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语文一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6527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语文一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语文一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语文一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语文一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语文一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语文一模.docx

《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语文一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语文一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语文一模.docx

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语文一模

上海市奉贤区2015届高三语文一模

高三

2013-02-1815:

13

上海市奉贤区2015届高三语文一模                        (2013年1月)

一:

阅读下文:

完成1—6题(16题)

西洋镜里的中国文化面目与出路 

                    苗蛮子

1“崇洋媚外”这个词,近些年在中国有些火,那些对西方文明热情拥抱的国人,很自然地被归入这个词条之下。

殊不知,早在18、19世纪,许多西方人也曾对中国文明充满着近乎狂热的崇拜,而且其中不乏有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思想家。

2两个世纪之前,中国的文官制度与科举考试、语言文字与文学艺术、圣哲文化与贤明统治等等,无一不受到思想启蒙家们的盛赞。

伏尔泰在《风俗论》中说,“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

”据说伏尔泰在盛赞儒家学说的同时,甚至还在礼拜堂里挂起孔子像,朝夕膜拜。

而在霍尔巴哈、波维尔等人眼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如果中国的法律变为各国的法律,中国就可以为世界提供一个作为归向的美妙境界。

”在英国诗人拜伦笔下,中国更被描绘成一个美丽的幻影:

“遥远的中国开来的船/无一不为他卸下馨香的产品”。

3看着欧洲思想家(而不是普通老外)笔下这些炫目的词句,亲爱的同胞、尤其是那些据说是“爱国分子”的国人,是不是有些晕乎得飘飘然了呢?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是一种无知与谵妄了。

4启蒙思想家们将十八九世纪的中国描绘成天堂,当然有欧洲人多激情浪漫的因素,至于像拜伦这类疯子式的天才诗人,将中国虚化为一个理想物也就更不足为奇。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说启蒙思想家们是由于脑袋发热,而看不到闭关锁国的中华帝国的种种缺陷。

比如同时代的卢梭就认为,中国人考虑更多的是规矩,他们的伦理更多是掩饰,而他们的人性则多为屈尊和崇上;而中国人的这种特点,以至于在孟德斯鸠看来,不免有些悲观地不确信“一个能够保证政治自由的政府是否适合中国”。

5欧洲启蒙时代的中国观,当然是不完整的,也更是功利的——启蒙思想家笔下的中国,不过是他们按照“既定需要”主动剪裁了的文明片段。

欧洲启蒙时代,启蒙思想家急需一种外力作为传统思想堡垒的突破口。

而中国文化里恰好有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比如孔子思想中“有教无类”的不分贵贱的平等观念、中国科举制相对开放的人才选拔等等。

于是,中国文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挑战神权的绝好武器。

有人比喻说,中国文化之于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结果是“拿东方之火煮熟了西方的肉”,此话虽有自大之嫌,却也不无道理。

6可尽管如此,对于启蒙思想家来说,中国文化也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而不会改头换面全盘中国化。

西方人历来认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自然是不屑于“以华为师”的。

据说当年腓特烈大帝在伏尔泰思想的蛊惑下,曾试着向乾隆皇帝提出要求通商。

只可惜这位专制而又开明的君主,被吃了个闭门羹。

腓特烈大帝后来在给伏尔泰的信中,恼羞成怒地称中国人“不过是些少见多怪的野蛮人”。

这其中,虽然有乾隆的夜郎自大,但也可看出欧洲人蒂固根深的东方落后论。

7这样我们再来看今天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汉语、孔子、kongfu(功夫)、书法、京剧、饮食……这些中国文化符号,无一例外地受到了老外的关注。

面对这股前所未有的“中国热”,我们无疑有必要省思:

老外是真的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吗?

是真正认同中国文化,还是更多出于一种猎奇心态?

在我看来,答案恐怕更多地倾向于后者。

8而且还要警惕这样一种盲目乐观心态:

看着发烫的“中国热”,便天真地以为中国文化征服了全世界。

正如不能因为最近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便以为中国文学站上了世界文学的巅峰一样——这样的看法,显然是无逻辑的。

这当然不是否认莫言的文学成就,但事实上,莫言的作品能够进入西方主流视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翻译”以及“影视”的传播。

因此,      如官方所说的“莫言获奖是文学的胜利”,       说是翻译(传播)的胜利,     至少说是两者的胜利。

9“中国热”以及莫言获诺奖,说明中国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

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还存在着很大的落差,甚至根本就无从说起。

个中原因恐怕不在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不够,而在于中国当代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不足——诸如京剧、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无疑是有魅力的,然而较之传统文化符号的“繁盛”,则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乏善可陈,我们从中实在拿不出足够吸引老外的东西。

何况,中国一些传统文化也因保护不力或墨守成规,而呈现衰败模样,致使吸引力大打折扣;更为尴尬的是,像书法、茶道等传统文化,在儒家文化圈的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反而做得有声有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10传统文化“强”而当代文化“弱”这种不平衡状态,并不是向世界所展示的一个完整而有活力的中国。

显然,未来中国能否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格局中具有话语权,取决于中国能否在接续传统的前提下,创造出反映时代精神和普世价值的文化符号。

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老是仰西方人之鼻息,而有必要培养自己的文化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毕竟无论是“中国热”还是莫言获诺奖,背后都有着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警惕那种文化自恋的心态,而盲目搞出一套标准与人类文明相隔绝,否则便怡人笑柄了。

 

1、简析第4段的作用。

(3分)

                                                                                                   

2、第5段加点词“煮熟”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3、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8段空格处的一组词语是(       ).(2分)

A、不仅 更可以 或        B、与其   不如 或

C、不仅 更可以   甚至    D、与其   不如  甚至

 

4、通读全文,概括“西洋镜里的中国文化”除第三副外的另外两副“面目”:

(2分)

1                                                                          

2                                                                          

3 在当代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格局中,中国文化是缺乏国际话语权和吸引力的。

5、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对“崇洋媚外”者(第1段)和“爱国分子”(第8段)都持否定态度。

B、中国古代的政治和伦理道德曾受到部分欧洲哲学家的热情追捧。

C、作者记述腓特烈大地批评中国人“不过是些少见多怪的野蛮人”,目的在于揭示其不完整而功利的中国观。

D、作者提醒人们,要警惕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滋生国人的盲目乐观心态。

 

6、从2004年至今,孔子学院已在全球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么,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全球品牌和平台。

以孔子学院为例,结合文章观点,分析改变当前西洋镜里的中国文化面目之出路。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2分)

 

流年(节选) 彭学明

 

 1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2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

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一根竹可以发遍千山。

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蓬勃的生命,预示着财源的茂盛。

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3我家的竹,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

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

转眼,就是绿蒙蒙的,一大片了。

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沙沙响过。

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温柔而坚挺。

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整齐齐俯首而立的头。

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

鸟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

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

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

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一声比一声甜。

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地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

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4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

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

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

   5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

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母亲远去的凤凰。

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了下来。

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亲的体温,在民间闪光。

   6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出空隙,透出光亮。

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把呆头呆脑的木头,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

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一路封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    ”。

想想看,一路封侯了,哪能不喜上眉梢?

而窗格上雕刻的鲤鱼、雄鸡、牡丹、百合、蔬菜、瓜果等万事万物,都栩栩如生地表达着年年有余、百年好合等吉祥的愿望。

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象里,      。

  7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堆放着杂物和柴火。

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

舂碓时,一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

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谷在碓窝里越春越烂。

把春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干净净。

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春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春到。

母亲在踏板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

是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最质朴伟大的舞蹈。

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

她脚下踩着的那个踏板不是一把琴吗?

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篙不是一张弓吗?

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

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

  8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变好。

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

时代在变,家也在变。

家,国,和时代,是一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

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国家社会,好的时代年头,都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7、赏析第8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8、第6段两处空格应该填入的成语分别是:

(2分)

A                                        B                                  

9吊脚楼是作者描述的重点,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6分)

A、第1段独句成段,点出了“我家”的吊脚楼的位置,创设意境,引起注意。

B、第2、3段描写“我家”的竹,翠绿而生机勃勃,衬托了吊脚楼的美好。

C、第4段中划线的“也就是”一词表明“我家”吊脚楼的搭建十分容易。

D、第6段详写了门上的雕刻,意在突出母亲对儿女“封侯”的渴望。

E、第7段描写了母亲在吊脚楼下的厢房里劳作的场景,朴素而富有诗意。

F、第8段表明我家的生活越变越好,宽敞的吊脚楼是母亲晚年的安身之所。

10、有人评论彭学明的文字“质朴而厚重”,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5段。

 

 

11、第6、7段最后作者都将母亲比作艺术家么,但在内容和感情上有所不同,对此加以分析。

(4分)

 

 

 

(三)名句默写(6分)【任选6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1)               ,尽西风,季鹰归未?

(南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夕阳下,酒旆闲,                  。

(元·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3)郴江幸自绕郴山,                    。

(北宋·秦观《郴州旅社》)

  (4)熊咆龙吟殷岩泉,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故克之。

《左传·曹刿论战》   

 (6)乡书何处达?

              。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7)瀚海阑干百丈冰,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与君离别意,                。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仍蜀州》)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

(8分)

 

夜归鹿门1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2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3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注释:

1鹿门:

诗人当时所居的襄阳鹿门山。

2:

地名,在河北省襄阳东。

3:

庞公:

庞德公,东汉隐士。

 

14、根据诗歌韵律,可以推断出这首诗歌的体裁是              。

(1分)

15、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句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B、三四句述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透露出世人与自己同样的心情,不同的归途。

C、五六句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不知不觉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

D、隐逸诗的尾句往往颇有蕴蓄,结合全诗,分析“唯有幽人独来去”一句的内涵。

(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

范滂传

1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

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

2迁光禄勋主事。

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

郭林宗闻而让蕃曰:

“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

”藩乃谢焉。

3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滂在职,严整疾恶。

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

显荐异节,抽拔幽陋。

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

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资迁怒,捶书佐朱零。

零仰曰:

“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

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资乃止。

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4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

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

“必为我也。

”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

“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

”滂曰:

“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其母就与之诀。

滂白母曰:

“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母曰:

“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顾谓其子曰:

“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

1仲博:

范滂之弟 2龙舒君:

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龙舒,汉代侯国名。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藩乃谢焉(     )            

(2)即自诣狱(      )

(3)引与俱亡(     )            (4)既有令名(      )

1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藩乃谢焉     击之,必大捷焉

B、犹以利刃齿腐朽 以逞寡君之志

C滂死则祸塞    轻则寡谋

D、再拜而辞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划线句子。

(5分)

(1)                                                  

(2)                                                    

20、从朱零“宁受笞死”的行为可以看出范滂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21、文末用不少笔墨邪恶范母,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答李翊书 韩愈

 

1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2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3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戛戛乎其难哉!

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4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终吾身而已矣。

5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22、“两汉之书”指两汉的史书,高中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司马迁的       (篇目)(1分)

23、对“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B、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C、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D、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了解别人非难和嘲笑的原因。

24、第8段中,韩愈提出了                   写作准则。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25、通读全文,列举作者之所以会答复“答李翊书 ”的原因。

的原因。

(3分)

                                                                   

26、结合原文,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谈谈韩愈“学之二十余年”经历给你的启示。

(4分)

                                                                     

 

二、写作(70)

27、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泰囧》暴热与《1942》的走冷

2012年末的贺岁片,轻松、搞笑,散发着草根精神和自嘲意识的徐峥导演处女作《泰囧》票房突破10亿,成为华语片史上最赚钱电影;沉重、冷静,满眼烽火连天,饿殍遍野,完整还原河南饥荒动荡历史的“贺岁大师”冯小刚作品《1942》亏1亿。

有网友愤怒:

中华名族不知耻、光臭美;影评家们说:

《泰囧》成为票房冠军真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但是也有评论不以为然:

在现实而清晰的生活压力下,比起所谓的苦头良药,我们更需要爆米花。

 

奉贤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参考答案

(一)(16分)

1.(3分)承接上文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对中国文明的盛赞,表明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忽略中华帝国的缺陷;从而引出下文启蒙思想家为功利的目的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剪裁”的观点。

(意思对即可,1点2分,2点3分。

)'

2.(2分)中国文化慢慢培育或养成了欧洲启蒙运动

3.(2分)B(选A得1分)

4.(2分)①欧洲启蒙时代,中国文化是美好的,是启蒙思想家用来挑战神权的武器;

②今天,中国文化更多地成为外国人满足其猎奇心态的文化符号。

(意思对即可)

5.(3分)C

6.(4分)答案示例:

①利用好孔子等受外国人关注的中国文化传统符号,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从而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提升当代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创造出反映时代精神和普世价值的文化符号;③不妄自菲薄,培养自己的文化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④不夜郎自大,警惕文化自恋的心态,将中国文化与人类文明相融合。

(二)(22分)

7.(3分)化实为虚,将新笋比作诗歌,又将笋尖比作鸟嘴,独特新奇,运用叠词,音韵和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笋的生命活力,衬托了母亲和妹妹面对新笋(新生事物)、面对生机的快乐愉悦的心情。

(手法写到一处即可)

8.(2分)喜上眉梢黯然失色(相形见细)9.(6分)CD

10.(3分)答案示例:

吊脚楼是作者一家人生活的地方,是湘西最普遍的建筑,作者描写关于它的“章节”、“画面”、“质地”,亲切而又质朴‘作者把它比喻成一个思想者,在岁月的凝望中,又包含了过去的沧桑,母亲的乐观,新生的希望等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是厚重的。

11.(4分)第⑦段将母亲比喻成写手,将窗子和门雕刻上花纹,使他们充满生气和艺术气息,表达了对母亲热爱生活的赞美。

第⑧段将母亲比喻成乡村音乐演奏家,她劳作的工具就成了一个个乐器,而她的劳作也成了舞蹈,表达了对母亲辛勤劳作的赞美。

12.(4分)“流年”虽未在文中出现,但却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息息相关。

①在岁月的流转中,母亲种上了竹子,建起了吊脚楼,美化了窗子和门,用她的乐观与勤劳将我们的生活越变越好,而她自己却越来越苍老。

②在作者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暗含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和依恋,它不会因为“流年”而淡漠,反而越来越清晰。

③同时,作者的家的变迁也是时代的变迁,“流年”也能以小见大,反映我们这个时代越变越好,表达作者对家国的热爱与祝福。

(一点2分,2点即得4分)(三)(6分)

13.

(1)休说妒鱼堪脍

(2)两三航未曾着岸(3)为谁流下潇湘去

(4)栗深林兮惊层巅(5)彼竭我盈(6)归雁洛阳边

(7)愁云惨淡万里凝(8)同是宦游人

(四)(8分)

14.(1分)(七言)古体诗(古诗)

15.(3分)B

16.(4分)例:

幽,指隐,隐居者;幽人,指隐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