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数下教案打印版.docx
《六数下教案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数下教案打印版.docx(1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数下教案打印版
数学六年级下册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基本情况
班级人数
上学期期末成绩统计
备注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级别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结合实例,初步认识不同统计量的不同特点。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让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据的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同统计量的联系和区别,发展统计观念。
2.让学生在认识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的感知,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在推导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探索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分析.验证和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3.让学生在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探索并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让学生在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继续表达的能力,不断增强空间观念。
5.让学生在探索并理解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三、解决问题方面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主动用正比例和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尺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飞多样性。
3.让学生用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让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用扇形统计图和相关统计量解释数据信息。
在解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5.让学生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培养根据所需解决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相应策略的自觉性和能力。
6.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进一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情感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确定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2.进一步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3.进一步感受数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教材简析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材下册在原有基础上稍有变动,新增选择统计图的内容,删去众数和中位数。
前移转化的策略,增设选择策略解决问题,合理整合“综合与实践”部分的内容。
此外,教材还前移了实验教材中《百分数的应用》,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增设了“探索规律”的活动——《面积的变化》。
本册教材把教学内容编排成七个单元,前六个单元教学新知识,第七单元是总复习,教学的新知识仍然有四个领域的内容。
“数与代数”领域:
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解决问题的策略》、《比例》和《正比例和反比例》。
“图形与几何”领域:
教材安排了2个单元,《圆柱和圆锥》和《确定位置》。
“统计与概率”领域:
教材安排了1个单元《扇形统计图》。
此外,第七单元是总复习,本单元全面、系统地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数学知识,既是全册教材的一个重要单元,也是全套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将圆满完成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任务,并为第三学段的数学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册教材中的圆柱和圆锥、比例都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
首先,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一些计算,既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打好基础,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也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逐步增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学习好比例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用数学方法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作初步的准备。
因此,让学生认识这些内容的概念,学会应用这些概念、方法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2、激发学习兴趣,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以基础知识为切入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3、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4、切实做好“培优补偿”教育工作,特别关注后进生和优秀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5、教学中要注意知识面的扩展,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
6、注意和学生家长联系,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7、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加以弥补知识缺陷。
8、培养学生合理运算的意识,并注意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体验计算教学的开放性。
9、加强验算检查,养成习惯的培养。
课时安排
序号
单元名称
课时数
起止日期
备注
扇形统计图
3
圆柱和圆锥
15
解决问题的策略
5
比例
13
确定位置
5
正比例和反比例
8
总复习
33
1、数与代数
15
2、图形与几何
12
3、统计与可能性
4
4、机动
2
教
材
简
析
在前面的教材里,学生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能够利用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及变化态势;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本单元教学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分别是总数量的百分之几,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表示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例1和练习一主要教学扇形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例2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特点,感受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在描述数据过程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相应的策略意识。
本单元重点:
扇形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
本单元难点:
体会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特点,感受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在描述数据过程中的作用。
教
学
要
求
1、使学生联系现实的问题情境,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读懂扇形统计图;经历选择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知道要根据数据的特点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使学生经历运用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对统计数据进行一些合理的分析与解释,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据分析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参与统计活动的乐趣,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课
时
安
排
内容安排
授课时数
起止日期
备注
例1
1
例2
1
练习
1
第一单元教学进度计划
第1课时(月日)№:
1
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教科书第1~2页例1及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教学过程
思考与修订
一、复习引新
1.师: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图?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统计图?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
扇形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展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
2.出示例1:
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
你能从下面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
在小组内交流、分析。
大组汇报、相互评价
3.在学生分析数据的同时,相机进行说明与引导。
可以追问是怎样从图中看出这些信息的、是怎样比较的?
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揭示:
这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的关系。
4.用计算器计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类地形的面积。
说说是怎样想的?
从统计表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这样的信息从扇形统计图中能知道吗?
学生看图思考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完成“练一练”
观察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有什么想法?
在班级进行交流。
2.练习一第1题。
说出小华家两天消费的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
交流:
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
3.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拼盘图,并根据花生米大约占了干果拼盘的20%进行估计。
4.练习一第3题
根据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
用计算器计算,并填写统计表。
根据统计表你又知道了什么?
5.再次出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
你能从图中读出什么?
今后你会怎么去做?
四、评价延伸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还有哪些疑问?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统计自己家里一个月的消费支出情况并进行分析吗?
第2课时(月日)№:
2
教学内容
选择统计图,教科书第2~3页例2及“练一练”练习一的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进一步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统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信息的整理。
2.让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各类统计图的特点,并能灵活分析和应用。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的需要灵活选择统计图。
教学过程
思考与修订
一、回顾整理
昨天,我们一起认识了扇形统计图,它有什么特点?
我们以前还认识过什么统计图,它们又各有什么优势?
小结过渡:
不同的统计图有不同的优势,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整理信息。
二、自主先学
自学指导提纲:
1.出示例2的三幅统计图。
(1)说一说分别是什么统计图。
观察每一张统计图,让学生说一说这三张统计图能一眼看到哪些信息?
(2)要能看出六年级一班同学比较喜欢哪一种课外书?
选择哪一张统计图最合适?
为什么?
要能看出下半年各月阅读本书的变化情况,选择哪一张统计图最合适?
为什么?
要能看出阅读课外书时间的多少?
选择哪一张统计图最合适?
为什么?
2.看来选择统计图统计数据确实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那么我们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怎样根据需要来选择统计图呢?
(1)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反馈。
(3)小结:
要想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选择扇形统计图。
要反应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可以选择折线统计图。
要想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
3.灵活选择
逐个出示问题:
学校要统计各年级的人数,用()图。
要反映各年级人数与全校人数之间的关系用()图。
要反映近10年来学校人数的变化情况用()图。
三、练习巩固
1.完成书上第4页的“练一练”
(1)出示三张统计图。
先说一说各是什么统计图?
说一说每张统计图上能一眼看到什么信息?
(2)出示书上的问题,让学生认真阅读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统计图进行观察?
(3)集体交流,并说一说回答上面的问题分别观察了哪幅统计图?
2.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书上的两组数据,让学生认真阅读数据,说一说分别可以用什么统计图表示。
(2)学生动手制作统计图。
(3)让学生结合统计图进行分析,怎样评价六年级一班同学的视力情况?
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对应的补充习题。
第3课时(月日)№:
3
教学内容
统计图练习,教科书第7~8页练习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练习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类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不同的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统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信息的整理。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统计图的分析与应用
教学过程
思考与修订
一、回顾整理
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统计图?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这些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会需要不同的信息,所以在选择统计图时一定要根据问题的需要,那么怎样根据需要来选择统计图呢?
要想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选择扇形统计图。
要反应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可以选择折线统计图。
要想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
二、完成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5题。
(1)让学生认真阅读题中给出的信息,说一说题中给出的是什么统计图,从这张统计图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
(2)让学生根据书上的问题进行计算,并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完成完成练习一的第6题。
(1)让学生先说一说书上给出的是什么统计图,各能反映怎样的信息?
(2)让学生想一想上面的数据还可以用什么统计图表示?
然后算一算,画一画。
(3)说一说表示同一组的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每一张有什么优势?
3.完成练习一的第7题。
(1)课前让各组选择问题进行调查。
(2)课上让学生拿出调查好的数据。
让学生说一说根据自己调查的数据应该选择怎样的统计图?
(3)学生制作统计图。
(4)分析统计图。
根据统计结果,你怎样评价我们班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
(5)如果要比较不同班级或者不同年级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可以怎样开展调查?
学生说一说教师整理。
设计调查问题根据问题搜集数据制成统计图分析统计图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完成对应的补充练习。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教
材
简
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
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
教学圆柱和圆锥,也能够丰富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活动经验,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圆柱和圆锥,还能够给学生提供探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机会,有利于转化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四个练习,把内容分成四段教学。
依次是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在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以及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
本单元教学重点:
复习整理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解决新的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在探索实践的活动中进一步解决与圆柱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计算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同时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
教
学
要
求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与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分析、估计、类比、归纳等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解决一些与圆柱表面积以及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圆柱和圆锥等有关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增强空间观念。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
时
安
排
内容安排
授课时数
起止日期
备注
圆柱与圆锥认识、圆柱表面积例1-例3
4
圆柱体积例4
4
圆锥的体积例5
3
整理与练习
4
第二单元教学进度计划
第1课时(月日)№:
教学内容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材第9-10页,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让学生在活动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例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认识、测量圆锥的高。
教学过程
思考与修订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1的情境图。
提问:
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揭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下圆柱和圆锥。
二、自学交流
(一)认识圆柱
1.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结合实例和平面图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探究圆柱的侧面和底面。
分组活动,互相交流。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
摸一摸:
圆柱的侧面有什么特点?
上下底呢?
想一想:
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底面侧面
圆柱2个完全相同的圆一个曲面
3.探究圆柱的高。
出示高度不同的两个圆柱。
(1)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2)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
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
提问:
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学生思考回答:
高有无数条。
(二)认识圆锥
1.出示教材上的情境图。
介绍:
像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
提问: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锥?
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
2.认识圆锥的特征。
(1)看一看,摸一摸。
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
摸到了什么?
说给同桌听。
(2)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圆锥:
1个圆和一个顶点1个曲面
3.圆锥高的认识。
(1)让学生独立思考以下问题:
提问:
圆锥的高在哪里?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
(2)师生归纳总结: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圆锥只有一条高。
三、练习反馈
1.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
(1)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和圆锥。
(2)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
小结:
圆柱是由上下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题。
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学生自己先独立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以及圆锥的底面、高和顶点。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中讲解。
注意: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即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月日)№:
教学内容
圆柱的表面积,教科书第11~12页例2及练一练,练习二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发现圆柱侧面展开的形状,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2.探究计算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
探究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思考与修订
一、情境引入
出示教材第11页例2。
谈话:
罐头的侧面有一张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它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学交流
(一)教学例2。
1、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罐头的侧面贴了一张商标纸。
问:
你能想办法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
⑴拿出圆柱形的罐头,量出相关数据,在小组中讨论。
⑵交流:
你们是怎么算的?
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商标纸,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它的面积。
⑶讨论:
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中哪个面的面积?
观察一下,展开后的长方形商标纸的长与宽,与圆柱中的什么有关?
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
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2、出示例2中的罐头。
⑴师:
这个罐头的侧面也有一张商标纸,如果不展开,能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
测量什么数据比较方便?
⑵出示数据:
底面直径11厘米高:
15厘米
⑶学生算出商标纸的面积。
⑷交流:
你是怎么算的?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如果知道的是底面半径,怎么算呢?
3、小结:
算商标纸的面积,实际上就是算圆柱的侧面积。
追问:
怎么算圆柱的侧面积?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试一试:
运用我们的发现,口答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底面周长7cm,高5cm;
底面直径4cm,高10cm。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中的圆柱。
⑴问:
如果将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⑵让学生算一算后交流。
师板书:
长:
3.14×2=6.28(厘米)宽:
2厘米
⑶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和半径分别是多少厘米?
板书:
直径2厘米半径1厘米
2、引导画出圆柱的展开图。
⑴这个圆柱有几个面?
分别是什么?
⑵如果要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要画哪几个图形?
分别画多大?
⑶在书上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
⑷交流:
你是怎么画的?
3、认识圆柱的表面积。
⑴讨论:
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怎么算圆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