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赏析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7889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古诗赏析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初中古诗赏析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初中古诗赏析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初中古诗赏析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初中古诗赏析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古诗赏析一.docx

《初中古诗赏析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古诗赏析一.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古诗赏析一.docx

初中古诗赏析一

初中古诗赏析一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要点:

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一、背景材料

选自《诗经·周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500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体制分为风、雅、颂三类,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时的焦虑心情,反映了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兴”,是触景生情,托物兴辞,这种含蓄委婉又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还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形式,使诗歌内容递进,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三、重点词、句

1.“关关雎鸠”:

全诗用关雎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2.“窈窕、淑”直接赞扬了女子的文静美丽和善良,也交代了男子追求她的根本原因。

3.“悠哉悠哉”连用两个“悠”字,把他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把这种炽烈的渴望之情入木三分地揭示出来。

4.“左右流之”“左右采之”既刻画了她的美丽,又赞美了其勤劳。

“流”“采”,极写少女采荇菜的忙碌和姿态之美,使全诗充满动感和生机。

(杭海)

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赏析要点:

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一、背景材料(选自《诗经·秦风》,其他同上)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这首诗同样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低回不已,飘逸自然。

诗中特别是三用“宛”字,更给人以迷迷茫茫、难以捉摸的感觉。

三、重点词、句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每章开头点明季节的景物描写,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2.“溯洄”二句,叙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点明“伊人”的位置,突出了道路的坎坷难行,也表现了主人公的热烈追求与失望惆怅相交织的心情。

3.“溯游”二句,叙写寻找意中人顺流而下的情景,写出“伊人”的位置及可望而不可及,更表现出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以及不能和心上人相会倾诉衷情的怅惘情怀。

(杭海)

3.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要点:

按照作者“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抒发什么”的赏析思路进行赏析。

一、背景材料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

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

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

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

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

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

全诗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诗人把自己远眺大海时涌上心头的那种豪情壮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本诗很好的体现了写景诗的这一特点,堪称写景诗的上品。

三、重点词、句

1.“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

“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

“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

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星汉:

指银河。

这四句互文见义,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的景象,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

(杭海)

4.《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赏析要点:

诗人通过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展现自己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

一、背景材料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

他自29岁入任,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间小人”,于41岁毅然辞去官职,回柴桑隐居,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他创作了很多至今仍传诵世间的诗歌,《饮酒》其五便是其中的一首。

二、整体把握

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

三、重点词、句

1.“悠然见南山”:

“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世之外的心境,自然真切。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具体描写南山景象,从“采菊、日夕”来看,此诗是写在秋天的晚上。

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对全篇的总结。

“忘言”中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杭海)

5.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一、背景材料

《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

王勃初唐诗人,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州去任县尉,王勃写了这首诗送行。

作者在这首诗表达了与知己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二、整体把握

1.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并勾勒出两个地方的形势与风貌,点出秦蜀两地相隔千里,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风烟望五津”即“望风烟五津”写出了杜少府任所的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2.三、四两句是劝慰勉励友人,不作哀伤之别,也是自慰,既蕴含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旷达、爽朗的胸怀。

3.五、六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是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四海之内有了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还是近邻一样亲近,息息相通。

4.最后两句以幽默的口吻劝勉对方:

不要在分别的岔路口,像儿女般啼哭,让眼泪沾湿了佩巾。

“在歧路”三字照应了题目中的“送”字。

“儿女”字面的意思是年轻的情侣,这是进一步劝慰友人别后不要悲伤,这也是诗人自己情怀的吐露。

三、重点词语

1.“城阙”是帝王居住的城,这里代指长安。

“风烟”指风尘烟雾;“五津”泛指蜀州。

2.“君”在诗中指杜少府;“离别意”指离别的情意。

“宦游”指离开家乡出外做官。

3.“海内”即全中国;“存知己”指有知心的朋友。

“天涯”指很远的地方;“若”是“如同”“好像”的意思;“邻”即近邻。

4.“岐”同“歧”,叉开;“在岐路”指在分手的地方。

“儿女”指青年男女;“沾巾”意为沾湿手巾。

(傅新春)

6.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背景材料

1.《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乘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二、整体把握

诗人离乡远游,乘船夜渡长江,来到北固山下时,一轮红日已浮出水面,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山清水秀的江南春景。

又见空中大雁向北飞去,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二、重点词、句

次:

住宿,这里指船停泊。

客路:

路过。

潮平:

平潮时水位最高,所以河床宽阔。

 

风正:

风顺或者正好迎合方向。

悬:

挂。

海日:

古人以为太阳从海中升起,故称海日。

残夜:

夜晚的尾声,天快亮的时候。

江春:

江边的春天。

旧年:

年已旧,一年快过去了。

乡书:

家信。

何处达:

即“达何处”,送到什么地方。

归雁:

大雁冬日南飞,春暖北回,故作遥寄乡书遐思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

诗人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日生残夜”,“春入旧年”表示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傅新春)

7.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背景材料

王维(700-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军从凉洲南入吐鲁番二千余里,战于青海西,大败吐蕃。

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塞上,宣慰将士,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首诗里,诗人描述了他此次出使塞上的所见和所感。

本诗是写诗人出塞途中所见的景象,是王维诗中的名篇。

二、整体把握

诗的成功主要在于叙事和写景相结合,但重点在写景。

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景象阔大,气势雄浑。

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名句”。

三、重点词句

问边:

到边塞察看。

属国:

汉时称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属国,即附属国。

居延:

古代县名。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

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

征蓬:

随风远飞的蓬草。

古诗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无定。

萧关:

西北一关塞名,

首联紧扣题目“使至塞上”四字,交代自己这次出使的任务是“问边”,已到的地界是“塞上”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汉塞”指汉唐代,胡天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

诗人以“蓬”、“雁”自比,实写塞上秋景,表达乡思之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以十分工整的对仗,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

“直”状孤烟之高,“圆”状落日之低。

这两个词表现了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最后两句写途中得知军情,语言豪迈,显示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候骑(jì):

担任侦察与传信的骑兵。

燕然:

指最前线,并非实指。

(傅新春)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背景材料

李白、王昌龄同为盛唐著名诗人,二人友谊深厚。

这首诗是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谪为龙标尉后所作。

王昌龄的诗歌久负盛名,但仕途却很坎坷,曾“屡见贬斥”。

天宝七年,又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由江宁丞贬为龙标尉。

为此,常建在《鄂渚招王昌龄张偾》一诗中曾发出愤怒的指斥“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

”李白当时也以敢于蔑视权贵、放荡不羁的高风亮节为天下称慕。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歌想象奇特,感情深挚,意境高远,胸襟开阔,给人以奋发昂扬的感觉。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

三、重点词句

左迁:

贬官五溪:

雄溪西溪等五条溪的总称夜郎:

古代的夜郎县随君:

一作“随风”。

诗篇以写景发端,“杨花落尽子规啼”,写眼前景兼点明节令,融情入景,在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里,蕴含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恨。

次句写问讯,“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含有悲痛之意,将李白同情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凉的情愫突现出来。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诗人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离愁。

(傅新春)

 

9.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背景材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唐时期著名诗人。

天宝三年(744)唐玄宗听信谗言,免去李白的翰林官职,李白愤然离开长安时,写下了这首诗。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叙写了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慨之情,同时还抒发了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对前途的坚定信心。

充满着积极浪漫主义情调。

三、重点词句

1.“金樽美酒”,“玉盘珍羞”,宴会的热闹反衬了作者内心的苦闷。

2.“停”“投”“拔”“顾”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

“茫然”反映了作者的失落心情。

3.“冰塞川”、“雪满山”,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受到的挫折,苦闷、抑郁的神情跃然纸上。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人物:

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不久被君主汤聘用。

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增加了信心。

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是复杂内心的独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诗人不得开心颜。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表现了诗人积极的态度和勇往直前、充满自信的斗争精神。

(陈友新)

10.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背景材料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二、整体把握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三、重点词句

“岱宗夫如何”,写作者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是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

“夫”,句首的虚字,无义。

“齐鲁青未了”,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割”实为传神之笔。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想象之句。

“会当”意即“一定要”。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陈友新)

11.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背景材料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770年),号少陵,祖籍襄阳,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创作了“三吏”,“三别”等大量优秀诗篇,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千古绝句。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二、整体把握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格律严谨,铿锵作响,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三、重点词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破”,使人怵目惊心。

“深”,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因感时恨别,花鸟使诗人落泪惊心。

触景生情,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

“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陈友新)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背景材料

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总算有了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整体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的社会动乱之中。

全诗通过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博大胸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三、重点词句

第一节五句,传来阵阵风声。

起势迅猛,“风怒号”,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组形象的画面,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三重”可见受灾之重。

   

第二节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

茅草被“卷”走,已无法收回。

而能够收回的,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

“欺我老无力”五字极深刻,也极沉痛。

“忍能对面为盗贼”并非实骂,乃愤激之辞,也反映了四海困穷的现实。

“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归来”,补写初闻风声,诗人即拄杖出门,直至大风破屋,茅草丢失,才无可奈何地回到屋内。

“自叹息”的“自”字尤其沉痛。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又旧又破,倍感凄冷。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困生活。

这贫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

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现实,自然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长夜”一句有双关意,漫漫长夜何时到天明,战乱何时才结束!

(可以想象诗人此时焦虑痛苦的已不仅是自己,而是天下黎民苍生)

最未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推己及人,气魄宏大,胸怀宽广。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明作者急切地希望实现理想的愿望,而这理想并非是为解除自己的痛苦,谋求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天下寒士。

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不同呢!

)(陈友新)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背景材料

岑参,唐代诗人。

天宝进士,安史之乱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由于从军多年,他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

本诗作于他第二次出塞在轮台送武判官归京时,是唐人边塞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二、整体把握

由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的内容不外乎两个万面:

咏雪、送别,前10句咏雪,为武判官归京创造了一个特殊的送别环境,后8句写送别。

全诗以送别为主旨,以咏雪贯串全篇,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情景交融,依依惜别深情感人至深。

三、重点词、句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风狂雪早,狂风怒号的声威声声入耳,遍地肃杀的景象历历在目。

一个“飞”可看出雪花劲舞之状。

“即”写出惊奇之情。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南国春花作喻,活脱脱的画出大雪压枝的奇景,冰天雪地换作了明丽春光,景象奇丽。

雪莱的名言不是说: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产生这样奇特美妙的联想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同是洁白的。

“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换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3.后8句写送别,是通过第10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瀚海阑干”意为“沙漠纵横”)酝酿气氛引入的,这两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可以想象:

抬头望,阴云万里,低头看,冰天雪地;朋友远行,前途艰险,无限惆怅。

这两句酝酿了“愁”的气氛,为下文的饯别作了铺垫。

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下文的饯别作了铺垫。

4.“纷纷墓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这白雪与红旗构成的色彩鲜明的画面,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上路之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深情地凝望,惜别之情极为动人,耐人寻味。

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印,他在想些什么?

(也许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也许担心友人此去关山万里的艰难,也许是为自己归期末知而怅悯?

都不得而知,在我们的脑海中只余下在茫茫天山雪原背景中的孤独身影)

四、拓展理解

1.积累送别诗中的名句、与雪有关的诗句。

2.同是写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雪景与《沁圆春·雪》相比,有何不同?

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差异?

(比较点:

体裁、景物、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