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06111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六.docx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六.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六.docx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六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六)

对应学生用书P401

(测试范围 第九单元)

(90分钟 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4·江西宜春月考]下列关于正常人接种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婴儿初次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后,体内记忆细胞会产生抗体

B.接种不同的疫苗,体内会产生同一种抗体

C.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体内产生抗体所需时间短,产生量大

D.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第一剂残留的专一性抗体大量增生

解析:

婴儿初次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后,体内浆细胞会产生抗体;接种不同的疫苗,体内会产生不同的抗体;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体内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短时间内可产生大量抗体。

答案:

C

2.[2014·襄樊统测]挪威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将提高人类患腺鼠疫的可能性。

这种病是由鼠疫杆菌(宿主为啮齿动物)引起的,鼠疫杆菌释放外毒素,会使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科学家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外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

B.抗毒素是一种抗体,属于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C.外毒素和抗毒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脂质

D.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解析:

外毒素相对于人体而言是异己成分,能引起人体免疫反应,是抗原;抗毒素是人体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其化学本质是球蛋白;细菌外毒素的化学成分复杂,不单一;由题中信息无法判断该免疫过程是否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

A

3.[2014·山西太原质检]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血糖浓度过高时,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

B.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C.二氧化碳、血浆蛋白、糖原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D.当外界温度过高时,机体可通过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来降低体温

解析:

血糖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直接刺激胰岛细胞分泌相应的激素;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糖原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外界温度过低时,机体通过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来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恒定。

外界温度过高时,机体主要通过排汗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一般维持在正常水平。

答案:

A

4.根据神经冲动通过突触的方式不同,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类。

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在突触小体内无突触小泡,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形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如右图所示,以下有关突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较化学突触快

B.兴奋在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中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C.兴奋通过化学突触时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兴奋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电突触无突触小泡,无神经递质,由带电离子直接通过通道传递信息,且膜两侧是对称的,因此兴奋在电突触中的传递是双向的。

电突触由离子传导,传导速度较化学突触快。

答案:

B

5.[2014·徐州调研]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增长速率

0.66

1.54

2.81

3.67

2.94

1.65

0.03

A.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C.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解析:

由于1~7年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为正值,即种群的数量都在增长,年龄组成应该为增长型;第7年种群数量最多,种内斗争最激烈,A、D错误;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B错误。

答案:

C

6.[2014·怀化模拟]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乔木

B.一块稻田中的棉蚜虫

C.小溪中的所有鱼

D.可可西里草原上的所有牧草

解析: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一片森林中的乔木、小溪中的所有鱼、可可西里草原上的所有牧草的种类很多,并不是一种生物,故不能称为种群。

答案:

B

7.[2014·吉林模拟]如图是某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该图中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箭头是(  )

A.①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D.②⑤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农作物是生产者,鸡、猪、牛是初级消费者,人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能量由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再流向次级消费者,故只有①③④这三个箭头才能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故C正确。

答案:

C

8.[2014·宝鸡模拟]如图是紫茎泽兰入侵某地1~9年的增长速率图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数量表现为“J”型增长

B.第5~6年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

D.第5年间种内斗争最激烈

解析:

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故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第5~6年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仍在增长,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时受种群密度、天敌、食物、气候等因素的制约;题图中1~9年中第9年间种群数量最大,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

C

9.[2014·大连双基测试]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不是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  )

A.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制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B.控制日照时间以控制开花时间

C.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棉铃虫

D.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植物田地中的双子叶杂草

解析:

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双子叶植物的生长有害,而对单子叶植物的生长却起促进作用。

虽然生长素类似物是化学物质,但不是生物体自身产生的,不属于信息传递。

答案:

D

10.[2014·大连双基测试]下表是调查某区域(样方面积为2hm2)田鼠种群密度,对捕捉的雌雄个体数和有标记个体数所做的记录,已知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较难再被捕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雌性/只

雄性/只

标记数/只

初捕

28

22

50

重捕

32

18

10

A.若调查该区域蚯蚓的种群密度也采取此方法

B.统计的种群密度要高于实际的种群密度

C.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D.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解析:

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活动范围小,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较难再被捕捉,即重捕时的标记数减小,根据标志重捕法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可知,统计的种群密度要高于实际的种群密度;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根据题表数据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

答案:

B

11.生物农药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安全的制剂,如图为某农田使用某种针对田鼠的生物农药X后,田鼠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农药后田鼠的数量马上下降了

B.田鼠种群的K值没有改变

C.Ⅰ为死亡率,Ⅱ为出生率

D.田鼠种群数量变化为先增加后减少

解析:

种群数量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的最大值,即K值,由于人为使用生物农药使环境容纳量降低,Ⅰ为出生率,Ⅱ为死亡率,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两曲线交叉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多,而交点之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田鼠种群数量变化为先增加后减少。

答案:

D

12.[2014·清远模拟]图甲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图,图乙表示种群的年龄组成的三种不同类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鼠群可因不适应新环境而被淘汰

B.该鼠群与新环境中的各种生物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C.EF段限制鼠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可能是食物

D.CB、DE、EF段鼠种群年龄组成依次为乙、甲、丙

解析:

从图甲可看出,该鼠群进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说明能适应新环境而在新环境中存在,A错误;该鼠群、新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及无机环境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B错误;EF段鼠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所以,环境中的食物最可能是影响其数量增长的因素,C正确;EF段鼠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应对应图乙中的乙,D错误。

答案:

C

13.[2014·江南十校联考]如下图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大于0

B.图中B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图中C点时捕捞该经济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D.图中D点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密度达到K值

解析:

分析图中曲线可知,除起点和D点外,出生率曲线都高于死亡率曲线,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大于0,A项正确;图中B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则种群的增长率最高,年龄组成是增长型,种群的恢复能力最强,B项正确;K值时最易获得最大日捕捞量,C点未达到K值,C项错;图中D点出生率曲线与死亡率曲线相交,说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群密度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D项正确。

答案:

C

14.[2014·汾阳模拟]研究人员调查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图曲线,根据该曲线,为充分利用草鱼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应从哪一年进行捕捞,每年最多捕捞草鱼的量是多少(  )

A.第3年 捕捞量为(K/2-O)

B.第4年 捕捞量为(n-K/2)

C.第5年 捕捞量为(m-n)

D.第6年 捕捞量为(K-m)

解析:

根据图示曲线,为了充分利用草鱼资源,理论上捕捞的时间应在鱼量大于K/2后捕捞,如果不影响可持续发展,捕捞后鱼量应维持在K/2。

若在第4年捕捞,每年捕捞量为(n-K/2);若在第5年捕捞,每年捕捞量为

;若在第6年捕捞,每年捕捞量为K/6。

答案:

B

15.[2014·吉安模拟]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

经过一段时间后,有关山崩形成的土石堆积处首先出现的生物集群一般是(  )

A.个体体型比较大,且环境适应性较强的类型

B.个体体型比较小,且环境适应性较弱的类型

C.地衣首先在土石堆上定居

D.多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且通常以种子繁殖

解析:

群落的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土石堆积处首先出现的生物集群大多为一年生,能产生大量种子的草本植物,这些生物对环境适应性较强。

出现地衣阶段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

D

16.[2014·黄山模拟]下列关于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草地中的所有植物、动物构成群落

B.群落演替是一个物种代替另一个物种的过程

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

D.研究优势种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

解析:

草地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构成群落;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种类逐渐增加,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优势种是群落中占有优势的物种,研究优势种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

答案:

C

17.[2014·德阳诊测]以下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是形成森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年四季季相不同,不属于顶极群落

C.在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D.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

解析:

自然条件下若缺少水,群落演替不一定能够形成森林;虽然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年四季季相不同,但是属于森林群落,森林群落为顶极群落;在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群种类和数量不断发生改变,种群基因频率也会不断发生改变。

答案:

D

18.[2014·新余一中月考]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瓶中的小鱼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解析:

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消费者数量过多。

答案:

A

19.[2014·泸州月考]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及识别曲线的能力。

由图中看出a、b两种群最初数量相当,竞争能力差距不大。

一段时间后,a种群大量繁殖,在竞争中占优势,b种群由于竞争能力弱而被淘汰。

因此它们的竞争能力的变化是a种群竞争能力增强,b种群竞争能力减弱。

当a种群增加到一定数量时,由于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种群死亡率升高,从而限制了种群密度的进一步增加。

答案:

C

20.[2014·内江月考]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局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B2+C2+D2

B.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总量为B2+C2+D2

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D.图中B1表示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解析: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D1,等于A2+B2+C2+D2;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总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W1,等于A1+B1+C1+D1;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生产者的输出量/输入量,即D1/W1;题图中B1+C1+D1表示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答案:

C

21.[2014·湘西模拟]下列有关群落中生物间的关系及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下,群落中植物种类越多,动物种类就越多

B.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螟蛉有子,蜾嬴负之”体现了两种生物间的捕食关系

D.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

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栖息场所等,植物种类越多,动物种类就越多;许多土壤动物虽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但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答案:

B

22.[2014·余杭诊测]在温室内施用农家肥,同时培养蘑菇,既能为蔬菜提供无机盐又能提升室内温度。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入温室大棚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蘑菇等呼吸提供的热能

B.蘑菇等微生物通过分解作用分解有机物,属于分解者

C.碳在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流动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大棚内有害昆虫,属于化学防治

解析:

流入温室大棚的能量不包括蘑菇等呼吸提供的热能;碳在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流动;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大棚内有害昆虫,属于生物学防治。

答案:

B

23.[2014·郑州模拟]下列所采取的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是(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一样

C.增加适宜的物种种类

D.限制某一个演替过程

解析: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该能力与其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相关。

适当增加物种的种类可以使其营养结构变得复杂,进而抵抗力稳定性也得到提高。

答案:

C

24.[2014·吉林质检]春天大多数鸟类进入繁殖季节,繁殖活动受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性激素能专一性地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是因为其细胞表面分布有识别激素的特异性糖蛋白

B.下丘脑中有一些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

C.垂体分泌的鸟类繁殖活动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D.性腺分泌的鸟类繁殖活动的激素对下丘脑分泌相关激素具有反馈作用

解析:

图示表明:

长日照可以刺激下丘脑使其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性腺分泌性激素→动物的繁殖行为。

答案:

C

25.[2014·九江调研]如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B能实现光能→化学能的转化

B.由B→C→D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

C.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D.B、C、D被E捕食且三者分别处于第一、二、三营养级

解析:

从图中B和A之间有双向箭头和其他箭头指向来分析,二者应分别为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依次分析得,C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B→C为初级消费者捕食生产者,C→D为次级消费者捕食初级消费者,二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同;生产者和分解者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E是分解者,不会捕食B、C、D。

答案:

D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0分)

26.[2014·衡水调研](12分)某兴趣小组对某池塘及其周围荒地的种群和群落等相关信息进行调查,回答以下问题:

(1)该兴趣小组调查的区域内不同位置生物的分布有一定的差异,这能体现出群落空间特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池塘内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在水体中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限制鱼类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池塘周围有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甲、乙两种植物,两种植物按照不同比例混种,对收获的种子进行分析,计算出不同种植比率(甲/乙)下收获种子的比率(甲/乙),结果如下表。

若按照0.25的种植比率,来年将获得的种子再混种下去,这样连续种植10年,下列四个选项中最可能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种植比率

0.25

0.67

1.50

4.00

收获种子比率

0.37

1.45

2.06

8.08

a.甲将乙排挤掉b.乙将甲排挤掉

c.两者优势大致相当d.不能确定

(3)该兴趣小组对该池塘内的青鱼数量进行调查,在该池塘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鱼篓。

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

捕获鱼总条数

青鱼

第一次捕捉

100

86(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99

84(其中4条有标记)

①利用标志重捕法统计种群数量时,对标记物有何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池塘内青鱼数目大约有________________条。

(4)如该兴趣小组想在该区域调查群落的丰富度,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应如何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在调查区域内,即水平范围内生物分布有一定差异,所以能体现出群落的水平结构。

水体中不同鱼类的食物分布决定鱼类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层现象。

(2)当种植比率为0.25时,种子收获比率为0.37,大于0.25,说明甲、乙之间的竞争占优势的是甲,这样连续种植10年,甲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导致乙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所以最可能出现的是甲排挤掉乙。

(3)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能过于明显,否则会导致标记个体与非标记个体之间不能充分混合,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标记物应不易脱落,否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离(变大)真实值;标记物不应影响标记对象的生理生活习性。

第一次捕获的青鱼为86条,而第二次捕获的青鱼为84条,标记的只有4条,所以该池塘内青鱼数目大约有86×84÷4=1806条。

题目中要求的是青鱼的条数,而“捕获鱼总条数”是干扰信息,注意辨别。

(4)要调查该区域的物种丰富度,就应把所有调查到的物种全部包括在内,不能因为不认识而丢弃。

答案:

(1)水平结构 食物(或食物分布) 

(2)a (3)①标记物不能过于明显、不易脱落、对青鱼的生理及活动等基本不产生影响 ②1806 (4)记录它们的形态特征,不能丢弃

27.[2014·台州模拟](11分)甲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乙图表示一个长期有效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生态系统中碳循环首先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①②③④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分解者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方式将碳返回到大气中。

(3)乙图食物网中的肉食动物是________,若人们想通过此生态系统更多地得到种群X,你认为达到目的的最有效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碳元素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界,即图中①过程。

碳元素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即图中②④过程,碳在生物群落间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即图中的③过程。

(2)分解者通过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使碳元素返回到无机环境中。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将生物组织中的碳返回到大气中的,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

(3)由图可知W为生产者,故X、H为肉食动物。

要想获得较多的X,应使W同化的能量消耗最少,故应除去G、S种群。

答案:

(1)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①②④过程中以CO2的形式流动,③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2)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3)X、H 除去此生态系统中的G、S种群

28.[2014·沈阳质检](8分)请据图回答有关生物与环境方面的问题。

(1)在图A所示的食物网中,蛇消化道内未被利用的能量属于________所同化能量的一部分,图中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2)图A中具有两种种间关系的生物是________,如果大量捕杀蛇和鹰,短时间内对植物的影响是________。

如果鹰的食物有1/2来自兔、1/4来自蛇、1/4来自鼠,则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kg,则至少消耗草________kg。

(3)如果图A中兔种群的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如图B所示,则兔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___。

某生物小组提供三个治鼠方案,①定期使用鼠药;②引入鼠疫病原体,让老鼠患病死亡;③适当引入老鼠的天敌,如野猫。

方案________最可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蛇摄食的能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而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蛇消化道内未被利用的能量属于鼠的能量。

鹰捕食蛇,二者又共同捕食鼠,因此鹰和蛇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2)鹰以蛇为食,所以它们具有捕食关系,又因鹰和蛇都以鼠为食,所以它们又具有竞争关系。

从植物到鹰有三条食物链:

植物→兔→鹰;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

按照题中的食物比例进行计算,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kg,则至少消耗草的重量为0.5×5×5+0.25×5×5+0.25×5×5×5=50kg。

(3)从图B中可以看出,年幼个体数量远大于老年个体,所以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①方案在杀死老鼠的同时,也可能对其他动物和人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不可取。

②方案引入的是鼠疫的病原体,可能引起其他动物和人患病,所以也不可取。

③方案利用了捕食关系,且属于适当引入,对其他动物和人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但起到了治鼠的作用。

所以该方案最可行。

答案:

(1)鼠 捕食和竞争

(2)蛇和鹰 草的数量会大量减少 50

(3)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