离也因此大大拉近。

④通向成功的道路不会平坦,在前进过程中遭遇困难或挫折,总是难免的。

但正如宝玉没有雕琢难以成器,火石不受摩擦不能产生火花,人生如果不经历一番艰辛、不挑战一次苦难,也难以燃旺生命的火炬。

科学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选,走遍西南山区上百个窝凼,最终找到“天眼”最适合的建造地点。

砥砺攻坚克难的坚韧意志,不惧任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地迈向目标,我们就能收获更多的精彩与自信。

⑤“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世界上没有无解的挫折,也没有过不去的沟坎。

当我们习惯在逆境中积蓄前行的力量,或许就会发现,原来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以“不畏苦寒 自得其芳”为题,有什么妙处?

(2分)

 

2.第②段“在这些人看来”一句中加点的“这些人”一词指代什么?

(2分)

 

3.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4.请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收获。

(3分)

 

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0分)

让忙碌变得充实

石羚

①现代生活中,忙碌,成了不少人的生活常态:

“白加黑”“五加二”,工作总干不完;忙应酬,忙补课,周末也不得闲;即便是休假游玩,也常常把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通宵达旦、废寝忘食或许有些夸张,但生活节奏也免不了是争分夺秒、应接不暇。

②在很大程度上,忙,是奋斗,是拼搏,是马不停蹄向梦想前进。

在每一本时间管理的“攻略”上,都不会有人教你不劳而获。

县委书记廖俊波,把车子、饭桌、工地当作办公室,每天工作到深夜;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马冬晗,将每天从早上6点到午夜1点的学习计划细致到分钟;乡村医生贺星龙,18年间出诊17万次,摩托里程足以绕地球10圈……无论是一心为民,还是献身学术,以梦为马,忙碌就能让人变得充实。

 ③在我们栖居的城市,随时都有人在工作。

当“夜班人”“熬夜族”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回家,便利店营业员、环卫工人早已开启了新的一天。

24小时“不打烊”,为城市带来了故事,也平添了不少魅力。

吆喝的小贩、值班的警察、开夜车的司机……忙碌的人们激活了城市运行的机理。

尽管城市也面临交通拥堵、住房困难等问题,但忙碌意味着进步空间巨大,当勤劳努力的个人组成干劲冲天的群体,每个城市的未来都值得期待。

④就国家而言,忙碌是发展活力的表征。

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30年不懈治沙的“库布其模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每一步,无不是由行动者的汗水创造出来的。

如今,早高峰的北京地铁4号线以1分43秒的发车效率将一批批上班族送达岗位,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日夜不停,一艘艘巨轮把货物运往五大洲,这是中国活力的生动注脚。

中国快速发展,离不开地区互相比照你追我赶,离不开企业奋发图强鏖战商海,更离不开个人争分夺秒增长才干。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方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⑤有人说:

人生是一场看不见终点的奔跑,片刻不停才不会掉队。

事实上,在每个城市不舍昼夜的“接力跑”中,个体虽要以国家社会的宏大叙事作为参照,却不用独自跑完全程。

即便忙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但忙不应占据生活的全部。

正如反复折叠的铁丝必然会断,切莫让忙碌拖垮了身体。

既要在忙碌中提高效率,把刷手机、侃大山等无谓的忙碌剔除出去;也要找到忙碌的节奏,慢一拍,喘口气,养精蓄锐,重整旗鼓,明日的赛程会更自如。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6日,有删改)

1.请简要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

(3分)

 

2.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3.请简要说说第⑤段中加点词语“接力跑”的具体含义。

(2分)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怎样才能让忙碌变得充实。

(2分)

人格修养

九、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0分)

做人须“勇改”

凌焕新

①清代袁枚写过《续诗品·勇改》一文,认为诗歌有弊病,就当勇于改正,“知一重非,进一重境”。

其实,做人如同作文,人生亦须“勇改”。

  ②有人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

”白居易的诗歌脍炙人口,其遗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气呵成”“一字不改”。

追求完美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但正如哲人所言,“不犯错误,那是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