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教育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8874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教育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教育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教育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教育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教育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教育观.docx

《2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教育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教育观.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教育观.docx

2第二章现代心理学教育观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1

(一)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2

(二)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2

(一)什么是教学2

(二)什么是课3

第二节学生和教师4

一、学生及群体心理特征4

(一)学生及其学生群体4

(二)怎样了解非正式学生群体6

(三)怎样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7

二、教师心理8

(一)教师角色8

(二)教师对学生期待的作用9

(三)教师管教学生的误区10

(四)课堂上的“讲台效应”11

(六)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12

(八)学生心目中的教师15

(九)教师教学中的不良习惯15

(十)课堂师生交往的心理学策略与技巧16

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广义的教育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只是青少年和儿童的事,只与教育机构有关。

传统教育观------教育就是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所达到的应包括态度、行为方式、信念、价值体系、技能和知识经验等各个方面。

现代教育观------教育应该包括人从出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参与者不只是学校,而且包括社会各个方面。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境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学校是教育的唯一基础;现代教育观认为学校是为适应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个人社会化而建立的专门系统组织;其功能既是学校教育的,也是社会的。

学校教育中的人际交往,每个人是一个个体,并且在个体水平与他人相处和交往;同时,每个人又是许多团体的成员,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他的行为和思想方式的某些特点来源于所属团体,并为这些团体的成员所支持。

显然,不从上述心理学方面分析,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学校教育。

从心理学立场看,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要塑造或改变学生个体的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

所以,学校教育实质上是学生自己去领会、巩固、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具有独立地选择和决断问题的认识及行为能力的过程。

具体说来,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所谓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

简言之,也就是使人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康德说过:

“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他所指的前一个人即指社会化以前的生物的人,而后一个人才是经过社会化的社会的人。

显然,学校就是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的专门机构,其功能之一就是要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

当然,这一过程也有成败的两种可能。

也就是说,其方向有可能偏离正常和健康的轨道,从而使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延缓、滞后或出现失误。

(二)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归根到底,学校教育总是要通过塑造或改变每一个学生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服务于社会和个人。

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应该是积极的;但必须指出,这不是绝对的,弄得不好,学校教育的某些方面也可能妨碍或延迟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

现代教育表现出两条最基本的发展趋势:

第一,改变现在教育体制,形成终身教育的制度,使一个人不但能通过学校学习,还能通过种种校外的社会机构学习,使社会变成学习化社会。

第二,学校教育的任务必须转变,即从主要传授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变为主要培养学生形成能独立地、积极地进行学习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因为,已有的知识传授只能够应付过去,至多能面对现实,很难面向未来。

显然,“学会学习”是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

所以,学生个人心理的发展目标,既不是让他记得多少,也不是要他去固定地适应一种特定的环境,而是要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能在现在和未来适应他人,适应变化着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

学校教育的主要价值就在于此,如果只简单地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现实的功利目标考虑,把学生的某种知识、能力和态度当作一种不变的产品来生产,就可能像工厂追求效率,商店追求利润一样,把学校当成死记硬背大量片面的知识,形成大量呆板的技能的场所;就可能会用一些与学校教育主要价值和学习过程无关发展可能性学生心理发展的有效教育过程。

于是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校表面上高效率地完成了工作任务,达到了一些指标,但并未真实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与课

(一)什么是教学

从心理学角度,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教学当然包括教与学双方,但确切地说,称其为学教更为贴切。

因为如前所述,不论从时间、性质的顺序,研究的序列,还是从存在的理由,都可确认,学前教后,教为了学,知学才知教。

树立科学的教学观或学教观,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

现代学校的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

说它是科学,是指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探讨和确定它的组织、实施与步骤;可以总结规律,推广应用,以提高效率;它要用一切有关人和事物的知识,以求改进并且创新。

说它是艺术,是指它要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和多样性,去发挥个人的特点、才能和技巧。

(二)什么是课

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它包括三个要素,即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

从过程开展分析,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内容输入:

输入根据课的目标、预先计划好了的知识和情感表现。

当然,其复杂性使它不像投一枚硬币让自动售票机运转那样简单。

2、师生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将决定下面经验输出的性质;在多数情况下,还会决定源源不断输入的性质。

3、经验输出:

即学生方面在知识、情感及行为方面的最终或即时表现。

它们通常以作业、测验和口头表达的方式体现。

以下指标虽然不完全属于操作或纯理论的范畴,但的确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基本的结构,以为教学的现实和理解本书后面内容所用:

1、清楚而明确地组织教材。

2、清晰的阐述学习目标。

3、有目的地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

4、学生从事创建性的活动。

5、师生均有方向感。

6、有令人愉快的气氛。

7、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

8、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相互尊重。

9、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从心理学观点分析,当前学校教育可能存在以下弊端:

1、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目标组织、内容及方法脱离学生心理实际,相应也与社会现实脱节;过分的成人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对学生的不少要求是形式主义的、虚假的乃至错误的。

2、学校教育的教学活动的某些方面不利学生个性的健康正常发展,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尤为忽视,不利于学校教育积极功能正常发挥。

3、学校教育现有体制使一些学生只是为考试、文凭和地位而学习;学生缺乏对学习本身内在的热情和动机。

4、一些学校气氛沉闷,使学生心理感到压抑。

消除这些可能存在的弊端的策略:

进行全面的教育和教学改革,但应该也可能避免过于激烈的过渡。

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起合乎学生心理发展实际和需要、合乎社会现实和变化需要的科学的学校教育观和教学观,树立起革新的、先进的人才观、方法观、考试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教育心理学在这些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任务。

第二节学生和教师

一、学生及群体心理特征

(一)学生及其学生群体

学生是学与教活动的主体。

学校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改变和发展学生的心理与行为。

学校管理和学与教活动应以科学的学生观为基础;教育心理学也应以对学生的正确认识为基础。

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还因其所处年龄段而有年龄心理的特征。

掌握和研究这些特征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引导它们正常发展是学与教活动的归宿。

儿童心理学就是以这些特征为自己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学与教活动的规律也要利用这方面的理论和成果。

学生群体

可以分属于不同的之中,教师除了掌握学生个体和年龄心理特征之外,还必须掌握群体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更确切地说,我们在这里所研究的是处于学校班级及课堂情境中学生的群体心理。

学生群体根据其组成方式及性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1、正式的学生群体

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队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等等。

正式的学生群体应有共同的目标和行为规范,有集体的活动,共同的感受和一定的组织方式。

因此也可称之为学生集体。

最为重要的学生集体是班集体。

班集体是形成学生集体意识的直接源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促进学生社会成熟的主要场所,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条件。

班集体一经形成,就形成了一种情境和气氛,无时无刻不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熏陶着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就是好的班风、校风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很大影响的原因。

集体对改造人可以发挥其特殊作用。

班集体对学生错误行为的矫正,有时比家长、教师个人工作的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班集体对每个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深刻的,是个别教育的方式所不能取代的。

班集体的类型(根据性质划分):

团结的班集体:

形成了集体核心,班集体对成员有吸引力,成员对班集体具有向心力,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与正确舆论,能发挥班集体的各项功能,用不着班主任去指挥一切,班集体已能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散聚的班集体:

班主任主要依靠少数几个干部维持班上工作,多数学生对班集体的支持仅属一般,集体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尚未形成良好的班风,因而班集体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班集体主要靠班主任的作用维持。

离散的班集体:

没有班集体核心,没有正确舆论与集体荣誉感,成员不支持、不关心集体,班级松垮、不团结,不能正常发挥班集体功能,班主任要么依靠强力维持,要么“白辛苦”甚至只能表面应付,实际放任自流。

一个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这如下过程:

组建阶段:

学生初进学校,同学们尽管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

班集体靠教师组织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

班集体的目的任务都来自个体自身要求。

形核阶段:

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

但是,班级离不开班主任的组织指挥,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尚未形成。

形成阶段:

核心形成,开始进行民主管理。

学生能自己管理自己,班集体有了共同目标,正确舆论开始形成,成员集体荣誉感增强,班集体作为一个整体,已能对成员提出要求,发挥班集体的积极功能。

但是,班集体还需要外部的帮助和监督。

发展阶段:

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

不仅学生干部,多数学生也能互相严格要求。

教育要求已转化为集体成员的自觉需要,无需外在监督,已能自己管理和教育自己。

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勤奋学习,各项活动表现良好。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无疑要利用班集体的巨大作用来推动学生学习的进行,然而,也要注意掌握各类学生影响教学效率的特征。

根据古德与柏桑裴的研究(GoodandBrophy,1997),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最为重要的学生特征是:

学生的一般才能与发展潜力,学生所处身心发展的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人格适应能力与学生的学习模式与习惯。

对于这些特征,教师都应力求掌握。

教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去提高教学效率呢?

人们对此作了大量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史莫克(Schmuck,1975)建议,教师应在列各方面指导与运用班集体:

第一,利用教师对班级的期望,使学生加强对自己与对班级的期望;

第二,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第三,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接纳与爱护,促进学生之间的友爱与团结;

第四,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发展与修正学生的共同行为标准;

第五,利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间彼此沟通的能力;

第六,利用师生和班级共同奋斗的目标,加强学生间相互合作,团结一致的精神。

教师若能使学生班集体以增进学习效率、提高学业成就为主要目标,学生就能在班集体的有力影响下,遵循共同的学习行为标准或习惯,团结互助,以展示集体力量为个人的荣耀,教学效率当然容易提高。

2、非正式的学生群体

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它们往往因为父母工作单位、住家、性别、个性等组合而成,大多由2-7人组成,如班级中的“团伙”等。

非正式群体可能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也可以不一致,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的非正式群体问题是学与教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经验表明,学校和班级正式的学生组织并不总是起支配作用。

在一个学校或班级的正式组织之中,往往存在非正式的学生组织。

这些组织有赖于成员的个人特点以及团体对个人的评价。

在学校和课堂,人们见惯不惊的,是非正式的学生领导可能替代正式的学生领导起作用;或在某些条件下,与正式领导争夺对学生装的影响和领导。

学生在群体内的交往也许更多地通过非“官方”的渠道,非正式的权威甚至可以代替正式的权威。

非正式学生群体和正式学生群体对其成员的要求有时并不一致。

正式的学生群体可以代表整个学校或班级内的所有学生,而非正式的学生群体常常排斥某些个人。

这些衩排斥者按非正式群体的角度来看,是一些“社会上的孤立者。

”虽然,这些孤立者作为正式组织的成员,作为班级的正式成员而发挥其个人作用,但他们被排斥于自发组织的非正式学生群体之外,这一点对于多数青少年学生来说,在心理上是非常难以接受的,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之大,往往超过教师和成人的想象。

研究证实,学生装的许多有重要教育意义的态度,其形成的根源在这些非正式的小团体之中,在青少年时期尤其如此。

在青少年时期,一个人的同伴的赞许和欢迎有时是强大的动力。

同伴小团体的赞成与否的压力往往超过教师和父母的影响。

“这些小团体的压力决定了青少年的服装、言语和仪表,也决定了如何适当地使用时间的方法,以及对待学校的领导、教师、家庭作业、法律及执行法律的机构的恰当态度。

”①同伴的赞许对青少年学生有如此的重要性,以致他们有时不惜牺牲一切去赢得和保持它。

怎样组织和利用正式学生群体的研究较多,教师也比较熟悉;了解和处理非正式学生群体则更为困难。

这里,我们着重分析这方面的问题。

①非正式学生群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以下因素可能单独或联合成为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理由:

空间因素:

包括住家的邻近,课堂上座位的位置等,都有可能使有关的学生较易形成非正式群体。

类似性因素:

年龄、性别,特别是个性一致的学生更可能结合在一起。

需要的互补性:

学生双方的需要及对方的期望构成互补关系时,较易组织在一起。

如一个好强争胜的学生和另一个个性软弱、“让得人”的学生在一起很可能感到更自在。

仪表:

穿着、风度等因素影响学生之间的相互吸引,尤其是最初的相互吸引。

②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类型:

根据非正式学生群体的性质,可分为以几种:

正面型非正式群体:

与正式学生群体的目标一致,如外人不知道的学习兴趣小组、自学小组等。

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其活动往往影响学与教活动的正常开展,但并未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

中间型非正式群体:

介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没有明显的积极或消极作用。

例如,经常在一起游玩、娱乐的学生小团伙等。

破坏型非正式群体:

也叫“团伙”,往往有严重的违反学校纪律甚至违法犯罪行为。

③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

群体内部的一致性:

非正式学生群体对其成员往往形成一种有形无形的压力。

这种压力促使其成员行动一致,并促使其成员遵守本群体的成文或不成文的惯例和常规(如一致地不和某同学往来等),其效果往往超过正式学生群体。

情感依赖性:

非正式学生群体对其成员常给予批评和鼓励,成员之间感情约束较紧,怕被“孤立”。

这种情感上互相提供支持所产生的凝聚力和其它效果也可能超过正式学生群体。

往往具有较突出的“领袖”人物:

这个头目常把自己的信念或看法直接或间接地灌输给成员,其效果可能超过正式学生群体的领导人。

对于消极和破坏型非正式学生群体而言,如果群体规模不超出本班极,其消极或破坏作用较小;如果超出班级,但仍在本学校之内,其破坏力一般尚不巨大;然而,如果群体规模和联系超出学校,发生了校际甚至学校与周围社区之间的联系,其影响的性质往往是恶性;一旦这种群体成为跨地区的组织,多半会演变成青少年犯罪团伙,其后果相当严重。

根据非正式学生群体的以上特点,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采取相应措施,正确认识和处置不同性质的非正式学生群体。

(二)怎样了解非正式学生群体

了解学生非正式群体在班级和学校存在的状况,是搞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要的一个条件。

教师当然对此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教师可以用一般的观察、谈话的方法,也可用自然实验法去了解。

但是,这些方法要么结果不够准确,要么难度较大。

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专门方法,社会测量法更为准确和便于操作。

社会测量法的步骤:

首先,填写调查表(问卷)。

在调查表中,测试者列出要调查的问题,让被测者填写、回答。

然后,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制作矩阵表。

最后,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这是便于学生之间非正式关系更加直观展现的一种有效方法。

社会测量法是搜集关于班级和学校内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信息的手段。

它可能认出孤立者,帮助人们了解相互选择、单边选择或不相交往的对子或其他关系。

通过一个社会测量的网络图就可以较为准确和全面地提供关于学生群体及群体性质的资料。

(三)怎样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

学生中出现非正式群体是正常的,勿须大惊小怪,但也不要掉以轻心。

对于这些小群体,我们以往的认识有片面性,处理方式显得简单和偏激。

实践证明,对于学生小群体“拆”往往拆不开,偏激的作法常常适得其反。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承认它、了解它、研究它、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避免出现破坏性的不良后果。

具体而论,以下各条

可供参考原则:

第一,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

一般而沦,发挥学生伙伴群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

小群体的—致性、情感依赖性和突出的领导人物均可为正式的班集体所用,并弥补班集体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作为教师,应设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研究表明,满足班级成员的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就会有助于学生情绪稳定和气氛和谐。

教师还应设法促进班级内信息急沟通和情感交流;利用各种伙伴群,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还应注意帮助个别学生解决正式学生集体一时难以照顾的闲难。

第二,精心作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特别是作好其“领袖”人物的工作,以限制其消极作用,争取转化为发挥积极作用。

显而易见,对消极的小群体,如不正确引导,就会产生消极作用,如闹不团结,与教师和班集体对立,破坏纪律,散布流言蜚浯等,影响班集体建设。

但是,在限制其消极作用时不能简单粗暴。

要坚持疏导方针,消除疑虑恐惧心理;要主动与小群体成员接触,联络感情;要抓苗头,防患于未然;特别在做“领袖”人物工作时要实事求是和过细,用传统“杀鸡警猴”、“棒打鸳鸯散”的方法,以及采用全面退守甚至“收买”的方法,都可能造成负面后果,应特别谨慎。

此外,正确对待差生的伙伴群尤

为重要,当差生还未形成小群体时,转化工作要容易一些。

如果几个差生结成一伙,“趣味相投”、相互袒护、互为援引、互相参照,就会产生伙伴的“社会支持效应”,教师和班集体的影响便难以渗透进去,从而增加转化差生的难度。

第三,对于破坏型的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拆散,不能允许存在,当然,对此也要讲方式方法。

当前,有的学校和教师为避免出现团伙问题,采取了一些不得已的方法,如禁止学生“串班”、“串校”,禁止学生使用家庭电话频繁联络,禁止在节假日和以前的同学交往等,都有一些弊端。

应该进一步从解决学生深层次的问题,如满足其交往需要等方面人手,才能“釜底抽薪”,真正收到实效。

二、教师心理

(一)教师角色

虽然学生是学与教活动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重要。

教师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主导学生的学习。

教师不仅通过指示、计划、解释、引导、控制、奖惩、帮助和扶持协助学生的学习,使其顺利达到目的,而且教师还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还是一面镜子,通过测试、评价、诊断学生学习的正确与错误,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

要完成上述教师的任务,对教师有较高和较为全面的品质和能力的要求。

角色是社会生活中所经常进行的那些典型的行为的概括。

教师的角色:

使教师这个职业有别于其它,并使其带有专业性。

教师扮演着许多角色。

这些角色相互关联,但也可能相互矛盾。

通过比较详尽的分析,一个教师可能间断或同时地扮演着以下角色

1.教员

这是教师的中心角色。

指教师是发动、指导和评定学生学习的人;是课堂心理气氛的制造者和学与教过程中问题的提出者。

2.学生模仿的榜样

教师不仅在学习知识经验方面,而且在行为方式、价值观和为人处事的态度等方面,都是学生模仿的榜样。

教师是传递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价值的社会代表。

作为一个成年人社会的代表,一个父母代表和长辈代表的角色,他理所当然地是一个广泛的行为与态度的学习榜样。

作为教师,有时他是有意识地、自觉地发挥着榜样作用,为此,他自觉地约束、规范和修正自己;但在多数时间,他却是不自觉的、无意识地作为榜样,而并没有去刻意修饰和提高自己。

所以,只靠有形的监督和约束不足以使教师作为典范,只有提高教师整个身心发展的水平,才会“自然而然”地激发和感染学生。

换句话说,一个教师达到了怎样的修养水平

他就会是怎样,很难人为刻意地为作榜样而经常地变化自己。

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榜样作用往往起着“启动”或发动学习的起始作用。

它还会产生滚雪球式的连锁反应。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热情必定会感染部分优秀的、较为敏感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又会成为其它同学的榜样;反之,如果教师表现出明显的厌烦与抵触情绪,那么课堂上多半会弥漫出一种失望和冷漠的气氛,很少有学生会专心致志地学习。

3.课堂的管理者

有人称之为“课堂警察”,就是指教师负有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和教学纪律的责任。

4.办事员

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事务工作,他们要批改、评定、登记学生考试的成绩,拟定和分发各种通知,整理学生成绩档案和办理入学、升学需要的事务等等。

5.团队活动领导者

教师多多少少会兼任这方面的一些工作,如少先队辅导员,第二课堂的活动指导者,等等。

6.公共关系人员

教师要同家长打交道,必要时还要与社会各方面交流,特别是在开展参观考察、实习见习等教学活动的时候。

7.学者与学习者

在学生眼中,教师是学者。

他要接纳和包容学生提出的各种日常的和专业的问题;虽然他们不可能总是作到正确地、完善地解决或回答这些问题,但是不允许逃避。

教师要了解熟悉本学科领域发展概况,要不断钻研和掌握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因此要经常研究和学习。

8.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

教师要用正确的技巧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要了解学生个人和群体的特点,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减轻学生的紧张和焦虑,进行心理卫生的指导。

9.父母

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父母的代表和化身,他们被要求像父母一样关心和爱护学生,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源源不断的情感支持。

10.权威人物

毫无疑问,多数教师并不认为自己是有权力的人,但同样毫无疑问,教师是有权力而且经常使用权力的人物。

这种权力表现在领导、控制、决断、奖惩和限制课堂中学生的行为等方面,为维持正常教学所必需。

教师的威信在学校内、课堂上,并不亚于其它种类的威信,其影响力之大,使我们必须加以足够重视和利用。

当提到这样繁多的职责,以及这些职责所涉及的众多方面,很容易给人以教师职业过分困难和复杂的印象;人们还可能说正确扮演这些角色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圣人”、或“完人”。

不要怀疑你的判断力,现代社会的现实中教师的确正在扮演这些角色;社会发展的确要求教师角色的完善化,现代教师职业,正在或必将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为困难和复杂的职业之一。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个教师时时处处都需要扮演这样繁多的角

色。

它们总是对教师整体而言,是对全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活动所涉及的方面而言。

教师扮演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