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端午节赛龙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8604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端午节赛龙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长沙端午节赛龙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长沙端午节赛龙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长沙端午节赛龙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长沙端午节赛龙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沙端午节赛龙舟.docx

《长沙端午节赛龙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端午节赛龙舟.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沙端午节赛龙舟.docx

长沙端午节赛龙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长沙端午节赛龙舟

  篇一:

端午节赛龙舟的来历

  端午节赛龙舟的来历甲骨文中分别有舟和龙字,但没有“龙舟”连称,说明那时还没有龙舟。

随着历史发展,龙舟一词出现了。

龙舟最初指?

渡之舟,后来它的含义扩增了,可以兼指大  

的船;天子所坐的船也专称龙舟;画有龙纹装饰、甚至有楼台亭阁的游娱之船也称龙舟。

本文专指端午?

渡的龙舟。

  龙舟起源于东南沿海的古越人。

古越人善于驾驶独木舟,他们信奉蛟龙为图腾,“是以剪?

文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以避水神也。

”[1]1976年浙江鄞县石秃山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

铜钺,上面刻有龙舟?

渡的图案,终于有了实物佐证。

此外,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出土的一面残铜鼓上,有舟船?

渡的图纹,图中的船体狭长平浅,首尾微翘,桨手们作奋力划桨姿态,船上的指挥面对桨手作有节奏的鼓动和指挥。

桨手们的头上都有雉尾装饰,且向后飞扬,反衬出船体飞速前进。

广西贵罗古墓出土的铜鼓上层,有完整的龙舟?

渡图像它们的时代约相当于战国至东汉(公元前5世纪~公元1世纪)

  我们现在不知道古越龙舟的结构怎样,从铜?

、铜鼓上的图样看,当然比后世简单些,但古朴的艺术性非常突出。

有史以后有关龙舟的结构、取材、大小、长短、形制,龙舟的人数、桨手的培训、挑选等,文献上少见全面的记载,直至明朝的《武陵?

渡考略·?

渡考》中才有详尽的记载。

[3]《?

渡考》虽然有龙舟的大小尺寸,却没有形象的图

  画。

但可以与现存最早的宋代龙舟图联系起来理解。

宋代龙舟种类之多样化,出乎今人的想象。

其大型的龙舟有多层的楼台亭阁,豪华非常,当是天子所乘的龙舟。

其余龙舟也有大小不同,或八桨,或十桨,都是可以?

渡比赛的。

  龙舟发展到后来,?

容趋向复杂。

如龙舟?

渡的时间定在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前后举行,龙舟节和端午节重合,家家都要裹粽子、吃粽子,龙舟上也必备带粽子。

并且有关龙舟的传说积累很多,最流行的是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因为据说屈原是五月五日自沉于汩罗江的,粽子是给屈原吃的,一说是给蛟龙吃的,以求保全屈原的?

体?

等等。

但在南朝·梁(公元502~557)的《荆楚岁时记》中,对五月五?

渡的起源,有三种不同说法,一是“按五月五日?

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舸舟(?

楚方言,称大船为舸)取其轻利,谓之飞凫。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提龙舟,称之为飞凫。

二是作者摘引邯郸淳(人名。

邯郸,复姓)《曹娥碑》的原文云:

“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斯又东吴之俗事。

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其三又引《越地传》云:

“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

”[5]笔者按,《曹娥碑》全文已佚,这里的摘引,易致误会。

因曹娥是东汉(浙江)上虞人,传说她的父亲是五月五日投江死,曹娥沿江哭父,后跳入江中抱父?

而出,是个孝女故事。

伍子胥是春秋

  吴国故事,似乎张冠李戴。

也有可能《曹娥碑》文字中提到伍子胥的故事,才不矛盾。

但不论曹娥或子胥,都非屈原。

《荆楚岁时记》作者宗懔是楚人,他也听说过龙舟起源于越王勾践,只是详情不知。

这都说明南朝时,五月五的?

渡还存在不同传说。

唐朝的诗歌中有以龙舟?

渡为纪念屈原的,也有不是指屈原的(详后),到了明朝《?

渡考》中,开头就说:

“?

渡事本招屈,实始沅湘之间。

?

故划船之盛,甲海?

盖犹有周楚之遗焉。

宜诸路?

?

之者,不能及也。

”不过《?

渡考》是专讲武陵(今湖南常德地区)的?

渡情况的,当然以沅湘为起源地。

  屈原是公元前299年自沉于汩罗江的,当年,楚怀王为秦所执,过两年客死于秦。

在屈原自溺之前两百余年的吴越两国,已有龙舟?

渡活动。

查屈原《楚辞》中提到的船名,计有“舟”字: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6];有“?

船”、“吴榜”:

“乘?

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7]?

船即通常?

窗的小船。

榜是船桨,也可指船。

有“桂舟”:

“美要目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8]桂舟指用桂树木制造的舟。

所称的?

船、桂舟,吴榜都是其他处也见使用的词,与龙舟无关。

所以司马迁详细叙述屈原如何遭遇楚怀王和襄王的迫害,最终被谪于南方,作“怀沙赋”之后,“怀石自沉汩罗以死。

”紧接着说: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司马迁批评他们“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最后又说;“自屈原沉汩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9]如果屈原自

  沉汩罗以后,当时楚国的百姓们即以划龙舟、投角黍纪念屈原,如此重大之事,司马迁决不会弃而勿写,却连百余年后贾生投书吊念也予以记载。

  上述考古出土的吴越青?

钺上龙舟?

渡的图案,那时还没有统一的汉字,古越文已消失,不可能找到史籍上的记载。

先秦文献里还没有龙舟这个词,《史记》里也没有。

笔者查阅最早提到龙舟的是西汉《淮南子·本经训》,《本经训》的主导思想是主张“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

”反对木、水、土、金、火五种物质财富的“遁”(遁,指奢侈浪费),其中的“水遁”是指农业丰收以后“龙舟?

首,浮吹以娱,此遁于水也。

”汉时的龙舟?

首,在水上游乐时,还有音乐伴?

,相当繁华热闹,不属于?

渡的龙舟,刘安认为是一种不应有的奢侈之风。

[10]但有人引《穆天子传》的记载:

“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因而说:

“龙船在西周穆王时就已出?

了。

”[11]这是不足为信的。

因为《穆天子传》相传是记述周穆王出游四方的事,内容荒诞,带神话性质。

如说穆王一次行猎,得“麋?

豕鹿四百有二十,得二虎九狼”之类。

这书相传是晋时人?

魏襄王墓出土的遗物,从晋时算起,距离周穆王也已有两千五百来年,郭璞为之作注说“舟皆以龙鸟为形制,今吴之?

雀舫,此其遗象也。

”[12]郭璞这是以晋时吴地的?

雀舫形制,推论解释两千多年前的“龙舟”,是没有说服力的。

  篇二:

龙舟、端午节和屈原

  甲骨文中分别有舟和龙字,但没有“龙舟”连称,说明那时还没有龙舟。

随着历史发展,龙舟一词出现了。

龙舟最初指競渡之舟,后来它的含义扩增了,可以兼指大的船;天子所坐的船也专称龙舟;画有龙纹装饰、甚至有楼台亭阁的游娱之船也称龙舟。

本文专指端午競渡的龙舟。

龙舟起源于东南沿海的古越人。

古越人善于驾驶独木舟,他们信奉蛟龙为图腾,“是以剪髪文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以避水神也。

”[1]1976年浙江鄞县石秃山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靑铜钺,上面刻有龙舟競渡的图案,终于有了实物佐证。

此外,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出土的一面残铜鼓上,有舟船競渡的图纹,图中的船体狭长平浅,首尾微翘,桨手们作奋力划桨姿态,船上的指挥面对桨手作有节奏的鼓动和指挥。

桨手们的头上都有雉尾装饰,且向后飞扬,反衬出船体飞速前进。

[附图1,上]广西贵罗古墓出土的铜鼓上层,有完整的龙舟競渡图像[附图1,下]。

它们的时代约相当于战国至东汉(公元前5世纪~公元1世纪)[2]。

我们现在不知道古越龙舟的结构怎样,从铜銊、铜鼓上的图样看,当然比后世简单些,但古朴的艺术性非常突出。

有史以后有关龙舟的结构、取材、大小、长短、形制,龙舟的人数、桨手的培训、挑选等,文献上少见全面的记载,直至明朝的《武陵競渡考略·競渡考》中才有详尽的记载。

[3]《競渡考》虽然有龙舟的大小尺寸,却没有形象的图画。

但可以与现存最早的宋代龙舟图联系起来理解。

宋代龙舟种类之多样化,出乎今人的想象。

其大型的龙舟有多层的楼台亭阁,豪华非常,当是天子所乘的龙舟。

其余龙舟也有大小不同,或八桨,或十桨,都是可以競渡比赛的。

[4][附图2]龙舟发展到后来,內容趋向复杂。

如龙舟競渡的时间定在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前后举行,龙舟节和端午节重合,家家都要裹粽子、吃粽子,龙舟上也必备带粽子。

并且有关龙舟的传说积累很多,最流行的是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因为据说屈原是五月五日自沉于汩罗江的,粽子是给屈原吃的,一说是给蛟龙吃的,以求保全屈原的屍体?

等等。

但在南朝·梁(公元502~557)的《荆楚岁时记》中,对五月五競渡的起源,有三种不同说法,一是“按五月五日競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舸舟(荊楚方言,称大船为舸)取其轻利,谓之飞凫。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提龙舟,称之为飞凫。

二是作者摘引邯郸淳(人名。

邯郸,复姓)《曹娥碑》的原文云:

“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斯又东吴之俗事。

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其三又引《越地传》云:

“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

”[5]笔者按,《曹娥碑》全文已佚,这里的摘引,易致误会。

因曹娥是东汉(浙江)上虞人,传说她的父亲是五月五日投江死,曹娥沿江哭父,后跳入江中抱父屍而出,是个孝女故事。

伍子胥是春秋吴国故事,似乎张冠李戴。

也有可能《曹娥碑》文字中提到伍子胥的故事,才不矛盾。

但不论曹娥或子胥,都非屈原。

《荆楚岁时记》作者宗懔是楚人,他也听说过龙舟起源于越王勾践,只是详情不知。

这都说明南朝时,五月五的競渡还存在不同传说。

唐朝的诗歌中有以龙舟競渡为纪念屈原的,也有不是指屈原的(详后),到了明朝《競渡考》中,开头就说:

“競渡事本招屈,实始沅湘之间。

?

故划船之盛,甲海內。

盖犹有周楚之遗焉。

宜诸路倣傚之者,不能及也。

”不过《競渡考》是专讲武陵(今湖南常德地区)的競渡情况的,当然以沅湘为起源地。

屈原是公元前299年自沉于汩罗江的,当年,楚怀王为秦所执,过两年客死于秦。

在屈原自溺之前两百余年的吴越两国,已有龙舟競渡活动。

查屈原《楚辞》中提到的船名,计有“舟”字: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6];有“舲船”、“吴榜”: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7]舲船即通常帶窗的小船。

榜是船桨,也可指船。

有“桂舟”:

“美要目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8]桂舟指用桂树木制造的舟。

所称的舲船、桂舟,吴榜都是其他处也见使用的词,与龙舟无关。

所以司马迁详细叙述屈原如何遭遇楚怀王和襄王的迫害,最终被谪于南方,作“怀沙赋”之后,“怀石自沉汩罗以死。

”紧接着说: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司马迁批评他们“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最后又说;“自屈原沉汩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9]如果屈原自沉汩罗以后,当时楚国的百姓们即以划龙舟、投角黍纪念屈原,如

  此重大之事,司马迁决不会弃而勿写,却连百余年后贾生投书吊念也予以记载。

上述考古出土的吴越青銅钺上龙舟競渡的图案,那时还没有统一的汉字,古越文已消失,不可能找到史籍上的记载。

先秦文献里还没有龙舟这个词,《史记》里也没有。

笔者查阅最早提到龙舟的是西汉《淮南子·本经训》,《本经训》的主导思想是主张“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

”反对木、水、土、金、火五种物质财富的“遁”(遁,指奢侈浪费),其中的“水遁”是指农业丰收以后“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此遁于水也。

”汉时的龙舟鷁首,在水上游乐时,还有音乐伴湊,相当繁华热闹,不属于競渡的龙舟,刘安认为是一种不应有的奢侈之风。

[10]但有人引《穆天子传》的记载:

“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因而说:

“龙船在西周穆王时就已出現了。

”[11]这是不足为信的。

因为《穆天子传》相传是记述周穆王出游四方的事,内容荒诞,带神话性质。

如说穆王一次行猎,得“麋麕豕鹿四百有二十,得二虎九狼”之类。

这书相传是晋时人盜魏襄王墓出土的遗物,从晋时算起,距离周穆王也已有两千五百来年,郭璞为之作注说“舟皆以龙鸟为形制,今吴之靑雀舫,此其遗象也。

”[12]郭璞这是以晋时吴地的靑雀舫形制,推论解释两千多年前的“龙舟”,是没有说服力的。

与龙舟密切相关的是角黍和端午的问题。

角黍的最早记载在晋·周处的《风土记》,此书已佚,《齐民要术》引《风土记》注云:

“俗以先二节(指端午节夏至节)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

粘黍一名糉(粽),一曰角黍。

盖取阴阳尙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

”《齐民要术》又引《食经》及《食次》的内容,角黍也可用糯米做。

[13]说明古代的粽子可兼用糯黍和糯米制作,其起源当甚早,但那时还没有和龙舟发生关系,这里不作讨论。

《风土记》所记的做角黍和端午节吃粽的风俗,起因于秦汉时期,那时中原人民迷信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后汉书·礼仪志》里讲一年四季里应该注意的礼仪,其中仲夏之月云:

“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

”[14]。

到南朝时这个风俗更为完整:

“五月五日。

以五彩丝繫臂,名曰辟兵。

令人不病瘟?

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

名拟甚多。

”[15]。

有的地方在这天用菖蒲叶做成宝剑狀,挂在大门上,认为可以驱赶疫鬼消灾,还有打扫房间,饮雄黄酒(有杀菌消毒作用)等。

这些活动,全国都有,只是内容大同小异,流传至今。

如所众知,端午以后,天气转热,流行性传染病开始流行,饮食不小心,就容易得病,端午节民间的这些活动,可以视为古人的卫生防疫活动。

把端午节吃粽子、挂五色线禳灾等和龙舟连在一起,组成为共同风俗的,当在晋以后,其中起有关键性影响的当是纪念屈原投江之事。

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五百年后的南朝·梁·吴圴在《续齐谐记·五花丝粽》中说: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

楚人哀之。

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

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色丝,皆汩罗遗风也。

”为什么用五色丝纒粽,吴均有个故事交代,说是汉时长沙有个姓曲的人,路上遇到一个自称三闾大夫的人,对他说,谢谢你们年年祭祀我,只是祭品常被蛟龙吃掉了,以后请你们“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緾之,此二物蛟龙所惮。

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16]这个故事托古到汉时,人们无从对质,但值得注意的是,故事里仍没有牵涉到龙舟競渡,只提到蛟龙偷吃角黍的事。

这与沿海一带崇拜蛟龙为图腾,粽子专门为祭蛟龙而制作的,完全不同,也可以反证龙舟最初不是起源于华中地区。

现在所知,歌咏龙舟競渡早而多的当推唐诗。

笔者从《全唐诗》查得咏競渡的诗有九首(可能有遗漏),其中卢肇“競渡诗”别无新意,元稹“競舟”诗则是批评岳阳赛舟的时间太长,农民负担太重,与本文无关。

其余七首多少都有启发,尤以张建封的“競渡歌”最为生动,令人如身临其境:

“?

?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即桨)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船桨)。

?

?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互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競脫文身请书上?

?

”[17]这首长诗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末句“競脫文身请书上”中的“上”,是为了同前两句末的“赏”及“往”押韵,其叙述的词序应为:

“上书競请脱文身”,说明参加競渡的桨手们要文身代表蛟龙,競渡

  毕,经过上书的手续,解除文身。

显然这还保留着古越人纹身的风俗。

二是全诗详写龙舟競渡的景象,没有提及纪念屈原,却清楚交代文身手续。

张建封官御史大夫,曾任徐(州)、泗(州)、亳(州)节度,属今苏北皖北地区,故所写的“競渡歌”,反映的是东南吴越古风。

而储光羲“观競渡”[18]、白居易“競渡”[19]、刘禹锡“競渡曲”[20]及李群玉“競渡”

  [21]等诗中,都提到屈原。

储诗云:

“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

?

”末句并与丰收联系:

“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大有年即丰收年)白诗云;“競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别无他;自经放逐来憔悴,能较灵均死几多。

”刘诗云;“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传浮彩舟;灵圴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檝从此起。

?

?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招屈亭是沅江边纪念屈原的亭子,至少立于唐以前)。

张说《岳州观競渡》中有句云;“土尙三闾俗,江传二女游。

”[22]“三闾”是“三闾大夫”,即屈原的官职。

“二女游”是指周昭王时东瓯献二女,善歌笑,后二女和王同乘舟,夹拥王身,同溺于水的故事,与龙舟无关,这里从略[23]。

这诗说明唐时已把競渡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但有地区性,即地点在湖南岳州一带。

同时“二女游”的传说还在流行中。

到宋朝的黄公绍,有《端午競渡櫂歌(櫂即棹,船桨)》十首,都是描写杭州西湖競渡的,其第四首云:

“贺灵鼍,贺灵鼍,几多翠舞和珠歌;看到日斜犹未足,湧金门外湧金波。

”灵鼍即鼍龙,鼍是鳄鱼,即龙的原型之一。

这是典型的古越人贺灵鼍遺风,没有牵涉到纪念屈原[24]。

明·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把屈原和龙舟的故事更进一步完整化、通俗化,书里详述屈原受廹害的种种情况,最后屈原“叹曰:

楚事至此,吾不忍见宗室之絶灭。

忽一日,晨起,抱石自投汩罗江而死,其日为五月五日,里人闻原自溺,争棹小舟出江拯救,已无及矣。

里人乃为角黍,投于江中以祭之。

系以彩线,恐为蛟龙所攫食也。

?

?

龙舟競渡之戏,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吴,相沿成俗。

”又说:

“宋元丰中,封原为清烈公,?

后复加封原为忠烈王。

髯翁有过忠烈王诗云:

‘峨峨庙貌立江旁,香火争趋忠烈王。

侫骨不知何处杇,龙舟处处吊沧浪。

’”[25]冯梦龙把龙舟起源归在楚国,然后东传到吴国。

冯梦龙不知道这类传说各地都有各自的说法,其特点是结合地区历史风情。

如浙江绍兴地区传说古越国勾践曽于五月五日在这一带操练水军,龙舟競渡是仿照水师操作。

江苏苏州(古吴国)地区的传说则是龙舟競渡起因于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杀害,投屍钱塘江,所以后来钱塘江江涛汹涌澎湃,还有子胥的女儿驾舟追潮故事?

等。

当然,龙舟競渡并不局限于汉族,壮、苗、侗、布衣、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类似龙舟活动。

如大部分壮族地区都过端午节,人们用糯米包成卷狀,中夹猪肉,煮熟后作为节日的食品,一部分投入江里祭奠屈原。

有些地方这一天整天只吃凉粽,表示对屈原清孝,当月不剃头,表示对屈原崇敬。

端午的中午,把雄黄酒喷洒到房屋四周,以避邪疫。

全家老少都喝一两口雄黄酒,有钱人家还用雄黄酒洗身,表示消灾。

在门口插艾草、枫叶或茅草等,屋里熬醋液,烧柚子皮等,认为它们散发出来的气味,可以驱邪。

靠近河边的壮族,举行龙舟活动,龙舟用长竹扎缚而成,约七八个人一组,競赛的情况和汉族地区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广西宁明县当地传说,古时候的蛟龙叫“图额”,是壮族的雌性水神,宁明县五月五纪念的不是屈原,而是白母娘。

当天先在室內祭祀祖先,然后换衣,化妆,打扮一番,去看龙舟競赛。

在競赛时,还要放鞭炮和地炮,炮声和呐喊声此起彼应,十分热闹。

与他们祖传的《端阳节歌》所唱的一致:

“划船恭敬白母娘,鞭炮地炮响连天。

”壮族地区龙舟的演变,更为明显地说明端午纪念屈原是后来受到汉族的影响,他们最初祭祀的白母娘(蛟龙图腾)才是与古百越族同源。

[26]端午节也是湘西和贵州部分地区苗族的节日。

有关裹粽子、挂艾叶、饮雄黄酒、祭祀祖先等,都大同小异,有的还要祭五谷神。

贵州东北部间于四川湖南之间的松桃县,地处酉水上游,端午节有划龙舟的习惯,但西北部的苗族是以跳芦笙为主[27]。

纳西族的端午节,一切和其他地区相同,上引《后汉书·礼仪志》所提到的“续命缕”,纳西族称“续命线”,长辈们要在十五岁以下的男女小孩手腕上,绕上五种颜色棉线,说十五岁是人的生命一道“坎”,缠上续命线,可以度过这一道“坎”。

这是对《礼仪志》的一个注释[28]。

拉祜族的端午节则

  类似汉族的植树节,这天各家各户都在村旁和房屋前后种植树木、竹子等,同时禁止在这一天砍伐树木[29]。

凡此可以说明端午节的习俗,因地而异,不一定都划龙舟。

综以上所述可知,尽管龙舟、端午和粽子的起源都很早,屈原自溺也很早,但它们彼此联系在一起,是逐渐形成的。

历史人物凡是生前受到人民拥护的,死后必受到纪念追悼,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类似屈原的在先秦还有晋国的介子推,吴国的伍子胥,汉代的曹娥等。

何以随着时间的推延,独有屈原取得突出的地位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本文作这种分析,不是肢解这个古老的传统风俗,恰恰相反,笔者的意图是想从这一现象入手,探讨中华民俗的道德伦理精华是怎样发展演化的?

它们对于中国人的精神文明和修养起着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农业社会(其实现代社会也类似),需要解决的有四大问题。

一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个体生存的保障;二是“人丁兴旺,子孙繁衍”这是家族、种族绵延的保障。

三是“祈禳消灾,趋吉避凶”这是身体健康的保障。

四是“孝悌忠信,仁义道德”这是社会稳定、精神健康的保障。

几千年以来,农业社会人们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是所谓“天人合一”,或天、地、人的“三才”思想。

人与天上的诸神及祖先在精神上是沟通的。

龙是司理雨水之神和司理生殖之神,绘画和雕塑之龙是静态的,动态龙的形象化就是龙舟和龙灯(笔者另有专文探讨舞龙灯是生殖崇拜的升华)。

所以,获得龙的欢心可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获得龙的欢心可以“人丁兴旺,子孙繁衍”。

至于第三个问题,古代人不可能知道细菌、病毒等病原物,它们心目中人之所以得病,是由于某种致病的“凶神恶煞”作祟之故,一年之中,五月被视为恶月,是最易得病之月,于是有了一系列端午节禳灾驱病的措施。

现在看来虽然无稽,却不能否认它具有警诫和预防作用。

最后第四个问题是最为复杂的,除了儒家经典古籍的教导,在民间风俗上也自有其优良传统。

把端午节、划龙舟同纪念屈原投江自溺联系在一起,就为第四个问题树立高尚的学习榜样,同时这四大问题也获得统一的解决。

屈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善良诗人,更是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社会公正、平等的偶像。

司马迁说他“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騒"”。

称赞屈原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之自溺,绝非他个人的不平和忧愤,而是楚国的悲剧,也是后世国家政治腐败屡屡重演的悲剧。

屈原是以自溺抗议政治腐败的“变白以为黒兮,倒上以为下”[30]的精神堕落。

人民所以怀念追悼的正是这位“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民意代言人。

年年端午划龙舟,也即是人们年年期盼政治清明、相信好人永生的愿望。

  篇三:

印象.端午

  从我记事起,每年总要过几个节日。

春节隆重而漫长,元宵节流光溢彩,中秋节秋实累累,端午节则从香甜劲道的粽子开始。

  端午节前,家人就说,“五月当五”到了。

于是着手准备食物和礼品。

礼品是出嫁的闺女探望娘家用的。

节日食品是咸鸭蛋和粽子。

粽子大多从街上买来,一律的甜。

而我也在粽子的香甜里开始期待端午节的到来。

  其实,如此期待端午节并不全因为粽子的香甜,还有我从小便对端午节的积累。

早在幼儿园老师就告诉我们,端午节是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的忌日,粽子和咸鸭蛋则是投入江中的祭品。

那时,为了加深我们对端午节的印象,老师甚至手把手地教我们包粽子。

她把两片芦苇叶子错开排列,折成漏斗形;在漏斗里放江米和红枣,再放江米盖住;最后裹起来,用棉线缠几个圈儿,系上蝴蝶结,然后下锅煮。

我十分羡慕老师娴熟的包粽技巧,便也拿来江米和红枣试着包。

但是在我手里,叶子却变成了活蹦乱跳的小姑娘,而米粒也不断跳出来。

到现在,我仍然记得包的第一个粽子。

虽然形状有些奇怪,但是煮熟后的香甜却丝毫不受形状的影响。

端午节在我包第一个粽子的时候,就已随着粽香深深留在了我的脑海。

  后来,我到长沙上小学。

这里属于古代楚国——屈原的故乡。

汨罗江离长沙很近,因而端午节的味道就更浓了。

每到农历五月,长沙的大街小巷就开始粽子飘香。

长沙粽子有新奇的馅料,譬如咸蛋黄和腊肉,但我还是喜欢家乡的红枣粽。

然而,尽管如此,在长沙的端午节却因为龙舟比赛,让我将对红枣粽的思念也撂到了一边。

  说起端午节的龙舟赛,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端午节,爸爸和同事们到石燕湖赛龙舟,三十余人分成红队和蓝队,队长船头擂鼓,船家船尾掌舵,划手们左右交错排开。

哨音响起,两只龙舟脱缰而去,鼓声如雷,呐喊阵阵,很快就消失在湖心岛另一边,分不清他们的声音在哪里。

我和妈妈在岸边翘首企盼,一只只龙舟接连抵达,却不是爸爸他们。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突然,喧闹声清晰临近,湖心岛划过来一只龙舟,我看到了做划手的爸爸。

紧接着另一只龙舟也出现了,它们一前一后冲到终点,爸爸的红队胜利了。

我和妈妈兴奋得在原地蹦了好几个圈。

  看着石燕湖里还未分出胜负的别的团队仍在热火朝天的赛龙舟,听着取得胜利的爸爸同事们的欢呼。

我突然疑惑起来,人死不是悲伤的事吗?

为什么在屈原的忌日大家会选择赛龙舟这样的盛事呢?

我忍不住问爸爸原因。

爸爸的眼光投向呐喊阵阵的龙舟,沉思片刻便摸着我的头说:

“屈原的爱国精神已在民族的灵魂深处扎根,子孙后代选择龙舟赛祭奠屈原,就是要表明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