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07003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第四单元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

【导学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学习重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商酌(shānɡ zhuó)    累赘(léi zhuì)     拖沓(tuō tà)

搀和(chān huo)  冗长(rǒnɡ chánɡ)

(2)词义

累赘:

拖累、麻烦。

拖沓:

形容做事拖拉。

颠沛流离: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颠沛:

遭受挫折或困难;沛:

水草丰美的地方。

沾溉:

浸润浇灌。

高文典册:

经典性著作。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2.作者名片

张中行,原名张璇,天津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交流点拨】缘由: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交流点拨】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

①第三自然段:

修改文章;②第四自然段:

送客;③第五自然段:

复信;④第六自然段:

会上发言。

律己严: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交流点拨】“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交流点拨】①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②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

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

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

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在感情表达方面:

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人物刻画,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

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真挚。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

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于律己

2.拓展延伸

叶圣陶文章为何大受欢迎?

【交流点拨】在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

强调词语的运用。

他认为文章是为读者而作的,同时他把文章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工具。

当时的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他们不具有优秀写作技巧的素养,他们的表达是不准确且意义模糊的。

因此,文学作品难以被普通大众接受。

自主学习

第14课《驿路梨花》导学案

1、检查预习情况:

2、二、整体感知

3、

(一)、填表

出现顺序

人  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时间

1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

十多年后的某天早上

2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方便后来人

同上,及前一天晚上

3

梨花妹妹

常来照管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姐姐接的班

几年前,姐姐出嫁后

4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路过时

5

梨花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茅屋后至她出嫁前

(2)概括事件:

(三)理出文章思路:

发现小茅屋---投宿小茅屋---遇见瑶族老人,听他讲述---修葺小茅屋---听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这些情节是由什么串连起来的?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四)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1.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2.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五)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这是      的记叙顺序。

在¡°我们¡±投宿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这两段内容是      的记叙顺序。

三、深度探究

1.勾画出文中的四处景物描写语句。

2.分别写出四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开头连用三个动词¡°挨¡±¡°延伸¡±¡°消失¡±,描写山势,紧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由近及远,写出了山之高,之大,之多,山的险峻。

着意渲染我和老余找不到住处的着急心情。

这些都为后文写发现小茅屋做铺垫。

2)第四段,文章中第一次出现梨花,实写

a)  写出了梨花林的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

b)  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

c)  为下文投诉小茅屋做铺垫;

3)第27段,我梦在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第二次写梨花,虚写

a)  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梨花林之美,

b)  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

c)  为后文是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埋下伏笔。

4)第37段,结尾处在写梨花,实写

内容上:

实写梨花,点题点人物,借花喻人,比喻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比喻雷锋精神

结构上:

照应题目,深化中心

3.总结本文中心:

通过记叙我和老余在云南哀牢山中发现小茅屋后的所见所闻,生动的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

 

课后补遗文中的悬念:

悬念一:

第4段,下文老余的话,情绪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疑问:

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没灯也没人,这是什么人的屋子呢?

悬念二:

第三部分  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悬念产生:

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呢?

悬念三;29、30段,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遭到拒绝,产生疑问,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

进而点明文章主旨:

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叔叔教我们这样做的。

¡°为人贵直,作文贵曲。

¡±在记事类记叙文中设置悬念,可以使文章情节跌宕,结构曲折,产生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悬念,俗称¡°扣子¡±或¡°关子¡±,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

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有的悬念设置在文章的开头,它先给文章打一个总¡°结¡±,而这个¡°结¡±就是全文的主要事件或主要情节或主要矛盾,它需要蕴蓄很长时间,在主要事件充分展开,或主要情节达到高潮,或主要矛盾冲突最为激烈的时候,才可¡°解¡±开此¡°结¡±。

此¡°结¡±一般¡°解¡±在文章的结尾。

也有的悬念设置在文章的局部章节或某一具体场面,它是事件整个链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定要把它精心编织到整个情节发展之中去。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如何设置悬念的方法,请大家注意体会。

(1)无巧不成书。

例文《我的叔叔于勒》,菲力普一家朝思暮想的于勒,竟然在船上不期而遇,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

例文《荔枝蜜》,文章开头说¡°我¡±并不喜欢甚至讨厌蜜蜂,然后写¡°我¡±参观¡°养蜂大厦¡±,亲眼目睹了蜜蜂的辛勤劳动,还喝到了又香又甜的荔枝蜜,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禁不住赞美起蜜蜂来了。

作者又由蜜蜂想到了正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和千千万万像蜜蜂一样辛勤劳作的劳动者。

作者对蜜蜂的喜爱甚至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

梦里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3)把文章的结局或主要情节、主要矛盾放到开头来写,然后再按照事件的自然顺序写。

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倒叙。

(4)对故事情节或人物行为作适当的夸张。

例文《变色龙》,文章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事件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激起读者深层次的思考:

(5)巧妙的误会。

例文《驿路梨花》,上文已作分析。

那么,设置悬念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设置悬念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在¡°疑问¡±和¡°曲折¡±中展示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

(2)设置悬念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一定要适度、自然,不要脱离生活,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有漏洞。

(3)一定要交代造成悬念的前提。

没有必要的前提,故事就不会发生。

前提交代清楚了,才会让读者信服。

 质疑探究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体会本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联系作品来体会,本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现在让我们再倒过来看题目,题目中的梨花究竟有哪些含义?

2.如果你是导演,你要安排几个演员来演这出戏呢?

有没有不必出场的人呢?

在文中作者对这些人物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习检测

阅读29-文末,回答问题

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2、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

(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3、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描写了老人恭敬地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

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很受感动¡±写出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表明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

¡°常常¡±,写出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她的自觉行动,表明了雷锋精神代代传的中心。

 最苦与最乐

教师寄语:

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大抵()契()悲天mǐn()人

2、解释下列词语

如释重负:

悲天悯人:

任重而道远:

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

字,号别号。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著有《》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

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俗语无入而自得

孔子任重而道远

孟子如释重负

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

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

结论是什么?

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

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总结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2、师生共同总结

七、当堂训练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

2、指出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3、文中"最苦"指,"最乐"指,中心论点是。

4、读罢此文,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自己目前应担负的责任是什么?

你准备怎样去完成?

5、结合课文,怎样理解孔子的"无入而不自得"?

6、请写出二到三则有关"责任"的名言。

 

 

第16课短文两篇

课型:

新授执笔:

山石审核:

导学案编号:

16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4.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

1.《陋室铭》文,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

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

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关于作家: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官至监察御史。

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北宋哲学家,文学家。

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关于作品: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写作手法:

1.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

2.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陋室铭》

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德馨()鸿儒()案牍()陋()西蜀()

3.本文的作者是(人名),他字,(朝代)著名诗人、哲学家,4.“铭”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请写出本文押韵的字

二、课内交流探究

(一)预习反馈展示

(二)学习交流,把握重点词句。

▲解释加点的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

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翻译句子

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⑸孔子云:

“何陋之有?

”                                           

(三)学习探究,品味赏析

1.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

结尾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4.本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句话有何作用?

检测反馈

1.《陋室铭》选自《           》,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2.《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3.有一句诗说:

“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4.《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爱莲说》

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蔓()亵玩()噫()

3.本文的作者是(人名),他字,(朝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二、课内交流探究

(一)预习反馈展示

(二)学习交流,把握重点词句。

▲解释加点的字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

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句子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⑶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⑷莲,花之君子者也。

                               

⑸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学习探究,品味赏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还有什么?

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有什么内涵?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分析《陋室铭》《爱莲说》两篇文章的异同。

检测反馈

1.《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

           家。

2.《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