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4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7099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5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4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4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4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4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4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4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4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4单元教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4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4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备课

教学

内容

教科书第2页—第12页

 

 

 

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其主要内容有:

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第页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对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本单元设想用6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例1、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

例2、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第三课时:

例3、有关0的问题

第四课时:

例4、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第五课时:

例5、解决问题

第六课时:

综合练习

第页

课时备课

课题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型

新授课

1.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4.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让一般回到实践中去”的探索过程,并从这一过程中感悟到简单的辩证思想,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出示例题,揭示新知。

1、仔细阅读课本第2至3页,从例1中你能找到的数学信息是:

指导学生交流预习导航的前2个题目。

第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2、从线段图上我能看出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另一部分是

要把这两部分加起来才能算出总长度。

学生交流预习导航的内容。

3、学生上台板书

814+1142=1956(千米)

加数加数和

学生回答并请个别学生板书算式

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预习导航”

二、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生读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生回答:

要求加数数需要知道和与另一个加数。

生读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生回答:

要求减数需要知道被减数和差。

生质疑:

如果要求被减数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释疑:

要求被减数需要知道减数和差。

预设生1回答:

加法中的和是整体,加数是部分,所以求加数这样的部分就用整体减去部分,那么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预设生2回答:

减法中,被减数是个整体,减数和差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求被减数这个整体,就用部分加部分,那么被减数=减数+差。

预设生3回答:

减法中,被减数是个整体,减数和差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求减数这个部分,就用整体减去另一部分,那么减数=被减数-差。

预设生答:

加法是把两个部分合成一个整体的运算。

减法是已知一个整体,减去一个部分求另一个部分的运算。

生回答:

减法和加法之间是相反的关系。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课本第3页“做一做

练习一1、3、4题

四、总结提升

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汇报。

你能够把算式写出来吗?

 

4、你知道这个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出示例1中的

(2)和(3)小题

教师问“与第

(1)题相比,第

(2)、(3)题分别是已知的什么?

求什么?

怎样求?

教师:

结合你的预习,说一说什么叫”减法”?

5、汇报加减法各部分间得关系

 

1.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谈话:

刚才我们研究了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大家齐读一遍。

师提问:

如果要求一个加数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2)谈话:

刚才我们研究了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大家齐读一遍。

师提问:

如果要求减数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3)怎样理解记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师提问:

刚才同学们学会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减法和加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

相反的运算在数学中也可以称为“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

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

(1)式是加法算式,写出了第

(2)、(3)两道减法算式,第

(2)、(3)式与第

(1)式比较,第

(1)式要求的和在第

(2)、(3)式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

(1)式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

(2)、(3)式中变成了问题。

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

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板书: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小结:

想一想,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内容?

 

课时备课

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及有关0的运算

课型

新授课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4.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及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学习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用加法算:

3+3+3+3=12 

用乘法算:

3×4=12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板书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

第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学生试着编题。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并列式计算:

12÷3=4   

12÷4=3

小组讨论

 

被除数除数商

 

学生小组观察讨论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有关0的运算

1.口算引入

 

2.探究新知

学生进行分类:

分4类

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

3+0=3,作加数。

3-3-0,作差。

0×3=0,作因数。

0÷a=0(a≠0)

作被除数。

同桌互说。

学生口答。

 

小组讨论交流

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

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巩固练习

 

学生口算

学生回忆:

0乘任何一个数都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课堂检测:

1.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208×67=139361008÷48=21

1、计算下面各题。

0+8=    22+17×0=       0+7+7=

 0×8=     56×27×0=      74-74+19=

2、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

(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师:

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小结: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第

(1)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

(2)(3)

(2)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3)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

每个花瓶插几枝?

(1)问:

与第

(1)题相比,第

(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

求什么?

怎样算?

 

(2)问:

怎样的运算是除法?

小结: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在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3)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

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

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

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想一想: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基本练习:

课本第6页“做一做”。

 

出示(快速口算):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

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加法: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2)减法: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3)乘法: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4)除法: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师补充:

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为1。

2、0能作除数吗?

为什么?

提问:

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举例:

5÷0

想:

0和几相乘得5呢?

0÷0

想:

0和几相乘得0?

能找到这样的数吗?

小结:

如果0作除数,要么没有确定的结果,要么有无数个结果,没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口算。

0+8=22+17×0=

0×8=56×27×0=

0÷7+7=74-74+19=

在计算有关0的算式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这就是乘法的意义。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课时备课

课题

四则混合运算的应用---租船问题(例5)

课型

新授课

1、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最省钱问题

2、通过解决租船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理解题意,列式计算进行比较,运用优化思想选择及决问题中的最佳方案。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说运算顺序,找两人在黑板上做,其余人做在练习本上。

反馈订正

 

一、复习导课

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0-(38+43)】×10

138-【(120+240)÷4+40】

师巡视

“看来大家对于四则混合运算掌握得不错了,还有极少数学生出错,找找出错原因,以后计算时要细心。

今天我们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最省钱问题。

第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一共有30人要租船游玩,湖面上有两种船,每条小船最多乘坐4人,每条小船的租金是20元;每条大船最多乘坐6人,每条小船的租金是35元。

所求问题是怎样租船最省钱?

学生算坐小船时:

20÷4=5(元)

坐大船时:

35÷6=5(元)……5(元)

比较可见:

坐大船花钱少

学生小组讨论租船方案:

预设:

方案一:

都租小船

30÷4=7(只)……2(人)

7+1=8(条)

20×8=160(元)

方案二:

都租大船

30÷6=5(只)

35×5=175(元)

启发引导出方案三:

大小船合租(合理搭配,没有空余座位)

因为最后一条小船只坐了2人,有空座,将最后两只小船上的人租一条大船,刚好坐满。

学生计算费用:

20×6+35

=120+35

=155

学生理解题意,主要是在乘船人数时应是48人,而非47人,不要将老师漏掉,老师也需要游玩啊。

 

成人3人,儿童7人时:

方案一:

3×30=9030÷2×7=105

90+105=195(合算)

方案二:

10×22=220

成人7人,儿童3人时:

方案一:

7×30=21030÷2×3=45

210+45=255

方案二:

10×22=220(合算)

 

学生谈收获

二、新知探究

1、理解题意

出示教材第10页例5主题图。

你能发现图里哪些数学信息?

 

2、理清思路

要求怎样租船最省钱,就要考虑那种船每人费用低,还要考虑能否正好坐30人,罗列出方案后,还必须探究一下有没有更省钱的方案。

3、解决方案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租多了,更节省钱。

那还有没有比这更省钱的方案呢?

 

知识归纳:

在这三个方案中,方案三最省钱。

这种方案尽可能多的租用人均花费少的小船,大小船搭配正好满员,没有空余座位时最省钱。

三、巩固新知

1、老师带领47人去明月湖划船,有两种船:

大船限乘5人,租金18元;小船限乘4人,租金15元

 

2、扎龙保护区门票有两种出售方案

方案一:

成人票30元,儿童票半价。

方案二:

团体10人以上(含10人)每人22元。

(1)、成人3人,儿童7人,选哪种方案合算?

(2)、成人7人,儿童3人,选哪种方案合算?

小结:

学生计算、比较,根据成人和儿童的人数,在不同方案下算出总费用,再进行比较。

3、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租船问题(例5)

成人3人,儿童7人时:

方案一:

3×30=9030÷2×7=10590+105=195(合算)

方案二:

10×22=220

成人7人,儿童3人时:

方案一:

7×30=21030÷2×3=45210+45=255

方案二:

10×22=220(合算)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

课题

观擦物体

课型

新授课

1.理解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掌握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3.通过拼摆、观察活动培养动手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难点:

掌握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具学具

小正方体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复习

⒈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分别将它拼摆成以

下形状。

 

按样子摆成这种形状

分别说说从前面、后面、

左面、右面看,分别看到了

什么形状?

想一想,此时从正面看,你看到什么?

想想摆摆

看有几种摆法同位再说说

教师小结:

刚才的形状分别是由

第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二、教学新课

 

 

同位再摆看

仔细从正面侧面观察思考回答

个别汇报

仔细观察

分组讨论并操作。

个别汇报,交流想法并摆一摆。

 

仔细从上面侧面观察思考回答

个别汇报

仔细观察

学生汇报,交流想法。

从侧面看一下,记住你所看到的。

并思考,分组讨论并操作。

个别交流汇报并摆一摆看一看,个别汇报

独立完成,如学生有困难可让学生先摆一摆

集体订正。

 

三、组织练习

⒈课本13页“做一做”

 

2.课本14页“做一做”

 

3.课本练习四的1、3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畅所欲言。

4个大小不同分别说说从前面、后面、

左面、右面看,分别看到了

什么形状?

想一想,此时从正面看,你看到什么?

想想摆摆

看有几种摆法同位再说说

教师小结:

刚才的形状分别是由4个大小不同的正方体拼成成的,但由于拼摆的方法,观察的位置不同,我们在各个面看到的形状也不太相同,这节课,我们继续用物手中的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摆,进一步学会如何观察物体。

 

⒈刚才我拉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了这个形状。

 

2、提问:

如果此时再添加一个小正方体,放在什么位置不影响正面看到的形状?

你想怎么摆?

有几种摆法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想一想,这几种办法摆放后,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再添加一个正方体摆放时有什么规律?

提问:

这时看到的形状与刚才一开始的形状一样吗?

小结:

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形状是不一定相同的;在同一方位观察不同的形状,却是可能相同的。

⒉教学试一试:

现在这里的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从上面看一看,你看到什么形状?

组织讨论:

如果从上面看形状不变,再添加一个可以摆在哪儿?

提问:

此时再分别从正面、侧面观察,你们看到的形状一样吗?

为什么?

提问思考:

如果从侧面看形状不变,再添一个可以摆在哪儿?

 

提问如果此时你从其它几个方面去观察,看到的形状会一样吗?

为什么?

⑶小结:

观察物体时,在同一个位置看到的相同的视图可能有不同的摆法,而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有相同的视图,但也可能不同。

 

小结:

同一物体,在不同方位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小结: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同一方位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一样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呢?

同位说一说。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例1

从不同角度观察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备课

教学

内容

教科书第17页—第31页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

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同时,这五条运算定律在今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中,还会继续不断地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

第页

1.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和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真正体验到“数学源自生活,生活折射数学”。

教学

重点

难点

1.熟练掌握五大运算定律;

2.熟练运用五大运算定律。

 

 

 

第一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P17~P18练习五1~3)

第二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P20)

第三课时:

减法的运算性质(P21)

第四课时:

练习六(P22~P23)

第五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24~P25)

第六课时:

乘法分配率(P26)

第七课时:

练习七(P27~P28)

第八课时:

乘法运算的简便算法(P29)

第九课时:

练习八(P30~P31)

第页

课时备课

课题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课型

新授课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掌握并能正确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

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

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 

2.获得信息。

问:

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第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3.解决问题

问题是什么?

问:

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

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

得数怎样?

○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揭示定律。

 

问:

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

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

25+65=______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多媒体展示:

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

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

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

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

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

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5)完成P18做一做2

1.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验算:

(2)用“凑十法”7+9=6+(1+9)

(3)教材练习五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