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一下音乐全册教案.docx
《新人教一下音乐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一下音乐全册教案.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一下音乐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红灯停绿灯行
《红眼睛绿眼睛》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红眼睛绿眼睛》是一首生动、有趣的歌曲。
歌曲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概括了“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易为学生所接受。
歌曲为五声宫调式,结构方整。
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
上句为四个小节,下句除第四小节稍作变化外,还增加了两个小节作为扩充,完满地结束全曲。
交通安全和学生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课以学生耳熟能详的交通术语“红灯停、绿灯行”作为教学切入点,使音乐与社会常识水乳交融。
通过让学生观察红灯停、绿灯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标线,掌握相关的社会行为规则。
二、教学目标
1.准确地演唱歌曲《红眼睛绿眼睛》。
2.能在心里默唱《红眼睛绿眼睛》,并根据教师出示的红灯绿灯牌子进行接龙演唱。
3.了解小学生常见的行为规范。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准确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看见绿灯放声歌唱,看见红灯心里默唱。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
“在我们的生活中红灯表示什么?
绿灯表示什么?
我们欣赏一首歌曲,同学们听一听歌曲中唱了什么?
”
教师活动:
播放歌曲《红眼睛绿眼睛》音频。
学生活动:
听后回答
(二)歌曲学习
过渡语:
交通法规很重要,《红眼睛绿眼睛》这首歌就是教我们过马路时如何看交通信号灯的。
1.复听歌曲律动
过渡语:
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看看老师什么时候出示红灯,什么时候出示绿灯。
教师活动:
一个乐句出示红灯,一个乐句出示绿灯。
学生活动:
听辨律动
2.模仿演唱
过渡语:
聆听歌曲《红眼睛绿眼睛》音频,请同学们演唱口型但不出声地和老师一起唱。
学生活动:
进行小声唱。
3.学习默唱
过渡语:
我们再听一遍歌曲,请同学们在心里默唱。
学生活动:
默唱歌曲。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歌曲谱例并播放歌曲《红眼睛绿眼睛》音频,学生听旋律完整演唱歌曲。
4.演唱歌曲
过渡语:
接下来就让我们完整演唱歌曲吧
学生活动: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演唱。
(三)音乐活动
过渡语:
同学们,这首歌曲告诉我们“红眼睛绿眼睛”分别代表了红灯和绿灯。
当红灯亮的时候我们要停止通行,绿灯亮的时候才能通行。
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吧,当老师出示红灯时,请同学们在心里默唱;当老师出示绿灯时,同学们就放声歌唱。
师生进行音乐活动,活动方式如下:
活动一:
听教师唱歌,教师唱到“红灯红,红眼睛,眼睛眨一眨,车子停一停”时,同学们举红牌;唱到“绿灯绿,绿眼睛,眼睛眨一眨,车子向前进”时,同学举绿牌。
活动二:
请一名同学举牌,其他同学边唱边看牌子。
看见红灯停止演唱在心里默唱,看见绿灯继续演唱。
活动三:
请同学自己设计图标,推荐给同学们做游戏。
教师启发学生,除了书上已有的标志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是违反公共道德,遭到大家反对的;哪些是符合公共道德的,应该提倡的,用文字或图标表达出来(随地吐痰、浪费水资源、践踏草地、占用耕地、乱砍滥伐、排放污水、植草种树、废物利用、不给老人让座等等)。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学生自己设计的图标做游戏。
欣赏视频:
《红眼睛绿眼睛》表演唱。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一首歌曲《红眼睛绿眼睛》,也学到了很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行为准则记在心里,做一个人人喜爱的好孩子!
《做个好娃娃》教学设计
(读童谣)
一、教材分析
《做个好娃娃》是一项综合音乐活动,包括认识四分休止符、念儿歌、用打击乐器伴奏等内容。
在第一学期第二单元“我爱家乡我爱祖国”中,学生认识了模仿鸭子叫声的四分音符。
本单元认识时值长短相同但表现方式不同的四分休止符。
《做个好娃娃》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借用动物的叫声告诫儿童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
儿歌节奏中有三个四分休止符。
在演唱中要注意休止符的准确运用。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儿歌《做个好娃娃》,使用打击乐为器歌曲伴奏。
2.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认识四分休止符,并能够在歌曲中准确地运用。
3.培养学生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节奏的表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能按节奏念儿歌。
2.能用打击乐器伴奏。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四分休止符”,并能够准确地读出。
2.聆听、模仿、拍击节奏。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导语:
让我们一起演唱《小蚂蚁》
教师活动:
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表演唱《小蚂蚁》
游戏要求:
老师举红牌时,学生在心里默唱;举绿牌时,学生放声歌唱。
(二)学习“四分休止符”
1.认识休止符
过渡语:
用0表示休息一拍,虽然不出声音,但是它也是一个音符。
当你看到这个四分休止符的时候要更加关注它,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你来表现它吗?
出示节奏:
XXXO
学生活动:
拍击节奏(根据学生能力,教师可示范拍击)。
用自己的办法准确读出四分休止符。
(在休止符处用点头表示;在休止符处用攥拳表示……)
2.节奏练习
过渡语:
谁能准确念出这些节奏呢?
学生活动:
拍击节奏
(三)学习儿歌
导言:
欢迎来到“好娃娃”的聚会,来到这里的每一位小伙伴都要“做个好娃娃”!
怎么样才能做个“好娃娃”呢?
我先来听听“小黑鸡”是怎么说的吧!
1.学习第一段儿歌
(1)听辨内容
教师活动:
老师示范念读第一段儿歌。
学生活动:
听辨
(2)学习第一段
学生活动:
按节奏读第一段的儿歌。
(3)歌曲处理
教师活动:
指导读得不准的地方。
(4)全班再读。
(5)多种形式念读
师生对读,按书上“领”和“齐”的要求进行。
课堂评价:
师生评价。
2.学习第二段儿歌
过渡语:
你自己能试着念读第二段吗?
(1)学生自学第二段儿歌
学生活动:
根据曲谱自学第二段儿歌
(2)多种形式念读儿歌
学生活动:
以个别学生领,其他学生齐读的方式再读第二段儿歌。
3.自学第三、四段儿歌
(1)学生自学
学习方式:
同桌间相互合作一起把第三、第四段的儿歌自己读一读,可以按“领”和“齐”的方式交替进行。
(2)检查学习效果
学生活动:
请学生展示念三、四段的儿歌。
(3)学习评价
课堂评价:
学生互评,老师奖励。
4.完整念读
过渡语:
一起完整念读一遍吧!
学生活动:
完整念读儿歌
(四)配器
节奏:
4/4
(也可视学生情况,教师设计其他节奏。
)
1.分四人小组讨论:
你会用什么样的打击乐器来伴奏,念儿歌呢?
2.请学生尝试用打击乐器演奏。
3.小组练习。
4.小组展示。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学会儿歌的同时认识了四分休止符,并能够在儿歌中准确的读奏。
让我们再次用打击乐器伴奏儿歌,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
《对不起没关系》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表现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歌曲。
歌曲为大调式,四二拍,有四个乐句。
歌曲中三度、四度的跳进音程以及切分音比较多(四个乐句都有切分音),学生学唱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值得注意的是,歌曲除6小节前奏外,四个乐句下方都有打节拍(拍手、点手心)的小图标。
其目的,一是使学生逐步建立“拍”的概念,培养学生“恒拍”的感觉;二是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感受节拍的强弱规律(拍手力度稍强,点手心力度稍弱);三是为帮助学生唱好切分音提供必要的辅助手段。
二、教学目标
1.喜欢演唱歌曲《“对不起”“没关系”》学唱歌曲,并能体会歌曲的寓意
2.练习拍手、点手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节拍感。
能基本唱好切分音。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准确表现歌曲情绪,并能体会二拍子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
准确演唱切分节奏及念白
四、教学过程
(一)初听歌曲、感受歌曲
引言:
“我要用一首歌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插入音频:
范唱)
1.听内容
过渡语:
“歌曲唱了什么呢?
”
学生活动:
听辨范唱、观察曲谱、说说内容。
2.听辨情绪
过渡语:
“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用了怎样的速度?
”
学生活动:
听辨范唱体会情绪和感受速度。
(二)感受二拍子
1.感受节拍
学生活动:
边听范唱边随教师一起进行划拍练习。
教师活动:
带领学生进行拍手、点手心的练习。
2.体会二拍子
过渡语:
“刚刚我们的律动中,是几个动作循环表现的?
哪一下儿强?
哪下弱呢?
”
教师活动:
边范唱边做动作,引导学生体会感受
学生总结:
二拍子的强弱规律
3.再次感受
学生活动:
随音乐自主律动
(三)学唱歌曲
1.学习歌词
(1)念读歌词
学生活动:
自主按节拍念读歌词,并找到学习难点
(2)对比体会
教师活动:
利用示范帮助学生学习、解决学习难点(切分节奏)
(3)完整念读
学生活动:
按节拍念读歌词
2.学唱歌曲
(1)学习念白
过渡语:
“在歌曲中,有的地方不是唱出来的,而是念出来的,听听范唱你能找到吗?
”
学生活动:
找到念白——没关系
教师总结:
这是念白(具体的再找可靠的说法儿)
(2)哼唱歌曲
学生活动:
随歌曲范唱,轻声学唱歌曲。
(3)分句学唱
教师活动:
分句教唱
教学提示:
注意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演唱歌曲中的切分节奏,以及对歌曲音准的把握。
(4)完整演唱
学生活动:
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四)表现歌曲
1.分组演唱
学生活动:
小组中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准确表现歌曲
2.表演唱
学生活动:
个别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情景再现,其他同学为其演唱歌曲。
《小蚂蚁》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在本单元中,歌曲《小蚂蚁》是一首生动、有趣的歌曲,歌曲由昆虫“蚂蚁”的自然习性。
引申到人类社会生括中人人应该遵循的文明礼貌,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歌曲为bE大调,音域为一个八度,旋律以同音反复和级进音程为主,生动、活泼。
歌曲结构工整,上、下两句各为八小节,两句节奏完全相同。
歌曲音乐形象生动,容易学唱,适于表演。
二、教学目标
1.用赞美的语气演唱歌曲《小蚂蚁》,准确表达歌曲情感。
2.通过聆听、对比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曲式结构,培养学生辨别乐句、乐段的能力。
3.跳集体邀请舞,培养学生表演及协作能力,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快乐地与他人合作。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感受和表现歌曲。
(二)教学难点
体会乐句,用集体舞形式表现歌曲。
四、教学过程
(一)律动导入
1.组织教学
学生活动:
聆听《小蚂蚁》范唱,模仿教师踏步走进教室。
2.律动感受
过渡语:
请你和我一起听着歌曲做动作吧!
教师活动:
带领学生律动,让学生听着小蚂蚁的音乐跟着教师拍手,每四小节的前两小节分别在胸前左右拍手,每四小节的后两小节分别作邀请动作、招手动作、点头动作和握手动作(听着音乐做两遍)。
学生活动:
做一个拍手律动。
(二)创设情景
导语:
蚂蚁的群体性很强;善于合作;蚂蚁见面相互用触角问好,用触角传话,很有礼貌;蚂蚁懂得天气,一到下雨天他们就把家搬到树上;蚂蚁注意积蓄,具有吃苦精神;蚂蚁的种类很多;蚂蚁的分工不同,有指挥的、有传信的、有搬运的,组织得很有秩序。
我们听着范唱随意表演小蚂蚁,要求和歌曲节拍结合到位。
学生活动:
表演小蚂蚁。
(蚂蚁面对面相互用触角问好;蚂蚁排队搬运粮食……)
(三)歌曲学习
1.念读歌词
过渡语:
让我们一起按节奏念歌词吧!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歌词节奏谱例
学生活动:
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2.观察曲谱
过渡语:
请观察歌曲的乐谱有什么相同点?
教师活动:
教师范唱
学生活动:
感受歌曲两大乐句,特点是都由小蚂蚁开始、节奏相同、音高不同。
3.视唱歌曲
学生活动:
尝试演唱歌曲,
教师活动:
解决出现的问题。
(节奏,音准)
4.完整演唱
过渡语:
让我们完整演唱歌曲吧!
学生活动:
随歌曲《小蚂蚁》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5.动画赏析
过渡语:
让我们再次感受小蚂蚁的勤劳、有秩序吧!
学生活动:
欣赏《小蚂蚁》动画。
(四)集体舞
过渡语:
小蚂蚁很团结也很有秩序,我们围成圈,两个人相对站好,用碰触角的动作按节拍问好,在第二乐句开始时换个舞伴。
学生活动:
按老师要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生动、有趣的歌曲《小蚂蚁》,通过学习歌曲让同学们知道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人应该遵循的文明礼貌。
《小胖胖》教学设计
(表演唱)
一、教材分析
《小胖胖》是一首领唱和齐唱相结合的叙事性歌曲。
歌曲以旁观者的口吻,叙述了“自己”所见到的小胖胖在对待长辈时,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以及公众相应的反应,鼓励儿童讲文明、懂礼貌、有错就改。
歌曲上句为五声徵调式,落音为re、sol,下句转到五声宫调式,落音为sol、do,结束小节为开放式终止,结束在sol音上。
歌曲音域虽然只有六度,但曲调真挚、朴实,富于童趣,加上领唱和齐唱两种不同演唱形式的结合,产生一问一答、趣味盎然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1.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小胖胖》。
2.根据歌曲叙事性特点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
3.学习歌曲过程中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培养讲文明、懂礼貌、有错就改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够有感情地准确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歌曲故事进行歌表演。
四、教学过程
(一)初听歌曲
1.听辨歌曲内容
过渡语:
我们一起听听歌曲在唱什么?
学生活动:
初次聆听歌曲《小胖胖》,了解歌曲演唱内容,歌曲有几段歌词?
2.听辨演唱形式
过渡语:
请同学们仔细听一听歌曲的演唱形式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
试着跟范唱演唱红色齐唱部分。
(二)歌曲学习
1.听唱歌曲
过渡语:
听老师唱一遍歌曲,同学们在心里跟着唱一唱,边唱边感觉一下哪个地方唱起来有些困难。
学生活动:
跟着老师的范唱默唱。
2.解决学习难点
(1)解决最后一句
过渡语:
大家一起来看看谱子,旋律有一些起伏,注意音准,尤其最后一小节的“摇”字是一拍,要唱准一拍,但是不要延长,准确的唱出“哎呀呀”,我们一起来唱一唱,练一练。
学生活动:
尝试演唱歌曲第一段。
(2)一字多音
过渡语:
歌曲中一字多音的地方比较不好把握,要注意音准。
教师活动:
评价学生的演唱,提出问题。
生:
演唱歌曲第一段,关注一字多音的地方。
3.完整演唱
过渡语:
让我们完整演唱歌曲吧!
学生活动:
欣赏歌曲《小胖胖》动画,完整演唱歌曲。
(三)表演唱
过渡语:
歌曲讲的是小胖胖从没有礼貌变成了有礼貌讲文明的孩子,我们用齐唱,领唱的演唱形式来表现这首歌曲,我们分成几个小组,大家一起来分分角色,唱一唱、演一演。
学生活动:
分组练习并演唱。
评价方式:
师生共同评价。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领唱”和“齐唱”的形式,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几位同学合作,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
第二单元春天来了
《春之歌》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春之歌》是一首浪漫主义作曲家门德尔松的标题性抒情钢琴小品,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曲集《无词歌》,是该曲集中较著名的一首。
除钢琴独奏外,这首乐器还被改编成小提琴等器乐独奏以及管弦合奏,深受人们喜爱。
作品为A大调,2/4拍,再现单三部曲式,曲式结构为A+B+A’。
优雅的小快板,具有带伴奏的独唱曲特点,乐曲如春天里和煦的阳光、绚丽多彩。
全曲始终涌动着分解和弦式的小琶音音型,如涓涓溪水、潺潺而过,有规律的和弦脉动,加强了乐曲的流动性,从而活跃的情绪。
其间又隐隐透出一丝淡淡的甜蜜哀愁,被一群群环绕身边的装饰音点缀,更烘托出春天的美好意境和蓬勃生机。
乐曲没有引子,一开始就呈现出主题。
音乐没有激励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变化,在丰富多彩的伴奏音型衬托下,奏出既优美而有赋予歌唱性的主旋律。
A段:
A大调,抒情甜美,线条简单,结构清晰,速度平稳,音乐风格温文尔雅、纤细而富有诗意。
半音上行的音型和带有推进感的附点节奏使乐曲旋律具有流动的歌唱性,流畅而富于动力,清新、明亮,宛如春风吹拂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充满喜悦。
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B段:
像是和煦的春风迎面吹来,似灿烂的阳光铺面大地,使人们感到无比欣悦。
随后乐曲转到E大调上,使曲调显得更加清新动人,形成调性的对比。
随着旋律的发展,音乐推向高潮。
在第二段和再现部之间出现了相当于连接部的乐段,没有明确的旋律,而是经过的、过渡的特点,形成离调模进,调性由E大调—#f小调—A大调—b小调—D大调,最后回到主调A大调。
门德尔松在调式的运用上,像其他浪漫主义作曲家那样,大小调式交替被大量运用。
A’段:
在乐曲的结尾再现了主题旋律的明媚和激动兴奋的心情。
最后在寂静安详的气氛中,音乐渐渐的弱了下来,使人沉浸在一种意犹未尽,意喻深远的春色之中。
再现部中采用了扩充形式,补充再现了第二段的材料,致使结构扩大形成戏剧性的高潮。
体现了曲式上的贯穿发展和结构上的平衡美感,从而丰富了这种歌唱性钢琴小品的音乐魅力。
尾声由主题和连接段的音调衍化而来,巩固了主题,乐曲在轻快情绪中结束。
这首乐曲以其无比优美的旋律、圣洁高雅的格调和深邃隽永的意境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全曲既保持着宁静的气氛,又具有微妙的色调变化,使乐曲自始至终连成一体,强烈的艺术效果,置人于静穆而丰富多彩的春意之中。
作品以简练的和声、章法严谨的曲式和流利生动地旋律取胜,音乐语言纯朴优雅,清新自然。
整首乐曲旋律起伏不大,以级进和小跳为主,表现了自然松弛的感受,安谧平和。
勾勒出一幅美丽辽阔、优美、清新的大自然意境,其形象淳朴而富有诗意,充满着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无限热爱。
二、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乐曲《春之歌》,感受乐曲的意境。
2.能配乐朗诵《春天在哪里》。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能认真聆听音乐,朗诵《春天在哪里》。
2.教学难点:
感受乐曲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谁来说一说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
有的同学说春天我们脱下了厚厚的棉衣、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冬眠的小动物也醒来。
是呀,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柳树发芽花开了,春天草儿醒来换上了绿的新衣,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春天有金灿灿的麦子绿油油的田野,春天真美呀!
2.新课
(1)揭示课题:
你知道么,赞美春天的音乐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首乐曲《春之歌》。
(2)初听:
请你听一听想一想,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是由什么乐器演奏
的?
多好听呀!
这首《春之歌》情绪是优美的,相信同学们一定听出演奏乐器了,对,就是我们熟悉的钢琴演奏的。
(3)作曲家介绍:
你知道么,这首钢琴曲《春之歌》是由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创作的,选自他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春之歌》是其中最著名的,还被改编为其他乐器演奏,可见人们对这首作品的喜爱。
(4)聆听第一乐段:
①听,音乐开始了,你联想到了什么?
有的同学说像云彩随着音乐随风舞动、像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我们再听音乐感受一下。
②复听:
有的同学有了新的感受,像小花一朵一朵慢慢盛开,像柳叶发芽,大家说的真好。
③再听:
我们看看这段音乐的旋律线。
④哼唱:
原来是柳叶柳枝编织了这段优美的旋律呀,咱们一起合着音乐哼唱一下。
(5)看动画完整听:
这段柳枝舞动的旋律在整首音乐中出现了几次?
咱们数一数。
柳枝舞动了两次。
(6)再完整听:
两次出现的柳枝舞动的旋律相同么?
其他旋律描绘了春天的什么景色。
(7)配乐朗诵:
同学们,请你带着对春天的喜爱和老师一起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诵诗歌《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陈伯吹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枝头上:
春天的风微微吹动,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草原上:
春天的雾轻轻细细,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竹林里:
春天的雨一阵又一阵,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田野里:
春天的太阳那么暖,那么亮。
麦青,菜花黄,蚕豆儿香。
3.小结
今天这节音乐可我们欣赏了钢琴独奏曲《春之歌》,认识了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希望你能记住优美的旋律、记住美好的春天。
同学们再见。
《小雨沙沙沙》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小雨沙沙沙》是一首天真活泼的儿童歌曲。
全曲由四个乐句构成,属于单乐句结构的歌曲。
其中第一乐句和第三乐句完全相同,而第二乐句与第四乐句除了句末落音不同外,其他三小节完全相同。
每个乐句开始时下行的旋律线,和紧接着同音反复的八分音符旋律进行,映衬着一种轻巧、活泼的情绪。
演唱时采用中速的速度,注意始终保持活泼情绪,在歌词“小雨沙沙沙”处应处理得弱一些,以表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小雨沙沙沙》,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2.认识乐器沙锤并尝试运用沙锤为歌曲伴奏。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歌曲《小雨沙沙沙》,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
1.歌曲旋律的模唱,培养内心听觉。
2.认识沙锤,尝试运用沙锤为歌曲伴奏。
3.用沙锤为歌曲伴奏时,强弱力度的控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入新课,欣赏视频《春天》
从“春天来了”说起,引出春风、花红、柳绿、草青、冰融……带出本课“春雨”。
(二)《小雨沙沙沙》歌曲学习
1.聆听歌曲《小雨沙沙沙》,对照歌词,熟悉内容。
2.朗读歌词,回答问题。
(1)歌曲表现了哪些景物?
(2)小雨都落到了哪里?
(3)接受了小雨的花儿、鱼儿、苗儿,都表现出怎样的心情和动作?
3.再听范唱,孩子们模唱。
教师针对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节奏,可让学生再听范唱学习。
4.内容。
(1)找出两句完全相同的乐句。
(2)还有两句大体相同,只是最后两小节有别(分辩二、四句不同音符的小节)。
5.孩子们完整齐唱。
(《小雨沙沙沙》伴奏)
(三)为歌曲伴奏
1.引出乐器沙锤。
师:
如何表现小雨沙沙的情景呢?
老师介绍一位“朋友”,它能帮助我们──沙锤。
出示沙锤,介绍构造、性能,并示范,让孩子们观察,尝试动作,聆听声响。
2.参照教材,指导孩子正确使用沙锤。
3.对照歌谱,在每小节的强拍处让孩子们做上标记“△”,然后在歌唱中加入伴奏。
(1)先分成演唱组和伴奏组,让伴奏组专心致志演奏,熟练后再唱奏同步,然后轮换。
(2)基本拍节准确呈现后,再让孩子尝试在“沙沙沙”处连续发出三个声响,表现“小雨”的声音。
(3)教师典型示范此处,再让个别学生示范,最后伴奏组整体加入。
(4)两组交换角色,参与尝试。
4.在歌曲结尾处,教师可以用渐弱形式处理。
让孩子唱出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意境。
在沙锤运用上,也渐弱渐慢处理,以深化孩子的美感体验。
5.欣赏歌曲《小雨沙沙沙》动画。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歌曲《小雨沙沙沙》,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还认识了打击乐器沙锤,并能够为歌曲进行伴奏,让我们再次为歌曲伴奏,一起感受春天的美好气息。
《沙槌和串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学习打击乐器沙槌和串铃
2、通过与已学打击乐器进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这两种乐器的形状以及音色特点。
3、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应强调与歌曲结合进行。
在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后,让学生为已学过的歌曲伴奏,在歌曲表现中进一步掌握这两种打击乐器的演奏技能。
教学目标
1.认识打击乐器沙槌和串铃,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
2.能用沙槌和串铃为歌曲《小雨沙沙沙》伴奏。
3.指导学生,自制沙槌和串铃。
教学过程
1、沙槌和串铃
(1)教师在学生身后轻轻摇响沙槌,让学生说说声音的特点,试试能否说出乐器的名称。
(2)教师讲解沙槌的构造特点,演示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