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系列知识了解抑郁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01929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抑郁症系列知识了解抑郁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抑郁症系列知识了解抑郁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抑郁症系列知识了解抑郁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抑郁症系列知识了解抑郁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抑郁症系列知识了解抑郁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抑郁症系列知识了解抑郁症.docx

《抑郁症系列知识了解抑郁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抑郁症系列知识了解抑郁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抑郁症系列知识了解抑郁症.docx

抑郁症系列知识了解抑郁症

抑郁症知识系列—抑郁症的起源于发展(欧美)

西方关于抑郁症的描述

起源

关于抑郁的起源要追溯到古希腊的医师,西方医学尊基人希波克拉底在《希波克拉底全集》中把“厌食、沮丧、失眠烦躁和坐立不安’等一组症状出现的病证称为抑郁症,并创造了词语melancholy(抑郁)、人为什么会出现抑郁呢?

对此古希腊人有他们自己的解释。

古希腊人认为世界的原始材料是由水、火、空气和泥土四种元素组成的,并且由一种叫做”爱“的力量把他们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各个人心理上的不同是由于身体上四种元素配合的比例不同。

希波克拉底学说摈弃各种神学思想,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在“四元素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疾病发生的”四体液说“,认为人体存在着四种体液,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人都是靠这些东西而感到痛苦或保持健康的。

并根据哪一种体液在人体内占优势,把人分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忧郁质四种类型。

在体液混合比例中,血液占优势的人为多血质,黏液占优势的人为黏液性,黄胆汁占优势的为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人为忧郁质。

希波克拉底认为,不同的“气质“,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品质,主要是由于每一种体液都是由冷、热、干、湿四种性质中的两种性质混合而成。

血液具有湿性质,多血质的人湿而润,有春天一般的气质;黏液是冷的性质,黏液质的人的冷而无情,如冬天一样黄胆汁具有热干的性质,黄胆汁的人热而不安,似夏天一般;黑胆汁有冷干性质,忧郁质的人冷而不安,犹如秋天一样。

希波克拉底就把忧郁届定位一种气质类型,称为“忧郁质”。

“忧郁质”不是某一种类型的人所独有的,一般人或多或少都具有抑郁的潜质,正如我们都具有爱、焦虑、痛苦和潜质一样。

由此可见,希波克拉底时代的人们已经观察到了抑郁现象,并且对此作了说明:

抑郁的原意即黑胆汁,黑胆汁过多造成了抑郁状态。

公元2世纪伟大的医学家盖伦继承并且弘扬了这一理论,使得气质的四种类型学说至今仍主导着西方心理学。

哲学家柏拉图也对抑郁的产生提出了自己的假设,他假设抑郁伴随着创造力的“神的愤怒”。

抑郁被认为产生于观念和自我反思(内省)中,所以忧郁的状态常常和具有创造性的人相联系,忧郁的人也常常对自身和生活进行深刻的内省。

发展

从古代到中世纪文艺复兴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抑郁这一概念被各国广泛应用。

至12世纪,犹太医生摩西.·迈蒙尼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独立疾病。

但对于情感障碍的科学观察与研究则始于19世纪中叶,1854年法国临床精神病专家居里士·弗尔莱特描述了抑郁和躁狂的临床表现,蒋之称为循环性抑郁障碍。

几乎同时另一位法国医生居里士·鲍兰德描述了处于木僵状态对抑郁。

而1882年卡尔巴姆首先提出躁狂和抑郁是同一疾病的两个阶段,并创用环形精神障碍一词。

1895年,德国医生卡伯莱恩和萨德克证实了法国医生的观察,提出抑郁症和躁狂症不是两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同一疾病的两个阶段。

1896年,克雷丕林把抑郁症和狂躁症合而为一,划为一个疾病分类学单元,命名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或称为躁狂抑郁症。

这一分类观点曾被广泛接受并沿用了半个世纪之久。

直到1951年,布莱勒将抑郁症的病例包含在了情感性精神病这一术语之中。

1962年,抑郁症正式被列入医疗手册,开始时仅依靠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进行辅导治疗,后来电刺激一度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是因名声不好,且容易引起其他外伤,很难劝说病人采用。

近代贝克、埃里斯、伯恩斯等人也在自己的临床和实践中分别提出了“贝克认知疗法”、“埃里斯理性情绪疗法”和“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就治疗药物而言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的抗抑郁症药物,虽减轻了许多患者的症状,但有严重的副作用,过量服用还会导致死亡。

1988年“百忧解”问世后,由于副作用小而普遍受到欢迎,但相当于一部分患者常年依靠它来保持情绪稳定,产生了抗药性,又引起新的问题.

抑郁症知识系列—抑郁症的起源于发展(中国)

中国关于抑郁症的描述

抑郁症这一名称对中国人而言是舶来的,而抑郁的情绪却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了上千年。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这一类的疾病被归为情志病,关于情志为病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

“人有五脏配五气,以生喜怒思悲恐,”“肝志在怒,心志在喜,脾志在思,肺志在悲,肾志在恐。

”郁证是临床上常见的情志病,原因往往是思虑过度、肝气郁结,称之为“郁证”。

郁证是对情志不舒、气积郁滞所致疾病的总称。

郁者,结而不通之意。

郁症的名称出至于《内经》,作为病名最早见于明代医家虞抟的《医学正传》。

关于郁症的论述有很多,其中明代医家张景岳对郁证的认识是较全面和深刻的。

他认为《内经》的五行之郁与情志之郁是两个概念,如《景岳全书·郁证》:

“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

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

”他认为,五气之郁是由于各种病因致使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的人体气血津液等淤滞不通,所谓因病而郁(淤瘀)。

而情志之郁则是因为情志的抑悒忧郁,而导致一些躯体症状的出现,所谓因郁而病。

张景岳在《类经》中总结到:

怒、思、犹三郁,认为思郁是由于思则气结,伤肝及脾,而引起脾虚的一系列见症。

診疗时根据病理变化阶段不同而辨证论治,患病初疗程短,中气未伤,治宜开结顺气,用木香枳实丸治疗。

久病中气已损伤,治宜增补中气,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

认为忧郁是由于衣食之累,厉害之牵,戚戚悠悠,精神失常,甚至不振,即所谓的阳消证。

治疗时强调改变环境和性情,调气开郁用逍遥散合六子君汤治疗。

怒郁是由于大怒伤肝引起的一系列病变,宜用疏肝理气、平肝等药物治疗。

中医的经典《内经》提出“五郁”之发可致民病,次天之郁。

狭义的郁证主要指由情志不舒、气积不畅而引起的情绪抑郁、思绪不宁、悲伤善哭、胸胁胀痛、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多种症状。

西医的神经官能症、狂躁抑郁症、癔病、更年期综合证等疾病都属于中医郁证的范畴。

狭义的抑郁症的病因病机为内伤七情,即由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过度发生,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和。

忧思过度可损伤心脾,以致心脾两虚,而产生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神情恍惚。

肝气郁结则可气郁化火,而出现急躁易怒、胁肋胀痛。

肝郁伤脾则出现食欲不振、便秘等。

日久伤肾则可见情绪低落、思维迟钝,有自杀念头,或者失眠。

若日久气血淤滞可出现淤血表现,如胁肋刺痛、头痛、顽固性失眠等症状。

总之,中医认为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思虑过度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肾精亏虚,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元神失养。

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多脏。

可见,中国古代的医家已经对抑郁的原因以及病程机制作了探讨。

中医中的抑郁症

郁症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是以情绪不宁、心情抑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的总称,简称“郁”。

郁有广义狭义之分:

从广义说,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从狭义上说,单指情志不舒为主要病因的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记载,“木郁达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其中提到的五郁之气,被后世称为“五郁”。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提到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症,并观察到这两种病症多发于女性,书中所提及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从金元时代起,比较明确地将郁症作为一个独立的病症加以论述。

元代所著的《丹溪心法·六郁》中,将抑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越鞠丸、六郁汤等治疗方剂。

历代医术对郁症多由记载,但首次明确采用郁症为病症名称,是在明代的《医学正传》中。

在明代后期,才逐渐把情志之郁作为郁证的主要内容,如,《景岳全书·郁症》情志之郁将为因郁而病,并详细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三种郁症的诊治。

《古今医统大全·郁症门》说:

“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

抑郁症知识系列—抑郁症的影响

影响日常生活

人一旦患上抑郁症,整个人处于病态中,同事和家人对患者“看不懂”,以为此人在闹情绪,而患者本人却处在病魔的困扰中,“走不出”(有些患者并没意识到自己患上了抑郁症,以为是因为某一件事使自己心情愈来愈坏),严重的患者会忧郁、焦虑、失眠、恍惚、失落、暴躁,甚至产生轻生的意念,严重地影响工作、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患者极度痛苦。

对抑郁症患者而言,他们终日生活在灰色的世界里,生活失去乐趣,学习和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据统计,有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存在身体及社会功能减退。

由于患者情绪低落,外面的世界再美好,他们还是忧心忡忡、悲伤不已,以前的兴趣爱好对他们来说不再有吸引力。

进而他们会认为生活毫无价值,自己的存在只是给别人带来麻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这就是抑郁症患者核心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生的态度。

由于受抑郁情绪的影响,患者还会出现无精打采、疲乏无力、不愿见人、思考问题吃力、动作迟缓、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甚至自杀等表现。

多数患者伴有焦虑症状,有些还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此外,抑郁症还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其他问题,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比如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及言行可传给亲人,使亲人发生感应性抑郁情绪,甚至自杀;严重的产后抑郁症患者会杀死自己的孩子再自杀;抑郁症的治疗还会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很多普通家庭也往往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变得一贫如洗。

抑郁症患者除有损伤自己名誉、自伤、自杀的言行,还会损伤他人名誉、伤人、杀亲人的危险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定。

在抑郁症患者中,还有一种自杀行为叫“曲线自杀”也称“间接自杀”。

这是因为患者多次自杀未遂,故改为胡乱杀人,想通过他人之手或司法部门将自己处死,被害人多为不熟悉的人。

由于抑郁情绪以致厌世自杀是抑郁症常见的病理现象,但因抑郁症而至的“扩大性自杀”、“间接自杀”,以及由于抑郁性妄想、焦虑、愤怒、激越发作及致报复性杀人的案例也并不少见。

有学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认为杀人与抑郁的关系密切,1969年克莱恩等研究发现杀人犯中约有1/3的人是抑郁症患者,在家族性杀人案件中占首位。

抑郁性障碍杀人的病理心理机制归纳为激越、报复、扩大性自杀和幻觉妄想支配,但以激越和报复杀人占多数,约占80%左右。

抑郁症患者不但自己异常痛苦,而且导致社会的沉重负担。

据报道,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继冠心病后的第一大疾病负担源,是目前全球疾病负担主要劳动力年龄段(15~45岁)十大主要致残病种,占消耗劳动力是非抑郁症患者的5倍。

有过复发的抑郁症患者中,有一半以上因为疾病而完全丧失了他们的主要智能作用,如不能正常工作和操持家务。

因抑郁症所带来的种种负担使得全世界每年都会损失2%~5%的产值。

美国由于抑郁症而损失劳动力约为500万个工作日。

美国每年因抑郁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437亿美元,其中直接损失为124亿美元,间接损失为238亿美元,自杀损失75亿美元。

在英格兰、威尔士抑郁症每年直接话费4.2亿英镑,总花费每年估计超过35亿英镑。

自杀

目前,自杀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每年自杀发生率每10万人中少于10人的,为低自杀率国家;每10万人中高于20人的,为高自杀率国家。

据统计在1993年以前,中国属于低自杀率国家。

1993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中中国的自杀率为每10万人中22.2人,中国已经成为高自杀率国家。

自杀行为虽然由各种外因而引发,但归根到底是一个精神心理问题,个人的心理特质是自杀发生的基础。

专家认为被称为“第一号心理杀手”的抑郁症左右患有抑郁症,有的长期吸毒,幻想逃避现实;有的因婚姻不幸,对生活绝望;还有的事业不顺难以承受打击……….总之,选择自杀者生前或轻或重都有抑郁症状。

其中很多人都未真正接受治疗,二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想法与行为,最终会有10%~15%的患者最终自杀,而且在所有自杀成人中,50%以上存在抑郁。

随着抑郁症患者的不断增加,自杀率必然也相应提高。

为了呼吁对自杀的重视,联合国将2003年9月10日定位第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

抑郁症知识系列—抑郁症自杀

1993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中中国的自杀率为每10万人中22.2人,中国已经成为高自杀率国家。

自杀行为虽然由各种外因而引发,但归根到底是一个精神心理问题,个人的心理特质是自杀发生的基础。

专家认为被称为“第一号心理杀手”的抑郁症左右患有抑郁症,有的长期吸毒,幻想逃避现实;有的因婚姻不幸,对生活绝望;还有的事业不顺难以承受打击……….总之,选择自杀者生前或轻或重都有抑郁症状。

其中很多人都未真正接受治疗,二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想法与行为,最终会有10%~15%的患者最终自杀,而且在所有自杀成人中,50%以上存在抑郁。

随着抑郁症患者的不断增加,自杀率必然也相应提高。

为了呼吁对自杀的重视,联合国将2003年9月10日定位第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

抑郁症自杀高危群体

单身者自杀的人数是已婚者的两倍,特别是丧偶和离婚的人风险更高,这提示婚姻结构不完整可增加自杀倾向。

没有孩子的女性比那些有孩子的女性的可能性是一个随着年龄上升的函数,对男性来说尤其如此。

女性企图自杀的人数男性的3倍,但男性成功自杀的人数是女性的4倍。

男性会选择更为致命的手段,比如开枪自杀。

这一事实是男性自杀身亡人数更多的原因之一(中国和印度除外,女性自杀成功的比例高于男性,这可能与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有关。

)高学历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高,可能社会角色冲突较多。

有自杀行为者急性病多,可能与急性病者情绪变化大和缺乏适应性有关。

资料表明,负性生活事件、生活事件频度及严重度与抑郁症自杀行为密切相关,说明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行为前有较高的应激源。

高危自杀者常有的征兆

1、近期内有过自杀未遂情况,如果自杀的原因没有解决,其再次自杀的可能性相当高。

2、近期遭受重大应激事件。

对此尽量采用替代遗忘法及脱离场景法让患者远离刺激源。

3、过分关注、收集有关自杀的工具、信息;突然变得思念亲友;突然把杂乱的住处整理得井然有序;对自己平时非常喜欢的东西无所谓了。

4、表露出一些暗示性的语言和行为:

“死了就是解脱!

”“什么方法死痛苦较小?

”“我什么也做不好,活着没意思。

5、抑郁症有早醒的特点,常在凌晨四五点钟醒来,此时也是患者情绪最低落的时候,极易导致患者自杀。

应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有上述情况者应高度重视。

对已抑郁症自杀的误区

当今人们对自杀还存在这许多误解,这种认识误区成为预防自杀的拦路虎。

矫正缪误有助于预防自杀工作的顺利进行。

1、自杀者不会暴露自杀企图

自杀者在自杀之前往往会或多或少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警告讯号,其实这就是他或她微弱的呼救之声,如被忽略会更加灰心失望。

几时发现施以援手,则可避免悲剧的反生。

据报载,张国荣在自杀前就有过多次暗示。

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天堂里或许也有音乐如潮”;他说:

“活着需要勇气,死也一样,因此,即便那天我选择了死,请不要为我哭泣“。

遗憾的是,他的心声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自杀者哪些常见的预兆讯号呢?

一是从语言、文字(文章、日记)流露出想死的念头。

二是突然、明显的行为改变,如情绪不稳定、将心爱之物赠人,突然增加药品,过量饮酒、立遗嘱等。

三是睡眠饮食改变,恶梦、失眠、食欲改变甚至绝食等。

当亲友或你周围的人有上述现象时,应引起警惕。

2、恐吓说自杀的人不会自杀

很多人认为,当某些人想别人透露自己会自杀,特别是言语带恐吓或威胁成分,是意图控制他人的手段而未引起注意。

正确的做法是应该严肃、谨慎面对处理透露自杀意念者。

3、危机渡过自杀危害消失

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自杀未遂者,可能令人误以为自杀危机已消失,事实上如果现实问题并未解决。

可能会以表面上的平静来掩饰他的死意已决,在众人放松防范的情况下突然自杀。

4、不能与有自杀意念者谈自杀

惟恐提及与自杀相关的问题、字眼会加强当事人的自杀欲望,实际上恰好相反。

与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问题,让他(她)感到亲友的关心、理解、同情与支持,对预防自杀有重要意义。

5、自杀未遂者不需要精神医学干预

不少人认为有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人不需要精神医学干预、特别是不需使用精神药物。

事实证明,自杀者即使为诊断出精神疾病,其心灵脆弱、心理状态极不稳定,在进行危机干预和心理治疗的同时,适合使用一些精神药物是有益的。

抑郁症知识系列—自杀与社会心理因素

抑郁症自杀的社会心理因素

生活事件:

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发生与生活事件关系非常密切,其事件包括:

人际关系紧张、与父母敌对、离婚、司法纠纷、事业和学业受挫、被强奸、亲人丧失等。

国内研究表明,总计自杀未遂较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率为71%。

国外几项应用生活事件量表对自杀未遂者进行的调查表明,抑郁症自杀行为发生前6个月经历是生活事件较正常对照组多数倍,较抑郁发作前多两倍。

而自杀行为发生前1个月生活事件发生率达顶峰,此期间发生的生活事件占6个月内总生活事件的1/3,自杀未遂者对生活事件的评价较对照组更为消极。

另一报道有自杀企图的抑郁症患者生活事件的发生是无自杀企图的四倍多。

这些应激使患者对生活丧失信心和兴趣,加上绝望、无助感和无用等负性情感体验,给自杀创造了心理条件。

有研究指出,抑郁症自杀行为者。

国内方润领等对135例首发发作抑郁症进行研究,发现伴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生活事件发生例数、频度及遭遇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强度明显高于无自杀行为组。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仅次于主观社会支持和抑郁严重程度本身。

婚姻状况:

有研究报道,同已婚比较,单身、离婚及寡居的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较大,换言之,自杀的抑郁症患者中独身者较无自杀企图的抑郁症患者多见。

提示社会孤独可能增加自杀倾向。

国内有报道称年龄40岁以上男性最近丧偶或离婚、情绪偏低、失眠、兴趣缺乏、无望感其自杀危险性增加,应引起重视。

贝奇切奈尔指出,女性自杀企图的抑郁症患者比正常女性对照组多见于婚姻质量差的家庭。

近年来,夫妻关系、家庭气氛与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发生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家庭成员之间,有一种缓冲每日生活过度紧张的能量,良好的家庭气氛可增加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增添愉快欢乐的心境,并控制某种不良行为。

而社会支持,是一种应激的缓冲和保护系统。

这些支持最重要的是,夫妻、挚友、父母及同胞间的情感上的关心和帮助。

许多研究表明,未婚又无挚友,缺乏紧密的人际关系的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行为多见。

社会经济地位:

专家报道,有自杀企图的抑郁症患者较无自杀企图者社会经济地位低。

并认为有自杀企图者很可能与社会经济地位低引起的求助方式不同有关。

派特发现自杀未遂者较正常者更高的失业率,而且失业人数中自杀行为发生率交就业人群高。

从而提出失业期间是自杀行为的高发期。

德克汉姆指出,当一个人社会地位期望值超出正常范围时,自杀比率增加。

同时又指出,社会经济状况好的抑郁症患者更容易觉察期望与实际去情况的差异,从而导致自杀。

在意大利失业的男性比就业的男性自杀的危险性高3.4倍。

布伦勒对纽约洲半个世纪失业数据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特别是对失业与精神障碍的关系做了专门研究,发现死亡率的症状(包括他杀与自杀)与失业率增长有显著相关。

因此,国外有人主张,对就业机构和社区服务人员进行有关,以提高对失业会引起抑郁反应甚至自杀这一现象的敏感性。

抑郁症知识系列—抑郁症自杀干预

医学干预

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医学干预不外乎弄清自杀的危险因素,识别受影响的个体以及向这些个体提供有效的预防治疗。

研究证明,一定的生化遗传基础加上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对促发自杀起“扳机作用”。

因此有人提出,当患者经治疗后,核心症状虽然缓解,但出现对疾病康复丧失信心,对未来缺乏打算,尤其是患者出现感到自己无助、无望活着无价值,这一严重的“三无”三联征时,临床上应高度重视,患者很有可能在近期内出现严重的自杀行为。

另一些研究提示,超过50%的自杀者在自杀前6周或1个月内找过医生看病,次征兆作为自杀的危险信号,应引起高度重视。

医生和护士应及时帮助患者认识到自杀并非是摆脱痛苦和烦恼的唯一选择,让患者明白他的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眼下的痛苦无非是黎明前的短暂黑暗,告诉患者药物治疗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有助于消除疑虑,增强治疗信心。

另外,应使患者和周围人保持正常接触,避免孤独感,即使病情缓解后还应让患者参加定期的随访和咨询,这对防治抑郁症复发或自杀有积极的意义。

有学者研究了92例自杀的抑郁症患者,提出了防止自杀行为发生的几点意见,其中对以前有自杀企图者应进行预防性治疗;症状缓解后还需要继续预防性治疗6~12个月;再配合心理治疗,改善患者的适应能力,帮助患者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社会干预

国外研究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是一个很好的缓冲系统,能够解决社会心理因素对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影响。

同时社会支持系统也会影响个体的应付方式。

而社会支持缺乏,往往预示抑郁症患者的结局不良。

已有研究证明,自杀者再次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来源于外部世界的敌意与歧视。

对抑郁者来说,个人、家庭、社会这三者有不可分离的作用。

如能适当发挥家庭和社会干预,可使患者的危机顺利解决,而疏忽社会网络的影响则是危机消除的不利因素。

帮助高危患者解决危机涉及到重建个人与亲密伙伴、家庭以及社区间的和谐。

其做法包括:

解除极端的隔离,避免自杀行为的发生;发展适当和满意的关系以代替挚友和配偶的丧失;重建与周围的联系,并解决职业矛盾等。

另外,在提高社会支持的同时,为预防再次自杀,可为每一高度患者建立一个“危机卡”。

其内容:

找出一个或几个有力的社会支持者——即在患者需要帮助时确实能来到其身边并提供帮助者,记下他们的电话号码和名字;找到几个可寻求帮助的社会支持源,如一个危机干预门诊或一个精神卫生中心的急诊服务机构,记下他们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并教会患者如何利用现有的社会支持源帮助自己渡过自杀危机。

另外,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和完善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居民调解委员会,帮助抑郁症患者家庭排解矛盾、纠纷。

充分发挥三级防治网的作用,协调社区、医院、家庭对高危患者的干预力度,加强看护网络的照顾、支持水平,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亲密度。

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保障系统,提高患者的社会经济地位,最终降低社会心理因素对抑郁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减少并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抑郁症知识系列—对抑郁症的认识-1

正确认识抑郁症

就目前而言,社会上一些人存在对抑郁症的不正确的认识,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严重影响了早期抑郁患者的治疗。

下面对抑郁症的一些不正确认识略作简要的归纳:

抑郁症的表现被误认为是思绪和情绪问题患抑郁症时患者会情绪低落,对以前喜欢的事情和活动失去兴趣,没有愉快感,精力不足,易疲劳,工作效率下降,睡眠质量下降甚至早醒和彻夜不眠,食欲、性欲和体重下降,有便秘、焦虑、害怕感觉,反应迟钝,甚至产生厌世的意念和行为。

这些抑郁症状持续一定时间,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就是抑郁症,并属于单相抑郁。

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发作(讲话声音洪亮、语速特别快、滔滔不绝难于打断;思维反应敏捷,常随境转移、出口成章或者音联意联;自我感觉良好,夸大自负,盛气凌人,爱管闲事;精力充沛,睡眠需要减少,忙忙碌碌又虎头蛇尾,花钱如流水;脾气大,易激怒;爱打扮,食欲和性欲亢进等),则称为双相情感障碍。

这些表现形式上是情绪、思维和行为等诸方面的改变,这些改变与我们大脑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不能认为只是简单的思想和情绪问题。

这好比糖尿病,糖尿病表现为多饮多食,但并非是“馋嘴病”,而是体内的胰岛素缺乏所致。

抑郁症的发生与我们大脑中的一种名为5-羟色胺的神经递质缺乏有关。

案例

邓某,男,26岁,某通信部职工。

大学刚毕业时,邓某怀揣着满腔抱负来到新单位,因为他学的是通信线路专业,所以,领导先安排他在线路部门实践。

他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提出不想做线路,要做通信机房的机务员,由于要求不合理,单位领导没有同意。

邓某因此深受打击,渐渐开始情绪低落、表情呆板,有时会邋里邋遢地整天呆在宿舍。

当时单位里的人对这位新进来的同事不熟悉,以为他是在闹情绪,或是因为他本身脾气古怪,不合群,很少有人想到他患上了抑郁症。

久而久之,邓某病情由抑郁转变为躁狂。

一天,领导针对他的工作表现批评了几句,他却用玻璃杯向领导的写字台砸去;不久,又为了一件小事用铁锤把领导办公室的门砸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