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精编.docx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精编.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单元光
1.《有关光的思考》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一课,即是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聚焦学习主题,了解学生前概念。
教材通过一幅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配以简单的文字,提出本单元研究的问题:
光有什么特性?
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
引发学生对光的思考。
本课用丰富多彩的光的图片梳理学生对光的原有认知,为后几课的学习确定起点。
在探索过程中,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光源的概念,通过发光物体的比较,知道光源有什么特点。
接下来的研讨环节,教材利用了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
”感悟光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黑暗中观察苹果”的体验,加深学生对光的理解。
最后展示了夜视仪下的物体,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对光的应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光源和光的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知道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阳光下会产生影子,知道影子形成的条件,但是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知道太阳是光源,月球不发光,它能反射太阳的光,月球不是光源,但是不能准确说出光源的具体概念等。
所以本节课运用大量的图片来唤醒学生对于光的认知,形成头脑风暴,汇集班级已知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规律和联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2.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3.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者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者该物体。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光源,并能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
[难点]通过红苹果实验得出来自光源的光或者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得我们看到光源或者该物体的结论。
【教学准备】
54
有遮光窗帘的教室,红苹果,带孔的黑箱子,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聚焦
出示各种有关光的图片,比如阳光照射树林、太阳、星空、发光鱼、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等图片。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图片后想到了什么?
学生思考:
树林,阳光,勃勃生机,星空繁星点点,会发光的鱼……教师提问:
为什么人的眼睛能够看到这些物体?
学生思考:
因为眼睛的结构,因为有光……
教师提问:
光是从哪里来的?
你对光有什么了解?
学生思考:
太阳能发光,光照到物体上有影子,月球不能发光……聚焦本节课主题:
光是从哪里来的?
[设计意图]教师出示生活中关于光的图片,激趣引导学生有关光的思考,通过
谈话或者头脑风暴的形式提取学生对光的前概念,为光的学习和总结提供支持。
2.探索
教师讲解:
生活中需要光,我们把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提出光源的概念)。
教师布置任务:
小组合作讨论,对老师展示的图片分类,哪些物体是光源,哪
些不是光源,简单说明理由。
小组合作:
对前面展示的图片讨论交流,并且进行分类。
教师提问:
出示图片下列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
汇报交流:
学生利用教师给出“光源”的概念进行图片分类,针对有争议的分类结果进行交流讨论,明确正确的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在对学生的认识基础有了了解之后,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给出一个界定,即“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有了这个概念之后,学生可以对前面的分类进行修正,并且通过几个特定的物体进行明确区分,强化认识光源的概念。
3.研讨
(1)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
教师提问:
光源自身能发光,所以我们能够看见。
那么,不发光的物体,我们是怎么看见的呢?
是因为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再将这些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比如月球不发光,但是我们能够看到月相,是因为月球反射了太阳发出的光。
那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
我们还能看清物体吗?
学生思考:
没有光植物就不能生长,没有光就看不到物体……(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
)
(2)黑箱子苹果实验
教师操作:
出示黑箱子和苹果,将苹果放入盒子中。
教师提问:
如果将窗帘全部遮上,将教室的灯全部关闭,不让一点光进入黑箱子,然后把你的眼睛贴在黑箱子的孔上,你会看到黑箱子里面的苹果吗?
学生猜测一般分为以下三种:
①我不能看到苹果,不论待多长时间。
②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才能看到红苹果。
③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才能看到红苹果的影子。
教师调查:
收集全班同学的猜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解释。
学生验证:
三到四名同学进行实验体验,并且揭示结果,不论待多长时间,都不能看到苹果,也就是说没有光,我们将看不到物体。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知道,眼睛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有光进入眼睛中,但
是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很难细心关注在没有光的情况下,到底会发生什么。
这个研讨活动利用学生的逆向思维,设置假设情景,考察学生对光的认识,通过猜测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在没有光的情况下,不能看到物体,只有来自光源的光或者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我们才能看到光源或者物体,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对光源的认识,完善学生对光的认知。
4.拓展
教师出示夜视仪的照片,介绍夜视仪的使用原理,并且提问,生活中,还有什么设计与光有关?
课后查阅资料。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现代技术,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强化
对光的思考,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
2.《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以上节课为基础对光的特点进一步探索,重点研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在聚焦部分,教材用一张贴近生活的图片引入,将光的传播特点与声音的传播特点相比较,同学们从经验的角度出发,将两者进行辨析,引起认知冲突,推测光的传播特点。
在探究部分,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线,对自己的推测进行验证,初步建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
在研讨部分,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说明聚焦部分的问题,做到首尾呼应,深化学生理解。
【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次方面,学生在三年级已经知道影子形成的条件,经历上节课的学习后,其对光源的概念有了准确的认识,但是仍然不能具体说出影子形成的原理;在实验操作方面,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实验素养,对实验课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之中,考虑问题有时不太周全,对于光的传播特点不能准确提炼出科学概念,尤其与声音的传播相比较就会引起认知的冲突。
本节课旨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收集证据,得出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去实际地观察、发现
光的传播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2.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3.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在实验观察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设计完成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难点:
能利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出光的传播特点并与声音的传播特点比较区分。
【材料准备】
学生准备:
手电筒、4张矩形卡纸、4个能直立的夹子、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
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和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聚焦
情景设计:
请一名同学到讲台前,隔着黑色幕布对全班同学说话:
“你们能听见我说话的声音吗?
你们能看到我吗?
”
教师提问:
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却看不到真人呢?
学生思考:
因为幕布遮住了同学,能够听到声音是空气能够传播声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师追问:
为什么只能看到同学黑影?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来看一下生活中有关光传播的图片(阳光穿过云层、舞台的聚光灯等展示光实验直线传播的图片)。
聚焦主题:
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现场组织活动,引起学生对于声音传播特点和光传播特点的思考比较,回忆声音传播的特点,对光是如何传播的产生好奇。
另外,通过观看生活中光传播的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对研究光是如何传播的提供经验支持。
2.探索
教师提问:
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猜想,光是怎样传播的?
并且说出自己的依据。
学生猜测:
根据教师提供的日常生活中有关光直线传播的图片,认为光是沿直
线传播的。
教师引导:
研究光是如何传播的,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进行验证,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然后大家尝试说一说怎样设计这个实验。
设计意图:
学生可以对光的传播提出自己的实验猜想,并且认识到验证自己的猜想需要设计实验,如果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成功设计出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说明同学们的猜想都是建立在有依据的推测和预设的基础之上,有助于学生对光传播的思考认识,有助于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同学的交流过程中也培养学生的良好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教师开始介绍实验操作:
实验分为两个步骤:
①把手电筒放在离你最近的卡纸前,保持一定距离,使手电筒的光能直接穿过这些小孔。
②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右或者向左移动大约5厘米,再观察纸屏(教师可以进行现场示范)
教师提醒实验注意事项:
①实验重复3次。
②手电筒的光不能照射同学的眼睛。
③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小组合作:
清楚实验规则后,学生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
本课的探索遵循问题—解释—实验验证—解释的程序,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验证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实验的乐趣,边观察,边记录,认真进行实验证据的获取。
实验探索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使得手电筒的光直接穿过这些小孔,第二,使得手电筒的光穿过第一个小孔就被遮挡住,每完成一个都要画出光的传播路径,有助于学生对于光传播特点的可视化理解。
3.研讨
(1)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上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教师提问研讨: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整理汇报。
学生解释自己的实验结果,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
(2)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简单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的人说话的声音却看不见他本人。
教师引导学生列举光和声音的传播都有哪些特点,并且加以比较。
设计意图:
与引入问题相呼应,通过实验验证、解释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并且鼓励激发学生说出推测光传播路径时的依据。
4.拓展
用所学的光的传播特点解释影子的形成。
设计意图:
结合生活实际,巩固学生对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理解,并且为下节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障碍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实验记录单】
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光沿直线传播特点的延续,同样利用清晨阳光穿过雾气朦胧的森林等类似的日常生活图片,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光的传播特点,光会一直以直线的方式传播下去吗?
聚焦本课主题。
在探索部分,通过光照射不同透明度的材料和光照烟雾两个实验让学生发现光的传播会遇到障碍,有的会完全阻碍,有的会部分阻碍,有的没有阻碍,学生会认识到当光遇到阻碍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学生利用本课所学,能够对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即日食和月食的天文现象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