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门凿除方案.docx
《洞门凿除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洞门凿除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洞门凿除方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1
二、工程概况1
2.1工程概况1
2.2工程地质1
2.2.1始发、到达洞门地质情况1
2.2.2水文地质2
三、总体施工筹划3
3.1施工管理组织机构3
3.2劳动力配置计划3
3.3机械配置计划3
3.4材料供应计划4
四、洞门凿除5
4.1洞口土体加固情况检查5
4.2始发洞门凿除施工工艺5
五、安全保障措施6
5.1施工场地安全管理措施6
5.2施工机械安全管理措施7
5.3施工用电安全措施7
六、文明施工保障措施8
6.1施工粉尘8
6.2施工噪声9
一、编制依据
(1)国家建设部、省市强制性标准及条文;
(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建质【2014】34号文;
(3)国家及广东省、深圳市有关地下工程施工法律、法规及施工规范、验收规范;
(4)国家现行的地铁施工技术规范、验收标准及质量、安全技术规程;
(5)深圳市前海市政配套预留工程Ⅱ土建9111标合同文件;
(6)深圳市前海市政配套预留工程Ⅱ土建9111标勘查设计资料;
(7)深圳市前海市政配套预留工程Ⅱ土建9111标施工环境调查资料;
(8)《深圳市前海市政配套预留工程Ⅱ土建9111标施工组织设计》。
二、工程概况
2.1工程概况
振海路站~临海路站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衬砌环外径6000mm,内径5400mm,宽度1500mm,厚度为300mm;普通衬砌环配筋类型分为标准型及加强型,采用C50混凝土,抗渗等级P12;联络通道处采用可拆除局部管片的特殊管片环。
普通衬砌环分块数为6块,一块封顶块(F块),两块邻接块(L1、L2块),三块标准块(B1、B2、B3块),采用通用型式错缝拼装,楔形量38mm。
衬砌环洞门结构、联络通道闭合框架采用C40混凝土,抗渗等级P10。
振海路站~临海路站区间左线起讫里程ZDK-9-149.000~ZDK-8-814.700,短链2.605m,长331.695m;区间右线起讫里程YDK-9-149.000~YDK-8-814.700,长334.300m;区间最小平曲线半径R=600m,最小平曲线长度为167.843m。
区间最大纵坡为16‰,竖曲线半径最大为5000m,隧道最小埋深9m,最大埋深12m。
区间在DK-9-005.000处设联络通道兼废水泵房一座。
图2.1振海路站~临海路站区间平面图
2.2工程地质
2.2.1始发、到达洞门地质情况
振临区间盾构始发端头地层从上到下依次是填碎石<1-3>、素填土<1-1>、黏性土<5-2>、中粗砂<5-4>、可塑砂质粉质黏性土<6-1>、硬塑状砂质粉质黏性土<6-2>、全风化混合花岗岩<11-1>、土状或砂砾状强风化混合花岗岩<11-2-1>;隧道穿越地层主要为填碎石<1-3>、素填土<1-1>、黏性土<5-2>、中粗砂<5-4>;盾构到达端头地层从上到下依次为素填土<1-1>、填碎石<1-3>、淤泥(质)土<2-1>、黏性土<5-2>、可塑砂质粉质黏性土<6-1>、硬塑状砂质粉质黏性土<6-2>、全风化混合花岗岩<11-1>、土状或砂砾状强风化混合花岗岩<11-2-1>、碎块状强风化混合花岗岩<11-2-2>、中风化混合花岗岩<11-3>。
2.2.2水文地质
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主要含水层为冲洪积中粗砂层<5-4>、砾砂层<5-5>。
砂层水一般覆盖有粉质黏土层,地下水略具承压性。
砂层为中等~强透水层,强~中等风化岩为风化裂隙水,为弱~中等透水地层。
场地内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复杂类型。
各岩土层的渗透系数建议值详见下表:
表2.1各岩土层渗透系数建议值表
层号
岩土名称
渗透系数K(m/d)
透水性评价
<1-1>
素填土
0.500
弱透水层
<1-3>
填碎石
20.000
强透水层
<2-1>
淤泥、淤泥质土
0.005
微透水层
<5-2>
粉质黏土
0.100
弱透水层
<5-4>
中粗砂
6.000
中等透水层
<5-5>
砾砂
20.000
强透水层
<6-1>
可塑砂质粉质黏土
0.500
弱透水层
<6-2>
硬塑砂质粉质黏土
0.500
弱透水层
<11-1>
全风化混合花岗岩
0.800
弱透水层
<11-2-1>
土状或砂砾状强风化混合花岗岩
0.900
弱透水层
<11-2-2>
碎石状强风化混合花岗岩
1.200
中等透水层
<11-3>
中等风化混合花岗岩
2.000
中等透水层
<11-4>
微风化混合花岗岩
0.800
弱透水层
三、总体施工筹划
3.1施工管理组织机构
本工程施工组织机构如下图所示。
图3.1组织机构图
3.2劳动力配置计划
在洞门凿除期间,主要人员配置如下表所示:
表3.1区间洞门凿除人员配置表
序号
工种
人数
主要工作内容
1
生产主管
2
负责洞门凿除期间工区人员组织、协调工作、工序衔接组织
2
土木技术人员
2
负责现场技术指导及施工记录
3
电工
1
负责施工范围内所有电气的维修
4
专职安全员
2
负责工区施工生产的安全工作
5
工人
6
负责洞门的凿除工作
合计
13
3.3机械配置计划
表3.2区间洞门凿除主要机械设备配置表
序号
设备名称
数量
规格型号
性能指标
进场时间
1
空压机风镐
2台
2016.4.24
2
渣土运输车
1台
18m3
2016.4.24
3
汽车吊
1台
25T
2016.4.24
3.4材料供应计划
为保证洞门凿除过程中的安全,材料供应计划主要为应急物资,应急物资供应计划如下表所示:
表3.3应急物资设备统计表
序号
物质名称
型号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沙袋
只
500
随时调配
2
水泥
双快
袋
50
随时调配
3
水泥
42.5
吨
20
随时调配
4
水玻璃
kg
1000
随时调配
5
潜水泵
7.5kw
台
2
6
开关箱
三相
只
2
7
电缆
16mm2
米
50
8
黄沙
中粗
m3
10
随时调配
9
铁锹
把
5
随时调配
10
消防水管
φ48
米
30
11
高压双液注浆泵
台
1
12
棉纱、海面条
袋
2
13
木楔
只
20
14
钢板
8mm
㎡
5
四、洞门凿除
4.1洞口土体加固情况检查
洞门凿除前首先用钢管搭设一简易平台,简易平台搭设保证人工手持风镐能凿除洞门范围内的砼,平台搭设3层,钢管伸入到洞门内,利于人工手持风镐能凿除洞内连续墙的砼。
盾构始发或到达正式施工施工前应沿洞门圈内加固体范围内打9个水平探孔,水平钻孔要求穿越连续墙,观察渗水情况。
经加固处理后土体及端头加固范围内水位监测满足设计要求。
探孔过程中如出现涌水、涌砂应立即用木楔子和棉球进行封堵,如流水、流沙量大,应注双液浆进行堵水。
图4.1水平探孔布置图
4.2始发洞门凿除施工工艺
盾构调试完成,在确保盾构运转状态良好,并通过验收的情况下开始凿除洞门。
凿除围护结构连续墙的主要目的是割掉盾构机通过范围内的玻璃纤维筋,凿除洞门处的砼,保护橡胶帘布,使盾构机顺利进入端头加固区。
洞门凿除采用风镐并结合人工修凿的方法开凿砼,为保证洞门凿除的安全,洞口掌子面方向按下图示①~⑨分块进行顺序凿除。
洞口纵向方向凿除分两部分进行,先凿除第一层玻璃纤维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时先凿除保护层,并将外层玻璃纤维筋焊割掉,再凿至500mm厚,凿除的直径要求达到6500mm;第二层玻璃纤维筋结构,直接由盾构机破除,详见洞门凿除示意图。
图4.2洞门凿除顺序示意图4.3洞门纵向破除厚度图
在始发端准确测量定位出隧道洞门中心线,对洞口进行放样开凿。
在始发前7天开始洞门围护结构连续墙的凿除。
采用人工凿除,洞门凿除时,对洞门进行井字形分格,人工手持风镐将连续墙一格一格的凿除,凿除井格上的混凝土后,切割洞门范围内凿除的玻璃纤维筋,待洞门范围内玻璃纤维筋凿除完毕后(不允许留有玻璃纤维筋头),拆除脚手架,清理异物,盾构机迅速靠上洞门土体,以防土体因暴露时间过长引起坍方、涌水现象。
五、安全保障措施
5.1施工场地安全管理措施
(1)主要施工点、危险区域设警告牌、安全宣传标语、宣传栏,加强安全教育。
(2)所有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无证者不得进行操作。
(3)施工人员正确佩戴有标识、标记的合格安全帽,特殊工种作业落实防护措施;凿除工人应配备:
粉尘作业戴好纱布口罩或过滤式防尘口罩;高噪音区戴好听力保护装置等。
(4)施工人员遵守劳动纪律,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行为。
(5)各工种进行上下交叉作业时,不准在同一垂直方向操作,下层作业的位置必须处于根据上层作业高度确定的可能坠落的半径之外。
(6)在进出口处设置保安值勤人员,严格控制进出场人员。
(7)盾构工作井四周设立安全栏杆及安全挡板,防止发生井边物体堕落打击事故。
夜间施工井口必须有足够的光照度。
(8)施工现场应按照规定设置危险物品仓库。
氧气、乙炔瓶放置距离5m以上,动火点距离气瓶10m以上。
(9)割除洞门玻璃纤维筋时需使用长割具,由上往下逐根割除。
(10)登高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
(11)吊车、行车指挥人员必须站在操作人员视线能够看到的地方,指挥信号规范、明确。
(12)起吊混凝土块时,起重指挥应注意避免钢丝绳、混凝土块钩住其它东西。
起重用索具、夹具必须有产品合格证和质保书。
(13)施工现场配备必须的消防器材。
(14)井下人员在吊装过程中不能站在吊物的垂直下方。
(15)禁止将任何吊物悬在半空。
满载土斗起吊前,必须进行处理,防止泥块堕落伤人。
(16)施工现场合理安排、使用材料和设备,做到工完料尽。
(17)大中型机械设备使用前应进行验收,合格方可使用。
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做到勤保养、勤维修。
5.2施工机械安全管理措施
(1)各种机械操作人员和车辆驾驶员,必须取得操作合格证,不准操作与证不相符的机械;不准将机械设备交给无操作证的人员操作,对机械操作人员要建立档案,专人管理。
操作人员必须按照本机说明书规定,严格执行工作前检查制度,在工作中随时注意观察以及工作后检查保养的制度。
驾驶室或操作室应保持整洁,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严禁酒后操作机械,严禁机械带病运转或超负荷运转。
用手柄起动的机械应防止手柄倒转伤人,向机械加油时要严禁烟火。
(2)机械设备在施工现场停放时,应选择安全的停放地点,夜间应有专人看管。
(3)大型和专用机械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经考核取得合格证后持证上岗,严格按规程操作,杜绝违章作业。
(4)指挥施工机械的作业人员,必须站在可让人看见的安全地点,并应明确规定指挥联合信号。
(5)使用钢丝绳的机械,在运转中严禁用手套或其他物体接触钢丝绳,用钢丝绳拖、拉机械重物时,人员应远离钢丝绳。
料索具要定期检修发现缺陷及时调换。
(6)起重作业应严格按照《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和《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规定的要求执行。
龙门吊、起重机、混凝土泵送设备和盾构机等的操作由专人持证进行,做到定机定人。
大型设备起重机吊钩超高限位器、力矩限制器、吊钩保险,起重量指示器等齐全、灵敏、有效、灯光、喇叭(警铃)完好有效。
各制动器、离合器动作灵敏可靠、各种仪表完好,显示准确。
机械连接件紧固牢靠,润滑良好;油路系统的液压油箱油液充足无渗漏。
钢丝绳规格、强度符合要求、正确使用、吊钩、吊环无裂纹、变形、破口和补焊、磨损不超标。
起重机的作业场地平整、坚实。
吊车、龙门吊有专人指挥。
做到定机、定人、定指挥,指挥准确。
操作、指挥人员及时、如实地做好班前例保记录和班后运转记录。
起重机的工作臂范围内严禁站人。
5.3施工用电安全措施
(1)施工现场的专职安全员,负责日常用电安全教育、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并及时向项目经理报告用电安全生产执行情况。
现场所有接拉电线及电器设备均由持证电工操作。
每个施工作业人员经用电安全教育后都应具有较强的用电安全责任感,掌握一定的安全用电常识。
(2)定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用电安全的抽检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发生事故隐患,按安全用电“二不放过”原则及时处理。
做好临时用电工程检查验收记录、电工作业维修记录。
设备定期检修等记录。
(3)经常检修现场电箱,保证箱内各类电器装置灵敏有效,完整无缺、绝缘良好,无外露带电部分,且安装牢固,布置接线规范。
进、出线口设在箱体的下底面。
电箱装设在干燥、通风、常温以及无杂物、无液体浸溅和不易受撞击的场所,周围有足够二人同时工作的空间和通道,并采用设防雨蓬等防雨措施。
(4)动力、照明线路分路设置;并选用合理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的漏电保护器,进行分级配合,严格执行“一机一闸”制,并选用与用电设备相匹配的漏电开关。
(5)作业场所及通道处设置照明设备。
现场照明一律采用软质橡皮护套线并有漏电开关保护、照明导线不随便地拖拉或缠绑在脚手架等设施架上。
具体措施如下:
在通道要用40W荧光灯以每8m间隔进行布置;在作业场所增加照明设备以加强照明;对照明设备经常进行维修检查;出入口、阶梯、通道等必要场所设紧急照明设备;隧道内设置应急灯;隧道内设置紧急情况撤离方向标志及报警装置。
(6)所有电气设备绝缘做到良好;所有电气设备都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并接地。
非指定人员不动用电气设备,所有电气设备由专人负责检查保养。
对每台电气设备建立档案。
(7)工具软电缆插头做到不任意拆除、调换。
软电缆做到不任意加长。
(8)配电间设警告标志并有专人管理。
施工现场不使用拖线板。
(9)电动机械及手动工具均设二级漏电保护装置。
电焊机、切断机等设备一律装随机控制交流接触器或铁壳开关,并接保护零线,不使用倒顺开关。
(10)设备使用前,先检查电源、电机及电器的绝缘是否良好等,确保一切正常后,方才操作。
六、文明施工保障措施
6.1施工粉尘
(1)运输车辆进出的主干道应定期洒水清扫,保持车辆出入口路面清洁,以减少由于车辆行驶引起的地面扬尘污染。
(2)由于洞门凿除产生的扬尘可能影响周围正常居民生活、道路交通安全的,应设置防护网,以减少扬尘及施工渣土影响。
(3)装有建筑材料、渣土等易扬撒物资的车辆,车厢应用覆盖封闭起来,以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扬撒、飘逸,污染运输沿线的环境。
(4)施工场地应及时洒水防止扬尘,遇大风天气,场地内渣土应该覆盖。
6.2施工噪声
(1)施工期间严格执行深圳市对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控制管理的相关规定。
(2)根据施工项目现场环境的实际情况,合理布置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进出口。
(3)合理安排施工机械作业,高噪声作业活动尽可能安排在不影响周围居民及社会正常生活的时段下进行。
(4)对于高噪声设备附近加设可移动的简易隔声屏,尽可能减少设备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如发现有超标现象,应采取对应措施,减缓可能对周围环境敏感点造成的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